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赵日升(摘译);练磊(审校)

关键词:术后早期, 免疫营养支持, 胃癌患者, 胃切除术后, 临床疗效, 免疫功能影响, 支持治疗, 感染并发症, 发生率, 住院时间, 吻合口瘘, 全胃切除, 细胞计数, 免疫功能状态, 统计学意义, 淋巴结清扫, 治疗中心, 相关研究, 胃肠外科, 数据
摘要: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其对胃癌患者临床疗效影响的相关研究数据并不一致,甚至矛盾,且质量较低。本研究旨在评价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对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前瞻性纳入2006-2011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第八普通和胃肠外科治疗中心109例病理证实为胃腺癌而行标准全胃切除并D2淋巴结清扫及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接受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组[IED组,54例,诺华Impact速愈素:配方补充精氨酸、ω3脂肪酸和核糖核酸(RNA)]和标准肠内营养对照组(SND组,55例,佳维体);两组等氮等热量,均为4.184 kJ/kg,并于术后6 h至7 d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初始流速为10 ml/h,每12 h增加10 ml/h,直到增加到80 ml/h,满足个体每日146.44 kJ·kg-1·d-1所需。术后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感染并发症、吻合口瘘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并比较评价两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结果显示,IED组较SND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7.4%比20%)和吻合口瘘发生率(3.7%比7.3%)均显著降低(均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7±2.3) d比(15.9±3.4) d,P=0.029];而两组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相关数据提示,术后两组CD4+T细胞计数均有下降,但IED组较SND组下降更明显(P=0.032)。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外科患者的肠道免疫与营养支持治疗

    胃肠外科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肠外营养是肠功能障碍者的主要营养方式。正常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能有效防御肠道细菌,而缺乏肠内营养刺激的肠外营养会导致肠道黏膜免疫损伤,增加感染风险,通过营养支持治疗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十分重要。

    作者:王新颖;黎介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炎性肠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炎性肠病(IBD)患者并发营养不良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营养问题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研究显示,营养支持作为一项治疗手段在改善患者营养不良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且可成为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患儿的第一选择。目前,世界范围内营养支持疗法缺乏标准化指南。本文在我国2013年制定的《IBD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基础上,就营养与IBD 的关系、目前治疗IBD营养方式的选择、实施时间以及疗效评估方法等方面予以概述。

    作者:彭俊生;高翔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后脓毒症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48岁,因“直肠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5月余”于2013年7月20日入院。患者于2月7日体检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距肛缘约4 cm黏膜外隆起,CT和MRI检查示直肠前区大小约5.2 cm×4.3 cm肿物,周围组织界限欠清晰;肛门肿物穿刺活检示(直肠)胃肠间质瘤。遂先予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格列卫,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400 mg/d口服约5个月,停服IM近3周。入院检查示患者一般状态良好,于7月23日行结肠镜及盆腔MRI示:直肠瘤灶约3.8 cm×3.7 cm,周围组织间隙相对清晰。遂于7月25日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下行直肠胃肠间质瘤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局部切除。术中利用高频电刀顺利实施全层透壁性切除;创面予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关闭,手术时间约2 h,术中失血约10 ml,无明显腹膜切穿现象。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胃肠间质瘤,大小为3.8 cm×3.6 cm×3.3 cm,侵达黏膜肌层。术后常规予禁饮食、防控感染、适量输液及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处理。于术后第2晚,患者病情急剧波动:出现谵妄躁动并排粪失禁、寒战、高热(大于40℃)、心动过速(大于150次/min)、呼吸急促(大于30次/min )并低氧血症(血氧分压小于60 mmHg,血氧饱和度小于70%)等危重表现。血液学及生化检验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9.7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0.911;血降钙素原为95.4 ng/L;C-反应蛋白为115.0 mg/L凝血酶原时间为20.4 s,纤维蛋白原为1.67 g/L, D-二聚体为51.12 mg/L;血培养示:粪肠球菌阳性。胸部CT检查示:双侧肺炎并胸腔积液、肺不张,见图1。多学科会诊后诊断为TEM后并发脓毒症伴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即予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经予以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胸腔置管引流等对症抢救处理后,患者病情缓解,胸部 X 线片示双肺炎性反应已趋消散,8月15日予出院。

    作者:于海华;刘波;陈景波;袭祥鹏;刘爱武;夏立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微小RNA-148a对胃癌细胞MKN45增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48a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148a的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包装建立稳定表达miR-148a的MKN45细胞系为转染组,未转染的MKN45细胞系为对照组。 CCK8法检测MKN45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targetscan预测miR-148a的靶基因,Western-blot检测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54例(90.0%,54/60)胃癌组织中miR-148a的表达量较癌旁组织下调,其中37例(61.7%,37/60)下降2倍以上;淋巴结转移、有无癌旁血管浸润及TNM分期Ⅲ~Ⅴ期者其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转染miR-148a后3 d,MKN45细胞生长明显受抑,转染组吸光度值(0.978±0.091)明显低于对照组(1.182±0.074,P=0.000)。转染组CDC25B(通过targetscan发现的miR-148a靶基因)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miR-148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其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CDC25B可能是miR-148a发挥抑癌作用的靶基因。

    作者:邱光庭;王遂函;李大鹏;李继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以脐部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的右半结肠癌一例

    患者女,75岁,因“脐部外生性肿物2个月”于2013年4月7日入院。入院查体:心肺无异常。脐部可见直径约4 cm外生肿物,质硬,活动度差,有压痛。腹部无明确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血红蛋白101 g/L,红细胞压积31.2%;癌胚抗原:53.23 ng/ml,余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体表及腹部彩超显示:脐周腹壁内实质性低回声肿物,有丰富血管信号,直径约38 mm,厚径34 mm,深部达腹壁深层距壁层腹膜3.8 mm;肝右叶可见3.8 cm ×3.3 cm 低回声光团,界限清,形态欠规则,周边可见低回声晕。脐部肿物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示:(脐部)送检坏死组织内见少量异型腺体,符合腺癌形态,见图1。胸部CT未见异常。腹部及盆腔CT (平扫+增强)示:肝右叶病变及结肠肝曲、横结肠管壁改变,考虑恶性占位性病变,见图2。纤维结肠镜检查示:距肛门约70 cm处见一增生型肿物,表面凹凸不平、污秽,黏膜充血、水肿,色暗红,质脆易出血,病变侵及肠管全周,致肠腔狭窄;活检病理示:结肠中分化腺癌。术前诊断:右半结肠癌、肝转移瘤、脐部转移癌。经术前评估及与家属沟通知情同意后,于4月13日行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及脐部转移癌切除术。术后脐部转移瘤大体标本见图3。术后病理示:右半结肠中分化腺癌,浸润肠壁全层,脉管内见有癌浸润,脐部内见癌转移,双切缘未见癌,大网膜内未见癌浸润,肠周围淋巴结(0/29)均未见癌转移。TNM分期为T4N0M1。患者病情平稳后,于4月24日出院。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5月8日再次入院治疗,给予口服替吉奥胶囊(20 mg/片,江苏恒瑞)3片/次、2次/d,口服2周休息1周,坚持4周期,肝脏转移瘤行咖玛刀照射治疗,转移瘤体积明显缩小。随访12个月,患者生活质量可,复查无腹部、盆腔内肿瘤复发、转移,肝脏无新发病灶,转移瘤体积未见明显增大。

    作者:姜学远;徐广甍;张明威;张相森;王旻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91例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91例家族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293例散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家族性胃癌患者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患者[65.9%(60/91)比52.6%(154/293),P=0.025],低分化者所占比例高于散发性胃癌患者[68.1%(62/91)比55.6%(163/293), P=0.034]。家族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散发性胃癌患者(25.6%比38.9%,P=0.001);进一步分层分析,T4期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4.5%和30.5%;N3期患者分别为10.4%和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T分期和N分期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HR=2.271)、病理类型(HR=1.449)、浸润深度(HR=1.748)及淋巴结转移(HR=1.487)是影响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散发性胃癌比较,家族性胃癌患者具有肿瘤分化差和预后不佳的特点。

    作者:蒋楠;梁寒;邓靖宇;刘宏根;崔景利;梁月祥;焦旭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14广州消化道疾病周会议通知

    由广东省医师协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承办的“2014广州消化道疾病周”(2014 Digestive Disease Week of Guangzhou )定于2014年11月7-13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我们诚挚地邀请您莅临本次盛会。本次会议将充分展示国内外胃肠、结直肠及肛门疾病的新进展,届时将邀请该领域国内外的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医学影像、康复、消化道疾病护理等多学科知名专家与会讲学并作手术演示。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与分期手术切除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与分期切除的近期和远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64例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者20例(同期切除组),分期切除者44例(分期切除组)。结果同期切除组Clavien-Dindo 1、2和3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20)、15.0%(3/20)和15.0%(3/20),分期切除组分别为13.6%(6/44)、13.6%(6/44)和22.7%(1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切除组1、2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0%、59.6%和37.2%,分期切除组分别为90.9%、68.2%和47.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6月和7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灶淋巴结阳性(P=0.020)和肝切除术前CEA水平大于20μg/L(P=0.017)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后有机会接受根治性局部治疗联合化疗则是一项保护性因素(P=0.001);而手术时机(同期或分期切除)与患者总体生存无关(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选择同期或分期切除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

    作者:王立军;闫晓峦;王崑;包全;孙谊;王宏伟;金克敏;邢宝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营养支持治疗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是放疗后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其外科治疗是对外科医生手术技能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挑战。合理的手术前期营养支持治疗能够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造口率,而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可避免肠衰竭的发生。应尽可能以肠内营养(EN)作为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围手术期支持治疗的主要途径。针对肠道共生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特殊药理营养素在放射性肠损伤的营养支持治疗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李宁;龚剑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17AAG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苯醌类安沙霉素药物17AAG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7AAG作用于胃癌细胞SGC7901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应用流式细胞术和PI/Annexin Ⅴ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热休克蛋白(HSP90和HSP70)及其客户蛋白(c-met和AKT)表达的改变。结果17AAG作用后,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明显受抑,且该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0/G1期;与空白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比较,17AAG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1)。17AAG可上调HSP70的表达,下调HSP90客户蛋白c-met和AKT的表达,但HSP90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17AAG对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和降低侵袭能力的作用,该作用并不是通过其靶点HSP90,而是通过下调HSP90客户蛋白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崔越宏;余一祎;刘天舒;谢倩;吴伟忠;刘康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支链氨基酸和相关拮抗剂降低大鼠中枢5-羟色胺合成减轻术后疲劳综合征的研究

    目的:研究观察支链氨基酸(BCAA)和相关拮抗剂作用于中枢5-羟色胺(5-HT)代谢通路后大鼠术后疲劳的改变情况,并探讨5-HT在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注射生理盐水);干预组分别为注射中性氨基酸转运体抑制剂(BCH)的BCH组、注射5-HT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的氟西汀组和注射BCAA(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以5∶3∶2比例的混合液)的BCAA组。除假手术组仅开腹翻动肠袢外,其余各组行70%中段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各组术前1 h、术后1、2、3、4 d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观察手术前后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术后第1~7天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包括隐藏平台获得试验和空间搜索试验)以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鼠尾悬吊试验(检测大鼠体力耐力)评估大鼠疲劳程度;术后第8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大鼠脑组织(海马、纹状体及下丘脑)中的色氨酸、5-HT及5-羟吲哚乙酸(5-HIAA)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大鼠一般情况较好,术后疲劳程度减轻。在隐藏平台获得试验中,模型组穿越平台次数少,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BCAA组的潜伏时间长,与假手术组和BCH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搜索试验中,模型组与BCAA组的穿越平台次数少,模型组潜伏期时间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鼠尾悬吊试验显示,BCH组和BCAA组大鼠体力耐力较模型组和氟西汀组更好(P<0.05)。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检测,3个干预组的脑组织色氨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海马5-HT水平高于BCH组和氟西汀组(P<0.05);纹状体中5-HT水平比较,假手术组低,模型组与干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下丘脑5-HIAA含量高于氟西汀组(P<0.05),但与BCH组和BCA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AA以及相关拮抗剂BCH和氟西汀,能降低大鼠神经中枢对色氨酸的摄取,减少大脑5-HT合成,改善大鼠POFS。

    作者:董千铜;章晓东;余震;闫竞一;陈笑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顽固性便秘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和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顽固性便秘患者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危险因素,并观察予以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对连续收治的973例顽固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队列,采用1∶4匹配的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确定顽固性便秘人群发生SMAS的危险因素;并评价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结果973例顽固性便秘患者中确诊SMAS 26例,累计发病率为2.7%。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量指数(BMI)低于18 kg/m2(OR=2.89,95% CI:1.141~7.307)和结肠传输时间延长(OR=3.57,95% CI:1.362~9.350)是发生SM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营养支持治疗,26例SMAS中有22例(84.6%)痊愈。与治疗前相比,SMAS患者的胃肠生活质量评分、Wexner便秘评分和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BMI低于18 kg/m2和结肠传输时间延长是顽固性便秘患者发生SMAS的危险因素。便秘并发SMAS应按病情和营养状况予以营养支持保守治疗,同时结合便秘对症治疗。

    作者:徐琳;虞文魁;姜军;冯啸波;李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欧洲恶性肿瘤前瞻性研究中参与者后期体质量改变是否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虽然已知体质量指数(BMI)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存在中等相关性,但对体质量改变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却知之甚少。本研究为欧洲恶性肿瘤前瞻性研究的子研究,包括运动、营养、饮酒、戒烟、家外饮食及肥胖等项目,以1992-2000年10国23个中心纳入超过52000位参与者中的328781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BMI和体质量改变与后续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BMI在纳入研究时及之后平均每5年测量1次;体质量改变(kg/年)依据性别分类,并采用5分位法,其中以第2~3五分位合并作为体质量无改变对照(男为-0.6~0.3 kg/年;女为-0.4~0.4 kg/年),第1五分位为体质量下降,第4五分位为体质量中度增加,第5五分位为体质量明显增加。随访并观察后期结肠癌或直肠癌的发生率,中位随访时间为6.8年。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体质量改变与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共发生结肠癌1261例、直肠癌747例。其中男性参与者纳入时的BMI与结肠癌发病风险明显相关(HR=1.04;95% CI:1.02~1.07),体质量中度增加者(第4五分位)进一步增加发病风险(HR=1.32;95% CI:1.04~1.68),但并没有表现出明显趋势。而对于女性参与者,BMI或体质量改变均与后期结肠癌发病风险无关。体质量改变与结肠癌发病风险、BMI和体质量改变与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赵日升(摘译);练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低位直肠癌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经腹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肛门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组医师实施经腹ISR治疗的9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Wexner排粪失禁评分评估肛门功能,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经腹ISR患者均完成Wexner评分量表的评估,平均随访时间32.7月,其中83例(86.5%)排粪控制良好(Wexner评分小于10分)。Wexner评分与术后随访时间呈线性负相关(r=-0.078,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P=0.043)、吻合口距肛缘(P=0.001)及新辅助放化疗(P=0.001)与术后肛门失禁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吻合口距肛缘小于2 cm(P=0.020)和新辅助放化疗(P=0.001)是经腹ISR术后排粪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腹ISR术后多数患者肛门功能良好,吻合口距肛缘不足2 cm和新辅助放化疗是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胜辉;池畔;林惠铭;卢星榕;黄颖;徐宗斌;孙艳武;叶道雄;郑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淋巴结比率对术前30 Gy/10次分割放疗后Ⅲ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

    目的:探讨淋巴结比率(LNR)对总剂量30 Gy、10次分割(30 Gy/10 f)术前放疗后Ⅲ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9年8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282例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均予以中国抗癌协会推荐的30 Gy/10 f 术前放疗方案,其生物有效剂量为36 Gy ,照射方式为3D 适型放疗。放疗结束后休息2~4周施行手术治疗。对术后病理显示为淋巴结阳性的108例Ⅲ期病例,结合AJCC分期第七版研究LNR对其3年无病生存率的影响。 LNR根据四分位数分组:小于0.070为LNR1,0.070~0.142为LNR2,0.143~0.307为LNR3,大于0.307为LNR4。结果108例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为6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2)、手术方式(P=0.037)、环周切缘状态(P=0.034)、ypN分期(P=0.001)、TNM分期(P=0.000)和LNR(P=0.003)是影响本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P=0.006,HR=2.611,95%CI:1.323~5.153)、G3~4级分化(P=0.015,HR=2.208,95% CI:1.163~4.192)以及ypN2a和ypN2b分期(P=0.024, HR=2.568,95% CI:1.135~5.810和P=0.001,HR=3.759,95% CI:1.776~7.958)是影响本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而LNR未保留于多因素回归模型。配对比较显示,ypN亚分期间的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NR1与LNR2、LNR2与LNR3以及LNR3与LNR4组间,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显示,LNR无法在ypN亚分期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预后。结论在AJCC第七版TNM分期系统基础上,LNR对于30 Gy/10 f术前放疗后的Ⅲ期直肠癌预后判断价值有限,不宜被视为常规评价的指标。

    作者:王林;李忠武;李明;彭亦凡;顾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新生儿空肠闭锁置入鼻空肠营养管术后并发肠穿孔一例

    患儿男,1天,孕35+2周出生,出生体质量1950 g,出生后胆汁性呕吐1 d于2013年5月17日入院。患儿出生后4 h即开始出现胆汁性呕吐,每次约20 ml,每隔1~2 h呕吐1次,少量糖水喂养后症状更明显,不伴腹胀,未排胎粪;入院后行腹部X线片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空肠起始部完全梗阻。诊断为:高位肠梗阻,怀疑空肠闭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予禁食、胃肠减压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证实为空肠起始部闭锁(Ⅲb型),近端盲端距屈氏韧带约15 cm,远端长约10~15 cm,小肠呈“螺旋形改变”,切除近端盲袋,行空肠端端吻合术。因考虑空肠起始部闭锁术后常有动力性肠梗阻发生的可能,避免由此造成的患儿术后需较长时间禁食及静脉营养治疗,因此,术中同时留置8号硅胶鼻胃管代替鼻空肠管以备术后肠内营养使用。鼻胃管头端置入位置超过吻合口约20 cm。术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于术后24~48 h开始予5%葡萄糖水经鼻肠管持续输注喂养,无胃肠不适,次日起予1∶1稀释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蔼儿舒,瑞士雀巢公司)持续输注(2 ml/h),2 d后渐过渡至4 ml/h持续输注。术后第5天患儿出现反应差、面色发灰、腹胀及腹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家长放弃治疗、遗弃患儿,经科内讨论后再次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原吻合口系膜对侧缘哆开、距吻合口约12 cm和25 cm处均可见直径为2~3 mm的穿孔,行穿孔修补、腹腔引流术。术后予抗休克、抗感染、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治疗,于2013年5月26日患儿因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作者:陈淑芸;任红霞;陈兰萍;吴晓霞;赵宝红;靳园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ISMA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分析ISMAD的影像特征与临床症状和治疗选择的关系。结果15例夹层破口均位于动脉前壁,距离根部(24.3±9.7) mm;73.3%(11/15)的破口位于肠系膜上动脉近段弯曲近远端各1 cm区域内。无腹痛(8例)与腹痛(7例)患者夹层长度、真/假腔短径比及真/假腔长径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Yun分型Ⅰ型5例,Ⅱa型3例,保守治疗均有效;Ⅱb型7例,其中3例保守治疗有效,4例行腔内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症状均缓解。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可清晰显示ISMAD的影像特征,可为ISMAD的诊断和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李雪华;林少春;黄思韵;江肖松;孙灿辉;李子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创伤后脂质代谢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创伤作为应激原,因局部组织病变和反应性应激可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应激激素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此变化会对营养物质代谢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就创伤后脂质代谢改变、相关因素与可能机制及可能干预措施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章黎;王新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