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等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本文报道1例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高危空肠间质瘤术后发生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2000年1月至2016年8月发表的关于GIST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报道,对检索得12篇个案报道、共17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本院收治1例为高危险度分级小肠间质瘤患者,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后因个人经济原因患者未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术后1年因“发现左侧颈部肿物”再次入院,诊断考虑为GIST颈部转移,行颈部肿物切除,术后予以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后,随访13月未见进一步转移。文献报道GIST淋巴结转移17例病例中,11例原发灶为胃GIST,4例为小肠GIST,2例为食管GIST;仅3例为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复发;且淋巴结转移多发生在原发器官周围(83.4%,14/17),仅有3例出现外周淋巴结转移。结论 GIST出现淋巴结转移极为罕见,其中小肠GIST出现淋巴结转移,以及出现周围淋巴结转移更为罕见。
作者:马驰;郝少龙;刘新承;宁进尧;吴国长;姜立新;郑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中,腹腔镜应用于结肠癌手术通过多个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确定了其价值,COST及COLOR等研究证实了腹腔CME与开腹手术在肿瘤学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鉴于此,美国NCCN指南将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作为手术选择之一,推荐可在有条件的中心开展。腹腔镜技术在结肠癌领域取得成功之后,全球的结直肠外科医生将目标瞄向了难度更大的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希望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领域也能取得成功。但探索的道路却充满了曲折,本文旨在回顾以往的有关直肠癌TME术的RCT研究,以期能够引起同行们的思考,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一手术。
作者:冯兴宇;李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八版癌症分期系统将于2018年1月1日在全球启用,其中结直肠癌分期系统重要更新在于,增加了基于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非解剖学”预后和预测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预后评估体系。AJCC第八版结直肠癌分期系统对获得Ⅰ~Ⅱ级证据支持的8个预后和(或)预测因素进行了推荐,包括血清CEA水平、肿瘤退缩评分、环周切缘、淋巴管血管侵犯、神经周围侵犯、微卫星不稳定、KRAS/NRAS基因突变及BRAF基因突变。在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背景下,“解剖学”分期和“非解剖学”分类体系的联合使用,将有利于对结直肠癌进一步分期和分类诊治,有助于个体化评估结直肠癌患者预后风险并预测治疗疗效,推动结直肠癌临床实践从传统“群体化”诊治到精准“个体化”医疗的转变。
作者:姚宏伟;吴鸿伟;刘荫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二十载风雨砥砺,二十卷春花秋实。2017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昂首走进了第20卷。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望杂志栉风沐雨的历程:1998年,《中国胃肠外科杂志》创刊;2001年,成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2003年,由季刊更改为双月刊;2005年,被美国MEDLINE数据库收录;2008年,被“中国科技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收录,同年杂志官网上线;2010年,由双月刊更改为月刊并启用远程稿件管理系统;2013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4—2016连续3年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年的发展,《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已从一株小树苗茁壮成长为我国医学期刊丛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此时,除了衷心地感谢历届编委团队对杂志的帮助与呵护、广大读者作者对杂志的支持与厚爱外,我们更多思考的是还能多做些什么、如何做得更好,以回馈社会的厚爱,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2017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CCN )结直肠癌指南更新了数点内容,其中4个方面的内容是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的:(1)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建议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癌症二级预防”措施。(2)可切除肝/肺转移瘤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中删除靶向药物。这也许是由于西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在该领域的阳性研究数据的缺乏所致,但对于NCCN的这次更新,应该谨慎对待,要从技术难度和预后信息两个角度权衡治疗策略,对于预后不好的可切除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新辅助治疗中也不应该排除靶向药物。(3)RAS野生型mCRC的一线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仅限于左侧结肠癌患者。原发瘤部位是 mCRC 靶向治疗的疗效预测标志物, EGFR单抗在右侧mCRC中的获益很小,但在左侧mCRC, EGFR单抗的获益则显著大于单纯化疗或血管内皮生存因子受体(VEGF)靶向治疗。(4)首次推荐错配修复缺陷(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的mCRC在标准治疗失败后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具有dMMR/MSI-H表型的mCRC,由于MMR基因突变,产生大量新抗原而成为高免疫源性肿瘤,从而对免疫治疗变得敏感。
作者:陈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结直肠癌是全身性疾病,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结直肠外科医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效果。多学科团队的诊疗模式有利于培养外科医师的循证医学能力,提升本专科素质,了解其他专科的知识,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从而全面提高结直肠外科医师综合素质。
作者:秦新裕;许剑民;冯青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网塞行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疝外科收治的220例单侧原发性成人腹股沟疝男性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网塞补片组和疝修补装置组,各110例。网塞补片组采用改良的北京天助畅运善释轻量型疝修补装置,疝修补装置组则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的疝修补装置。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网塞补片组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疝修补装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95.2±967.4)元比(9013.7±1043.6)元,P <0.01]。随访24个月,随访率为98.6%(217/220);网塞补片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3/109)和3.7%(4/109),疝修补装置组分别为4.6%(5/108)和1.8%(2/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无复发、迟发感染、性功能障碍、睾丸萎缩或不育,患者整体舒适度良好。结论改良的网塞行腹膜前间隙修补术能够达到与疝修补装置相同的疗效,且价格低廉,易于向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陈新创;唐黎明;孙一峰;马玉亮;王国华;蒋国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非肥厚性幽门梗阻畸形的诊断、术式选择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例新生儿非肥厚性幽门梗阻畸形,包括幽门瓣膜5例、幽门实质性闭锁和幽门重复畸形各1例;其中幽门实质性闭锁合并大疱表皮松解症(EB)1例,幽门瓣膜合并回结肠闭锁伴环状胰腺各1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儿主要症状为非胆汁性呕吐。上消化道造影5例显示胃出口完全梗阻,1例见十二指肠球后部梗阻,1例幽门管呈“线样征”且超声幽门部见一低回声圆形团块。5例瓣膜闭锁患儿均行瓣膜切除加幽门成形术,其中1例合并回结肠闭锁患儿切除多发性闭锁肠管并行回结肠双腔造口,1例合并环状胰腺患儿同时行十二指肠菱形吻合;1例重复畸形患儿行畸形切除加胃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1例实质性闭锁患儿予纵切横缝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9(5~15) ml。1例合并回结肠闭锁者术后即自动出院;另6例于术后9~11 d痊愈出院,随访2~8年,生长发育良好,无胃肠不适。结论新生儿非肥厚性幽门梗阻畸形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病因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合理术式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幽门重复畸形和孤立的幽门闭锁预后良好,严重的合并畸形可影响预后,幽门闭锁合并EB者也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耿其明;唐维兵;张杰;陈焕;路长贵;吕小逢;蒋维维;李薇;徐小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内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174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2.8%)术后出现骨转移。分别采用字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模型,对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水平、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是否伴肺转移和伴肝转移等可能影响术后骨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0例出现骨转移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60岁者28例。肿瘤位于直肠36例,结肠14例;腺癌43例,黏液腺癌7例;42例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为T3~4期,30例有淋巴结转移,14例伴肺转移,5例伴肝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字2=4.932, P=0.026)、术前血清CA199水平(字2=4.266, P =0.039)、淋巴结转移(字2=13.054,P =0.000)和伴有肺转移(字2=35.524,P =0.000)是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内骨转移的相关因素。直肠癌的术后5年骨转移率为3.6%(36/991),明显高于结肠癌1.8%(14/758);术前血清CA199水平≥37 kU/L结直肠癌者发生骨转移率为4.9%(12/245),明显高于CA199水平<37 kU/L者的2.5%(38/1504);有淋巴结转移和伴肺转移的患者发生术后5年骨转移率分别为4.8%(30/627)和11.6%(14/12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1.8%(20/1122)和无肺转移2.2%(36/1628)的结直肠癌患者。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于直肠(OR:0.508,95%CI:0.268~0.963, P=0.038)、淋巴结转移(OR:2.291,95%CI:1.273~4.122, P=0.006)以及伴有肺转移(OR:4.796,95%CI:2.473~9.301, P =0.000)是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位于直肠、有淋巴结转移以及伴有肺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内更容易发生骨转移。
作者:李昂;谭震;傅传刚;王颢;袁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脾门淋巴结属于中上部胃癌第2站淋巴结,既往对于进展期胃癌病例,为达到胃癌D2根治术的要求,术中往往联合脾脏切除以彻底清扫脾门淋巴结。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认识及外科解剖技术的进步,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应用[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近3年共施行脾脏托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术22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沈阳;程元光;文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补充性肠外营养(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SPN)是指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不足时,部分能量和蛋白质需求由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来补充的混合营养支持治疗方式[1]。合理的SPN能满足患者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调整氮平衡状态,促进蛋白质合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2]。但目前有关SPN的给予时机、剂量以及途径等问题,国内外研究结果尚不统一,不同国家或学会对于SPN支持治疗的推荐意见也不尽相同[3-5]。因此,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专家,根据目前国际上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及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专家经验,形成《成人补充性肠外营养中国专家共识》,为国内临床营养实践中SPN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学说的引进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的应用,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呈现下降趋势[1]。实践证明,有效地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并联合应用抑酸药物会加速溃疡的愈合并减少其复发,使因十二指肠溃疡而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明显减少[1]。但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以及胃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等病症,仍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宁波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于2016年1月采用完全腹腔镜下十二指肠溃疡旷置术(Bancroft术)治疗了2例患者,分别为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和十二指肠溃疡伴幽门梗阻,经随访观察疗效良好。
作者:杨斌;施益九;严志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诊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纳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心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间入院诊治的119例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为临床路径组(按临床路径进行诊治,该临床路径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中心自身诊疗经验制订),并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间住院治疗的路径实施前入院诊治的108例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为非临床路径组(由收治医师制定诊治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率、肠造口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非计划6月内再入院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路径组与非临床路径组患者手术率[73.9%(88/119)比77.8%(84/108)]、肠造口率[15.9%(14/88)比25.0%(21/84)]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9%(21/88)比27.4%(23/8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临床路径组较非临床路径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0.9 d比13.2 d, P =0.000),平均住院费用减少(78325元比85310元, P=0.031),再住院率降低[3.4%(4/119)比11.1%(12/108), P=0.035]。结论遵照临床路径进行诊治能够有效降低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的非计划再住院率,并缩短手术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作者:郭振;曹磊;龚剑峰;李毅;顾立立;朱维铭;黎介寿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对于无法根治的肿瘤晚期患者,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外科干预,外科医师在肿瘤姑息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仍然是肿瘤姑息治疗的主力军。但在现有的医学教育制度当中,外科医师的培训内容较少涉及肿瘤姑息治疗的内容。事实上,在肿瘤的姑息治疗中,外科医师肩负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疼痛、维护患者尊严及缓解晚期患者诸多症状的重任。外科医师应重视与晚期肿瘤患者的沟通,充分发挥临床多学科团队的作用,采用合理的外科干预方法。对外科医师姑息治疗的教育,还应包含医学人文的关怀,了解纯粹的外科技术以外的医学人文、伦理、尊严和宗教等的诸多社会因素对肿瘤患者康复的影响。
作者:顾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原发性小肠肿瘤作为罕见的消化道肿瘤,因其早期症状不典型,病理类型复杂(包括腺癌、类癌、恶性淋巴瘤和恶性间质瘤等),致使其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终导致该类患者预后较差。而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在X线、CT、MRI、血管造影、超声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原有常规的检查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包括电子小肠镜、胶囊内镜、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等在内的一系列检查手段,进而提升了对该疾病的诊断的准确率。在治疗方面,手术仍然是根治小肠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具体的手术方式需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进行判定;腹腔镜小肠肿瘤切除手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另外,相关研究还发现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内分泌治疗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特定类型的小肠肿瘤的预后。本文就原发性小肠肿瘤在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志勋;关旭;陈瑛罡;王锡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无腹部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下改良Parks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0月间在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无腹部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下改良Parks手术的44例超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2.5~5.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5/44),其中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2例,炎性肠梗阻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12~73(平均20)月,期间局部复发2例(4.5%),肝转移1例(2.3%)。与术前1周相比,术后1月患者的控粪能力明显下降(P <0.01);至术后6月时,患者排粪控制可恢复至术前1周水平(P >0.05)。结论无腹部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下改良Parks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符合肿瘤根治和肛门功能并重的治疗理念。
作者:黄勇波;张成雷;洪新凯;王和鑫;谢虹桥;陈土明;吴超群;罗毅;何梓源;邓小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吻合口与非吻合口处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和姑息性手术)的149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残胃癌定义为因胃良性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术后5年以上(87例)或因胃恶性病变行根治性胃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62例)的残胃原发癌。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分为吻合口组(72例)和非吻合口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结果与非吻合口组相比,吻合口组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更晚[吻合口组T1、T2、T3和T4期患者有1例(1.4%)、2例(2.8%)、17例(23.6%)和52例(72.2%),非吻合口组分别有8例(10.4%)、10例(13.0%)、27例(35.1%)和32例(41.6%),字2=17.665,P=0.001;吻合口组N0、N1、N2和N3期患者分别有28例(38.9%)、10例(13.9%)、23例(31.9%)和11例(15.3%),非吻合口瘘组分别有55例(71.4%)、10例(13.0%)、7例(9.1%)和5例(6.5%),字2=19.421, P =0.000;吻合口组Ⅰ、Ⅱ、Ⅲ和Ⅳ期患者分别有3例(4.2%)、10例(13.9%)、47例(65.3%)和12例(16.7%),非吻合口组分别为16例(20.8%)、40例(51.9%)、15例(19.5%)和6例(7.8%),字2=45.294,P=0.000],组织分型和Borrmann分型更差[吻合口组分化良好和不良者分别为19例(26.4%)和53例(73.6%),非吻合口组分别为43例(55.8%)和34例(44.2%),字2=13.287,P =0.000;吻合口组BorrmannⅠ、Ⅱ、Ⅲ和Ⅳ型者分别有3例(4.2%)、17例(23.6%)、47例(65.3%)和5例(6.9%),非吻合口组分别为18例(23.4%)、16例(20.8%)、34例(50.6%)和4例(5.2%),字2=11.445,P=0.010]。与非吻合口组相比,吻合口组根治切除率较低[63.9%(46/72)比89.6%(69/77),字2=13.977,P=0.000],联合器官切除率较高[33.3%(24/72)比16.9%(13/77),字2=5.394,P =0.020],转移淋巴结数目更多[(4.3±4.9)枚比(1.9±3.6)枚,t=3.478,P =0.000],其中No.4、No.10和空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率吻合口组和非吻合口组分别为15.3%(11/72)比5.2%(4/77)(字2=4.178,P =0.041)、9.7%(7/72)比1.3%(1/77)(字2=5.196,P=0.023)和25.0%(18/72)比3.9%(3/77)(字2=13.687,P=0.000)。全组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7(2~154)月,5年生存率为44.1%,其中吻合口组和非吻合口组分别为33.1%和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按照肿瘤分化程度进行分层分析,在分化良好型中,两组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7%比56.2%,P=0.872);而在分化不良型中,吻合口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非吻合口组(29.8%比53.8%,P=0.029)。结论位于吻合口的残胃癌,分化相对较差,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根治切除率较低,整体预后较差。
作者:陈路川;魏晟宏;叶再生;王益;郑秋红;卓长华;肖军;曾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侵犯(PNI)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7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标本。病理标本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将肿瘤细胞侵犯神经鞘任意一层或肿瘤细胞沿神经生长包绕超过神经周径1/3定为PNI阳性。采用字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PNI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PNI阳性与阴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全组372例结直肠癌患者共133例(35.8%)存在PNI阳性。其中PNI阳性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70例;年龄>60岁者76例,≤60岁者57例;肿瘤位于回盲部6例,升结肠33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8例,乙状结肠22例,直肠57例;肿瘤直径>4 cm者83例,≤4 cm者50例;中高分化者48例,低分化者85例;肿瘤浸润深度T1期者2例,T2期者7例,T3期者93例,T4期者31例;淋巴结转移N0期者56例,N1期者41例,N2期者36例;肿瘤分期Ⅰ期者2例,Ⅱ期者40例,Ⅲ期者75例,Ⅳ期者16例。PNI阳性与肿瘤位置(字2=11.20,P =0.048)、肿瘤大小(字2=21.80,P =0.000)、分化程度(字2=60.90,P =0.000)、浸润深度(字2=19.00,P=0.000)、淋巴结转移(字2=19.70,P=0.000)及肿瘤分期(字2=70.80, P=0.000)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脉管侵犯情况无关(均P>0.05)。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8(8~62)月,PNI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52.6%,明显低于PNI阴性患者的78.3%(P=0.000)。进一步对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显示,Ⅱ期和Ⅲ期PNI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和43.5%,均明显低于Ⅱ期和Ⅲ期PNI阴性患者的91.7%和7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 PNI阳性可能提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不良。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患者PNI状态的检测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冬;魏颖;王曦迪;王庚;陈瑛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OTSC吻合夹在消化道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采用OTSC金属夹系统治疗的12例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均在充分引流脓液,控制瘘口周围感染后,采用1枚OTSC吻合夹夹闭瘘口。结果全组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0.1±12.6)岁。均成功实施OTSC治疗,技术成功率达到100%,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出血及梗阻等并发症。根据引流液内无消化液、未再出现腹腔感染或者消化道造影无造影剂外溢、CT 检查无腹腔脓肿等综合评估,12例中有11例(91.7%)获临床治愈;平均随诊3月时间,未见消化道瘘复发。另1例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胃瘘患者使用OTSC吻合夹关闭瘘口后1周复发,经手术治愈。结论 OTSC吻合夹是消化道瘘的有效治疗手段,在瘘口周围脓腔充分引流、感染控制后实施OTSC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革非;汪志明;吴秀文;刁艳青;赵允召;任建安;黎介寿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