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可吸收螺钉手术治疗Pipkin's Ⅱ型骨折

罗滨;齐伟力;陈孔冠;王新家;陈育春

关键词:股骨头骨折, 可吸收螺钉固定术, 内固定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方法治疗Pipkin'sⅡ型骨折的可行性.方法筛选Pipkin's骨折12例,入院后立即予髋关节后脱位的手法复位.然后择期行股骨头骨折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2例,随访时间5~48个月.按Stenwart和Epstein的评分方法,优:2例;良:7例;可:3例.目前尚未发现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例.结论可吸收螺钉应用于Pipkin's骨折的治疗,完全能达到骨折固定所需的生物力学要求,且免除了病人第二次手术的痛苦.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围术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清T3、T4测定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围术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T3、T4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T3、T4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入院时脑出血量<30ml,T3、T4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并随着治疗的康复,此种变化渐恢复.入院时脑出血量≥30ml,T3值明显低下.结论动态检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对判断患者病情发展、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华仁;张周义;杨秀莲;杨云江;张长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全髋置换与带血运骨瓣移植在治疗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带血运骨瓣移植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1986年7月~1991年1月间,作者采用带血运骨瓣移植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1例89髋,通过追踪复查、问卷调查等手段共收集59例64髋患者的相应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带血运骨瓣移植术治疗36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8髋.结果随访时间12年3个月~16年7个月,平均15年4个月.术后早期Harris评分全髋组优于骨瓣组;后期Harris评分低龄骨瓣组及高龄全髋组相对较高,而再次手术率则相对较低.结论对于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带血运骨瓣移植术适合于年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合于高龄患者.

    作者:张合亮;赵德伟;刘美利;朱希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enor内固定系统在重度腰椎骨折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重度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在1998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28例重茺腰椎骨折脱位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后路切开复位,椎体次全切除术,脊髓减压术,Tenor内固定加植自体髂骨融合术.结果术后无伤口感染,肺部感染和死亡病例.除术后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及1例泌尿系感染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上述2例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而治愈.并无钉棒松动,断裂及骨折移位.术后随访14~24个月,在28例患者中有22例的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改善.结论Tenor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可实施三维矫正固定并可定量调节复位,是一种治疗重度腰椎骨折脱位固定牢靠,疗效满意的方法.

    作者:关宏刚;罗汉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移植围手术期血小板的调控

    目的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血小板的调控方法.方法我院在1999.3~2005.3行原位肝移植30例,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脾亢者24例为脾亢组,无脾亢者6例为非脾亢组;脾亢组按预定目标输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依监测结果调整;非脾亢组依据术中、术后出血量及监测结果输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结果脾亢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器官或部位总数,出血次数,出血总量均显著多于非脾亢组.术前ld非脾亢组与脾亢组输注血小板后的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而术后l~lOd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结论非脾亢组围手术期术中、术后血小板调控目标以(50~150)×109/L之间为宜.脾亢组血小板调控目标以输注应以(100~200)×109/L之间为宜.1及24小时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值(CCI)监测结果为调整依据.

    作者:闫哲;杨承祥;刘洪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临床检查阴性的乳腺X线照片簇状钙化对乳腺癌诊断的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X线片发现乳腺内簇状钙化在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检查阴性,而乳腺X线摄片发现乳腺内簇状钙化共91例病人102个病灶,并进行手术活检.根据病理组织学结果,对其形态、数量及分布作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照研究.结果91例病例发现102个乳腺内簇状钙化灶,其中43个恶性病变(42.15%),59个良性病变(57.42%).结论根据乳腺内钙化的形态、数目、分布的X线特征,是有助于对乳腺癌早期诊断.

    作者:廖宁;何晖;付月珍;吴一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改良式脾脏次全切除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综合症26例报告

    目的探讨改良式脾脏次全切除术对治疗地中海贫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对我科行改良性脾脏次全切除术的26例地中海贫血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l例极重度贫血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术后因心功能衰竭死亡.3例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未出现腹腔出血,膈下积液,膈下脓肿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9例,随访率73%,随访时间6~50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血常规,发现RBC,wBC,及PLT均有明显改善.5例反复出现肺部感染,但无凶险性感染.10例仍需间歇输血.结论改良式脾脏次全切除术适应症为严重地中海贫血综合征及巨脾并有脾功能亢进.本手术能起到减少血细胞在脾脏中的破坏,使部分病人在随访期内不需输血,而部分病人可减少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同时,能减少脾脏切除后引起免疫功能的下降.

    作者:林健敏;吴岑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腹壁及腔内超声联合诊断输尿管疾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腹壁及腔内超声联合诊断输尿管疾病的价值.方法2002年9月~2005年5月,经腹壁对80例输尿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其中18例联合应用腔内超声检查.结果在本组80例中,诊断为输尿管结石70例,输尿管囊肿4例,输尿管内血块3例,输尿管狭窄2例,输尿管末端肿瘤1例,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经腹壁超声检查法与腔内超声检查法均有其局限性.但是,二者结合使用可提高输尿管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冼玉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方法902例采用改良乳癌根治术患者被分为2组.1987至1995年的434例是作为对照组,而1996至2004年是作为研究组.对两组间术后皮瓣坏死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对照组术后皮瓣坏死率是23.7%,而研究组是4.5%,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防改良乳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关键是合理的皮瓣厚度,避免皮瓣张力,防止淋巴管漏,有效双管引流,合适包扎.

    作者:张兴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美皮护硅酮治疗瘢痕的疗效观察

    临床上对瘢痕的治疗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应用美皮护硅酮敷料(瑞典墨尼克公司生产)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瘢痕,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燕文;刘晓华;辛国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细胞性肝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998.1~2003.3经手术治疗的22例肝细胞性肝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病年龄、性别比、HBsAg阳性率、肿瘤大小、部位合并肝硬化及肝功能与无淋巴结转移相比无差异(P>0.05);AFP≥400μg/L阳性率为31.8%(7/22)、病理分化Ⅲ~Ⅳ级者占59.1%(13/22)和术后1年生存率13.6%(3/22),与无淋巴结转移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细胞性肝癌淋巴结转移有如下临床病理特点:(1)AFP≥400μg/L的阳性率低.(2)原发肿瘤病理分化分级以Ⅲ~Ⅳ级多见.(3)小肝癌也存在淋巴结转移.(4)术后1年生存率低,提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5)手术彻底清除转移淋巴结有可能提高生存率.

    作者:陈亚进;朱彩荣;徐国权;陈积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硬膜外麻醉导致异常广泛阻滞1例处理体会

    异常广泛阻滞是硬膜外麻醉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说话无力及烦躁不安,甚至呼吸停止等症状.因此需对症处理、密切观察和做好护理.现将1例异常广泛阻滞患者术后观察及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余庆梅;李文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行气管切开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的作用.方法对我科自1993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93例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3例病人基本生活自理36例,占38.71%.生活需人照顾者15例,占16.13%.植物生存12例占12.90%.死亡30例占32.26%.结论呼吸道不通畅、肺部感染是加重病情导致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估计近期不能清醒、有原发性肺部疾患、合并胸部外伤者,应早期行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愈和生存率.

    作者:卫永茂;肖梦楚;黄基柱;黎志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的的外科治疗(附7例报告)

    慢性胰腺炎所致的胰管阻塞、胰管结石、顽固性疼痛、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障碍,常伴有胰管的全程扩张,特别是当阻塞位于胰腺头部时:有时胰管亦可以呈多数性的狭窄,临床表现多为持续性腹痛,可伴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病理改变为局部性或弥漫性硬化性改变和内、外分泌腺永久性的破坏.此类病人晚期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Puestow胰管-空肠吻合术为主要措施.作者1997~2002年共治疗7例,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戎;乔安意;钱以德;杨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应用可吸收螺钉手术治疗Pipkin's Ⅱ型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方法治疗Pipkin'sⅡ型骨折的可行性.方法筛选Pipkin's骨折12例,入院后立即予髋关节后脱位的手法复位.然后择期行股骨头骨折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2例,随访时间5~48个月.按Stenwart和Epstein的评分方法,优:2例;良:7例;可:3例.目前尚未发现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例.结论可吸收螺钉应用于Pipkin's骨折的治疗,完全能达到骨折固定所需的生物力学要求,且免除了病人第二次手术的痛苦.

    作者:罗滨;齐伟力;陈孔冠;王新家;陈育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癌治疗前影像学结果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比较肝癌术前CT,MRI,超声显像的结果与DSA及术中所见,探讨和分析其术后的复发的有关原因.方法在1991~2003.5作者对入院手术切除肿瘤大径≤5cm的283例肝癌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283例中CT、MRI、超声显像为单个的而DSA发现21.2%为2个或2个以上病灶,在手术探查中有32.5%2个或2个以上病灶.本组1、3、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2%、67.3%、50.1%和70.1%、57.7%、35.2%.本组肝癌术后第1年内复发占29.9%、第3年内占42.3%、5年内复发率为64.8%.结论影像学对肝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有其优、缺点,要提高诊断率,常常要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DSA可弥补CT或MRI和超声检查的不足,然而部分小转移灶也难于发现.

    作者:方万强;李升平;陈敏山;石明;张昌卿;徐立;李锦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仅1例术前明确诊断,另3例术前诊断十二指肠损伤可能,其余均手术探查确诊.本组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治愈28例(87.5%),死亡4例(12.5%).结论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重要措施.注重早期诊断,加强术中探查,强调术后引流及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章琳;杨云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和护理

    目的探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8例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护理及治疗经过.结果经过正确的治疗和监测护理,本组病例全部获得了痊愈.结论术前周密的准备和心理辅导与宣教、术中准确的配合、术后严密的监测与护理是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的重要保障.

    作者:曾文;陈妙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大鼠小体积肝移植后肝细胞再生的研究

    目的探讨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情况.方法建立大鼠30%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肝切除(PH)组、全肝移植(OLT)组和30%小体积肝移植(30%POLT)组,观察1w生存率,并于术后1、2、3、7d检测肝细胞增殖活性、肝功能和肝组织学变化.结果各组1w生存率均为100%;30%POLT组术后2d达到增殖高峰,峰值与PH组无差异(P>0.05);其肝功能酶学指标在术后1、3d明显升高,组织学见肝细胞核分裂极其活跃.结论冷缺血1h的30%供肝和肝切除后肝脏具有同样的增殖活性,仅增殖高峰稍晚;较短的冷缺血时间以及熟练的手术技术可能对小体积供肝的再生起重要作用.

    作者:何清;陈燕涛;张红卫;谷艳丽;Uta Dahmen;Olaf Dirsch;王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治

    目的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剖腹探查术结合术中肠镜检查对12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患者死于DIC外,余患者明确了诊断、抢救成功.结论对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支持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积极手术,术中肠镜有助于明确诊断,急诊手术是处理出血有效的方法.

    作者:罗海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重度肝外伤68例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重度肝外伤手术治疗经验,提高重度肝外伤的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的重度肝外伤68例,Ⅲ级42例,Ⅳ级16例,Ⅴ级10例.手术方式有:深部褥式缝合术45例,清创式肝切除术20例,规则性肝切除术2例,肝动脉结扎术8例,近肝大静脉修补术6例,纱布填压止血术4例.结果死亡16例,治愈52例(治愈率76.5%).术后再出血5例,胆瘘3例,腹腔内感染5例.结论重度肝外伤均需紧急手术止血治疗.手术治疗成功关键是:快速扩容、彻底清创、采用合理术式、及时处理合并伤.

    作者:梁建波;张国波;李益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