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本刊2015年第2期重点内容预告

关键词:
摘要: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胃旁路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胰岛素受体β及胰岛素受体底物-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胃旁路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GK大鼠)脂肪组织胰岛素受体β(IR-β)及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方法30只8周龄雄性GK大鼠(糖尿病模型)采用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行胃旁路手术)、假手术组(与手术组大鼠相同部位切断后原位端端吻合)和饮食配对组(与手术组大鼠同种和同等质量的饮食),每组10只,另1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自由进食及饮水)。检测术前与术后4周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术前及术后4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术后4周脂肪组织IR-β和IRS-1的表达。结果手术组术后4周FPG及 HOMA-IR 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5.13±0.22比11.73±0.37,2.16±0.18比5.10±0.29;均P<0.05),并能达到空白对照组术后水平(P>0.05);而假手术组和饮食配对组较术前无显著变化(均P>0.05);术后4周手术组IR-β及IRS-1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P<0.05)。结论胃旁路术能上调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IR-β及IRS-1的表达,改善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作者:徐键;林杉;尹家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治疗壶腹周围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1980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18日Cochrane libriary、Embase、Pubmed、Ovid、Web of science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比较PPPD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壶腹周围癌的随机对照研究,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员手册中RCT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软件为RevMan5.2。结果共有7篇随机对照研究被纳入。结果显示,与PD组相比,PPPD组的术中出血量(MD=-200.10,95% CI:-400.66~0.46,P=0.05)、手术时间(MD=-46.55,95% CI:-91.02~-2.07,P=0.04)及围手术期输血量(MD=-0.89,95% CI:-1.59~-0.19,P=0.01)均明显减少,而胰漏、胆漏、肠瘘、腹腔脓肿、术后出血、伤口感染及手术死亡率等并发症以及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PPD治疗壶腹周围癌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能够获得与PD相当的生存率。

    作者:殷俊翔;曲超;黄俊;黄子曦;胡俊文;邵江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三联疗法在结直肠癌合并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术联合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加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三联疗法)治疗结直肠癌合并梗阻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4年3月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综合治疗(腔内支架置入术联合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加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30例结直肠癌合并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三联疗法组);另随机抽取24例同期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并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对照(开放手术组)。比较反映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的相关指标。结果与开放手术组相比,三联疗法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减少[(120.8±39.2) ml 比(181.4±45.4) ml]、住院时间缩短[(6.8±0.8) d 比(10.6±1.1) d]及术后并发症减少(3.3%比25.0%)(均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腔内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加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合并梗阻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邹瞭南;吴畑华;刁德昌;王伟;万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本刊文稿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及不规范用语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15中国便秘高峰论坛会讯暨征文通知

    由中国便秘联谊会、《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和《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联合打造的高端学术品牌--“中国便秘高峰论坛”将于2015年4月17—19日在四川成都隆重召开。本次峰会将设“主席论坛”、“外科论坛”、“内科论坛”、“中医论坛”和“青年医师论坛”等专题会场,论坛还将同时举办“全国便秘诊疗技术高级研修班”并全程参与论坛活动。此外,论坛还将增设“青年医师优秀论文奖”,给征文投稿的基层青年医师予以学术支持和鼓励。应广大专家的一再要求,会议期间还将对中国便秘联谊会理事会做适当增减调整,将一些新的矢志研究便秘的专家邀请进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置身数据时代拥抱医疗创新

    随着全球进入大数据时代,医疗领域不可避免地置身其中。作者在文中对大数据的基本知识进行了全面科普,指出了其具有利弊共存的特点。尽管目前医疗领域的创新似盲人摸象在艰难前行,但大数据必将会对现有的医疗模式进行彻底颠覆。作者还通过翔实的数据,向读者展示了大数据时代相关分析的日新月异,不仅描绘了数字医疗的美好愿景,还针对性地对外科医生提出了身临其境的睿智之举。

    作者:游苏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本刊特辟“特别推荐论著”栏目

    根据国际惯例(参考《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声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我国的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刊新辟“特别推荐论著”栏目,鼓励已在国外高水平期刊(影响因子3分以上)发表论文的二次发表,或有望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国内抢先发表。前者无须再进行同行评议,来稿请注明“二次发表”,并提供首次发表的论文复印件;后者来稿请注明“国内发表”,我刊亦会安排快速审稿。由于我刊系PubMed收录期刊,所以该栏目文章不会附以英文摘要,因而不会影响该研究成果今后在国外期刊的发表。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与国内同道尽早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TST STARR+: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一项新术式

    直肠前突和直肠内脱垂是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obstructed defecation syndrome,ODS)常见病因。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STARR)是近年来国际上治疗ODS的常用术式。常规STARR需要使用两把PPH吻合器,且操作较复杂、学习曲线较长、切除组织容积有限。 Naldini等[1]报道了一种外径为36 mm、吻合腔容积大于35 cm3、钉高4.2 mm且具备4个可视开窗的圆形吻合器,将其应用于ODS和脱垂痔的治疗,疗效显著,并将该技术命名为TST STARR+。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运用该技术治疗ODS患者10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相海;江从庆;张廷涛;Yaseen S;吴云华;杨贵义;钱群;郑科炎;丁召;刘韦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经肛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治疗极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治疗极低位直肠癌的手术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外科对符合Rullier极低位直肠癌外科学分类标准Ⅱ、Ⅲ型的29例患者施行经肛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结果29例极低位直肠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术中出血(69.5±32.8) ml,手术时间(138.3±35.6) min。术后临床病理学结果:远切缘距离(0.6±0.3) cm,清扫肠系膜淋巴结(14.6±3.5)枚。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4例(13.8%),1例发生胃排空障碍,2例发生骶前感染,1例发生吻合口瘘,均给予保守治疗包括抗感染及引流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2~46)月,2例(6.9%)发生远处转移,21例回肠造口还纳术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肛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是一种治疗极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技术,可以获得安全的肿瘤远切缘距离。

    作者:楼征;何建;朱晓明;龚海峰;张卫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单纯性肥胖症15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肥胖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吉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15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中转开腹,术中出血量80~150(平均105) ml,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2~3(平均2.5) d恢复肠蠕动,住院时间平均6~8(平均7) d。术后1~12月,患者体质量指数、体质量、腰臀比、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随访大于或等于3年者有7例,均诉食欲及食量下降明显,无不良反应症状。结论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手术方式。

    作者:季福建;刘选文;刘卓;房学东;朱甲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是一类起源于胚胎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并可产生多肽激素的肿瘤。胃肠道NEN(gastrointestinal NEN,GI-NEN)主要发生在消化道,包括胃、十二指肠、小肠、阑尾、结肠以及直肠NEN,其中回肠、直肠和阑尾NEN为常见[1]。NEN能产生5-羟色胺代谢产物或多肽激素,分泌的激素能引起临床症状的称为功能性NEN;否则为无功能性NEN。近年来,NEN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我国目前尚缺乏全国的统计资料,据日本学者统计,空、回肠NEN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很低,而直肠NEN占所有GI-NEN的60%~89%,与欧美国家的报道差异较大[2]。 NEN按组织分化程度和细胞增殖活性进行分级,增殖活性分级推荐采用核分裂象数和(或)Ki-67阳性指数两项指标,见表1。由于GI-NEN的肿瘤部位来源的不同,肿瘤类型、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本文系统性介绍不同肿瘤部位来源GI-NEN的诊断和治疗、晚期GI-NEN 的治疗和 GI-NEN 的预后及随访,以期为GI-NEN的临床诊治提供全面参考。

    作者:楼文晖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联合脏器切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联合脏器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联合脏器切除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例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联合胰体尾脾切除,另4例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联合脾切除。结果1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2.1±41.3) min,术中出血为(366.4±153.2) ml,住院时间为(13.3±2.6) d。全组病例总淋巴结转移率为41.9%(90/215)。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45.45%,5/11),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联合脏器切除安全可行。

    作者:黄智清;李国新;王国荣;许燕常;游淑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35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胸腹腔镜联合食管切除术( TLE )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3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连续行TLE的35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评价该术式的临床疗效;根据患者接受TLE手术日期的顺序,将TLE开展的早期阶段150例病例平均分为3组,即TLE 1组、TLE 2组及TLE 3组,每组50例,比较3组间的围手术期指标,以分析该术式的学习曲线。结果全组无术中死亡病例,29例(8.3%)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术中中转手术13例(3.7%,开胸9例、开腹4例)。全组手术时间为230~780(平均332.5) min,术中出血量为15~4000(平均160.8) ml。其中,R0切除333例(95.1%),清扫淋巴结6~42(平均21.6)枚/例。术后住院时间为7~93(平均11.6) d。术后出现并发症75例(21.4%),术后30 d内死亡3例(0.8%)。与TLE 1组比较,TLE 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低,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较多(均P<0.05)。TLE 3组除手术失血量明显少于TLE 2组外,两组间的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LE在技术上安全可行,且能够达到与传统食管癌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是治疗食管癌的可选手术方式。开展TLE约50例后可基本掌握TLE的手术技巧。

    作者:张真铭;宋宇;高永山;王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延误诊断情况对于年轻患者会有不同吗?

    目的:年轻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正不断增加。对于年轻患者,一般认为结直肠癌的预后更差,因为肿瘤的侵袭性更强,且均在晚期阶段才得到诊断,然而年轻患者的肿瘤生物学行为仍有待进一步阐述。我们探讨了出现症状和得到诊断的时间间隔(TISD)对于年轻结直肠癌患者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有病历记录的215结直肠腺癌纳入分析。患者根据年龄划分为两组,分别为年轻组(年龄小于50岁)66例和年长组(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149例。比较了两组患者的临床变量、TISD、病理分期,手术死亡率和肿瘤结局。结果年长组的腹部疼痛更少(56.0%比74.0%,P=0.0129)。在多变量分析中,以下变量与肿瘤病理分期独立相关,包括炎性肠病史(P<0.0001),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史(P=0.001),和吸烟(P=0.007)。两组病理分期分布相近,其中Ⅰ期15%比22%;Ⅱ期22%比24%;Ⅲ期27%比16%;Ⅳ期37%比38%, P=0.338。两组的总体生存无差别[45(69%)比84(61%), P=0.248],无肿瘤生存亦无差异[36(63%)比83(62%), P=0.922]。结论年轻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与老年患者相近。[de Sousa JB, Souza CS, Fernandes MB, et al. Do young patients have different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causing delay in diagnosis? Int J Colorectal Dis,2014,29:519-527.]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和可切除胃癌患者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与可切除胃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在2013年7月前公开发表的HER-2表达和可切除胃癌预后关系的临床试验文献。应用State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量表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9篇文献共4787例患者纳入研究,入选文献质量评分均6分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间无明显异质性(P=0.347),HER-2表达不是影响可切除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6,95% CI:0.97~1.38,P=0.114)。结论 HER-2阳性表达可能不是影响可切除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叶华;陈平;郑祺;吴枫;郑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本刊2015年第2期重点内容预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8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中,男38例,女42例,中位年龄54岁;临床以腹痛[30例(37.5%)]和出血[29例(36.3%)]为主要症状。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靶向药物治疗,39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18例行十二指肠肠段切除,2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均为R0切除。有30例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中11例患者为术后转移复发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2.5(9~166)月,1、3和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98.3%和96.1%;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2%、90.6%和78.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 HPF以及NIH危险度分级为中危和高危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方式的RFS和OS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佳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辅以靶向药物治疗。

    作者:方勇;沈坤堂;薛安慰;凌佳倩;高晓东;束平;李鹤;侯英勇;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克罗恩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在克罗恩病(CD)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建立CD小鼠动物模型。将75只6~8周龄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包括对照组(乙醇溶液灌肠加PBS腹腔注射)、TNBS组(TNBS灌肠加PBS腹腔注射)和ADMSC组(TNBS灌肠加ADMSC腹腔注射),每组25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定量 PCR等方法检测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并记录各组小鼠生存曲线。结果 ADMSC组较TNBS组病变程度明显减轻,生存率明显增加(60%比30%,P<0.05)。ADMSC组促炎因子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2(IL-1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显著低于TNBS组,而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 ADMSC可能通过下调促炎因子TNF-α、IL-12和VEGF的表达和上调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有效修复结肠炎性损伤,有望用于CD的临床治疗。

    作者:谢明颢;何晓生;朱金玲;何真;何小文;兰平;练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模式的腹腔镜克罗恩病肠管切除术

    目的:探讨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腹腔镜克罗恩病(CD)病变肠管切除术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炎性肠病治疗中心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1例CD患者临床资料;另从电子数据库中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51例C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及术后短期疗效。结果腹腔镜组较开放组的术后中位排气时间加快(45 h比59 h, P=0.024),术后中位住院时间缩短(7 d比9 d, P=0.034),术中中位失血量减少(35 ml比75 ml, P=0.038);但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5.5%(13/51)比31.4%(16/51),P=0.510]及30 d内再入院率[2.0%(1/51)比2.0%(1/51),P=1.00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腹腔镜手术较开放手术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龚剑峰;顾立立;李毅;曹磊;谢之豪;郭栋;张腾辉;杨建波;朱维铭;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