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谭黎杰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全球约有1.6亿T2D患者.临床上在同一个个体内,糖、脂等的代谢紊乱常共同存在,表现为高血压、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甚至T2D,称为代谢紊乱综合征(MS).
作者:李际辉;郑成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女,54岁.进食梗阻感进行性加重2月于2001年9月6日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体征.食管钡餐造影及胸部CT检查示:食管中下段不规则充盈缺损,管腔狭窄,管壁僵硬,黏膜中断破坏及肿块影,近端食管扩张,病变长约15 cm.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邵仲凡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食管癌分期工具及手段的不断发展,使食管癌的治疗前分期越来越准确,为食管癌的分期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者:傅剑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合低热量营养对胃肠外科择期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及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48例择期胃肠外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rhGH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和营养支持方案相同,rhGH组于术后第3-9天给予rhGH.在术前1 d、术后3 d和10d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体质量、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血浆蛋白指标,并每日检测氮平衡和血糖水平,观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同时记录每日胰岛素用量.结果 术后第10天,rhGH组累计氮平衡(13.21 g)和血浆纤连蛋白水平[(104.77±19.94)mg/L]优于对照组[-6.88 g和(93.03±16.03)mg/L](P《0.05);术后第4天和第6-9天,rhGH组每日氮平衡均优于对照组(P《0.05);rhGH组治疗期间血糖水平升高[术后6 a(7.68±2.15)mmol/L 比(5.95±2.34)mmol/L,P《0.05],可为胰岛素有效控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rhGH联合低热量营养支持可以安全地促进蛋白合成和维持正氮平衡,改善营养状况和预后.
作者:张明鸣;郑亚民;何涛;周勇;钱昆;伍晓汀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影像学手段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例经手术或临床诊断证实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例胆石性肠梗阻直接征象有:(1)肠腔内同心圆状低信号灶或密度灶3例,类圆形低密度灶2例,高密度2例;(2)肠梗阻7例;(3)胆囊塌陷及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边界不清7例;(4)胆囊或胆管积气2例;(5)显示瘘管2例.结论 影像学诊断胆石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有:肠腔内胆结石:胆囊与消化道之间瘘管.有第1直接征象加上下列任何2种间接征象:(1)肠梗阻;(2)胆囊塌陷及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边界不清;(3)胆囊和胆管积气均可以确诊为胆石性肠梗阻.
作者:纪建松;邵初晓;涂建飞;王祖飞;卢陈英;赵中伟;徐民;范晓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食管肿瘤、外伤或先天性病变,多数需行病变食管切除并重建,胃、结肠、空肠等自体组织是临床常用的替代材料,但术后难免发生不同的并发症,如吻合口瘘、狭窄、胃食管反流及消化道功能紊乱等[1,2].
作者:余振;程邦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上皮内瘤变(IN)和早期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5例直肠肿瘤患者采用TEM行局部切除术.根据活检病理结合直肠腔内超声检查(EUS)术前诊断低级别IN 8例,高级别IN 4例,早期直肠癌3例.肿瘤距肛缘的距离4~15(平均7.2)cm,肿瘤直径1~4(平均1.8)cm,肿瘤占据肠腔周径比例10%~40%(平均20%).结果 15例直肠肿瘤均获完整切除(黏膜下切除5例,全层切除10例),各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为40-90(平均57)min;术中出血量为10~60(平均35)ml.术后住院时间为2-9(平均4.5)d.术后病理确诊:直肠低级别IN 5例,高级别IN 6例,早期黏膜下浸润癌(Pt1期)和进展期癌(pT2期)各2例.术前EUS评估肿瘤浸润肠壁深度的准确率为86.7%(13/15).15例术后随访2-10(平均6)个月,肿瘤无局部复发.结论 TEM微创、显露良好、切除精确、能获取高质量的肿瘤标本用于准确的病理分期,是治疗直肠IN和早期直肠癌的理想术式.术前EUS检查对TEM病例的选择十分重要.
作者:林国乐;邱辉忠;肖毅;吴斌;蒙家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营养支持经验,以提高对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18例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予以加强十二指肠残端瘘处的引流、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手段;16例强化予以谷氨酰胺,12例使用了生长抑素,8例加用了生长激素.在首次胃癌切除术后,5例在21-30 d内瘘口自愈,12例30-72 d瘘口愈合,1例因并发腹腔内出血和上消化道出血于首次胃癌切除术后62 d死亡.结论 保证腹腔引流的通畅和持续胃肠减压,采用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强化谷氨酰胺、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等措施,是促进十二指肠残端瘘愈合的重要手段.
作者:唐云;李荣;陈凛;吴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急性阑尾炎是妊娠期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发生率为0.1%~3.0%,随孕期的进展其发病率不断增高,约80%以上发生于妊娠中晚期[1].由于妊娠期特殊的生理特点,诊治有其特殊性,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形成腹腔内感染,还会引发流产或早产,因此,妊娠期阑尾炎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孙成宏;徐恒爱;张宏中;杜奎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尽管食管癌的外科治疗被认为已步入成熟阶段,但迄今对食管癌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包括手术径路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在肿瘤外科领域,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肿瘤的外科治疗像食管癌那样对于手术径路的选择和手术范围存在如此多的争议.
作者:王群;谭黎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末段2 cm直肠癌远端浸润的范围,为改进手术方式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5月至2007年7月行Miles及内括约肌切除手术(ISR)的30例直肠癌标本,于齿状线以远按0.2、0.4、0.6、0.8、1.0、1.5、2.0、2.5和3.0 cm逐段全层取材切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30例病例中1例标本病变位于齿状线上,下缘超过齿状线2cm.余29例齿状线以远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提示均无肿瘤浸润.结论 末段2 cm直肠癌极少出现超过齿状线以远的逆行浸润,通过保留更多齿状线以远的皮肤组织很有可能减少末段2 cm直肠癌患者低位吻合保肛手术后肛门不适及其他并发症,进而可能改善这些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康;王波;李平;王康;张伟;郭志义;徐钢;董丹丹;朱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当前,肥胖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增加,世界各地超重和肥胖人数明显增加.
作者:江波;张鑫;韩存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胸上段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65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30%、36.9%、21.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预后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根治程度等因素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根治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为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 肿瘤根治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叶凯;许建华;郭启祥;许双塔;杨钟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瘢痕狭窄的相关因素,尤其相关的全身性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11例食管癌切除、消化道重建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导致吻合口瘢痕狭窄的全身及局部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对筛选出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持续低氧血症(P=0.003)、胸部并发症(P=0.000)、吻合口瘘(P=0.000)、糖尿病史(P=0.019)、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P=0.046)和心血管并发症(P=0.015)6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因素回归分析则显示仅持续低氧血症(P=0.044)、胸部并发症(P=0.009)、吻合口瘘(P=0.001)和糖尿病史(P=0.036)4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持续低氧血症与胸部并发症及吻合口瘘三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持续低氧血症是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瘢痕狭窄的重要全身性因素.
作者:王耿;傅剑华;胡袆;林鹏;杨名添;戎铁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外科手术仍是食管癌现有治疗手段中好和首选的方法.食管癌手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877-1912年只切除不重建;1913-1938年切除与重建分期进行;
作者:陈克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导入T细胞克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作用.方法 将HSV-TK基因导入T细胞克隆回输至27只UC大鼠,观察刺激指数(SI)、CD4+、CD8+及白细胞介素(IL)-13和IL-4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治疗前后结肠病变的情况.结果 uc大鼠结肠壁病变于tk+细胞克隆回输治疗2-3 d出现炎性反应吸收改变,7-10 d后结肠炎性反应基本消失;回输前SI值为7.39±1.24,回输后为2.67±0.87(P《0.05),CD4+、CD8+水平、IL-13和IL-4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细胞克隆疫苗诱导和tk基因导入后杀伤效应的双重作用导致结肠自身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终形成,HSV-TK自杀基因导入T细胞克隆回输方案是UC基因治疗研究和靶点设计的有效手段.
作者:周军;徐鋆耀;兰平;王磊;黄美近;汪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青年与老年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差异.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自1990年1月至2000年1月收治40岁以下直肠癌患者138例(青年组),65岁以上者163例(老年组),对这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青年组Ⅲ期直肠癌患者比例(53.6%,74/138)明显高于老年组(34.3%,55/163);P=0.001;青年组中黏液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患者比例(28.2%,39/138)也高于老年组(10.4%,17/163)P《0.001.青年组和老年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50.4%和6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按照TNM分期进一步分析显示,同期别两组的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分期(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5)是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与老年直肠癌相比,青年直肠癌患者的病期较晚、肿瘤分化程度较低,影响其预后;但相同病期者生存率相似.早期诊疗是提高直肠癌总体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高纪东;邵永孚;王翔;单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 女性,76岁.反复发作腹胀、腹痛伴恶心1年,再发并加剧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 d于2007年2月11日入院.患者50年前曾有肠梗阻手术史(具体病情不详).体检所见:极度消瘦,痛苦貌,腹部膨隆,腹壁组织很薄,可见明显肠型.
作者:任培土;陈志良;鲁葆春;阮新贤;许焕建;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