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谭黎杰;王群;冯明祥;葛棣;徐正浪;蒋伟;徐松涛;丁建勇;郭卫刚

关键词:食管肿瘤, 电视胸腔镜, 食管切除术
摘要:目的 分析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对于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共有36例食管癌患者行胸腔镜食管切除术.食管上段癌5例,食管中段癌25例,食管下段癌6例.其中2例患者既往有胃大部切除手术史,1例患者行术前化疗.手术采用胸腔镜游离胸段食管并清扫纵隔淋巴结,开腹游离胃行食管胃颈部吻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50(190-330)min,其中胸部手术时间平均为70(50-150)min,术中出血量165(100~350)ml.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2.9 d,平均住院时间8.7 d.平均清扫淋巴结14.3枚,其中胸部淋巴结8.2枚.无围手术期死亡,共有11例(30.6%)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 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有望减少手术创伤,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胆石性肠梗阻7例影像学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影像学手段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例经手术或临床诊断证实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例胆石性肠梗阻直接征象有:(1)肠腔内同心圆状低信号灶或密度灶3例,类圆形低密度灶2例,高密度2例;(2)肠梗阻7例;(3)胆囊塌陷及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边界不清7例;(4)胆囊或胆管积气2例;(5)显示瘘管2例.结论 影像学诊断胆石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有:肠腔内胆结石:胆囊与消化道之间瘘管.有第1直接征象加上下列任何2种间接征象:(1)肠梗阻;(2)胆囊塌陷及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边界不清;(3)胆囊和胆管积气均可以确诊为胆石性肠梗阻.

    作者:纪建松;邵初晓;涂建飞;王祖飞;卢陈英;赵中伟;徐民;范晓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高生活质量与长期生存是食管癌外科治疗中需要并重的问题

    外科手术仍是食管癌现有治疗手段中好和首选的方法.食管癌手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877-1912年只切除不重建;1913-1938年切除与重建分期进行;

    作者:陈克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颈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外科治疗颈段食管癌的经验体会.方法 综合分析199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和头颈外科接受外科治疗的82例颈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1997年以前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27例);1997年后,除5例早期癌患者外,50例常规采用半量放疗后再手术的综合治疗模式.非开胸食管切除73例,开胸食管切除9例;同期行单侧或双侧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14例;联合脏器切除12例.单纯手术组和综合治疗组保喉率分别为81.3%和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术中或术后大出血、气管和(或)支气管撕裂及围手术期死亡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9.5%;术后病理证实上切缘阳性5例,均为单纯手术组;淋巴结转移14例(17.1%).全组5年总生存率43%;其中综合治疗组50.2%,高于单纯手术组的33.9%(χ2=7.17;P=0.007);开胸食管切除者、同期行单侧或双侧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者和联合脏器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6.5%、45.80%和33.3%.结论 颈段食管癌患者半量放疗后再手术,可明显减少肿瘤上切缘阳性的发生率,提高保喉率和5年生存率.手术方式以非开胸游离食管为首选,联合脏器切除或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应非常谨慎.

    作者:王文光;李进东;齐金星;罗瑞华;高宗人;邵令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低热量营养支持对胃肠外科术后氮平衡和血糖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合低热量营养对胃肠外科择期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及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48例择期胃肠外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rhGH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和营养支持方案相同,rhGH组于术后第3-9天给予rhGH.在术前1 d、术后3 d和10d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体质量、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血浆蛋白指标,并每日检测氮平衡和血糖水平,观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同时记录每日胰岛素用量.结果 术后第10天,rhGH组累计氮平衡(13.21 g)和血浆纤连蛋白水平[(104.77±19.94)mg/L]优于对照组[-6.88 g和(93.03±16.03)mg/L](P《0.05);术后第4天和第6-9天,rhGH组每日氮平衡均优于对照组(P《0.05);rhGH组治疗期间血糖水平升高[术后6 a(7.68±2.15)mmol/L 比(5.95±2.34)mmol/L,P《0.05],可为胰岛素有效控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rhGH联合低热量营养支持可以安全地促进蛋白合成和维持正氮平衡,改善营养状况和预后.

    作者:张明鸣;郑亚民;何涛;周勇;钱昆;伍晓汀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磷酸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仪α和C-kit在胃肠道和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磷酸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胃肠道外GIST(EGIS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提高GIST和E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CD117阳性和13例CD117阴性的GIST和EGIST间质瘤组织中p-PDGFR-α的表达,并且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41例GISTC-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PDGFR-α外显子12、18突变.结果 P-PDGFR-α在CD117阴性的GIST表达(69.2%)显著高于在CD117阳性的GIST表达(7.1%)(P《0.05);P-PDGFR-α在上皮型GIST的表达(27.3%)和混合型GIST的表达(63.3%)均显著高于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9%)(P《0.05);CD117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53.6%)明显高于在上皮型GIST(7.1%)和混合型GIST(39.3%)的表达(P《0.05).在28例CD117阳性GIST中,19例有C-kit基因的突变,其中15例在外显子11有突变,4例在外显子13有突变,13例CD117阴性GIST中无c-kit基因突变;11例PDGFR-α阳性的GIST中4例有PDGFR-α基因的突变,均发生在外显子18.结论 P-PDGFR-α为CD117阴性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和临床治疗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PDGFR-α基因突变后引起产物蛋白的磷酸化可能是CD117阴性的GIST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和生物学行为.

    作者:唐蜜;李代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导入T细胞克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导入T细胞克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作用.方法 将HSV-TK基因导入T细胞克隆回输至27只UC大鼠,观察刺激指数(SI)、CD4+、CD8+及白细胞介素(IL)-13和IL-4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治疗前后结肠病变的情况.结果 uc大鼠结肠壁病变于tk+细胞克隆回输治疗2-3 d出现炎性反应吸收改变,7-10 d后结肠炎性反应基本消失;回输前SI值为7.39±1.24,回输后为2.67±0.87(P《0.05),CD4+、CD8+水平、IL-13和IL-4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细胞克隆疫苗诱导和tk基因导入后杀伤效应的双重作用导致结肠自身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终形成,HSV-TK自杀基因导入T细胞克隆回输方案是UC基因治疗研究和靶点设计的有效手段.

    作者:周军;徐鋆耀;兰平;王磊;黄美近;汪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左侧卧位在中晚期妊娠孕妇阑尾切除中的应用

    急性阑尾炎是妊娠期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发生率为0.1%~3.0%,随孕期的进展其发病率不断增高,约80%以上发生于妊娠中晚期[1].由于妊娠期特殊的生理特点,诊治有其特殊性,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形成腹腔内感染,还会引发流产或早产,因此,妊娠期阑尾炎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孙成宏;徐恒爱;张宏中;杜奎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中华医学会关于论文采用不同文种进行再次发表的规定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原发性食管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相继转移一例

    患者,女,54岁.进食梗阻感进行性加重2月于2001年9月6日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体征.食管钡餐造影及胸部CT检查示:食管中下段不规则充盈缺损,管腔狭窄,管壁僵硬,黏膜中断破坏及肿块影,近端食管扩张,病变长约15 cm.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邵仲凡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乙状结肠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患者女性,49岁.间断便血伴大便次数增多18 d于2006年6月28日入院.排新鲜血便,血未与大便混合,大便次数增多,每日10多次,大便变细,伴腹痛、腹胀、里急后重,无发热等.

    作者:陆君阳;林国乐;邱辉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以替代延长机制维持端粒的胃肠道恶性肿瘤hRad21蛋白表达的研究及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以替代延长机制(ALT)维持端粒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所占比例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并研究肿瘤组织中hRad 21蛋白的表达.方法 通过端粒重复放大(TRAP)分析方法检测104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标本的端粒酶活性;根据检测结果将标本分为端粒替代延长机制组(ALT组)和端粒酶组,然后研究两组标本中hRad 21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结果 ALT 组有12例(11.5%),hRad 21蛋白在ALT组的表达要高于端粒酶组.临床病理分析显示,ALT组的肿瘤浸润深度小于端粒酶组(P=0.021).随访到第30个月时,ALT组的生存率为100%,而端粒酶组的生存率为56%.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存在通过ALT途径来维持端粒长度者,与端粒酶阳性肿瘤比较,ALT肿瘤的hRad21蛋白表达较高,肿瘤的侵袭性较弱,生存率较高.

    作者:易秉强;赵博;王振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胸上段食管癌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胸上段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65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30%、36.9%、21.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预后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根治程度等因素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根治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为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 肿瘤根治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叶凯;许建华;郭启祥;许双塔;杨钟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一穴肛原癌并回盲部结肠癌一例

    患者 男性51岁.因大便习惯性改变半年,发现右腹部包块2月于2007年1月4日入院.查体: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处可触及一5 cm×5cm大小包块、质硬,活动.直肠指诊:胸膝位距肛缘5 cm、8~3点处可触及隆起肿物,质地较硬.病理报告:直肠低分化腺癌,回盲部中分化腺癌.

    作者:孙学军;韩刚;潘龙文;徐永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原发性节段性多发性小肠癌一例

    患者 女性,76岁.反复发作腹胀、腹痛伴恶心1年,再发并加剧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 d于2007年2月11日入院.患者50年前曾有肠梗阻手术史(具体病情不详).体检所见:极度消瘦,痛苦貌,腹部膨隆,腹壁组织很薄,可见明显肠型.

    作者:任培土;陈志良;鲁葆春;阮新贤;许焕建;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青年与老年直肠癌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青年与老年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差异.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自1990年1月至2000年1月收治40岁以下直肠癌患者138例(青年组),65岁以上者163例(老年组),对这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青年组Ⅲ期直肠癌患者比例(53.6%,74/138)明显高于老年组(34.3%,55/163);P=0.001;青年组中黏液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患者比例(28.2%,39/138)也高于老年组(10.4%,17/163)P《0.001.青年组和老年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50.4%和6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按照TNM分期进一步分析显示,同期别两组的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分期(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5)是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与老年直肠癌相比,青年直肠癌患者的病期较晚、肿瘤分化程度较低,影响其预后;但相同病期者生存率相似.早期诊疗是提高直肠癌总体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高纪东;邵永孚;王翔;单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持续低氧血症对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影响

    目的 分析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瘢痕狭窄的相关因素,尤其相关的全身性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11例食管癌切除、消化道重建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导致吻合口瘢痕狭窄的全身及局部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对筛选出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持续低氧血症(P=0.003)、胸部并发症(P=0.000)、吻合口瘘(P=0.000)、糖尿病史(P=0.019)、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P=0.046)和心血管并发症(P=0.015)6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因素回归分析则显示仅持续低氧血症(P=0.044)、胸部并发症(P=0.009)、吻合口瘘(P=0.001)和糖尿病史(P=0.036)4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持续低氧血症与胸部并发症及吻合口瘘三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持续低氧血症是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瘢痕狭窄的重要全身性因素.

    作者:王耿;傅剑华;胡袆;林鹏;杨名添;戎铁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启动子驱动双自杀基因联合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结直肠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启动子驱动的CDglyTK融合基因(AdKDR-CDglyTK)体系联合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结直肠癌细胞(SW620)及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 将质粒pAdEasy-KDR-CDglyTK在293细胞内包装、扩增产生重组腺病毒.体外感染表达KDR的SW620、ECV304细胞株,同时用survivin ASODN转染同一细胞株,观察腺病毒的感染效率和ASODN的转染情况.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CDglyTK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MIT法测定两者联合应用对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和旁观者效应.结果 survivin ASODN可转染重组腺病毒感染的细胞,并且两者的转染及感染效率无明显变化.CDglyTK可在SW620、ECV304细胞株高效表达.survivin ASODN可明显降低survivin蛋白表达.各基因治疗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01).survivin ASODN与AdKDR-CDglyTK基因联用后,随着前药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迅速下降,两者联合作用与单一基因作用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GCV 100μg/ml、5-FC 2000μg/ml时,联合基因治疗组细胞存活率略低于单用AdKDR-CDglyTK,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 ASODN和AdKDR-CDglyTK联合作用,在前药浓度较低时表现为协同效应,并具有更明显的旁观者效应.结论 KDR启动子调控的AdKDR-CDglyTK体系和survivin ASODN基因联合,较单一基因具有更强的特异性杀伤结直肠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作者:姚航;黄宗海;历周;苏国强;贺蓉;高峰;崔大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喉后移并结肠间置重建上消化道

    结肠代食管常作为不能以胃代食管或胃代食管失败的首选术式,而合并有喉损伤者重建消化道则面临新的挑战.

    作者:林慧庆;黄杰;詹汉章;程邦昌;胡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胃肠外科手术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全球约有1.6亿T2D患者.临床上在同一个个体内,糖、脂等的代谢紊乱常共同存在,表现为高血压、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甚至T2D,称为代谢紊乱综合征(MS).

    作者:李际辉;郑成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结扎胸导管预防不同部位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术中结扎胸导管对不同部位胸段食管癌患者手术后预防发生乳糜胸的作用.方法 对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手术切除的胸段食管癌2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上段、中上段、中段、中下段和下段5组,了解不同部位胸段食管癌患者术中结扎和不结扎胸导管与术后乳糜胸发生有无相关性.结果 术后共计8例患者出现乳糜胸,总发生率3.3%.上段病变结扎组乳糜胸发生3例,未结扎组5例;中上段病变结扎组和未结扎组均未发生乳糜胸;中段病变未结扎组1/28(3.6%);中下段病变结扎组乳糜胸发生率1/39(2.6%),未结扎组1/35(2.9%);下段病变结扎组乳糜胸发生率1/37(2.7%),未结扎组2/44(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部位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是否结扎胸导管结扎对术后乳糜胸的发生均无影响(P》0.05).结论 预防性结扎胸导管不能降低不同部位胸段食管癌术后继发乳糜胸的发生率.

    作者:鲁建军;侯北平;姚达;张伟;秦存伟;马俊;罗红鹤;钟佛添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