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王庆雷;张铁良;贾健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内固定治疗伴方形区移位的老年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8例伴方形区移位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为61~78岁,平均67.8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4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5例,双柱骨折8例,T形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5 d.所有患者均采用DAPSQ内固定治疗,即应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钛板塑形后加方形区螺钉内固定,必要时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固定.结果 18例患者术后获12~35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术后采用Matta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9例,良6例,差3例.骨折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9~18分(平均16.3分),优7例,良7例,可2例,差2例;按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平均87.6分(58~98分),优7例,良8例,可1例,差2例.术后并发症:尿路感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异位骨化1例(BrookerⅠ级),创伤性关节炎5例(其中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 切开复位DAPSQ内固定治疗伴方形区移位的老年髋臼骨折,可固定和维持方形区骨折的稳定,保留患者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王威;蔡贤华;刘曦明;徐峰;汪国栋;何承建;覃宇宙;王智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近年来老年髋臼骨折患者不断增多,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却一直没有定论.虽然髋臼骨折的治疗原则在于解剖复位、有效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骨骼质量及骨折类型的特殊性,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成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医疗水平、手术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提高,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理念日趋成熟、多样,目前其主要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等.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老年髋臼骨折的认识,总结临床经验,本文对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宇能;姚东晨;吴新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一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例ACL、PCL损伤患者资料.男7例,女1例;年龄为26~52岁,平均35.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7~21 d,平均19 d.术前检查及术中镜下均显示ACL、PCL完全撕裂,均应用LARS人工韧带一期同时重建.术后6个月应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标准评定患者活动水平,末次随访时应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5~102 min(平均93 min).8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出现胫骨上段切口感染,术后4周予以清创、拧入螺钉后伤口愈合.所有患者膝关节不稳定症状消失,膝关节伸直正常,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屈膝活动度为100°~125°,平均108.4°.随访期间未发现韧带自发断裂、松动等症状.按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标准评定活动水平:8例患者术前均为D级,术后6个月提高到A级1例,B级7例.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6.1±4.8)分,与术前[(18.7±3.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一期同时重建ACL、PCL可以很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且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陈蓟;刘弼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大腿痛的发生原因,以期降低患者术后大腿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2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03例,女133例;年龄为42~86岁,平均50.3岁.骨折AO分型:31-A1.2型13例,31-A1.3型32例;31-A2.1型35例,31-A2.2型27例,31-A2.3型33例;31-A3.1型38例,31-A3.2型39例,31-A3.3型19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一、新鲜的闭合性骨折,均采用PFNAⅡ固定治疗.结果 236例患者术后获8~26个月(平均13.2个月)随访.1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二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余235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2~39周(平均29.3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1~93分,平均85.1分.19例(8.05%)患者术后出现患侧大腿痛.疼痛原因:股骨近端解剖形态差异6例,髓内钉远端设计缺陷4例,内固定稳定性不足及生物力学分布不均3例,手术医生操作不熟练2例,患者严重骨质疏松4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 PFNAⅡ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出现大腿痛的现象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应针对中国人股骨近端的骨骼特点在主钉前弓、主钉远端结构、外偏角等方面的设计做进一步的精细改进.
作者:焦竞;熊元;王俊文;黄玉成;王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骨折和股骨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应用附加钢板技术治疗的60例股骨骨折或股骨骨不连患者资料.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15~79岁,平均43.4岁.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20例,股骨下段或远端骨折外侧钢板固定术后骨不连18例,合并内侧柱粉碎的股骨下段或远端骨折22例.所有患者以骨折端为中心做长6~10 cm的切口附加钢板内固定.萎缩型骨不连和粉碎性骨折复位后缝隙较大者同时行自体髂骨植骨.记录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膝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121.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56.3 mL.所有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16.9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或骨不连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2个月(3~6个月);开始部分负重时间平均为4.5周(2~6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3.3个月(2~4个月).末次随访时按Karlstrom和Olerud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患膝功能:优29例,良24例,可7例,优良率为88.3%.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弯曲或断裂、再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骨折或股骨骨不连,通过一较小切口附加钢板固定,可增强稳定性,同时复位移位骨块和植骨,改善局部骨结构不良和成骨缺陷,疗效良好.
作者:吴永伟;芮永军;殷渠东;马运宏;顾三军;孙振中;周子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盖氏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盖氏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盖氏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共统计153例盖氏骨折患者,占同期尺桡骨骨折的0.81%,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12%.男109例,女44例,男女比为2.48:1.11~2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高(22.22%),高发骨折类型为Ⅱ型骨折(76.47%).A组74例,男女比为2.22:1;B组79例,男女比为2.76:1,两组男女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中位年龄(29岁)显著小于B组患者(3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骨折高发年龄段为11~20岁(32.43%),B组为21~50岁(3个年龄段构成比均为22.78%).B组11~2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较A组低,41~5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较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各型骨折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盖氏骨折占同期尺桡骨骨折的0.81%,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12%,男性多于女性,11~20岁年龄段及Ⅱ型骨折构成比高.与前5年比较,后5年骨折患者年龄增高.
作者:孙家元;郭家良;杨宗酉;刘磊;程晓东;田野;殷兵;刘勃;刘松;李彦森;朱燕宾;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大转子双腹截骨联合髋关节外科脱位治疗PipkinⅣ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6年6月期间采用大转子双腹截骨联合髋关节外科脱位治疗的12例PipkinⅣ型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44.1岁(24~63岁).股骨头骨折按Pipkin分型:Ⅰ型9例,Ⅱ型3例;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0例(9例为后上型),横形伴后壁骨折2例(1例后壁骨块为后上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髋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165 min(150~19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850 mL(500~1200 mL).7例患者后壁骨折加用弹簧板固定.1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9个月(6~52个月)随访.2例术前坐骨神经不全损伤及1例医源性坐骨神经不全损伤患者均于术后6周至4个月完全恢复运动功能.股骨头骨折均获解剖复位,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解剖复位9例,满意复位2例,复位差1例.4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按Brooker分级: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1例.大转子截骨处再次手术1例,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4例,良7例,差1例.结论对于PipkinⅣ型骨折,大转子双腹截骨髋关节外科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曹奇勇;张伯松;赵春鹏;朱仕文;王满宜;吴新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病,治疗难度大,给骨科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对各种动物模型特点和局限性的了解有助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适当地选择动物模型,深入了解骨髓炎的病理机制、评价诊断方法、研究治疗方式的有效性,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不同种类动物的特性,置入物、开放性骨折、外固定相关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动物模型的制作技术及骨感染模型的评价方法.
作者:赵晶晶;任义军;谢鸣;潘昊;刘丰;黄若昆;余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低切迹多向锁定钢板系统固定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9例学龄前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4.8岁(4~6岁);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ⅡB型5例,ⅡC型2例,ⅢA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 d(2~5 d).9例患儿均采用切开复位3.5 mm低切迹多向锁定钢板系统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患儿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均于术后12 d内拆线.9例患儿术后获平均16个月(8~26个月)随访.9例患儿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内愈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儿出现钢板、螺钉松动、同部位再次骨折等并发症.根据Beaty影像学标准评定早期疗效:9例患儿均为满意.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完全负重后经锻炼适应,步态基本正常;髋关节活动度、肌力与健侧基本一致,基本恢复到伤前状态.末次随访时根据Sander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7例,良2例.结论 低切迹多向锁定钢板系统固定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疗效良好.
作者:黎健伟;吴建群;孟欢;魏宽海;胡稷杰;王钢;余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髂坐钢板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n=20).试验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6.8±10.3)岁;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于髂骨至耻骨铺设钢板稳定前柱,于骨盆内侧由髂骨至坐骨铺设髂坐钢板固定后柱骨折.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5.6±11.7)岁;采用前方改良Stoppa入路或联合髂窝入路,于髂骨至耻骨铺设钢板稳定前柱,联合后方Kocher-Langenbeck入路,常规由髂骨至坐骨铺设重建钢板固定后柱骨折.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8个月(8~24个月)随访.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2.1±0.7)h]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2.9±0.6)h],术中出血量[(320.8±100.4)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621.6±118.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改良Matta标准评定:试验组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对照组优17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末次随访时按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试验组优14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对照组优12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以上项目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髂坐钢板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损伤小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作者:吴照祥;欧艺;陈戈;陈仲;毕鑫;赵航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微创骶髂三角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20例骨盆后环垂直不稳定型损伤患者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为20~58岁,平均35岁.骨折按Tile分型:C1.1型4例,C1.2型6例,C1.3型7例,C2型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环椎旁肌入路行S1-髂骨椎弓根钉+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前环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Infix或者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盆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共置入S1-髂骨椎弓根钉系统20对,骶髂关节螺钉37枚.本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6.2 cm(5.5~7.6 cm),手术时间平均为98 min(89~13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95 mL(110~320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优13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20例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4周(平均12.5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11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弓根钉及骶髂关节螺钉断裂、松动及脱出.结论 微创骶髂三角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的近期效果佳,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作者:陈同林;白洪涛;谢洪峰;贾卫斗;李晓波;郭相宾;王硕磊;肖颖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9例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为24~62岁,平均39.8岁.移位髋臼骨折合并同侧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12例、对侧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5例、双侧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2例.于术前采集患者CT断层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3D打印制造骨盆骨折实体模型,直观评估骨折移位情况并指导手术.结果 19例患者在模型的指导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3.2 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58.5 mL.19例患者术后获8~24个月(平均10.7个月)随访.术后根据Matta标准评定髋臼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4例,满意复位2例,复位不满意3例;根据Mears标准评定骨盆后环损伤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3例,良好复位4例,复位差2例.19例患者髋臼骨折愈合时间为9~18周,平均14.5周;骨盆骨折愈合时间为8~17周,平均13.5周.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臼骨折临床结果:优7例,良9例,可1例,差2例;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骨折临床结果:优10例,良7例,可1例,差1例.并发症:切口感染1例,异位骨化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 对于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3D打印技术能够精确和直观地反映髋臼及骨盆骨折的情况,指导制定手术计划,疗效良好.
作者:张伟;王庆雷;张铁良;贾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骨折并发缺血性肠病较罕见,查阅国内外文献仅2004年Moriwaki等[1]曾报告1例下腹部创伤合并骨盆骨折患者并发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病常无特有的临床表现,误诊、漏诊率较高[2].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缺血性肠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周毅强;黄墩煌;林蔚莘;黄文忠;张建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近年来,随着骨盆手术技术的逐步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创伤骨科医生掌握了一定的骨盆骨折治疗技术.但由于骨盆骨折本身的复杂性,治疗方法和手术固定方法变化很多,在手术适应证及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论.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目前的临床工作中确实存在手术适应证和固定方式选择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在骨盆骨折的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分析每例患者的骨折类型和特点,遵循原则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减少手术创伤和风险,获得佳的效果和功能.
作者:吴新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Ethibood线结合双Endobutton钢板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26例急性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10例;年龄为9~45岁,平均26.6岁.骨折根据Meyers-McKeeve分型:Ⅱ型17例,Ⅲ型9例.术前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呈阳性.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Ethibond线结合双Endobutton钢板固定骨块.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0~70 min,平均57 min.2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8个月(6~13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获愈合.末次随访时26例患者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呈阴性,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120°;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为(90.6±2.9)分,较术前[(43.6±4.7)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3,P=0.026);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主观评分平均为(93.1±4.2)分,较术前[(46.3±5.1)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2,P=0.021).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反射性神经营养不良和缺血性坏死、伸膝无力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Ethibood线结合双Endobutton钢板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复位良好、固定坚强等优点,并允许患者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活动锻炼,疗效良好.
作者:陶军;黄瑞雄;陈谱;杨永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第3代Gamma钉与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选用12根第4代人工合成模型骨,随机分为A、B、C、D 4组(n=3).A、B组制作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为31-A1.1型)模型,C、D组制作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为31-A2.3型)模型,分别用Gamma钉(A、C组)和InterTan髓内钉(B、D组)固定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对于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随着轴向压力逐级增加,头下沉位移呈增大趋势;随着扭转角度的逐渐增大,扭矩也呈逐渐增大趋势,A组与B组的头下沉位移、扭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大破坏载荷平均分别为(5855.5±627.8)、(5547.1±365.4)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当轴向载荷为500、600、700 N时,C组与D组的头下沉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轴向载荷大于800 N时,C组与D组的头下沉位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扭转角度的逐渐增大,C组与D组的扭矩也呈增大趋势,同一扭转角度下两组之间扭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的大破坏载荷平均分别为(2781.5±600.6)、(3150.5±633.8)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InterTan髓内钉和Gamma钉的生物力学性能相差不大;在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中,InterTan髓内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明显优于Gamma钉.
作者:匡明杰;马剑雄;董强;孙磊;卢斌;王颖;赵杰;付林;何伟伟;马信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3D导航辅助下前柱螺钉联合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 B2、B3型骨盆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7例Tile B2、B3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12例;年龄为20~68岁,平均39.2岁.骨折Tile分型:B2.1型12例,B2.2型8例,B3型7例.单侧耻骨上支骨折20例,双侧耻骨上支骨折7例;骶髂关节脱位3例,骶骨DenisⅠ区骨折17例,骶骨DenisⅡ区骨折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 D导航辅助下逆行前柱螺钉联合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骨盆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26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1.4个月)随访,1例患者失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骨盆Matta标准评定:优20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2.3%.骨折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3.8周).末次随访时按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20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88.5%.术后1例患者因过早下地而出现螺钉松动,其余患者均未发生长期疼痛、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异位骨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3D导航辅助下前柱螺钉联合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 B2、B3型骨盆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作者:陈龙;汪国栋;刘曦明;蔡贤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术(MIPPO)治疗青壮年肱骨近端Neer三部分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6例年龄<65岁的肱骨近端Neer三部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采用MIPPO分为2组:MIPPO组23例,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41.6±1.2)岁;采用MIPPO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固定.对照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42.2±1.6)岁;采用切开复位LPHP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Neer评分等.结果 MIPPO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随访时间平均分别为(13.4±1.2)、(14.2±2.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5±1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120±20)min],术中出血量[(140±50)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320±40)mL],骨折愈合时间[4.2±0.6)个月]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5.4±1.2)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Neer评分[(88.6±3.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1.6±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1/23)、17.4%(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 LPHP固定治疗青壮年肱骨近端Neer三部分骨折在手术创伤以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较切开复位LPHP固定有明显优势.
作者:洪亮;邹华章;焦根龙;孔权;陈永和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