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鸣;郑亚民;何涛;周勇;钱昆;伍晓汀
目的 探讨磷酸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胃肠道外GIST(EGIS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提高GIST和E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CD117阳性和13例CD117阴性的GIST和EGIST间质瘤组织中p-PDGFR-α的表达,并且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41例GISTC-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PDGFR-α外显子12、18突变.结果 P-PDGFR-α在CD117阴性的GIST表达(69.2%)显著高于在CD117阳性的GIST表达(7.1%)(P《0.05);P-PDGFR-α在上皮型GIST的表达(27.3%)和混合型GIST的表达(63.3%)均显著高于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9%)(P《0.05);CD117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53.6%)明显高于在上皮型GIST(7.1%)和混合型GIST(39.3%)的表达(P《0.05).在28例CD117阳性GIST中,19例有C-kit基因的突变,其中15例在外显子11有突变,4例在外显子13有突变,13例CD117阴性GIST中无c-kit基因突变;11例PDGFR-α阳性的GIST中4例有PDGFR-α基因的突变,均发生在外显子18.结论 P-PDGFR-α为CD117阴性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和临床治疗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PDGFR-α基因突变后引起产物蛋白的磷酸化可能是CD117阴性的GIST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和生物学行为.
作者:唐蜜;李代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尽管食管癌的外科治疗被认为已步入成熟阶段,但迄今对食管癌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包括手术径路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在肿瘤外科领域,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肿瘤的外科治疗像食管癌那样对于手术径路的选择和手术范围存在如此多的争议.
作者:王群;谭黎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末段2 cm直肠癌远端浸润的范围,为改进手术方式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5月至2007年7月行Miles及内括约肌切除手术(ISR)的30例直肠癌标本,于齿状线以远按0.2、0.4、0.6、0.8、1.0、1.5、2.0、2.5和3.0 cm逐段全层取材切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30例病例中1例标本病变位于齿状线上,下缘超过齿状线2cm.余29例齿状线以远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提示均无肿瘤浸润.结论 末段2 cm直肠癌极少出现超过齿状线以远的逆行浸润,通过保留更多齿状线以远的皮肤组织很有可能减少末段2 cm直肠癌患者低位吻合保肛手术后肛门不适及其他并发症,进而可能改善这些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康;王波;李平;王康;张伟;郭志义;徐钢;董丹丹;朱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合低热量营养对胃肠外科择期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及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48例择期胃肠外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rhGH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和营养支持方案相同,rhGH组于术后第3-9天给予rhGH.在术前1 d、术后3 d和10d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体质量、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血浆蛋白指标,并每日检测氮平衡和血糖水平,观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同时记录每日胰岛素用量.结果 术后第10天,rhGH组累计氮平衡(13.21 g)和血浆纤连蛋白水平[(104.77±19.94)mg/L]优于对照组[-6.88 g和(93.03±16.03)mg/L](P《0.05);术后第4天和第6-9天,rhGH组每日氮平衡均优于对照组(P《0.05);rhGH组治疗期间血糖水平升高[术后6 a(7.68±2.15)mmol/L 比(5.95±2.34)mmol/L,P《0.05],可为胰岛素有效控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rhGH联合低热量营养支持可以安全地促进蛋白合成和维持正氮平衡,改善营养状况和预后.
作者:张明鸣;郑亚民;何涛;周勇;钱昆;伍晓汀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外科手术仍是食管癌现有治疗手段中好和首选的方法.食管癌手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877-1912年只切除不重建;1913-1938年切除与重建分期进行;
作者:陈克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可调控性大鼠小肠TGF-β1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 按RNA提取试剂(TRIzol Reagent)说明书步骤从大鼠小肠组织抽提总RNA,克隆TGF-β1基因;经穿梭载体与可调控性腺病毒载体骨架连接,鉴定后在HEK293细胞包装.获得高滴度病毒后,取上清检测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观察目的 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cDNA片段,其中TGF-β1大小为1173 bp;其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大鼠TGF-β1基因序列完全一致.重组TGF-β1腺病毒获得的滴度约为1012 PFU/ml;病毒包装后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绿色荧光蛋白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增高;与预期结果一致.结论 构建的可调控性大鼠小肠TGF-β1重组腺病毒载体得到了正确表达,为进一步研究TGF-β1干扰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诱导小肠移植免疫耐受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纪鹏;黄怡;王为忠;董光龙;杜建军;陈冬利;季刚;刘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食管肿瘤、外伤或先天性病变,多数需行病变食管切除并重建,胃、结肠、空肠等自体组织是临床常用的替代材料,但术后难免发生不同的并发症,如吻合口瘘、狭窄、胃食管反流及消化道功能紊乱等[1,2].
作者:余振;程邦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以替代延长机制(ALT)维持端粒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所占比例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并研究肿瘤组织中hRad 21蛋白的表达.方法 通过端粒重复放大(TRAP)分析方法检测104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标本的端粒酶活性;根据检测结果将标本分为端粒替代延长机制组(ALT组)和端粒酶组,然后研究两组标本中hRad 21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结果 ALT 组有12例(11.5%),hRad 21蛋白在ALT组的表达要高于端粒酶组.临床病理分析显示,ALT组的肿瘤浸润深度小于端粒酶组(P=0.021).随访到第30个月时,ALT组的生存率为100%,而端粒酶组的生存率为56%.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存在通过ALT途径来维持端粒长度者,与端粒酶阳性肿瘤比较,ALT肿瘤的hRad21蛋白表达较高,肿瘤的侵袭性较弱,生存率较高.
作者:易秉强;赵博;王振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对于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共有36例食管癌患者行胸腔镜食管切除术.食管上段癌5例,食管中段癌25例,食管下段癌6例.其中2例患者既往有胃大部切除手术史,1例患者行术前化疗.手术采用胸腔镜游离胸段食管并清扫纵隔淋巴结,开腹游离胃行食管胃颈部吻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50(190-330)min,其中胸部手术时间平均为70(50-150)min,术中出血量165(100~350)ml.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2.9 d,平均住院时间8.7 d.平均清扫淋巴结14.3枚,其中胸部淋巴结8.2枚.无围手术期死亡,共有11例(30.6%)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 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有望减少手术创伤,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谭黎杰;王群;冯明祥;葛棣;徐正浪;蒋伟;徐松涛;丁建勇;郭卫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结肠代食管常作为不能以胃代食管或胃代食管失败的首选术式,而合并有喉损伤者重建消化道则面临新的挑战.
作者:林慧庆;黄杰;詹汉章;程邦昌;胡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瘢痕狭窄的相关因素,尤其相关的全身性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11例食管癌切除、消化道重建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导致吻合口瘢痕狭窄的全身及局部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对筛选出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持续低氧血症(P=0.003)、胸部并发症(P=0.000)、吻合口瘘(P=0.000)、糖尿病史(P=0.019)、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P=0.046)和心血管并发症(P=0.015)6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因素回归分析则显示仅持续低氧血症(P=0.044)、胸部并发症(P=0.009)、吻合口瘘(P=0.001)和糖尿病史(P=0.036)4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持续低氧血症与胸部并发症及吻合口瘘三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持续低氧血症是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瘢痕狭窄的重要全身性因素.
作者:王耿;傅剑华;胡袆;林鹏;杨名添;戎铁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外科治疗颈段食管癌的经验体会.方法 综合分析199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和头颈外科接受外科治疗的82例颈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1997年以前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27例);1997年后,除5例早期癌患者外,50例常规采用半量放疗后再手术的综合治疗模式.非开胸食管切除73例,开胸食管切除9例;同期行单侧或双侧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14例;联合脏器切除12例.单纯手术组和综合治疗组保喉率分别为81.3%和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术中或术后大出血、气管和(或)支气管撕裂及围手术期死亡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9.5%;术后病理证实上切缘阳性5例,均为单纯手术组;淋巴结转移14例(17.1%).全组5年总生存率43%;其中综合治疗组50.2%,高于单纯手术组的33.9%(χ2=7.17;P=0.007);开胸食管切除者、同期行单侧或双侧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者和联合脏器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6.5%、45.80%和33.3%.结论 颈段食管癌患者半量放疗后再手术,可明显减少肿瘤上切缘阳性的发生率,提高保喉率和5年生存率.手术方式以非开胸游离食管为首选,联合脏器切除或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应非常谨慎.
作者:王文光;李进东;齐金星;罗瑞华;高宗人;邵令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营养支持经验,以提高对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18例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予以加强十二指肠残端瘘处的引流、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手段;16例强化予以谷氨酰胺,12例使用了生长抑素,8例加用了生长激素.在首次胃癌切除术后,5例在21-30 d内瘘口自愈,12例30-72 d瘘口愈合,1例因并发腹腔内出血和上消化道出血于首次胃癌切除术后62 d死亡.结论 保证腹腔引流的通畅和持续胃肠减压,采用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强化谷氨酰胺、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等措施,是促进十二指肠残端瘘愈合的重要手段.
作者:唐云;李荣;陈凛;吴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阑尾腺癌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5年1月-2006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例阑尾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术前均误诊.15例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7例行阑尾腺癌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或减瘤荷手术,5例行捷径及取活组织检查手术.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术(48个月)和减瘤荷手术(8个月),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阑尾腺癌早期诊断困难,早期积极行根治性/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或减瘤荷术是提高阑尾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措施.
作者:杨学伟;闫朝岐;杨维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食管癌分期工具及手段的不断发展,使食管癌的治疗前分期越来越准确,为食管癌的分期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者:傅剑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女,54岁.进食梗阻感进行性加重2月于2001年9月6日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体征.食管钡餐造影及胸部CT检查示:食管中下段不规则充盈缺损,管腔狭窄,管壁僵硬,黏膜中断破坏及肿块影,近端食管扩张,病变长约15 cm.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邵仲凡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 男性51岁.因大便习惯性改变半年,发现右腹部包块2月于2007年1月4日入院.查体: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处可触及一5 cm×5cm大小包块、质硬,活动.直肠指诊:胸膝位距肛缘5 cm、8~3点处可触及隆起肿物,质地较硬.病理报告:直肠低分化腺癌,回盲部中分化腺癌.
作者:孙学军;韩刚;潘龙文;徐永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 女性,76岁.反复发作腹胀、腹痛伴恶心1年,再发并加剧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 d于2007年2月11日入院.患者50年前曾有肠梗阻手术史(具体病情不详).体检所见:极度消瘦,痛苦貌,腹部膨隆,腹壁组织很薄,可见明显肠型.
作者:任培土;陈志良;鲁葆春;阮新贤;许焕建;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胸上段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65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30%、36.9%、21.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预后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根治程度等因素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根治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为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 肿瘤根治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叶凯;许建华;郭启祥;许双塔;杨钟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