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靖宇;梁寒;刘宁;张汝鹏;詹宏杰;王学军;郝希山
目的 探讨MRI直肠成像技术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6年6月,156例经肠镜和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在我院行直肠MRI扫描,将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56例患者中72例表现为腔内局限性软组织肿块;84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环形狭窄环绕肠腔1周或部分;16例合并直肠息肉,2例合并卵巢囊肿;骶前转移13例,股骨转移2例.MRI对直肠T1~2、T3和T4分期的敏感性分别为25.0%(8/32)、93.3%(84/90)、94.1%(32/34),特异性分别为100%(124/124)、57.6%(38/66)、96.7%(118/122).MRI对肠旁转移淋巴结诊断(直径超过5 mm,边界不规则或呈混合信号定为转移)的敏感性85.1%(80/94),特异性45.2%(28/62).结论 MRI对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判断肿瘤直肠浆膜外浸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
作者:许剑民;钟芸诗;曾蒙苏;饶圣祥;牛伟新;韦烨;任黎;秦新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联合应用吗啡和氯诺昔康与单纯应用吗啡进行术后镇痛对胃肠手术患者蛋白质代谢的调理作用.方法 选择胃肠道肿瘤根治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A组为氯诺昔康联合吗啡镇痛组;B组为吗啡镇痛组.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 d内禁食并自外周静脉给予营养支持.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体温和氮平衡,以及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和肾上腺素(E)水平.结果 两组术后24、48和72 h静止与活动时的VAS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的体温均较术前的增高(P<0.05),B组术后第1、3天的体温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均出现负氮平衡,第1天的负值高,与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 d的负氮平衡值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血浆Cor和E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术后第3天则较术后第1天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TNF-α及IL-6值明显高于A组(P<0.05),且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 术后联合应用吗啡与氯诺昔康镇痛与单纯应用吗啡比较,镇痛作用相近,但前者能产生更好的代谢调理作用.
作者:林世清;吴小剑;郑澍;张辉;黄文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实施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时,肿瘤平面以下系膜与肠管切除的范围.方法 将60例经标准TME切除的中低位直肠癌肿瘤标本,以5 mm间距由肿瘤下缘横断面连续取材至下切缘,大组织切片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转移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有15例(25.0%)患者出现肠系膜逆向转移,转移距离0.5~4.0(2.47+1.06)cm;肠系膜逆向转移与Dukes分期(P<0.01)、肠旁淋巴结转移(P<0.01)和组织分化程度(P<0.05)相关.11例(18.3%)患者为肠壁内逆向浸润,转移距离0.5~4.0(1.64±1.16)cm.肠壁内逆向浸润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实施保肛手术时,宜切除4.0 cm远端系膜和2.5 cm肠管;肿瘤病理分期晚、有肠旁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不良时,好切除5 cm远端系膜和肠管.
作者:王锡山;姜世雄;石清涛;赵旭海;王轶慧;王艳影;李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胃癌发病和死亡虽然在发达国家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仍然是全球发病第4位、死亡第2位的恶性肿瘤[1].美国外科协会(AJCC)对13 295例胃癌患者的资料总结中显示,胃癌R0切除率只有23%;在获得R0切除的情况下,也有超过50%的患者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N2、N1、T3N0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20%和47%[2].术后辅助化疗可以消灭腹腔内的残存微小转移灶.理论上能获得生存优势.
作者:邵永孚;吴铁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主要化疗方案FOLFIRI(伊立替康、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和FOLFOX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的成本效益.方法 以V308临床研究为基础,根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2007年第一季度的收费标准,分别计算FOLFIRI和FOLFOX6两种化疗方案序贯治疗的小成本,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序贯治疗中,如果一线采用FOLFIRI方案,二线采用FOLFOX6方案治疗,与相反治疗顺序相比,每例患者的平均小成本分别为206365.78元和170468.89元,每例患者总生存期增加1个月,前者较后者多花费39885.44元人民币.结论 FOLFIRI和FOLFOX6方案可使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但治疗成本相当昂贵,FOLFOX6方案更具成本效益比.
作者:刘天舒;余一祎;陈英耀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结直肠癌目前已经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1].虽然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已经广泛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手术中,并且辅助以放化疗,但复发率仍达10%~30%[2].早期而准确地确定复发病灶,是成功实施根治性切除复发灶或使复发病灶小化的关键.
作者:安琦;黄美雄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 女性,23岁,发现肛旁肿物2年余于2006年10月9日入院.2年前无意间发现肛旁有一肿物,约花生米大小,无痛、无溢液,后该肿物逐渐增至拳头大小.检查:见肛门左旁一宽蒂肿物约10 cm×6 cm×5 cm,外裹皮肤,皮色不红,无破溃,皮下静脉迂曲,皮温不高,触及肿物质软,实性感,触痛(-),波动感(-).见图1.肿物彩超示肛旁实性占位,血运丰富.
作者:王晓雷;宗瑞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FRZB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和在细胞内的定位及其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对90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FRZB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通过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胃癌细胞株和胃上皮细胞株GES-1的FRZB表达,并用免疫荧光技术对FRZB的细胞内定位进行研究.结果 FRZB在胃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在胃癌组织中,FRZB表达阳性率为92.2%,而正常胃黏膜中除了1例(10.0%)为弱阳性表达外,其余均为阴性.FRZ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P=0.220)和Lauren分型(P<0.01)相关,与其他的临床病理参数不相关.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FRZB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定量PCR结果显示,在胃癌细胞株中FRZB表达高于GES-1.结论 FRZB与胃癌的分化和肠型及弥漫型的发生相关,FRZB在细胞核的定位可能与其在胃癌中的作用相关.
作者:瞿颖;蔡劬;李建芳;王运伟;刘炳亚;朱正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佳选择,术后辅助治疗包括化疗、放疗、介入、靶向治疗等可使相当多的患者受益,但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以及初诊即无法手术的患者依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困扰.
作者:许剑民;吕世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结直肠癌(colorectall cancer,CRC)的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是提高CRC根治性切除率、减少局部复发和增加保肛机会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新辅助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新辅助放疗(neoadjuvant radiotherapy,NR)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在CRC肝转移和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中,新辅助治疗尤为重要.现就CRC肝转移和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进展情况简述管见.
作者:汪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低位直肠癌的微淋巴管密度(LVD)与直肠癌远端扩散(DIS)长度的关系,探讨LVD在低位直肠癌手术时对决定远端切除长度的价值.方法 92例低位直肠癌手术标本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测定DIS,利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VE-1)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LVD,分析LVD与DIS及直肠癌其他临床病理学因素间的关系.结果 44例(47.8%)患者有DIS,为(0.31±0.09)cm;其中有23例(52.3%)淋巴管内癌栓.癌缘LVD明显高于癌内,DIS组明显高于无DIS组.相关分析显示,DIS组中,癌缘LVD与DIS呈正相关(r=0.755,P<0.01);当癌缘LVD超过38时,DIS均超过1 cm.LYD还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淋巴浸润有关.结论 淋巴管内癌栓是直肠癌DIS的主要形式,LVD与DIS的相关关系有助于决定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远端切除长度.
作者:陈维荣;陈茂根;蔡高阳;廖梓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穿孔性阑尾炎合并气腹症发病率较少,易于误诊,我们于1998年5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7例穿孔性阑尾炎合并气腹症患者,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廷平;裴磊;孙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委员会旨在引导学界为规范结直肠肛门疾病治疗而终制定出基于可靠证据的大便失禁治疗临床实践指南.通常这些临床共识是建议性、而非指令性的,终的具体治疗方案仍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
作者: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标准委员会;彭慧;廖嘉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由美国克里夫兰基金会佛里达医院(CCF)举办的第19届国际结直肠外科论坛于2008年2月12~17日在佛罗里达举行,约700位代表与会.本次会议的一些重要内容综合如下.
作者:王颢;花瞻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近40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手术以外的方法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可以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药物在改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使其在逐步受到关注,并成为近年来胃癌综合治疗的研究热点.
作者:沈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和CT检查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于2002年7月至2004年1月对51例食管癌手术患者行术前EUS和CT及术后病理检查,将EUS和CT分期结果和手术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EUS检查T、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2.4%(42/51)和88.0%(45/51);CT检查T、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2.9%(27/51)和51.0%(26/51);EUS与CT联合检查T、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6.3%(44/51)和90.2%(46/51).(2)3种检查方式分期结果与病理分期结果的一致性统计结果:EUS检查T、N分期的Kappa分别为0.700(P<0.001)和0.763(P<0.001);CT分别为0.275(P=0.002)和0.006(P=0.964);EUS加CT则分别为0.769(P<0.001)和0.801(P<0.001).(3)各组间差异的统计结果:EUS与CT比较,PT=0.001(x2=10.079),PN<0.001(x2=16.730);EUS加CT与EUS比较,PT=0.586(x2=0.297),PN=0.750(x2=0.102).结论 EUS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诊断价值优于CT;EUS与CT联合应用未能显著提高食管癌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胡档;傅剑华;戎铁华;杨弘;黄伟钊;王耿;郑斌;朱志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蛋白(cyclin)E表达与直肠癌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对血管侵袭(BVI)的影响.方法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130例Ⅰ~Ⅲ期直肠癌组织cyclin E的表达;抗CD34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反映BVI.结果 全组直肠癌组织中cyclin E高表达率为23.1%(30/130).除病理大体类型、BVI外,cyclin E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cyclin E高表达的患者发生BVI的危险性为低表达者的3.145倍(P=0.001);cyclin E高表达者生存率低,其5年生存率29.2%,与低表达者的70.5%相比,P=0.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cyclin E是影响全组直肠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RR值(95%CI)3.544(1.528~8.215),P<0.05];分层分析显示,cyclin E是Ⅰ~Ⅱ期直肠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RR值(95%CI)4.066(1.217~13.39),P<0.01].联合检测时,cyclin E高表达及BVI阳性的患者死亡危险度是cyclin E低表达及BVI阴性患者的6.693倍(95%CI 2.539~17.646).结论 Cyclin E是影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Cyclin E高表达者易发生BVI,cyclin E与BVI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直肠癌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周永建;宛凤玲;姚丽华;冯丽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在过去的30年里,临床医师进行了大量的有关胃癌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试图证实辅助化疗可以改善根治手术后胃癌患者的远期疗效.由于未能获得预期的结果,腹腔化疗(intraperitoneal chemothempy,IPC)这一操作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并在胃肠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逐渐被国内外学者重视.
作者:梁寒;郝希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男,54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于2006年12月6日入院.既往无胃病史.查体:腹软,肝脾未触及,右上腹饱满,可触及一5.0 cm×6.0 cm大小包块,触痛明显,上界不清.胃镜检查:前壁偏小弯侧黏膜略隆起,大小约2.5 cm×2.5 cm,表面粗糙,散在糜烂.病理活检:胃腺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捕检查:胃窦大弯侧见一3.5 cm×2.2 cm阴影.有增强,诊断:胃窦大弯侧问质瘤可能性大.
作者:巩鹏;许海波;李克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由于特殊的解剖生理关系,左半结肠切除前需行完善的术前肠道准备,否则容易引起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9例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患者行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加末端回肠管式造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瑞乔;陈越;刘良培;张泽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