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凯;许建华;郭启祥;许双塔;杨钟波
目的 分析术中结扎胸导管对不同部位胸段食管癌患者手术后预防发生乳糜胸的作用.方法 对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手术切除的胸段食管癌2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上段、中上段、中段、中下段和下段5组,了解不同部位胸段食管癌患者术中结扎和不结扎胸导管与术后乳糜胸发生有无相关性.结果 术后共计8例患者出现乳糜胸,总发生率3.3%.上段病变结扎组乳糜胸发生3例,未结扎组5例;中上段病变结扎组和未结扎组均未发生乳糜胸;中段病变未结扎组1/28(3.6%);中下段病变结扎组乳糜胸发生率1/39(2.6%),未结扎组1/35(2.9%);下段病变结扎组乳糜胸发生率1/37(2.7%),未结扎组2/44(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部位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是否结扎胸导管结扎对术后乳糜胸的发生均无影响(P》0.05).结论 预防性结扎胸导管不能降低不同部位胸段食管癌术后继发乳糜胸的发生率.
作者:鲁建军;侯北平;姚达;张伟;秦存伟;马俊;罗红鹤;钟佛添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营养支持经验,以提高对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18例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予以加强十二指肠残端瘘处的引流、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手段;16例强化予以谷氨酰胺,12例使用了生长抑素,8例加用了生长激素.在首次胃癌切除术后,5例在21-30 d内瘘口自愈,12例30-72 d瘘口愈合,1例因并发腹腔内出血和上消化道出血于首次胃癌切除术后62 d死亡.结论 保证腹腔引流的通畅和持续胃肠减压,采用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强化谷氨酰胺、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等措施,是促进十二指肠残端瘘愈合的重要手段.
作者:唐云;李荣;陈凛;吴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以替代延长机制(ALT)维持端粒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所占比例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并研究肿瘤组织中hRad 21蛋白的表达.方法 通过端粒重复放大(TRAP)分析方法检测104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标本的端粒酶活性;根据检测结果将标本分为端粒替代延长机制组(ALT组)和端粒酶组,然后研究两组标本中hRad 21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结果 ALT 组有12例(11.5%),hRad 21蛋白在ALT组的表达要高于端粒酶组.临床病理分析显示,ALT组的肿瘤浸润深度小于端粒酶组(P=0.021).随访到第30个月时,ALT组的生存率为100%,而端粒酶组的生存率为56%.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存在通过ALT途径来维持端粒长度者,与端粒酶阳性肿瘤比较,ALT肿瘤的hRad21蛋白表达较高,肿瘤的侵袭性较弱,生存率较高.
作者:易秉强;赵博;王振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 女性,76岁.反复发作腹胀、腹痛伴恶心1年,再发并加剧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 d于2007年2月11日入院.患者50年前曾有肠梗阻手术史(具体病情不详).体检所见:极度消瘦,痛苦貌,腹部膨隆,腹壁组织很薄,可见明显肠型.
作者:任培土;陈志良;鲁葆春;阮新贤;许焕建;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外科手术仍是食管癌现有治疗手段中好和首选的方法.食管癌手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877-1912年只切除不重建;1913-1938年切除与重建分期进行;
作者:陈克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瘢痕狭窄的相关因素,尤其相关的全身性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11例食管癌切除、消化道重建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导致吻合口瘢痕狭窄的全身及局部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对筛选出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持续低氧血症(P=0.003)、胸部并发症(P=0.000)、吻合口瘘(P=0.000)、糖尿病史(P=0.019)、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P=0.046)和心血管并发症(P=0.015)6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因素回归分析则显示仅持续低氧血症(P=0.044)、胸部并发症(P=0.009)、吻合口瘘(P=0.001)和糖尿病史(P=0.036)4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持续低氧血症与胸部并发症及吻合口瘘三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持续低氧血症是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瘢痕狭窄的重要全身性因素.
作者:王耿;傅剑华;胡袆;林鹏;杨名添;戎铁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当前,肥胖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增加,世界各地超重和肥胖人数明显增加.
作者:江波;张鑫;韩存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阑尾腺癌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5年1月-2006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例阑尾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术前均误诊.15例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7例行阑尾腺癌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或减瘤荷手术,5例行捷径及取活组织检查手术.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术(48个月)和减瘤荷手术(8个月),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阑尾腺癌早期诊断困难,早期积极行根治性/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或减瘤荷术是提高阑尾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措施.
作者:杨学伟;闫朝岐;杨维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食管癌分期工具及手段的不断发展,使食管癌的治疗前分期越来越准确,为食管癌的分期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者:傅剑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合低热量营养对胃肠外科择期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及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48例择期胃肠外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rhGH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和营养支持方案相同,rhGH组于术后第3-9天给予rhGH.在术前1 d、术后3 d和10d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体质量、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血浆蛋白指标,并每日检测氮平衡和血糖水平,观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同时记录每日胰岛素用量.结果 术后第10天,rhGH组累计氮平衡(13.21 g)和血浆纤连蛋白水平[(104.77±19.94)mg/L]优于对照组[-6.88 g和(93.03±16.03)mg/L](P《0.05);术后第4天和第6-9天,rhGH组每日氮平衡均优于对照组(P《0.05);rhGH组治疗期间血糖水平升高[术后6 a(7.68±2.15)mmol/L 比(5.95±2.34)mmol/L,P《0.05],可为胰岛素有效控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rhGH联合低热量营养支持可以安全地促进蛋白合成和维持正氮平衡,改善营养状况和预后.
作者:张明鸣;郑亚民;何涛;周勇;钱昆;伍晓汀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上皮内瘤变(IN)和早期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5例直肠肿瘤患者采用TEM行局部切除术.根据活检病理结合直肠腔内超声检查(EUS)术前诊断低级别IN 8例,高级别IN 4例,早期直肠癌3例.肿瘤距肛缘的距离4~15(平均7.2)cm,肿瘤直径1~4(平均1.8)cm,肿瘤占据肠腔周径比例10%~40%(平均20%).结果 15例直肠肿瘤均获完整切除(黏膜下切除5例,全层切除10例),各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为40-90(平均57)min;术中出血量为10~60(平均35)ml.术后住院时间为2-9(平均4.5)d.术后病理确诊:直肠低级别IN 5例,高级别IN 6例,早期黏膜下浸润癌(Pt1期)和进展期癌(pT2期)各2例.术前EUS评估肿瘤浸润肠壁深度的准确率为86.7%(13/15).15例术后随访2-10(平均6)个月,肿瘤无局部复发.结论 TEM微创、显露良好、切除精确、能获取高质量的肿瘤标本用于准确的病理分期,是治疗直肠IN和早期直肠癌的理想术式.术前EUS检查对TEM病例的选择十分重要.
作者:林国乐;邱辉忠;肖毅;吴斌;蒙家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启动子驱动的CDglyTK融合基因(AdKDR-CDglyTK)体系联合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结直肠癌细胞(SW620)及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 将质粒pAdEasy-KDR-CDglyTK在293细胞内包装、扩增产生重组腺病毒.体外感染表达KDR的SW620、ECV304细胞株,同时用survivin ASODN转染同一细胞株,观察腺病毒的感染效率和ASODN的转染情况.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CDglyTK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MIT法测定两者联合应用对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和旁观者效应.结果 survivin ASODN可转染重组腺病毒感染的细胞,并且两者的转染及感染效率无明显变化.CDglyTK可在SW620、ECV304细胞株高效表达.survivin ASODN可明显降低survivin蛋白表达.各基因治疗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01).survivin ASODN与AdKDR-CDglyTK基因联用后,随着前药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迅速下降,两者联合作用与单一基因作用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GCV 100μg/ml、5-FC 2000μg/ml时,联合基因治疗组细胞存活率略低于单用AdKDR-CDglyTK,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 ASODN和AdKDR-CDglyTK联合作用,在前药浓度较低时表现为协同效应,并具有更明显的旁观者效应.结论 KDR启动子调控的AdKDR-CDglyTK体系和survivin ASODN基因联合,较单一基因具有更强的特异性杀伤结直肠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作者:姚航;黄宗海;历周;苏国强;贺蓉;高峰;崔大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对于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共有36例食管癌患者行胸腔镜食管切除术.食管上段癌5例,食管中段癌25例,食管下段癌6例.其中2例患者既往有胃大部切除手术史,1例患者行术前化疗.手术采用胸腔镜游离胸段食管并清扫纵隔淋巴结,开腹游离胃行食管胃颈部吻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50(190-330)min,其中胸部手术时间平均为70(50-150)min,术中出血量165(100~350)ml.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2.9 d,平均住院时间8.7 d.平均清扫淋巴结14.3枚,其中胸部淋巴结8.2枚.无围手术期死亡,共有11例(30.6%)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 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有望减少手术创伤,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谭黎杰;王群;冯明祥;葛棣;徐正浪;蒋伟;徐松涛;丁建勇;郭卫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影像学手段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例经手术或临床诊断证实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例胆石性肠梗阻直接征象有:(1)肠腔内同心圆状低信号灶或密度灶3例,类圆形低密度灶2例,高密度2例;(2)肠梗阻7例;(3)胆囊塌陷及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边界不清7例;(4)胆囊或胆管积气2例;(5)显示瘘管2例.结论 影像学诊断胆石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有:肠腔内胆结石:胆囊与消化道之间瘘管.有第1直接征象加上下列任何2种间接征象:(1)肠梗阻;(2)胆囊塌陷及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边界不清;(3)胆囊和胆管积气均可以确诊为胆石性肠梗阻.
作者:纪建松;邵初晓;涂建飞;王祖飞;卢陈英;赵中伟;徐民;范晓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女,54岁.进食梗阻感进行性加重2月于2001年9月6日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体征.食管钡餐造影及胸部CT检查示:食管中下段不规则充盈缺损,管腔狭窄,管壁僵硬,黏膜中断破坏及肿块影,近端食管扩张,病变长约15 cm.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邵仲凡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功能性便秘患者结肠黏膜水通道蛋白3(AQP3)和水通道蛋白9(AQP9)的表达与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便秘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Western印迹半定量检测法检测45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试验组)和21例无便秘患者(对照组)结肠黏膜AQP3和AQP9,把AQP3和AQP9与相应内参蛋白β-actin的灰度值之比视为AQP3和AQP9的相对含量.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AQP3主要表达在结肠黏膜顶部的吸收细胞,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膜的基底侧和腔面,杯状细胞少见阳性染色,AQP9主要表达在黏膜腔面的杯状细胞,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膜的基底侧.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升结肠AQP3灰度比平均值分别为0.905和0.798(P《0.05),AQP9灰度比平均值分别为0.544和0.543(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降结肠AQP3灰度比平均值分别为0.697和0.701(P》0.05),AQP9灰度比平均值分别为0.575和0.732(P《0.05).结论 功能性便秘患者升结肠黏膜AQP3表达高于非便秘者,而其降结肠AQP9表达则低于非便秘者;AQP3和AQP9含量的增减可能在便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袁维堂;杨会锋;张志永;刘金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后,食管、胃功能改变及胃食管反流的情况.方法 对20例食管中段癌术后3-6个月患者(研究组)及10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食管胃压力测定及24 h食管酸碱度(pH)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研究组各项pH监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胃静息压、残余食管静息压及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残余食管收缩压、食管原发蠕动幅度及食管湿蠕动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食管上括约肌关闭压高于对照组(P《0.01);胃、吻合口及残余食管静息压三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3.08,P》0.05).结论 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术后,残余食管蠕动功能差,廓酸能力降低;吻合口处不存在高压带,普遍存在胃食管反流现象.
作者:姜志良;杨继武;王林;李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急性阑尾炎是妊娠期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发生率为0.1%~3.0%,随孕期的进展其发病率不断增高,约80%以上发生于妊娠中晚期[1].由于妊娠期特殊的生理特点,诊治有其特殊性,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形成腹腔内感染,还会引发流产或早产,因此,妊娠期阑尾炎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孙成宏;徐恒爱;张宏中;杜奎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