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善军;吴国豪;虞文魁;李宁
胃肠功能障碍是外科术后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其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无需治疗,重者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目前,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显示,手术方式、手术操作、内环境紊乱、麻醉或镇痛因素、血流灌注、炎性反应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等众多因素参与了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谈善军;吴国豪;虞文魁;李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AS)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普通外科诊治的8例HA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治疗方式和预后进行总结。结果8例HAS患者与周期住院胃癌患者的0.5%(8/1531),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6例。全部病例胃镜活检均出现肝样分化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根治性手术。术后5例AFP下降,其中1例术后降至正常。术后病理提示,本组8例均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23.6%(55/233)。术后7例行不同疗程的全身化疗和介入化疗,1例行支持治疗。随访至2014年1月,有6例患者死亡,全组患者存活时间4~19月。术前AFP水平升高者生存时间(平均数7.8月)短于血清AFP正常者(平均数17.5月)。结论 HA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胃镜活检出现肝样分化区为诊断标准,AFP高表达为主要特征。HAS预后较差,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少飞;常成;苗蕾;毛伟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Roux-en-Y胃旁路术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术后近期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对该调节作用与血糖控制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糖尿病外科研究所行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的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患者外周血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水平以及各免疫细胞亚群[CD3+T淋巴细胞、CD3+CD8+杀伤型T细胞、CD3+CD4+辅助型T细胞、CD16+CD56+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和CD19+CD45+B细胞亚群]比例的手术前后变化,并对手术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免疫细胞亚群比例与FBG和HbA1c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患者术前FBG 和HbA1c水平分别为(14.21±1.89) mmol/L 和(9.96±0.97)%,术后均明显降低[分别为(5.78±1.15) mmol/L和(6.87±0.69)%,均P<0.05]。术前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水平分别为(9.41±1.23) g/L、(1.71±0.22) g/L和(1.25±0.26) g/L,术后均明显升高[分别为(12.74±1.61) g/L、(2.43±0.39) g/L和(1.97±0.23) g/L,均P <0.05]。术前CD3+T淋巴细胞、CD3+CD8+杀伤型T细胞和CD19+CD45+B细胞亚群比例分别为(55.3±3.8)%、(15.6±5.3)%和(8.4±3.7)%,术后亦明显升高[分别为(67.6±4.6)%、(28.7±4.2)%和(18.1±4.1)%,均P <0.05]。但术后CD3+CD4+辅助型T细胞和CD16+CD56+ NK细胞比例与术前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免疫球蛋白( IgG、IgM和IgA )水平、CD4+/CD8+比值及CD19+CD45+B细胞亚群比例与 FBG 和HbA1c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 IgG 与 FBG:r =-0.865, IgA 与FBG:r =-0.887, IgM 与 FBG:r =-0.902,CD4+/CD8+与 FBG:r =-0 . 956, CD19+CD45+与FBG: r=-0.834;IgG与HBA1C:r=-0.859, IgA 与HBA1C:r=-0.957,IgM与HBA1C:r=-0.843, CD4+/CD8+与HBA1C:r=-0.912,CD19+CD45+与HBA1C:r=-0.885;均P <0.05),但CD16+CD56+NK细胞比例则与FBG和HbA1c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Roux-en-Y胃旁路术可改善T2DM患者的近期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的改善或与血糖控制相关。
作者:张立海;夏宾;王娇;吕晓平;王跃生;黄文丽;谭柏宏;邓红;尹彦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应用现代麻醉、镇痛和营养代谢支持等技术,采取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麻醉配合和术后处理,减少手术创伤所致的应激反应,术后尽早采取积极措施使患者机体和胃肠道恢复正常。一系列临床研究及 Meta 分析已证实,ERAS方案可加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康复。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等微创技术日趋成熟,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手术范围和远期肿瘤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手术的标准术式,此外,3D腹腔镜和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克服常规腹腔镜手术的局限,逐步推广应用。因此,ERAS方案联合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等微创技术是否具有累加优势备受关注。已有多项研究及Meta分析证实,ERAS方案联合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可作为择期手术的佳围手术期方案。
作者:朱德祥;许剑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在全球胃癌病例中占近10%,其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性,包括以男性为主、早期常可见“花边图型”的特征性改变、较少淋巴结转移以及大量、多样的炎性细胞浸润。 EBVaGC的诊断金标准为EBER-ISH检测。由于对其认识有限,目前EBVaGC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但其预后相对较好。本文介绍了EBV和胃癌的关系以及EBVaGC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对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现状进行简要探讨。
作者:梁垚;周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部对比增强多排螺旋CT(ceMDCT)诊断胃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临床可行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行ceMDCT检查的25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参照直肠癌高分辨MR图像所定义的EMVI评分标准判断胃癌EMVI阳性或阴性。利用χ2检验分析ctEMVI阳性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依据EMVI评分标准,ctEMVI检出的阳性率为32.8%(83/253)。ctEMVI阳性与CT检查下的肿瘤浸润深度(χ2=46.848,P=0.000)、淋巴结转移(χ2=41.095,P=0.000)、远处转移(χ2=23.864,P=0.000)、肿瘤生长方式(χ2=8.580, P=0.003)以及肿瘤大小(χ2=21.177,P=0.000)有关,同时也与病理检查下的肿瘤浸润深度(χ2=28.994,P=0.000)和淋巴结转移(χ2=28.671,P=0.000)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组织分化类型无关(均P>0.05)。结论依据直肠癌EMVI影像学评分标准,ceMDCT可以识别胃癌EMVI状况,且EMVI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及生长方式有关。
作者:程瑾;武靖;洪楠;王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重建(MSCTA)技术对肠系膜血管的评估价值,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血管解剖和游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间在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单一手术组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术、且术前行MSCTA检查的50例患者(MSCTA组)的临床资料。通过MSCTA对患者肠系膜血管的解剖和变异情况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收集同期同一手术组所施行的5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但术前未行MSCTA检查而仅行常规腹部平扫及增强CT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MSCTA能清晰地显示出肠系膜血管的解剖及变异情况,与术中所见的符合率为100%(50/50)。与常规CT组相比,MSCT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195.0±23.2) min比(218.0±19.6) min, t=8.326, P=0.01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168.1±18.8) ml比(206.5±14.3) ml, t=-19.369, P =0.002)。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MSCTA技术能准确获悉肠系膜血管的走行及变异情况,从而有利于缩短腹腔镜结直肠癌术中血管裸化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出血。
作者:邓润枢;莫林耀;何锡华;陈建华;蔡任军;王在国;黄石川;卢焕全;黄兆伦;吴志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咽食管憩室又称Zenker憩室,发病率为2/100000[1]。按照憩室的大小,可以将咽食管憩室分为小憩室(<3 cm)、中等憩室(3~6 cm)和巨大憩室(>6 cm)。临床上以小的咽食管憩室为主,巨大的咽食管憩室异常罕见。咽食管憩室传统治疗方法分为开放性手术和经口内镜手术。但对于巨大的咽食管憩室来说,目前尚没有一个安全、微创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于2012年首先提出使用胸腔镜手术经胸切除憩室与食管之间的间嵴,为1例68岁的女性患者解除了巨大咽食管憩室对食管的压迫,手术获得了成功,经天津市医学情报研究所文献检索证明,中英文均未查到胸腔镜治疗巨大咽食管憩室的文献报道,因此命名为“张氏手术”;见图1[2-3]。术后随访2年,该例患者进食顺利。该手术方式的使用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作者:程世钊;石珍亮;杜林;徐医军;沈一梦;张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外科危重症患者伴有应激状态下的高分解代谢、免疫炎性反应失衡和器官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学改变,因此,营养支持治疗是其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而言,常存在胃肠道解剖和(或)功能改变的复杂特点,实施营养支持治疗尤其是肠内营养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在总体原则指导下,合理选择营养支持治疗的时机、方式、途径、能量供给标准和营养素,并根据疾病和患者自身特点,制定个体化方案,有助于提高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条件允许时,尽早开始营养支持治疗尤其是肠内营养,可以降低胃肠外科危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加速康复,改善预后。
作者:宋京翔;张再重;王烈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外肿瘤种植(ENT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韩国延世大学图书馆平台检索1990—2014年 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SpringerLink等15家国际文献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有关结直肠癌患者ENTD与患者术后生存率关系的研究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的4068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有ENTD者727例(ENTD组),不存在ENTD者3341例(对照组)。 Meta分析结果显示:ENTD组的5年总生存率(OR=0.27,95%CI:0.18~0.43,P =0.000)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OR =0.23,95% CI:0.16~0.34, P =0.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亚组分析显示,无论对于淋巴结阴性还是淋巴结阳性患者,ENTD组的5年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ENTD提示结直肠癌预后不良。
作者:张宪祥;邵世宏;高源;张茂申;卢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癌卵巢转移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8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收治的110例胃癌卵巢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胃癌卵巢转移瘤的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110例患者随访率为94.5%(104/110),6例失访者不纳入预后分析。全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60月,中位总体生存期为12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8月;全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1%、7.7%及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数、切除转移瘤方式、肿瘤减灭术满意度、卵巢转移后有无腹膜转移、确诊原发胃癌前是否已切除卵巢肿物和卵巢转移灶范围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卵巢转移灶范围[RR(95%CI):2.76(1.68~4.54), P=0.005]、卵巢转移后有无腹膜转移[RR(95% CI):0.21(0.11~0.41), P=0.003]和肿瘤减灭术满意度[RR(95% CI):3.67(2.13~6.33), P=0.011]是影响胃癌卵巢转移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癌卵巢转移瘤患者的预后较差,尤其转移灶范围超出卵巢和有腹膜转移者;有腹膜转移行满意的肿瘤减灭术可以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马振敕;张汝鹏;薛强;梁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超声刀是腹腔镜手术中的一种重要器械,可用于术中解剖、止血。特别是在结直肠肿瘤手术中,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寻找直肠系膜及结肠系膜周围的外科层面。本文将笔者近15年使用超声刀行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的经验总结为“刮、捅、切、削、推”五字诀技巧,并结合图像及录像加以阐述,以供同道们参考借鉴。
作者:池畔;陈致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初步评价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采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完成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的2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21例患者均经弧形切割吻合器单次激发成功离断直肠远端并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110.0~180.0(140.5±16.6) min,术中出血50.0~100.0(66.8±11.4) ml,远端切缘1.0~3.0(1.8±0.7) cm。术后病理均未见远端切缘残留肿瘤细胞,其中Ⅰ期14例,Ⅱ期4例,Ⅲ期3例。全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瘘。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为6(1~13)月,全组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弧形切割吻合器用于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可行且疗效满意。
作者:沈荐;李敏哲;杜燕夫;谢德红;渠浩;张峪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3孔法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根治性、安全性、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在上海瑞金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常规腹腔镜手术(4孔或5孔)者44例(常规组),3孔法腹腔镜手术者44例(3孔组),另有21例在3孔法腹腔镜手术中改变手术方式(改变术式组),包括加至4孔14例,加至5孔4例,中转开腹3例。比较各组手术在根治性、安全性及可行性的差异,总结3孔组手术难点和手术指征。结果3孔组与常规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长度、淋巴结清扫数量、全系膜切除率、术后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术中脏器损伤及术后二次手术病例。改变术式组患者体质指数[(25.4±3.8) kg/m2比(22.4±2.9) kg/m2, P =0.001]和腹部手术史者所占比例[47.6%(10/21)比22.7%(10/44), P=0.017]均明显高于3孔组;其他一般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孔法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在根治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面均可达到常规腹腔镜的水平,但在适应证的选择上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化因素,特别是体质指数和既往腹部手术史。
作者:吴浩旋;张弢;季晓频;何永刚;刘坤;赵任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胃癌在世界范围内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15年新公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报告》,2012年全球胃癌共发病95万余例,死亡72万余例,高发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1]。胃癌相对常见且预后较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反映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它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治疗手段也急需探索。根治性手术是胃癌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被认为是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然而,对于胃癌手术方式的探讨,一直以来存在争论。自2000年以来,一系列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使得外科医师们对胃癌的手术治疗有了新的认识,也探索出了不少新的理念。
作者:李斌;刘洪敏;丁学伟;梁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小鼠造口和非造口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对比优缺点,寻求可靠的模型建立方式。方法选择8~10周龄雄性C57BL/6(B6)小鼠140只,单只体质量控制在25~30 g,每两只小鼠随机配对成1个供受体对,进行同基因系异位全小肠移植。按移植肠是否造口分为造口组和非造口组进行实验,每组各35只。移植肠近端均行结扎封闭,造口组移植肠远端于腹壁造口;非造口组移植肠远端与受体回肠作端侧吻合。记录两组小鼠手术成功率、2周存活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创面护理时间和体质量变化。结果造口组和非造口组小鼠异位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5.7%(23/35)和80.0%(28/35)(χ2=1.806,P=0.179);供体手术时间分别为(48.1±6.6) min和(47.2±5.9) min(t=0.598, P=0.552);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77.9±9.1) min和(76.4±8.3) min (t=0.683, P=0.497);移植肠冷缺血时间分别为(34.7±4.0) min和(33.9±4.6) min(t=0.667, P=0.5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造口组和非造口组术后2周存活率分别为45.7%(16/35)和77.1%(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5,P=0.00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4.3%(19/35)和22.9%(8/35);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7.295,P=0.007)。造口组术后单只小鼠创面护理时间191 min,而非造口组仅为35 min。术后第3天,造口组体质量降至术前体质量的(81.52±5.20)%,非造口组降至术前体质量的(85.46±4.65)%;造口组体质量下降幅度大于非造口(t=2.856, P=0.006)。至术后2周时,两组小鼠体质量均恢复至术前的95%。结论采用非造口法建立的异位小肠移植小鼠模型更为可靠、方便、实用。
作者:孟柠;潘志坚;刘亚东;徐鑫;沈吉良;沈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手术后不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管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友谊医院行开腹结直肠手术的72例患者,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不常规行胃肠减压组(试验组,36例)和常规行胃肠减压组(对照组,36例),观察两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粪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直肠手术后不常规放置胃肠减压是安全的。
作者:栾凤鸣;王利;刘金华;王积楠;姚晨辉;李方毅;齐泽宇;米良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较少术后不适感。但是其中一些措施与传统教科书推荐意见相悖,许多外科医生担心实施ERAS策略出现并发症后会引发纠纷。本文从伦理角度对 ERAS 的策略提出了评价。介绍了医学道德和医学伦理对医疗行为的评价依据。分析了如何看待教科书内容与ERAS策略的冲突。阐述了要使ERAS的开展符合医学伦理,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要维护患者的权益,要履行好知情同意等重要医学伦理原则。
作者:赵青川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在复发性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并接受再次手术、且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再次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手术者32例(根治手术组),行姑息性残胃联合其他脏器切除手术者16例(姑息切除组)。结果根治手术组1例(3.1%,1/32)术后第5天因并发肝肾综合征死亡;9例(28.1%,9/32)术后出现1~3种并发症,主要为肠外瘘、胰瘘、胆瘘和吻合口出血。姑息切除组术后仅1例(6.2%,1/16)发生了肺部感染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根治手术组(P <0.05)。根治手术组术后中位生存期为36.0月,较姑息切除组的11.5月明显延长(P <0.01);两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3.1%、72.4%、31.3%和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临床分期(HR:3.106,95%CI:1.357~6.321, P=0.008)、腹膜种植(HR:10.167,95% CI:3.230~35.234, P=0.000)及根治情况(HR:3.256,95% CI:1.267~9.389, P=0.009)是影响复发性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复发性胃癌患者实施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术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术后生存。但应进行术前多学科评估和术中准确的判断以严格掌握适应证,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周军;侯军丽;李剑辉;阿合提别克·塔布斯;阿不都斯木·艾沙;马博;王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索经会阴单孔腹腔镜辅助的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TPSP-ELAP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总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2月对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TPSP-ELAPE手术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55.3±7.2)岁,体质指数为(23.0±1.3) kg/m2,肿瘤下缘距肛缘(1.8±0.3) cm。手术采取截石位,腹部组和会阴组序贯进行。腹部操作采取常规5孔腹腔镜法。会阴部实施TPSP-ELAPE手术:荷包缝合关闭肛门,绕肛门行梭形切口,直视下逐层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沿肛门外括约肌外侧向上游离至与肛提肌交界处,会阴皮肤切缘用2-0滑线缝合双荷包。中间放置单孔腹腔镜套筒,收紧荷包固定套筒,封闭会阴空腔。设置CO2压力为10 mmHg,置入腹腔镜镜头及器械,无创分离钳牵拉肛管,暴露肛提肌与坐骨直肠窝脂肪之间隙。首先游离侧方和后方,前方可借助阴道指诊和腹腔组牵引进行导引分离,游离至靠近肛提肌起始处,腹部组协助牵引暴露,会阴腔镜直视下离断肛提肌,确保肛提肌切缘阴性,与腹部会师,经会阴移出标本。结果3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23.3±25.2) ml,总手术时间为(296.7±25.1) min,其中会阴组时间为(196.7±20.8) min。术后第3天会阴引流量为(39.0±10.1) ml,造瘘口首次排气时间为(2.3±0.6) d,会阴引流管拔除时间为术后(7.7±0.6) d。所有切除标本环周切缘阴性,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 TPSP-ELAPE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既能遵循开放ELAPE手术的解剖学平面,又能体现出微创优势,并可减少翻身费时及其对麻醉中生命体征的影响,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申占龙;叶颖江;姜可伟;谢启伟;杨晓东;沈凯;王杉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