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长青;黄良祥;严茂林;王耀东;李建党;赖智德;田毅峰
目的 分析2003-2009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发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论文情况.方法 研究2003-2009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42期期刊刊载的临床RCT文献,对每篇文献收稿时间、发表时间、引文总数、中文引文数、英文引文数、文章所属单位、单(或多)中心研究情况、研究阳性结论情况、研究中患者例数、基金资助情况、研究起始时间、研究结束时间、研究作者人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09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共刊出临床RCT文章80篇,期均RCT数1.6篇,RCT在所有临床研究类文献中占比为12%.80篇RCT研究的平均发文时滞为208 d,篇均引文数为8.6条,篇均研究对象数为118例(名),篇均研究周期为29.2个月.RCT研究中多中心研究7篇,单中心研究73篇,所有RCT研究均得出有阳性意义的结论.有基金资助的RCT研究17篇,占所有临床RCT数的21.3%.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发表临床RCT研究6篇,是多的单位.结论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重视刊载循证依据极强的临床RCT研究,此类研究对国内胃肠外科领域临床指南及诊疗规范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培华;李晨;潘瑶;许志勤;司淑萍;杜虎;吕锡东;时立平;陶国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有赖个体化治疗,即针对不同个体的手术、放化疗、生物靶向等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有效组合.尽管结直肠肿瘤的化疗和靶向治疗研究目前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常用的化疗方案有效率多低于70%,不同种族人群或个体间存在显著的药物敏感性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遗传学分析,20%~40%的结直肠肿瘤患者有可能接受了错误的药物治疗.近年来,人们发现某些基因的表达状况可能影响结直肠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治疗效果.
作者:徐忠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IN)患者胃镜所见及与术后病理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51例经胃镜钳取活组织病理诊断为胃黏膜高级别IN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并对照分析其中33例接受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 胃镜下有29例(56.9%)的病灶分布在胃窦部,11例(21.6%)在胃体,1例(2.0%)广泛累及胃窦胃体,其余10例分别在胃角和胃底;43例(84.3%)的浅表病灶形似早期胃癌样表现,另有8例(15.7%)的病灶形似进展期胃癌样.接受手术治疗的33例患者中,13例(39.4%)术后病理证实维持高级别IN的诊断.胃镜下病灶形态均为浅表病变,大小均不足20 mm;其余20例(60.6%)术后则诊断为胃癌,其中早期胃癌14例,进展期胃癌6例.结论 胃镜下胃黏膜活检诊断高级别IN的患者存在胃癌的概率高,应积极随访甚至手术干预.
作者:阮洪军;邵钦树;赵仲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推广和综合治疗的规范应用,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得到提高.但由于其解剖特点,直肠癌在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仍是其治疗失败的主要表现方式.放疗或放化疗与根治性手术联合是直肠癌局部治疗的主要方法.放疗的目的主要为提高局部控制率、增加保肛的概率和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作者:章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中常见的非上皮来源的肿瘤,可以与胃的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同时发生,如癌、类癌及淋巴瘤[1-3].1996-2007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了8例胃癌伴胃间质瘤的患者,现将其诊治及预后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刘晓文;徐宇;龙子雯;朱蕙燕;王亚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N0期结直肠癌组织中的上皮型钙黏附索(E-cad)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2例病理证实的N0期结直肠癌患者548枚淋巴结中CK20 mRNA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对上述两种指标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本组62例结直肠癌患者CK20 mRNA阳性率(淋巴结微转移率)为38.7%(24/62);E-cad高表达率为51.6%(32/62).E-cad高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呈显著负相关(r=0.453,P=0.001);其中19例T1~2期患者中E-cad表达与微转移无相关性(r=016,P=0.946);43例T3~4患者中E-cad高表达与微转移呈显著负相关(r=382,P=0.007).结论 N0期结肠癌组织中E-cad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陈维香;费绍华;祝蕾;丁珺;伍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钡剂造影检杏对诊断和制订手术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单纯胃镜检查及胃镜联合钡剂造影检查对肿瘤位置和大小的判断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胃镜对贲门癌、胃体癌和胃窦癌的位置和范围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100%和78.4%、94.6%和86.5%以及98.1%和84.6%;胃镜联合钡剂造影检查判断的准确率则分别为100%和84.8%、100%和91.9%以及99.0%和90.4%;胃镜与胃镜联合钡剂造影检查对肿瘤位置和范围判断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判断贲门癌累及食管长度的准确率为60.6%,胃镜联合钡剂造影检查判断的准确率则为90.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联合钡餐检查较之胃镜能更准确地预测食管受累的贲门癌患者开胸手术的可能性(P<0.05).结论 贲门癌患者术前有必要行钡剂造影检查以明确食管下端是否受累及受累长度,对选择手术入路有指导意义,而胃体癌和胃窦癌患者术前在胃镜能明确肿瘤位置和大小的情况下可不必行钡剂造影检查.
作者:汪长健;赵广法;李清国;陈静贵;朱凯;师英强;傅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指导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法 对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9年7月至2004年6月间经手术治疗、清扫淋巴结数大于或等于10枚、术后病理证实仅有1枚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淋巴结跳跃与非跳跃转移、横向与非横向转移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全组65例患者共检出淋巴结1415枚,平均21.8枚/例;单个淋巴结转移率的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No.3(30.8%)、No.4(21.5%)、No.6(15.4%)、No.7和No.8(均为6.2%)、No.1和No.2及No.5(均为4.6%)、No.12(3.1%)和No.14及Ni.16(均为1.5%);其中跳跃转移20.0%(13/65),横向转移42.2%(19/4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仅与肿瘤大小有关(X2=4.447,P=0.035);淋巴结横向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但淋巴结跳跃与非跳跃转移、横向与非横向转移间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结论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总体遵循由远及近的转移顺序,但跳跃转移和横向转移方式也占有一定比例.对于胃癌淋巴结跳跃转移和横向转移的高危患者,术中应加强相应区域淋巴结清扫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韩涛;梁寒;王晓娜;张汝鹏;丁学伟;刘翔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Ⅱ期结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检出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80例Ⅱ期结A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术后5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的56例患者与无复发转移者平均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9.5枚/例和16.3枚/例(P<0.01),术后5年内死亡的97例患者与健在者平均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1.1枚/例和16.7枚/例(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检出大于或等于12枚/例组和小于12枚/例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3.9%和62.0%(P<0.01),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4%和25.7%(P<0.01),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与淋巴结检出数目有关(P<0.05).结论 淋巴结检出数目多少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淋巴结检出数目多者复发转移率低,生存率较高.
作者:张兴茂;周志祥;梁建伟;王征;毕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置管减压治疗恶性腹水源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29例恶性腹水源性ACS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腹腔置管进行腹腔减压,观察腹腔减压过程中腹腔压力与腹水减压量的变化趋势,监测减压过程中及减压后24 h生命体征及减压前后24 h尿量变化.结果 腹内压(IAP)小于25 cm H2O者2例,25~35 cm H2O者21例,大于35 cm H2O者6例.全组患者在腹水排出1000~1500 ml时LAP下降明显.其后lAP曲线逐渐变缓,腹水排空后IAP维持在11~12 cm H2O,在24 h后降至6~8 cm H2O.与腹腔减压前比较,血压始终维持稳定,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呼吸频率和心率均较腹腔减压前明显变缓,尿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恶性腹水源性ACS早期腹腔置管减压可改善心、肺和肾功能.
作者:王宏业;安峰;杨秀义;杨秀峰;冉祥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JAK2-STAT3-波形蛋白信号通路在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JAK2抑制剂AG490处理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Lovo细胞中波形蛋白和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水平.结果 AG490处理后,Lovo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P<0.05).细胞划痕后24 h,AG490处理组(实验组)的细胞划痕宽度恢复20%,而对照组划痕宽度恢复60%(P<0.05).实验组Lovo细胞中P-STAT3和波形蛋白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JAK2-STAT3-波形蛋白信号通路参与调控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作者:徐建华;张超;唐波;郝迎学;陈军;刘涛;崔浩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病例介绍本例患者女性,69岁.主诉:腹泻3个月.便血1个月.加重3 d.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6~7次/d,为黄稀便,无明显腹痛腹胀.1个月前开始出现大便中带鲜血,量少,并感右中下腹坠涨不适,未予特殊诊治.3 d前出现全程鲜血便,遂来院就诊.门诊结肠镜检查:距肛门15 cm处可见长约10 cm的不规则隆起之黏膜,菜花样,累及全周,有活动性出血,管腔僵硬,镜身通过困难,活检病理示黏液腺癌.
作者:李伟;安大立;李志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近年来.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迅速增多,有研究表明腹腔镜技术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新辅助放化疗可以降低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复发率、使肿瘤缩小、降低肿瘤分期、提高保肛率.目前,关于腹腔镜技术能否安全应用于接受放化疗的中低位直肠癌仍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Denoya P;高显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应用脂肪清除和脂肪变性技术在直肠癌标本寻找淋巴结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12月间收治的64例直肠癌患者(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4岁)的手术标本,按手术时间的先后分为脂肪清除组(30例)和脂肪变性组(34例),对比两组标本所获得的淋巴结总数及其大小和转移情况以及处理标本的时间.结果 脂肪清除组标本检出淋巴结平均37.4(17~69)枚/例,其中转移淋巴结3.3枚/例,平均直径为3.6 mm;脂肪变性组则平均检出 36.2(18~62)枚/例,其中转移淋巴结3.2枚/例,平均直径为3.7 m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清除和脂肪变性两组预处理标本的时间分别为72和28 h,脂肪变性组处理标本的时间明显短于脂肪清除组(P<0.05);寻找淋巴结的时间则分别为2.1和2.0 h.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肪变性技术处理直肠癌标本,不但可获得与脂肪清除技术同样的淋巴结数量.而且可明显缩短处理标本的时间.
作者:刘剑文;赖东明;李英儒;周军;张育超;杨斌;陈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侧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在10%~25%直肠癌患者,且与局部复发率增高、降低生存率有关.本Meta分析旨在评价在手术治疗的直肠癌病人中扩大的侧盆腔淋巴结清除的价值.
作者:Georgiou P;蔡永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结直肠癌是发病率占世界第3位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排第4位[1].至20世纪90年代初,外科治疗独领风骚,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后,各种治疗方法(或方式)包括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等相继问世并应用于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进入21世纪后,多学科综合治疗逐渐在国外开展起来,使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有了很大提高,美国结直肠癌患者2002年的5年生存率就提高到64.1%[2].
作者:蔡三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定位腹腔镜手术在胃肠息肉和小肿瘤中的应用.方法 对38例直径在2.0~3.5 cm之间的胃肠道息肉和肿瘤患者(病变位于胃13例,结肠25例)施行腹腔镜手术,术中首先利用内镜进行准确定位,然后行病变切除手术.结果 本组38例患者术中均准确定位,定位后行腹腔镜下胃壁楔形切除术7例,经小切口胃壁部分切除术6例,经小切口结肠壁部分切除术25例.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住院时间为(7.0±1.7)d.结论 对于2.0~3.5 cm之间的胃肠道息肉和肿瘤,内镜辅助定位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作者:杨雪菲;李明伟;朱畅;胡海军;郭春华;夏利刚;潘凯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在韩国和日本,其适应证不断扩大.本研究旨在评估扩大适应证的安全性.
作者:Jee YS;张辉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