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进展期胃癌术前靶向磁化疗的临床研究

陶凯雄;陈道达;吴在德;卢建华;田源;杨秀萍;卢晓明

关键词:胃肿瘤, 阿霉素, 磁疗法, 靶效应,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进展期胃癌术前应用抗癌药物阿霉素磁液联合外磁场靶向磁化疗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疗效.方法进展期胃癌145例分为靶向磁化疗组(75例),非靶向化疗组(40例)及单纯手术组(30例),观察治疗后各组患者临床症状、肿瘤手术切除率、生存率以及肿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靶向磁化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增加肿瘤及区域淋巴结中抗癌药物浓度及持续时间,肿瘤手术切除率为77 3%,再次手术切除率达15 0%,肿瘤及转移淋巴结病理组织学疗效分别达78 3%和57 5%,术后短期生存率有所提高.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前应用阿霉素磁液联合磁场的靶向磁化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P-糖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术前化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切除的101例胃癌、20例正常胃黏膜、18例异型增生组织标本中Pgp的表达.结果正常胃黏膜、异型增生及未经术前化疗的胃癌中Pgp表达依次增强(P<0.05);经术前化疗后胃癌Pgp表达增强,且与化疗次数相关(P<0.05);Pgp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5)及PTNM分期(P<0.05)有关;胃癌组织中Pgp高水平表达者术后生存率较Pgp低水平表达者为低(P<0.01).结论在胃癌化疗前后检测Pgp将有助于临床上制订合理的化疗方案,胃癌组织中Pgp表达水平是预测胃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Pgp高水平表达者预后较差.

    作者:张威;邹寿椿;赵仲生;徐文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同期平滑肌肉瘤并胃癌一例

    患者男,60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月余,于1996年12月3日收入院.体格检查未见异常.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仅示胃窦溃疡,CT检查示胃底后下方不规则软组织密度阴影,胃壁局限性内凸,考虑胃平滑肌肉瘤.胃镜检查示胃底后壁见一形状不规则隆起,表面呈结节状,约4cm×3cm×3cm,同时见胃窦后壁形态不规则糜烂,表面呈结节状.

    作者:于同虎;李玉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努力提高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治水平

    胃是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常发生部位,占40%以上,恶性胃平滑肌肿瘤占胃所有恶性肿瘤的1%~2%.由于本病少见,医生往往对其自然病史和治疗方法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加上肿瘤位置特殊,胃镜活检的假阴性率较高,故临床延误诊断治疗的例子屡见不鲜,术前能作出正确诊断者一般不超过50%.因此,加强对胃平滑肌肿瘤的认识,重视误诊漏诊的经验教训,对提高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期刊出了多篇关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专题笔谈和论著,从不同角度总结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治经验,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介入栓塞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疗效评估

    目的观察分析介入栓塞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术后再出血的患者,应用超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确定出血部位,指导注入栓塞剂达到止血目的.结果11例患者共行13次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栓塞,10例获得满意止血效果.结论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结合介入栓塞止血,能够使上消化道大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得到及时的定位诊断和迅速、有效的治疗,是处理上消化道大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重要方式.

    作者:潘凯;陈小春;窦永充;夏利刚;曹满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阑尾黏液囊肿和腹膜假性黏液瘤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囊肿及腹膜假性黏液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9例阑尾黏液囊肿患者,行单纯阑尾切除术4例;行回盲部切除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1例急诊行阑尾切除术后,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术中发现阑尾囊肿破裂合并腹膜假性黏液瘤,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吸净腹腔内腹水,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术后全身化疗1次.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经随访,均无复发.结论本病临床不多见,但以右下腹痛及包块为主诉的患者应警惕本病.B型超声检查及消化道造影可能是较为简便经济的诊断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疑有本病的患者认真探查腹腔会得到佳的治疗效果.对腹膜假性黏液瘤患者术后化疗或放射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彭亦凡;顾晋;李沛;陆欣欣;李荧;于永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进展期胃癌术前靶向磁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进展期胃癌术前应用抗癌药物阿霉素磁液联合外磁场靶向磁化疗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疗效.方法进展期胃癌145例分为靶向磁化疗组(75例),非靶向化疗组(40例)及单纯手术组(30例),观察治疗后各组患者临床症状、肿瘤手术切除率、生存率以及肿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靶向磁化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增加肿瘤及区域淋巴结中抗癌药物浓度及持续时间,肿瘤手术切除率为77 3%,再次手术切除率达15 0%,肿瘤及转移淋巴结病理组织学疗效分别达78 3%和57 5%,术后短期生存率有所提高.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前应用阿霉素磁液联合磁场的靶向磁化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陶凯雄;陈道达;吴在德;卢建华;田源;杨秀萍;卢晓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由于食管癌根治术手术创伤大,开胸手术对呼吸生理产生较大影响,术后肺功能的恢复是影响疾病痊愈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拟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了解影响肺功能的危险因素,更有效地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敏英;管向东;窦云凌;陈娟;欧阳彬;林志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平滑肌肉瘤的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我院治疗胃平滑肌肉瘤(GLS)的临床经验,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3年来收治的GLS21例的临床资料,生存过程描述采用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法.结果本组GLS以上腹胀痛不适、上消化道出血及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上消化道出血尤为突出.本组肿瘤全切除的12例患者5年、10年生存率为67%和50%,肿瘤不全切除的8例患者仅2例生存了5年,10年生存率为0,本组总的5年、10年生存率为47%和37%.结论GLS是胃部常见非上皮性恶性肿瘤,但临床极易误诊,故应提高警惕,综合分析,才能提高本病的诊断率.为了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对原发肿瘤主张肿瘤全切除,对术后的复发灶和转移灶,主张积极的再切除,但不主张行扩大的淋巴结清除术.

    作者:詹友庆;李威;徐立;张少锐;洪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误诊的原因,探讨避免误诊的办法.方法对15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临床误诊率为86 7%(13/15).其中误诊为良性病变占66 7%(10/15),误诊为痔或痔伴有肛周脓肿7例、息肉2例及慢性炎症1例;3例误诊为肛管直肠癌.延误诊治时间3个月至1年.活检病理误诊率为53 3%(8/15),其中误诊为低分化腺癌6例,平滑肌肉瘤、类癌各1例.5例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全部误诊.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误诊率高,病理活检难以准确分型.临床和病理医生应密切配合,作直肠指诊,及时活检;对病理标本多作切片,仔细寻找黑色素颗粒并对可疑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作者:裴素丽;潘虎;马杰;乔思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1983年Isaacson首次报道起源于黏膜淋巴样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MALT)的恶性淋巴瘤[1],1991年Wotherspoon提出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有关[2],随后对胃MALT淋巴瘤的研究和认识逐步深化.胃MALT淋巴瘤尽管数量不多,但它与低度恶性的结性B细胞淋巴瘤不同,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表现[3].我们通过文献复习,就有关胃MALT淋巴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程爱群;翁永强;罗恩钊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高位空肠平滑肌肿瘤引起消化道反复大出血的诊治

    目的探讨提高高位空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距十二指肠悬韧带15cm以内空肠平滑肌肿瘤病例.结果本组12例中,距十二指肠悬韧带小于5cm4例,5~10cm6例,大于10cm2例,均为腔外型.术前误诊率为75 0%,手术切除率100%,其中平滑肌肉瘤4例,平滑肌瘤8例.生存9例,死亡3例,生存长者达20年.5年生存率为58 3%.结论本病误诊率较高,提高诊断水平至关重要,出血危及生命者应行剖腹探查术,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对复发者行再次手术切除肿瘤可提高生存率.

    作者:李世拥;梁振家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肠道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的鉴别诊断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较少见,占整个胃肠道肿瘤的1%左右.起源于间叶组织,是一种胃肠道间质肿瘤,光镜形态学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大多呈梭形,部分肿瘤细胞可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显示肌源标记(desmin,actin等)呈阳性表达,从病理组织发生的角度出发,胃肠道源的肿瘤有别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如神经鞘膜瘤、间质肿瘤[1].

    作者:张一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阑尾炎延迟手术与其病理分型及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就诊前时段、就诊时段、住院后手术时段与阑尾病理分型及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2052例手术和病理确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将术前12个变量数据化后,建立数据库,SAS软件分析各变量与阑尾病理分型及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1)就诊前延迟:单纯性阑尾炎平均23 4h,进展性35 3h;无并发症组23 1h,有并发症组34 4h(两者P=0.0001).(2)就诊间延迟:单纯性阑尾炎平均2 3h,进展性3 3h(P>0 05);无并发症组2 3h,有并发症组3 0h(P=0 0499).(3)住院后手术延迟:单纯性阑尾炎平均2 7h,进展性2 6h;无并发症组2 7h,有并发症组2 9h(两者P>0 05).(4)logistic回归分析示:3个时段中,就诊前延迟是有意义的变量.结论就诊前延迟是影响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和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而就诊间延迟、住院后手术延迟影响不大.

    作者:蔡元坤;赵加应;刘俊钧;顾志昌;韩晓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便秘症状的临床价值

    本文研究各种便秘症状对诊断慢性便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993~1995年的155例便秘患者分为4组:单纯慢运输型(STC)、单纯盆底功能异常(PFD)、慢运输合并盆底功能异常型(STC加PFD)及运输、盆底功能正常型(NTC).对其进行症状检查、肛肠测压、肌电图描记、结肠运输时间测量及排粪造影.

    作者:周莉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65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是较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由于临床诊断困难,病理学诊断标准尚不统一,为治疗及预后评估带来困难[1].我们对1982~1997年间收治的65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类疾病诊治的认识.

    作者:叶长生;齐德林;周正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癌手术前后患者血清tuftsin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tuftsin是产生于脾脏的一种刺激和增强免疫反应的四肽激素,由IgG重链Fc段裂解而成.它是一种弱免疫原,相对分子质量500[1],它能调理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也能激活NK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其抗肿瘤作用.1977年Spirer等[2]首先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全脾切除后血清tuftsin水平,获得成功.1994年我们在国内首先建立tuftsin放射免疫分析方法[3],对胃癌患者血清tuftsin水平进行检测,探讨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确立tuftsin在肿瘤免疫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孙学军;黄凤瑞;褚海波;潘龙文;李银良;高平;李振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诊治

    胃肠道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3%.其中胃的平滑肌肉瘤多见,小肠次之,结直肠少.胃的平滑肌肉瘤好发于近端胃,且发生于胃大弯较小弯为多.小肠中空肠近段好发,十二指肠次之,空肠远段和回肠较少.结直肠中以直肠发生为多,结肠较少见.

    作者:蒋彦永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黑斑息肉综合征五例报告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 Jegher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我院1978年至1990年间共诊治5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克有;宋家琨;李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切除术后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为一种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Hp在组织切片中呈弯曲,S型,紧密黏附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或存在于黏液中.人的胃黏膜是Hp的自然定植部位,它通常定植于胃窦、胃体、胃底黏膜的表面或小凹内,尤以胃窦部多.Hp感染在人群中较为常见.目前普遍认为Hp是导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尽管采用抑酸剂和根治Hp为主的内科方法已成为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在溃疡病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穿孔、梗阻等或内科治疗无效时,应用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必须的治疗手段.

    作者:顾军;李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