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与分期手术切除疗效比较

王立军;闫晓峦;王崑;包全;孙谊;王宏伟;金克敏;邢宝才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同时性, 同期肝切除, 分期肝切除, 预后
摘要:目的:比较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与分期切除的近期和远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64例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者20例(同期切除组),分期切除者44例(分期切除组)。结果同期切除组Clavien-Dindo 1、2和3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20)、15.0%(3/20)和15.0%(3/20),分期切除组分别为13.6%(6/44)、13.6%(6/44)和22.7%(1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切除组1、2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0%、59.6%和37.2%,分期切除组分别为90.9%、68.2%和47.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6月和7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灶淋巴结阳性(P=0.020)和肝切除术前CEA水平大于20μg/L(P=0.017)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后有机会接受根治性局部治疗联合化疗则是一项保护性因素(P=0.001);而手术时机(同期或分期切除)与患者总体生存无关(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选择同期或分期切除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恶病质患病率调查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病质患病率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11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恶病质调查并对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病质总体患病率为15.7%(803/5118),胰腺癌恶病质患病率高为34.0%(89/262),其次为胃癌22.4%(261/1164)、结肠癌21.7%(146/672)和直肠癌20.1%(117/581)。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分别为67.1%(539/803)和74.5%(3214/43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恶病质组相比,恶病质组根治性手术后住院天数增加[(11.5±6.2) d比(9.4±4.9) d,P<0.05],术后排气时间延长[(3.4±0.9) d比(3.2±0.8) d,P<0.05],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延长[(4.4±1.5) d比(3.9±1.3) d,P<0.05],术后28 d并发症发生率升高[31.4%(169/539)比26.3%(845/3214),P<0.05],围手术期输血率增加[8.9%(48/539)比5.8%(186/3214), P<0.05]。根治性手术后,恶病质组术后进入ICU的比例[24.3%(131/539)]高于非恶病质组[20.1%(646/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根治术后的再手术率[3.2%(17/539)比1.5%(48/3214),P<0.05]、呼吸机支持率[8.0%(43/539)比5.7%(184/3214), P<0.05]和病死率[2.4%(13/539)比1.1%(35/3214),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恶病质发生率较高。恶病质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临床结局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

    作者:孙延东;张波;韩寓嵩;蒋奕;庄秋林;龚昱达;吴国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直肠癌大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降低肠梗阻发生率的前瞻随机对照试验

    尽早正常经口进食是当前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趋势。然而,术后肠梗阻是腹部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作为向正常饮食过渡的手段,是否能降低腹部大手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123例新辅助治疗后(无论有无术中放疗)行直肠大手术的进展期原发或复发直肠癌患者,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61例)和早期肠外营养组(EPN组,62例),两组人群基本特征相似。早期营养均从术后8 h开始,其中EEN组通过空肠营养管给予能全素,起始速度500 ml/24 h,第2天增加至1 L/24 h,第3天增加至2 L/24 h,维持5 d后减为1 L/24 h;EPN组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给予卡文,热量等同于EEN组以减小混杂偏倚。两组均于术后当天开始进水,术后第1天开始进流质。主要观察终点为首次排粪时间;次要结局指标为并发症、其他梗阻症状和住院时间。结果显示, EEN组较EPN组早期肠梗阻发生率显著降低(16.4%比35.5%,P=0.02),首次排粪时间显著提前(P=0.04),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降低(1.6%比14.5%,P=0.009),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3.4±2.2) d比(16.7±2.3) d,P=0.007];而肠梗阻的总发生率(54%比68%)和再入院率(23.0%比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作者:赵日升(摘译);练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本刊文稿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及不规范用语

    箭头后为正确用字食道→食管大肠→结直肠肛皮线→齿状线提肛肌→肛提肌粘液→黏液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新生儿空肠闭锁置入鼻空肠营养管术后并发肠穿孔一例

    患儿男,1天,孕35+2周出生,出生体质量1950 g,出生后胆汁性呕吐1 d于2013年5月17日入院。患儿出生后4 h即开始出现胆汁性呕吐,每次约20 ml,每隔1~2 h呕吐1次,少量糖水喂养后症状更明显,不伴腹胀,未排胎粪;入院后行腹部X线片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空肠起始部完全梗阻。诊断为:高位肠梗阻,怀疑空肠闭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予禁食、胃肠减压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证实为空肠起始部闭锁(Ⅲb型),近端盲端距屈氏韧带约15 cm,远端长约10~15 cm,小肠呈“螺旋形改变”,切除近端盲袋,行空肠端端吻合术。因考虑空肠起始部闭锁术后常有动力性肠梗阻发生的可能,避免由此造成的患儿术后需较长时间禁食及静脉营养治疗,因此,术中同时留置8号硅胶鼻胃管代替鼻空肠管以备术后肠内营养使用。鼻胃管头端置入位置超过吻合口约20 cm。术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于术后24~48 h开始予5%葡萄糖水经鼻肠管持续输注喂养,无胃肠不适,次日起予1∶1稀释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蔼儿舒,瑞士雀巢公司)持续输注(2 ml/h),2 d后渐过渡至4 ml/h持续输注。术后第5天患儿出现反应差、面色发灰、腹胀及腹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家长放弃治疗、遗弃患儿,经科内讨论后再次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原吻合口系膜对侧缘哆开、距吻合口约12 cm和25 cm处均可见直径为2~3 mm的穿孔,行穿孔修补、腹腔引流术。术后予抗休克、抗感染、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治疗,于2013年5月26日患儿因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作者:陈淑芸;任红霞;陈兰萍;吴晓霞;赵宝红;靳园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支链氨基酸和相关拮抗剂降低大鼠中枢5-羟色胺合成减轻术后疲劳综合征的研究

    目的:研究观察支链氨基酸(BCAA)和相关拮抗剂作用于中枢5-羟色胺(5-HT)代谢通路后大鼠术后疲劳的改变情况,并探讨5-HT在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注射生理盐水);干预组分别为注射中性氨基酸转运体抑制剂(BCH)的BCH组、注射5-HT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的氟西汀组和注射BCAA(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以5∶3∶2比例的混合液)的BCAA组。除假手术组仅开腹翻动肠袢外,其余各组行70%中段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各组术前1 h、术后1、2、3、4 d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观察手术前后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术后第1~7天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包括隐藏平台获得试验和空间搜索试验)以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鼠尾悬吊试验(检测大鼠体力耐力)评估大鼠疲劳程度;术后第8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大鼠脑组织(海马、纹状体及下丘脑)中的色氨酸、5-HT及5-羟吲哚乙酸(5-HIAA)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大鼠一般情况较好,术后疲劳程度减轻。在隐藏平台获得试验中,模型组穿越平台次数少,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BCAA组的潜伏时间长,与假手术组和BCH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搜索试验中,模型组与BCAA组的穿越平台次数少,模型组潜伏期时间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鼠尾悬吊试验显示,BCH组和BCAA组大鼠体力耐力较模型组和氟西汀组更好(P<0.05)。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检测,3个干预组的脑组织色氨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海马5-HT水平高于BCH组和氟西汀组(P<0.05);纹状体中5-HT水平比较,假手术组低,模型组与干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下丘脑5-HIAA含量高于氟西汀组(P<0.05),但与BCH组和BCA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AA以及相关拮抗剂BCH和氟西汀,能降低大鼠神经中枢对色氨酸的摄取,减少大脑5-HT合成,改善大鼠POFS。

    作者:董千铜;章晓东;余震;闫竞一;陈笑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炎性肠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炎性肠病(IBD)患者并发营养不良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营养问题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研究显示,营养支持作为一项治疗手段在改善患者营养不良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且可成为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患儿的第一选择。目前,世界范围内营养支持疗法缺乏标准化指南。本文在我国2013年制定的《IBD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基础上,就营养与IBD 的关系、目前治疗IBD营养方式的选择、实施时间以及疗效评估方法等方面予以概述。

    作者:彭俊生;高翔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14年(第九届)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巡讲(长沙站)会议征文通知

    “2014年(第九届)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巡讲(长沙站)”将于2014年11月14-16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举行。本次会议经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由湖南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学分会肛肠外科专家委员会、《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湖南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疾病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湖南省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承办。大会突出临床应用为核心,侧重于新技术新疗法的推广,内容包括结直肠肿瘤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新技术以及结直肠微创手术的新进展,会议形式除专题演讲以外,还有疑难病例多学科讨论以及手术现场演示、优秀手术视频展播;同时将进行青年医师(45岁以下)结直肠肛门手术视频竞赛及手术图片展示。会议将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及美国克利夫兰消化中心知名教授等到会进行学术演讲及手术演示。热忱欢迎同道参会,会议向正式代表颁发国家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10分。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胃肠外科患者的肠道免疫与营养支持治疗

    胃肠外科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肠外营养是肠功能障碍者的主要营养方式。正常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能有效防御肠道细菌,而缺乏肠内营养刺激的肠外营养会导致肠道黏膜免疫损伤,增加感染风险,通过营养支持治疗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十分重要。

    作者:王新颖;黎介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腔内导管抽栓或联合溶栓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腔内导管抽栓或联合溶栓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常州市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于2005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接受导管抽栓或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的25例SMA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即采用右侧股动脉穿刺,在导丝的配合下,将肾动脉导管送至栓塞部位反复抽吸进行抽栓治疗;若残留栓子堵塞远端或分支血管,则经导管缓慢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结果对25例患者中初诊为主干栓塞的20例SMAE行导管抽栓治疗后,主干均完全开通,但有6例其残留或破碎的小栓子脱落栓塞至远端分支血管。对初诊为分支动脉栓塞的5例SMAE以及抽栓治疗导致分支动脉栓塞的6例共计11例患者,采用抽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5例分支动脉完全开通,3例部分开通,另3例虽未开通但侧枝循环明显增多。1例患者治疗24 h后发现小肠坏死,行肠切除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其余24例患者治疗后随访(4.1±2.2)月,临床症状均缓解,消化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导管抽栓或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SMAE疗效满意。

    作者:黄渊全;贾中芝;王祁;陈文华;何忠明;张俊;王凯;田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欧洲恶性肿瘤前瞻性研究中参与者后期体质量改变是否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虽然已知体质量指数(BMI)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存在中等相关性,但对体质量改变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却知之甚少。本研究为欧洲恶性肿瘤前瞻性研究的子研究,包括运动、营养、饮酒、戒烟、家外饮食及肥胖等项目,以1992-2000年10国23个中心纳入超过52000位参与者中的328781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BMI和体质量改变与后续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BMI在纳入研究时及之后平均每5年测量1次;体质量改变(kg/年)依据性别分类,并采用5分位法,其中以第2~3五分位合并作为体质量无改变对照(男为-0.6~0.3 kg/年;女为-0.4~0.4 kg/年),第1五分位为体质量下降,第4五分位为体质量中度增加,第5五分位为体质量明显增加。随访并观察后期结肠癌或直肠癌的发生率,中位随访时间为6.8年。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体质量改变与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共发生结肠癌1261例、直肠癌747例。其中男性参与者纳入时的BMI与结肠癌发病风险明显相关(HR=1.04;95% CI:1.02~1.07),体质量中度增加者(第4五分位)进一步增加发病风险(HR=1.32;95% CI:1.04~1.68),但并没有表现出明显趋势。而对于女性参与者,BMI或体质量改变均与后期结肠癌发病风险无关。体质量改变与结肠癌发病风险、BMI和体质量改变与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赵日升(摘译);练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克罗恩病患者人体成分分析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患者人体成分的特点。方法前瞻性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57例克罗恩病患者(克罗恩病组),并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51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对其进行人体成分分析,测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矿物质含量、瘦组织群、腰围和臀围等指标。并比较不同发病部位和不同疾病活动度克罗恩病患者人体成分的差异。结果克罗恩病组患者的细胞内、外液量、体质量、蛋白总量、脂肪总量、瘦组织总量、肌肉重量、身体脂肪比率、腰臀比、体质量、肥胖度、手臂肌肉围度、手臂围度、体内细胞质量、体质量指数和基础代谢率均明显低于健康组(均P<0.05)。克罗恩病组蛋白质和脂肪缺乏人数比例分别为66.7%(38/57)和47.4%(27/57)。克罗恩病回结肠型患者机体水、蛋白质、脂肪和瘦组织总量明显低于小肠型和结肠型(均P<0.05);高疾病活动度患者机体水、蛋白质、脂肪以及瘦组织总量明显低于中、低活动度患者(P<0.05),而基础代谢率明显高于中、低活动度患者(P<0.05)。结论克罗恩病患者的人体成分各项指标较健康人群明显降低;发病部位和疾病活动度对克罗恩病患者机体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瘦组织总量具有显著影响。

    作者:严婷;李玲玲;吴钦炎;高翔;胡品津;贺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胃肠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相当高,严重营养不良除能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外,还可降低抗肿瘤治疗的效果、增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而有效地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对大部分肿瘤患者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作者:吴国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ISMA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分析ISMAD的影像特征与临床症状和治疗选择的关系。结果15例夹层破口均位于动脉前壁,距离根部(24.3±9.7) mm;73.3%(11/15)的破口位于肠系膜上动脉近段弯曲近远端各1 cm区域内。无腹痛(8例)与腹痛(7例)患者夹层长度、真/假腔短径比及真/假腔长径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Yun分型Ⅰ型5例,Ⅱa型3例,保守治疗均有效;Ⅱb型7例,其中3例保守治疗有效,4例行腔内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症状均缓解。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可清晰显示ISMAD的影像特征,可为ISMAD的诊断和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李雪华;林少春;黄思韵;江肖松;孙灿辉;李子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顽固性便秘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和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顽固性便秘患者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危险因素,并观察予以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对连续收治的973例顽固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队列,采用1∶4匹配的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确定顽固性便秘人群发生SMAS的危险因素;并评价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结果973例顽固性便秘患者中确诊SMAS 26例,累计发病率为2.7%。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量指数(BMI)低于18 kg/m2(OR=2.89,95% CI:1.141~7.307)和结肠传输时间延长(OR=3.57,95% CI:1.362~9.350)是发生SM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营养支持治疗,26例SMAS中有22例(84.6%)痊愈。与治疗前相比,SMAS患者的胃肠生活质量评分、Wexner便秘评分和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BMI低于18 kg/m2和结肠传输时间延长是顽固性便秘患者发生SMAS的危险因素。便秘并发SMAS应按病情和营养状况予以营养支持保守治疗,同时结合便秘对症治疗。

    作者:徐琳;虞文魁;姜军;冯啸波;李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低位直肠癌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经腹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肛门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组医师实施经腹ISR治疗的9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Wexner排粪失禁评分评估肛门功能,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经腹ISR患者均完成Wexner评分量表的评估,平均随访时间32.7月,其中83例(86.5%)排粪控制良好(Wexner评分小于10分)。Wexner评分与术后随访时间呈线性负相关(r=-0.078,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P=0.043)、吻合口距肛缘(P=0.001)及新辅助放化疗(P=0.001)与术后肛门失禁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吻合口距肛缘小于2 cm(P=0.020)和新辅助放化疗(P=0.001)是经腹ISR术后排粪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腹ISR术后多数患者肛门功能良好,吻合口距肛缘不足2 cm和新辅助放化疗是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胜辉;池畔;林惠铭;卢星榕;黄颖;徐宗斌;孙艳武;叶道雄;郑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后脓毒症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48岁,因“直肠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5月余”于2013年7月20日入院。患者于2月7日体检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距肛缘约4 cm黏膜外隆起,CT和MRI检查示直肠前区大小约5.2 cm×4.3 cm肿物,周围组织界限欠清晰;肛门肿物穿刺活检示(直肠)胃肠间质瘤。遂先予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格列卫,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400 mg/d口服约5个月,停服IM近3周。入院检查示患者一般状态良好,于7月23日行结肠镜及盆腔MRI示:直肠瘤灶约3.8 cm×3.7 cm,周围组织间隙相对清晰。遂于7月25日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下行直肠胃肠间质瘤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局部切除。术中利用高频电刀顺利实施全层透壁性切除;创面予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关闭,手术时间约2 h,术中失血约10 ml,无明显腹膜切穿现象。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胃肠间质瘤,大小为3.8 cm×3.6 cm×3.3 cm,侵达黏膜肌层。术后常规予禁饮食、防控感染、适量输液及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处理。于术后第2晚,患者病情急剧波动:出现谵妄躁动并排粪失禁、寒战、高热(大于40℃)、心动过速(大于150次/min)、呼吸急促(大于30次/min )并低氧血症(血氧分压小于60 mmHg,血氧饱和度小于70%)等危重表现。血液学及生化检验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9.7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0.911;血降钙素原为95.4 ng/L;C-反应蛋白为115.0 mg/L凝血酶原时间为20.4 s,纤维蛋白原为1.67 g/L, D-二聚体为51.12 mg/L;血培养示:粪肠球菌阳性。胸部CT检查示:双侧肺炎并胸腔积液、肺不张,见图1。多学科会诊后诊断为TEM后并发脓毒症伴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即予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经予以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胸腔置管引流等对症抢救处理后,患者病情缓解,胸部 X 线片示双肺炎性反应已趋消散,8月15日予出院。

    作者:于海华;刘波;陈景波;袭祥鹏;刘爱武;夏立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清糖类抗原125对胃癌腹膜转移及其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对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通外科2003年3月至2008年9月间收治的1285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血清 CA125水平诊断胃癌腹膜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比较CA125正常(小于或等于35μg/L)与CA125升高(大于35μg/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情况。结果血清 CA125在诊断腹膜转移的特异性为96.0%(1011/1053),敏感性为13.8%(32/232),准确性为81.2%(1043/1285)。血清CA125升高患者腹膜转移发生率显著高于CA125正常者[43.2%(32/74)比16.5%(200/1211),P<0.01];CA125升高是腹膜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RR=3.475,95% CI:2.124~5.685)。血清CA125升高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13.5%,显著低于CA125正常者的49.8%(P<0.01);CA125升高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2.049,95%CI:1.355~2.873)。结论血清CA125水平可有效预测胃癌患者腹膜转移及预后情况,建议胃癌患者应常规检查血清CA125水平。

    作者:周鹏;曲辉;史惠文;孙国瑞;何庆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与分期手术切除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与分期切除的近期和远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64例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者20例(同期切除组),分期切除者44例(分期切除组)。结果同期切除组Clavien-Dindo 1、2和3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20)、15.0%(3/20)和15.0%(3/20),分期切除组分别为13.6%(6/44)、13.6%(6/44)和22.7%(1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切除组1、2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0%、59.6%和37.2%,分期切除组分别为90.9%、68.2%和47.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6月和7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灶淋巴结阳性(P=0.020)和肝切除术前CEA水平大于20μg/L(P=0.017)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后有机会接受根治性局部治疗联合化疗则是一项保护性因素(P=0.001);而手术时机(同期或分期切除)与患者总体生存无关(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选择同期或分期切除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

    作者:王立军;闫晓峦;王崑;包全;孙谊;王宏伟;金克敏;邢宝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3-12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88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43例,术后早期开始进食水和肠内营养制剂)和早期禁食组(45例,常规早期禁食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状况及应激等指标。结果与早期禁食组相比,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发热时间缩短[(53.7±5.9) h比(64.5±5.8) h],排气时间提前[(57.5±8.2) h比(71.8±7.2) h],住院时间缩短[(6.9±1.4) d比(8.5±1.9) d],治疗费用减少[(41868±3168)元比(45950±3714)元](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8/43)比22.2%(10/45), 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3和第7天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禁食组,而静息能量消耗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早期禁食组(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符合人体生理性营养吸收途径,可改善术后营养状况,降低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东升;仲蓓;赵萍;刘晓东;周岩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