学术投稿

肠结核的外科治疗(附26例分析)

林健群;洪建文;黄鑫;刘潮坚

关键词:肠结核诊断, 手术治疗, 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肠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提高对肠结核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3年1月至2003年4月手术治疗26例肠结核病例.结果肠结核病人术前确诊率低,本组术前确诊6例,占23.1%.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手术是针对肠结核病的并发症而进行的:抗结核治疗对肠结核病人有良好治疗效果;术前明确诊断可使部分肠结核病人免于手术.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部脏器损伤合并肾损伤的诊治分析(附32例报告)

    目的提高腹部脏器损伤合并肾损伤的诊治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2例腹部脏器损伤合并肾损伤的诊治资料.结果治愈28例,死亡4例.8例在剖腹手术中未切开后腹膜探查肾损伤,切开后腹膜行肾探查引流5例,肾修补5例,肾部分切除7例,肾切除7例.结论准确进行伤情评估,早期诊断及恰当处理合并伤,是提高腹部脏器损伤合并肾损伤疗效的关键.

    作者:谢宗兵;许可慰;江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行气管切开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的作用.方法对我科自1993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93例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3例病人基本生活自理36例,占38.71%.生活需人照顾者15例,占16.13%.植物生存12例占12.90%.死亡30例占32.26%.结论呼吸道不通畅、肺部感染是加重病情导致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估计近期不能清醒、有原发性肺部疾患、合并胸部外伤者,应早期行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愈和生存率.

    作者:卫永茂;肖梦楚;黄基柱;黎志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腺体残留量与术后甲低发生的关系

    目的初步探讨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时腺体残留量与术后甲低发生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7月至2005年2月我科54例拟施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于术前根据术中拟保留腺体总量随机分为A组4~7g(18例)、B组7~10g(16例)、C组10~13g(20例),术后随诊及检测血清TSH以比较术后甲低的发生率.结果共有54例纳入研究,术后3月检测血清TSH,其平均值(单位μIU/m1)分别为A组3.94±0.75、B组3.09±0.44、C组2.85±0.34,A组的TSH平均值与B组及C组比较差异有显者性(P<0.05).随诊3个月至1年,全部病例术后无临床型甲低发生;A、B、C三组出现亚临床型甲低各有7例(7/18,38.9%)、1例(1/16,6.3%)及0例(0/20,0%),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x2=12.67,P=0.002).结论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时腺体残留总量在7g以下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甲状腺素口服以防甲低和复发.

    作者:张少锐;区小卫;梁兆煜;谢学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围术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清T3、T4测定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围术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T3、T4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T3、T4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入院时脑出血量<30ml,T3、T4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并随着治疗的康复,此种变化渐恢复.入院时脑出血量≥30ml,T3值明显低下.结论动态检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对判断患者病情发展、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华仁;张周义;杨秀莲;杨云江;张长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治

    目的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剖腹探查术结合术中肠镜检查对12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患者死于DIC外,余患者明确了诊断、抢救成功.结论对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支持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积极手术,术中肠镜有助于明确诊断,急诊手术是处理出血有效的方法.

    作者:罗海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腹壁及腔内超声联合诊断输尿管疾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腹壁及腔内超声联合诊断输尿管疾病的价值.方法2002年9月~2005年5月,经腹壁对80例输尿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其中18例联合应用腔内超声检查.结果在本组80例中,诊断为输尿管结石70例,输尿管囊肿4例,输尿管内血块3例,输尿管狭窄2例,输尿管末端肿瘤1例,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经腹壁超声检查法与腔内超声检查法均有其局限性.但是,二者结合使用可提高输尿管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冼玉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仅1例术前明确诊断,另3例术前诊断十二指肠损伤可能,其余均手术探查确诊.本组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治愈28例(87.5%),死亡4例(12.5%).结论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重要措施.注重早期诊断,加强术中探查,强调术后引流及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章琳;杨云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直孔输尿管导管在腔镜手术中协助留置双J管的应用

    目的探讨直孔输尿管导管在腔内泌尿外科手术中协助留置双J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1998年以来40例直孔输尿管导管协助下留置双J管的资料.其中26例肾结石在ESwL前,3例在腹膜后腔镜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时,8例因肿瘤浸润输尿管致恶性梗阻,借助直孔输尿管导管经膀胱镜逆行留置双J管.3例M-PCNL术中常规方法置管困难,改用直孔输尿管导管协助留置双J管.结果97.5%成功置入双J管.结论直孔输尿管导管协助留置双J管,具有操作简单、高效安全、能提高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彬;詹河涓;陈岳;李德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先天性尿道下裂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尿道下裂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尿道下裂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尿道外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未见尿漏及尿道狭窄等并发症.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游离膀胱粘膜尿道成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尿道下裂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阴茎头型尿道下裂采取尿道外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阴茎体型尿道下裂采用游离包皮内板代尿道Ⅰ期尿道成形术,阴茎阴囊型及会阴型尿道下裂采用游离膀胱粘膜代尿道Ⅰ期尿道成形术.

    作者:王胜义;陈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硬膜外麻醉导致异常广泛阻滞1例处理体会

    异常广泛阻滞是硬膜外麻醉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说话无力及烦躁不安,甚至呼吸停止等症状.因此需对症处理、密切观察和做好护理.现将1例异常广泛阻滞患者术后观察及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余庆梅;李文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超低位前切除经肛门吻合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手术方法、可行性及一些相关问题.方法作者自1992年10月至2000年1月,对63例低位直肠癌施行超低位切除经肛门吻合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切除,吻合成功.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1.1%(7/63),吻合口狭窄15.9%(10/63).局部复发率12.6%(8/63),5年生存率81%(51/63).结论超低位前切除经肛门吻合保肛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一种易行、安全、经济的术式,并可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邹坚;钟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改良式脾脏次全切除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综合症26例报告

    目的探讨改良式脾脏次全切除术对治疗地中海贫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对我科行改良性脾脏次全切除术的26例地中海贫血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l例极重度贫血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术后因心功能衰竭死亡.3例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未出现腹腔出血,膈下积液,膈下脓肿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9例,随访率73%,随访时间6~50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血常规,发现RBC,wBC,及PLT均有明显改善.5例反复出现肺部感染,但无凶险性感染.10例仍需间歇输血.结论改良式脾脏次全切除术适应症为严重地中海贫血综合征及巨脾并有脾功能亢进.本手术能起到减少血细胞在脾脏中的破坏,使部分病人在随访期内不需输血,而部分病人可减少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同时,能减少脾脏切除后引起免疫功能的下降.

    作者:林健敏;吴岑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426例内痔二步注射法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内痔注射术对内痔患者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收治426例2、3期内痔患者行内痔注射术治疗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现发热、创口红肿、大出血及肛门狭窄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率是97.36%,复发率是2.64%.结论加强内痔注射术的围手术期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向伟;黄宝泉;陈雪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应用可吸收螺钉手术治疗Pipkin's Ⅱ型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方法治疗Pipkin'sⅡ型骨折的可行性.方法筛选Pipkin's骨折12例,入院后立即予髋关节后脱位的手法复位.然后择期行股骨头骨折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2例,随访时间5~48个月.按Stenwart和Epstein的评分方法,优:2例;良:7例;可:3例.目前尚未发现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例.结论可吸收螺钉应用于Pipkin's骨折的治疗,完全能达到骨折固定所需的生物力学要求,且免除了病人第二次手术的痛苦.

    作者:罗滨;齐伟力;陈孔冠;王新家;陈育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肠结核的外科治疗(附26例分析)

    目的探讨肠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提高对肠结核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3年1月至2003年4月手术治疗26例肠结核病例.结果肠结核病人术前确诊率低,本组术前确诊6例,占23.1%.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手术是针对肠结核病的并发症而进行的:抗结核治疗对肠结核病人有良好治疗效果;术前明确诊断可使部分肠结核病人免于手术.

    作者:林健群;洪建文;黄鑫;刘潮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78例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测定患者血清CEA、CA24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53、c-erbB-2和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大肠癌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发病部位无差异,青年组肿瘤细胞多数分化程度差(低-未分化),老年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好(高-中分化,P<0.05),P<0.05;青年组病程较晚(Duke's C+D),病例的比例较老年组高(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CEA、CA242、p53、c-erbB-2、CD44v6的阳性率分别为34.1%、56.1%、53.7%、56.1%、36.6%、和19.6%、23.2%、33.9%、37.5%、17.9%,除CEA外,其余4项指标,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

    作者:熊炜;周新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63例高龄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处理体会

    目的探讨高龄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处理.方法对1994~2004年围手术处理的163例高龄(年龄大于60岁)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63例病人均作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9.9%,其中切口感染19.6%(32/163),肺部感染12.3%(20/163),吻合口漏占3.7%(6/163),泌尿系感染为2.5%(4/163),高渗性昏迷1.2%(2/163),死亡0.6%(1/163).术后平均住院20天.结论如能做到控制血糖、选择合理的术式和手术时机,高龄结直肠癌并糖尿病患者可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并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作者:曾山崎;王辉;唐伟镖;刘宏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重度肝外伤68例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重度肝外伤手术治疗经验,提高重度肝外伤的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的重度肝外伤68例,Ⅲ级42例,Ⅳ级16例,Ⅴ级10例.手术方式有:深部褥式缝合术45例,清创式肝切除术20例,规则性肝切除术2例,肝动脉结扎术8例,近肝大静脉修补术6例,纱布填压止血术4例.结果死亡16例,治愈52例(治愈率76.5%).术后再出血5例,胆瘘3例,腹腔内感染5例.结论重度肝外伤均需紧急手术止血治疗.手术治疗成功关键是:快速扩容、彻底清创、采用合理术式、及时处理合并伤.

    作者:梁建波;张国波;李益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治疗复杂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我科自1995年~2004年收治48例复杂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分别采用DHs(动力髋螺钉),DCS(动力髁螺钉)和Gamma钉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手术后无切口感染及其它手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0个月至18个月,手术后优良率达93.3%,仅3例发生髋骨翻.结论对于复杂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要视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DHs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的常用方法,在使用中要强调股骨距,小转子的复位和固定.DCS适合于不稳定粗隆间骨折(A3型),Gamma适合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A2型).

    作者:马翰斐;曾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大鼠小体积肝移植后肝细胞再生的研究

    目的探讨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情况.方法建立大鼠30%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肝切除(PH)组、全肝移植(OLT)组和30%小体积肝移植(30%POLT)组,观察1w生存率,并于术后1、2、3、7d检测肝细胞增殖活性、肝功能和肝组织学变化.结果各组1w生存率均为100%;30%POLT组术后2d达到增殖高峰,峰值与PH组无差异(P>0.05);其肝功能酶学指标在术后1、3d明显升高,组织学见肝细胞核分裂极其活跃.结论冷缺血1h的30%供肝和肝切除后肝脏具有同样的增殖活性,仅增殖高峰稍晚;较短的冷缺血时间以及熟练的手术技术可能对小体积供肝的再生起重要作用.

    作者:何清;陈燕涛;张红卫;谷艳丽;Uta Dahmen;Olaf Dirsch;王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