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炎性反应促进小鼠炎性肠病癌变的研究

何真;柯嘉;何小文;练磊;孙磊;陈泽贤;吴小剑;兰平

关键词:炎性反应, 炎性肠病, 结直肠癌, STAT3, 小鼠
摘要:目的 探讨炎性反应程度对小鼠炎性肠病(IBD)癌变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联合运用致癌剂氧化偶氮甲烷(AOM)和致炎剂硫酸葡聚糖钠(DSS)于36只C57BL/6J雌性小鼠,构建IBD癌变的动物模型,通过改变DSS的浓度,构建不同炎性反应程度的动物模型,即低炎性反应组(1% DSS,12只)、高炎性反应组(2%DSS,12只)及对照组(无DSS,正常饮用水,12只),通过计算3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及炎性反应评分来评估炎性反应程度,通过实时定量PCR来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炎性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来检测STAT3信号通路在不同炎性反应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同时观察小鼠成瘤情况.结果 高炎性反应组DAI评分和组织学炎性反应评分均较低炎性反应组显著升高(均P<0.05),而对照组未见组织学炎性反应.高炎性反应组小鼠的结肠组织炎性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较低炎性反应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高炎性反应组较低炎性反应组成瘤率[100%(12/12)比58.3% (7/12)]、成瘤数目[(12.5±0.5)个比(6.6±1.0)个]及肿瘤负荷[(44.2±2.4) mm比(18.7±2.7) mm]均显著增加(均P<0.05),而对照组未见肿瘤形成.p-STAT3 (Tyr705)在低炎性反应组中的表达的免疫组化评分为(3.67±0.19)分,明显低于高炎性反应组的(4.33±0.22)分(P=0.033).结论 炎性反应可以促进IBD癌变,这可能与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精准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肥胖与代谢病140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精准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手术(LRYGB)治疗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期间行精准LRYGB的140例肥胖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精准LRYGB手术,无中转开腹或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38.0±21.3) min;术后住院时间(5.2±1.2)d,未发现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后1、6、12和24月的多余体质量减少率分别为(26.4±8.6)%、(53.3±6.7)%、(75.3±7.9)%和(78.5±8.5)%.术后1年,肝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改善率分别为84.6%(33/39)、92.3%(12/13)、77.3%(17/22)和82.4%(14/17).结论 对传统手术技术进行了改良与优化的精准LRYGB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安全可行;患者术后减重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相关合并症.

    作者:杨华;王存川;杨景哥;曹国;翟贺宁;余淑卿;黄韦歆;黄勇;孙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胃癌肝转移的机制

    在与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中,胃癌位列第2位.亚洲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其他地区更高[1].胃癌预后一般较差,5年生存率仅40%左右[2].尽管只有9%的胃癌患者发生肝转移,但由于多种不可治疗因素同时存在,肝切除术适应证有限,手术指征也较难把握,更重要的是,肝切除术对胃癌肝转移患者是否有益也存在较多争议.因此,要提高胃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就必须明确其转移机制,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阻断、控制和治疗胃癌肝转移.

    作者:卫勃;刘国晓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减重手术改善代谢的机制

    减重手术是治疗肥胖及其合并症有效的方法,但其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除了手术的限容和促吸收不良作用以外,胃肠激素、胆汁酸、脂肪因子、肠道菌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都可能是减重手术改善代谢的潜在机制.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邵怡凯;姚琪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炎性反应促进小鼠炎性肠病癌变的研究

    目的 探讨炎性反应程度对小鼠炎性肠病(IBD)癌变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联合运用致癌剂氧化偶氮甲烷(AOM)和致炎剂硫酸葡聚糖钠(DSS)于36只C57BL/6J雌性小鼠,构建IBD癌变的动物模型,通过改变DSS的浓度,构建不同炎性反应程度的动物模型,即低炎性反应组(1% DSS,12只)、高炎性反应组(2%DSS,12只)及对照组(无DSS,正常饮用水,12只),通过计算3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及炎性反应评分来评估炎性反应程度,通过实时定量PCR来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炎性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来检测STAT3信号通路在不同炎性反应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同时观察小鼠成瘤情况.结果 高炎性反应组DAI评分和组织学炎性反应评分均较低炎性反应组显著升高(均P<0.05),而对照组未见组织学炎性反应.高炎性反应组小鼠的结肠组织炎性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较低炎性反应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高炎性反应组较低炎性反应组成瘤率[100%(12/12)比58.3% (7/12)]、成瘤数目[(12.5±0.5)个比(6.6±1.0)个]及肿瘤负荷[(44.2±2.4) mm比(18.7±2.7) mm]均显著增加(均P<0.05),而对照组未见肿瘤形成.p-STAT3 (Tyr705)在低炎性反应组中的表达的免疫组化评分为(3.67±0.19)分,明显低于高炎性反应组的(4.33±0.22)分(P=0.033).结论 炎性反应可以促进IBD癌变,这可能与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作者:何真;柯嘉;何小文;练磊;孙磊;陈泽贤;吴小剑;兰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XELOX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XELOX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郑州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6例中位年龄为70岁的晚期胃癌患者前瞻性地根据其对自体CIK细胞治疗的接受度分为试验组(自体CIK联合XELOX方案,25例)及对照组(单纯XELOX方案,21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学反应、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减轻(P<0.05);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0%和38.1%,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0%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疾病进展时间为4.8月,总生存时间为7.1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月和5.9月(P<0.05).结论 自体CIK联合XELOX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崔勇霞;白冰;温一阳;邝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110例腹腔镜代谢手术中的应用

    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程序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达到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1].对于病态肥胖和2型糖尿病行腹腔镜代谢手术的患者来说,减少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避免血糖的波动更加重要[2].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对腹腔镜下1 10例代谢手术患者应用FTS的理念,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全组患者男37例,女73例,年龄16~67(平均数32)岁,体质量指数为27 ~67(平均数34.2)kg/m2;单纯肥胖72例,合并2型糖尿病3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腹腔镜代谢手术的指征,无手术禁忌证.其中行胃旁路术90例,袖状胃切除术6例,可调节胃束带5例,胃折叠术4例,袖状胃切除加十二指肠空肠短路术5例.

    作者:梁辉;管蔚;吴鸿浩;杨四美;苗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胃癌手术的无胃肠减压技术

    一般认为,鼻胃肠减压(nasogastric decompression,ND)技术可以降低胃肠手术吻合部位内部的压力,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概率.但迄今,并没有严格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自20世纪60~70年代起,西方外科学界开始怀疑其真正的作用价值,并有文献报道ND技术导致的诸如咽喉疼痛、肺部感染、声带损伤甚至麻痹以及呼吸道窒息死亡的病例.欧美学者前瞻性的研究结果认为,胃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ND并不是必须的步骤与环节.

    作者:傅红;黄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减重外科新概念——精准腹腔镜胃旁路术

    现代减重外科已从粗放模式向精准模式转变,精准腹腔镜胃旁路术这一新概念充分体现了人文医学、循证医学、微创化治疗等先进理念,以实现小创伤侵袭、大脏器保护、低医疗耗费、佳减重效果为理想目标.该理念必将有广阔前景,成为减重外科的主流理念.

    作者:王存川;赵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两种注射术治疗Ⅰ~Ⅱ度直肠脱垂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芍倍注射液与消痔灵注射液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间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Ⅰ~Ⅱ度直肠脱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芍倍注射液注射法)和对照组(40例,消痔灵注射液四步注射法).以术后6月排粪造影显示的直肠脱垂长度作为近期疗效指标,结合术后2年的临床症状及排粪造影结果来评估远期疗效,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远期后遗症以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术后6月排粪造影显示,治疗组中位直肠脱垂长度由术前的5 cm减少为0.5cm,对照组则由术前的5 cm减少为1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2年,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7例(92.5%)和35例(87.5%)患者获得痊愈,两组患者远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肛门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18/40) (P<0.01).结论 芍倍注射液注射法治疗Ⅰ~Ⅱ度直肠脱垂能取得与消痔灵硬化疗法相当的近、远期疗效,且其安全性显著提高.

    作者:廖明;林宏城;任东林;李如职;陈杏仪;梁家基;肖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超声多普勒痔动脉结扎加痔核缝扎固定术治疗痔的临床疗效

    超声多普勒痔动脉结扎术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治疗痔的新技术,适用于以出血为主的Ⅱ~Ⅲ度内痔或者是以Ⅱ~Ⅲ度内痔为主的混合痔[1].上海浦东新区中医医院肛肠科自2010年1月开展此项手术,经多年临床实践观察,提出了超声多普勒痔动脉结扎加痔核缝扎固定术治疗痔的手术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连续收治的诊断为痔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35例,年龄17~86(平均数52±8)岁.其中伴有肛门疼痛者27例,出血48例,肛门脱出53例.根据2006年修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进行分度[2].其中Ⅰ度2例,Ⅱ度11例,Ⅲ度24例,Ⅳ度21例.

    作者:张旗;张永安;翟敏;周峰;徐慧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修正手术在减重手术治疗失败及并发症中的应用

    对于绝大多数病态性肥胖患者,手术治疗至今仍然是唯一被证明有效并保持体质量丢失的办法.目前公认减重效果良好、安全可靠且应用较广泛的术式为可调节胃束带手术(AGB)、袖状胃切除术(SG)和Roux-en-Y胃旁路术(RYGB).随着减重手术需求的增加,由于初次减重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而要求修正手术的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多.减重失败和术后并发症是进行修正手术的两个主要的原因.一系列数据说明,修正手术对于不成功的体质量和初次手术引起的并发症是有效的治疗措施.需要根据初次减重手术的方式和结果来选择合理的修正手术.修正手术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其获益大于风险.

    作者:刘金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我国2型糖尿病的外科治疗术式探讨

    由于我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位体质量指数(BMI)只有24 kg/m2以及我国糖尿病患者存在的饮食差异性,使得目前国内尚缺少充足的减重手术数据和指南,因此,我国医生在国际上公认的术式之外,进行了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术式探索.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治疗2型糖尿病的推荐术式主要有:胃旁路手术(GBP)、袖状胃切除术(SG)、胆胰转流手术(BPD)、十二指肠转位术(DS)和可调节胃束带术(AGB).本文重点分析我国外科医生的进展探索性术式,主要包括:袖状胃切除术加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袖状胃切除加空回肠旁路术,袖状胃切除加回肠间置术,单纯回肠间置术及空、回肠短路术,胃大弯折叠术以及折叠术加胃束带术,以及其他在内镜下完成的减重术式.每种术式均各有特点,但哪种术式更为适合国内2型糖尿病患者,尚需临床的长期随访及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的开展,相信在科学规范前提下,我国的外科医生会摸索出适合本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方式.

    作者:梁辉;管蔚;刘欢;曹庆;苗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在克罗恩病CT小肠造影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自适应迭代降剂量(AIDR)技术在克罗恩病CT小肠造影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3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并经炎性肠病多学科诊疗小组确诊为克罗恩病的26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AIDR技术行CT小肠造影检查.由两名诊断克罗恩病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阅片,计算每例患者所受电离辐射总量,并分析克罗恩病影像学特点.结果 26例患者辐射剂量为5.58~12.90(9.00±2.00) mSv,明显低于常规使用剂量(15 mSv).克罗恩病CT小肠造影检查发现,26例患者中,1例患者处于静止期,另外25例共出现109处节段性肠壁增厚,合并系膜侧淋巴结肿大,同时出现异常强化现象.其中16例发现肠腔狭窄,12例肠壁呈分层样强化,14例出现“梳样征”;8例出现系膜侧脂肪密度增高,7例肠瘘,6例腹腔脓肿,3例肛瘘.结论 低剂量AIDR技术CT小肠造影技术不会损失图像质量,能够有效诊断克罗恩病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练延帮;曹务腾;朱珊珊;林杨皓;刘得超;王馨华;邱建平;周智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食管黏膜单纯性滤泡颗粒状病变的内镜特点及检出率

    食管炎依据感染源可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霉菌感染及螺旋体或寄生虫感染等;依据炎性病变性质可分为化脓性食管炎、念珠菌性食管炎、食管结核病、疱疹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Crohn病及腐蚀性或放射性食管炎等;依据病理特点又可分为单纯性卡他食管炎、化脓性食管炎和坏死性食管炎等急性类型及单纯性慢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炎等慢性类型[1-2].但在临床上使用内镜对食管炎的诊疗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并不能明确其分型的单纯性滤泡颗粒状食管黏膜病变,其具有某些独特的内镜表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保会;余睿;王志雄;祝小林;董晓菁;李晓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胃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胃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与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以及Medline数据库2003-2013年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胃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危险因素的文献,提取文献资料,采用RevMan5.0软件分析胃排空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9篇文献共9976例胃切除患者纳入分析,术后胃瘫572例(5.85%).60岁以上高龄患者(P<0.01,OR=1.65,95%CI:1.31~2.09)、术前贫血(P=0.01,OR=1.48,95%CI:1.08~2.02)、术前存在胃肠道梗阻(P<0.01,OR=3.72,95%CI:3.05~4.55)、毕Ⅱ式吻合(P<0.01,OR=3.35,95%CI:2.72~4.13)、术后应用镇痛泵(P<0.01,OR=1.74,95%CI:1.33~2.26)、围手术期血糖超过8 mmol/L(P<0.01,OR=2.64,95%CI:2.00~3.49)、术后白蛋白水平低于30 g/L (P<0.01,OR=2.13,95%CI:1.62~2.79)、术后出现腹腔并发症(P<0.01,OR=2.41,95%CI:1.77~3.29)及存在不良心理反应者(P<0.01,OR=5.94,95%CI:1.79~19.73)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明显升高;而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机及根治与否则与胃排空障碍发生无关(均P>0.05).结论 年龄、术前存在胃肠道梗阻、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镇痛泵的应用、围手术期血糖和白蛋白水平、术后腹腔并发症以及患者心理状态是胃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可能危险因素.

    作者:王永超;李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非肥胖性2型糖尿病患者袖状胃切除间置回肠的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手术后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

    目的 探讨袖状胃切除间置回肠的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手术对非肥胖性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接受袖状胃切除间置回肠的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手术的54例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及术后1、3、6、12、24月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胰岛素等检测结果,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β细胞功能(HOMA-β)、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结果 术后24月,HbA1c由术前的(8.2±0.8)%降至(6.3±0.1)%,空腹血糖由(9.2±0.6) mmol/L降至(5.9±0.5)mmol/L,空腹胰岛素由(9.7±1.5) mIU/L降至(6.2±0.7) mI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HOMA-IR较术前明显下降(0.8±0.3比2.1±0.6,P<0.05),HOMA-β明显升高(56.3±12.8比28.4±9.2,P<0.05),△I30/△G30明显升高(1.8±0.7比0.8±0.2,P<0.05),而AUCINS在术后1月和3月时较术前下降,但术后6、12和24月时较术前上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A1c与HOMA-β(r=-0.628,P<0.01)、△I30/△G30(r=-0.571,P<0.01)和AUCINS(r=-0.606,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HOMA-IR呈显著正相关(r=0.784,P<0.01).结论 袖状胃切除间置回肠的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手术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作者:杨映弘;颜璟;吴艳军;蔺原;岳晓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胃旁路术后3年体质量增至术前水平一例

    患者男,23岁,因“肥胖10余年”于2010年11月9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无糖尿病及心脏病等慢性病史.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体质量112 kg,身高167 cm,体质量指数(BMI)为40.2 kg/m2.诊断为单纯性肥胖.1 1月9日患者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胃旁路术,手术步骤如下:取脐上5 cm偏左侧约2 cm插入Trocar及腹腔镜,于左右腹直肌外缘脐上5 cm及脐上15 cm切口,直视下置入Trocar及器械;首先游离胃小网膜,沿贲门右侧打开,自胃后壁逐步向左侧分离至His角;充分游离后,切割闭合器离断胃,小胃囊体积约35 ml;自屈氏韧带向远端测量约100 cm空肠,行胃空肠吻合,胃肠吻合口直径约30 mm,间断缝合关闭切口,在吻合口近端离断空肠,自吻合口向远端测量100 cm空肠,行近、远端空肠侧侧吻合,见图1.共计手术时间375 min,术中出血较少,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第2天肛门排气,于11月17日出院.复诊发现,术后1、3、6、9、12及24月体质量分别为99.0 kg、89.0 kg、82.0 kg、76.0 kg、70.0 kg及60.9 kg,2年内减重效果显著.2年后患者自觉体质量逐渐上升,至术后第3年体质量已有大幅度增加,至2014年1月15日,体质量为108 kg,已基本复增至术前水平.

    作者:刘欢;梁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腔镜外科接受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的82例患者(单纯性肥胖9例、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55例,非肥胖单纯2型糖尿病18例)临床资料,探讨该术式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及教训.结果 全组无术后死亡患者,其中9例(11.0%)患者有并发症发生,其中穿刺损伤1例(1.2%)中转开腹行缝扎止血;吻合口出血4例(4.9%,1例合并吻合口溃疡),经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洗胃或内镜下电灼止血后治愈;吻合口瘘1例(1.2%),放置鼻-空肠营养管、予全肠内营养1个月后瘘口愈合;吻合口狭窄1例(1.2%),行球囊扩张后出现弥漫性腹膜炎,遂行腹腔镜下修补术;胃瘫2例(2.4%),经禁食、胃肠减压、胃肠动力药物及肠内营养等保守治疗好转.所有并发症均治愈.随访19.0~35.0(29.1±5.4)月,全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胃旁路手术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可通过积极的术前准备、提高手术精细程度及细致的术后护理及观察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即便发生了并发症,也有治疗措施可循.

    作者:徐露;周晓俊;殷骏;毛忠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进展期胃癌患者术中使用氟尿嘧啶植入剂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术中使用氟尿嘧啶植入剂对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2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患者为观察组(64例),术中未进行氟尿嘧啶植入剂治疗者为对照组(60例).记录术中接受氟尿嘧啶植入剂区域性化疗患者的术后15 d内体温、腹腔引流液和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以及生存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全身性不良事件记录.腹腔局部不良事件中,观察组腹胀10例(15.6%),对照组9例(15.0%),均为轻度腹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均未见异常.观察组3年生存率为64.3%,高于对照组的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术中置入氟尿嘧啶植入剂是可以耐受的,对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率有积极作用.

    作者:刘洪敏;崔景利;蒋楠;邓靖宇;王晓娜;吴亮亮;梁寒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肥胖性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对肥胖性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效果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微创外科接受LSG的32例肥胖性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并计算患者术后1、3、6和12月的体质量指标[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BMI)及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脂指标[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患者除1例因腹腔广泛粘连中转开腹,其余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5.0±19.6) min,术中出血量(69.0±29.7) ml.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无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及腹腔脏器损伤发生.与术前相比,术后1、3、6和12月患者体质量、腰围及BMI均明显降低(P<0.05),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而EWL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随访12月,无体质量过低现象.从术后1月开始,患者HbA1c、FPG和HOMA-IR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HbA1c和FPG分别从术后12月和术后6月处于基本稳定水平(P>0.05);术后3月有28例患者血糖已恢复正常.随访12月,T2DM临床完全缓解率87.5%(28/32),部分缓解率12.5%(4/32).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LDL-C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对于肥胖性T2DM的患者,LS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常绪生;郑成竹;王鑫;卓光(鑽);丁丹;郭翔;印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