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合并冠状突骨折的肘关节骨折脱位治疗进展

王晓龙;魏巍;王鹏飞;张堃;宋哲

关键词:肘关节, 脱位, 骨折, 外科手术
摘要:肘关节骨折脱位是典型的高能量损伤,冠状突骨折经常是此类损伤的一部分.成功处理合并冠状突骨折的肘关节骨折脱位需要识别损伤的类型,早期治疗可获得足够的肘关节稳定性.尽管部分特定的肘关节损伤“三联征”可以保守治疗,但绝大多数需通过手术修复.冠状突尖部骨折常用缝合套索、钢丝张力带或袢钢板固定,修复或置换桡骨头,修复外侧副韧带.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常发生于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损伤.一小部分可以保守治疗,骨折块较大或肘关节不稳时,推荐使用支撑钢板固定、修复外侧副韧带.经鹰嘴骨折脱位好通过手术复位滑车切迹并稳定.如果肘关节仍不稳定,则需要修复内侧副韧带或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维持同心圆复位,早期开始活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脱位的早期评估与分期全修复治疗

    目的 探讨应用损伤控制原则对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脱位进行早期血管、神经评估和亚急性期骨折、韧带全修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治疗的78例(81膝)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53例,女25例;年龄19~51岁,平均37.8岁.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16例(16膝),Ⅳ型31例(31膝),Ⅴ型6例(6膝),Ⅵ型4例(4膝);未纳入Schatzker分型的胫骨平台边缘撕脱压缩骨折21例(24膝).所有患者按损伤控制原则进行早期血管、神经评估,血管和软组织条件稳定后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和韧带修补加强重建的全修复,术后评估膝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范围等.结果 71例(74膝)患者术后获24 ~ 71个月(平均40.2个月)随访.Ⅱ型、Ⅳ型、Ⅴ型、Ⅵ型骨折和胫骨平台边缘撕脱压缩骨折的腓总神经和腘动脉损伤比例分别为15.4% (2/13)、17.2% (5/29)、60.0% (3/5)、66.7% (2/3)、45.8% (11/24);其韧带损伤比例分别为46.2% (6/13)、20.7% (6/29)、60.0% (3/5)、66.7% (2/3)、83.3% (20/24).术后KT-1000测量30°前向松弛度健侧与患侧差值平均1.6 mm;TELOS测量90°后向松弛度健侧与患侧差值平均为2.3 mm、0°外翻平均为0.8 mm、30°外翻平均为1.5 mm、0°内翻平均为1.2mm、30°内翻平均为2.2 mm.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平均为85.1分(72~ 95)分;Tegner评分平均为6.5分(4~8分);其中91.5% (65/71)的患者重返伤前同级或低一级的活动水平.术后无一例患者伸膝受限,屈膝角度对比患侧平均损失15.5°.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脱位早期应重视血管、神经的评估,血管和软组织条件稳定后,骨折复位固定的同时行修补重建韧带一期全修复可缩短康复时间,内侧副韧带修补、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复合体重建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徐青镭;李飞;韩国一;王英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三种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通过尸体标本研究分析比较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3种外侧手术入路的特点.方法 取8具成人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每具标本分别采用腓骨头上入路(A组,n=8)、腓骨头二分截骨入路(B组,n=8)及股骨外侧髁截骨入路(C组,n=8),测量每组中腓骨头上方结构向后牵开的距离和牵开后胫骨髁增加的显露面积.制作胫骨平台后外侧劈裂骨折模型,观察复位及固定是否易于操作.结果 A组、B组、C组膝关节标本腓骨头上方结构向后方牵开距离平均分别为(10.61 ±0.97)、(15.41 ±1.05)、(20.72±1.35) mm,向后牵开腓骨头上方结构后增加显露的面积平均分别为(107.55±13.89)、(155.86±10.74)、(197.46±13.52) mm2,以上项目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方便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的后方直视下处理后侧壁;B组、C组均可从后方直视下操作,尤以C组显露佳,操作为方便.结论 三种入路均可用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复位及固定,采用腓骨头上入路显露范围小,不便处理胫骨平台后外侧髁的后壁,但手术创伤小.与腓骨头上入路比较,腓骨头二分截骨入路及股骨外侧髁截骨入路显露更充分,复位固定更方便,但手术创伤稍大.

    作者:王松柏;陈春;刘东旭;黄淑明;周梧节;张骏;陈定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CT亚型分类及临床意义

    目的 根据CT影像资料将累及双髁的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进一步进行亚型分类,并探讨该亚型分类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7例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双髁B型)患者资料:男31例,女16例;年龄21 ~ 65岁,平均48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分析患者的X线片及CT影像资料,记录骨折块位置、骨折形态、骨折线走行起止等,根据胫骨平台双髁四象限解剖分区进一步分为4个亚型:A型为全内髁连同部分外髁的劈裂骨折;B型为双后髁骨折,累及后内及后外象限关节面;C型为全内髁伴后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骨折;D型为内侧胫骨平台粉碎伴后外侧关节面骨折.临床上根据不同的亚型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并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44例(93.6%)患者的骨折线斜向走行,同时位于矢状面和冠状面,在外侧胫骨平台主要累及后外象限.47例患者根据骨折形态进一步分为4个亚型:A型3例(6.4%),B型20例(42.5%),C型16例(34.1%),D型8例(17.0%).35例患者术后获12 ~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时间为12 ~21周(平均15周).术后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3分(83 ~97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25°(105°~ 150°).结论 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双髁B型)基于CT的亚型分类,有助于深刻理解骨折形态特征,对手术体位、切口入路、内置入物及固定方式的选择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马卓;张世民;胡孙君;杜守超;张英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胰岛素调控肝脏生物钟机理被揭示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刘浥研究组科研人员新近揭示了胰岛素调控肝脏生物钟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通讯》上.专家认为,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作为一种重要的进食信号,胰岛素调节肝脏生物钟的机理,而且也为了解不规律饮食与生物钟紊乱及代谢综介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示.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常见疾病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近日,来自奥克兰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阐明了引发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比如糖尿病、癌症及痴呆症等,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Mitochondrion上,该研究或为阐明线粒体在人类发育及疾病发生过程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定帮助.线粒体是细胞中的特殊亚单位,同时其也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DNA的突变非常常见,而且这还与常见疾病以及一系列致死性进行性疾病的发生相关,比如糖尿病、胃肠道病症、心脏病、痴呆症、耳聋及眼睛障碍等.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首次发现,人类机体细胞线粒体中的DNA可以离开线粒体,进入到细胞核中并且和许多基因相互联系.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改良后外侧入路2.4mm系统桡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

    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2.4 mm系统桡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11例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23 ~ 75岁,平均35.9岁;根据CT三柱分型,11例均为后外侧柱单纯塌陷骨折,基于AO/OTA分型为41B-2.2.4型.经后外侧入路显露、复位骨折并植骨,用2.4 mm系统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末次随访时使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定患膝功能,同时检查Lachman试验,并采用X线片评估关节面及后倾角.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症状,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0.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周.术后即刻及6个月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为5°~9°(平均7.7°)和5°~10°(平均7.8°).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90 ~ 97分(平均92.5分).术后6个月关节屈曲度为120°~ 140°(平均128°).所有患者Lachman试验均阴性,未发生钢板及螺钉断裂现象.结论 改良后外侧入路2,4 mm系统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安全、牢靠,且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吕天润;陈群;李翔;宋李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尺骨茎突骨折未愈合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尺骨茎突骨折未愈合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锁定钢板固定128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患者,男41例,女87例;年龄18 ~ 80岁,平均53.2岁;41例尺骨茎突骨折愈合,87例尺骨茎突骨折未愈合,比较尺骨茎突骨折愈合与未愈合患者术后影像学资料及末次随访时握力、健患侧腕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差异等.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128例患者术后获30~ 46个月(平均39个月)随访,尺骨茎突骨折愈合组与未愈合组桡骨远端骨折的愈合时间分别为(12.1±1.8)、(11.8±1.6)周,桡骨远端掌倾角分别为11.0°±2.0°、10.3°±1.8°,尺偏角分别为21.4°±1.8°、21.5°±2.1°,桡骨高度分别为(10.9±2.4)、(11.2±2.4) mm;末次随访时握力(24.1±8.6)、(25.8±8.3) kg,健患侧腕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差异(背伸4.8°±4.2°vs.4.6°±4.1°、掌屈4.9°±4.8°vs.5.0°±4.6°、桡偏2.9°±2.7°vs.2.7°±2.1°、尺偏2.8°±2.6°vs.2.1°±1.9°),Gartland评分分别为(3.3±3.4)、(2.5±2.7)分、上肢功能调查量表评分分别为(12.3±6.4)、(13.3±5.5)分,尺侧旋转疼痛24、57例;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尺骨茎突骨折未愈合在短期内不影响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康复.

    作者:张超;谢雪涛;胡顺东;张长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高糖饮食致心脏病风险被长期淡化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上发表报告,揭露美国糖业在约50年前通过操控研究等手段,淡化饮食中添加糖有导致心脏病的风险,同时强调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是心脏病的罪魁.作者指出,这种观点影响了营养学认识和公共健康政策几十年.20世纪50年代,有研究认为,饮食中的饱和脂肪是导致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糖摄入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关联,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导致心脏病的高风险因素.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媒体高度关注糖摄入与心脏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手机电池为何没事就爆炸?电池隔膜变薄

    近三星的爆炸们闹得沸沸扬扬.其实任何手机的电池,如果使用不当都有爆炸的危险.电池用来储存电量,为何会出现这种炸炸炸的情况呢?质检总局发布通告称,某国外大品牌新发布的旗舰手机召回部分产品.据悉,本次召回范围内的电话机电池在阳极与阴极隔离膜局部变薄,并且绝缘胶带未完全覆盖极板涂层的情况下,出现短路现象,导致电池异常发热,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燃烧,存在安全隐患.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骨应力刺激仪叩击治疗促进兔胫骨缺损内成骨及支架降解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骨应力刺激仪叩击治疗能否加速兔胫骨缺损内新骨生成及脱蛋白松质骨(DPB)支架的降解.方法 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在右胫骨中段制备长5 mm的骨缺损模型,骨缺损两端用钢板固定,随机分为3组:A组(n=12)在骨缺损处植入DPB并给予骨应力刺激仪叩击治疗;B组(n=12)植入DPB不给予应力刺激;C组(n=6)为空白对照组验证骨缺损模型是否成功.所有动物术后均给予下肢免负重石膏固定制动以限制活动.术后第2、4、8、12周行X线片检查并用Lane-Sandhu骨愈合评分标准评估骨缺损愈合程度,并于术后第4、12周时取材组织学(n=6)染色并进行定量分析A、B组中成骨量及DBP的降解速度.结果 术后第2、4、8、12周A组的X线片Lane-Sandhu骨愈合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时可见C组骨缺损未修复,骨缺损造模成功.HE染色结果:术后第4、12周时A组的新生骨量占骨缺损总面积的百分比(25.4%±4.2%、38.6%±6.3%),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B组(7.6%±2.2%、20.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残余支架占骨缺损面积的百分比(15.1%±3.7%、1.3%±0.9%)均显著低于B组(27.5%±2.4%、19.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应力刺激仪叩击治疗能加速兔胫骨缺损内新骨生成及DPB支架的降解,有效促进骨缺损再生修复.

    作者:刘国浚;黄国锋;高建廷;沙漠;陈奇;沈保磊;林龙泉;叶永贤;丁罗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整体处理提高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水平

    膝关节是人体大的负重关节,在下肢损伤中首当其冲,成为常受累的部位;其间胫骨平台骨折几乎都是高能量损伤的结果.膝关节解剖组成复杂,胫骨平台毗邻着血管、神经和韧带等重要结构,胫骨平台骨折又是关节内骨折,治疗要求高,如何妥善处理历来就是创伤骨科医师要面临的严峻挑战,成为临床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本刊这一期遴选发表9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经验和研究心得,以飨创伤骨科同道.

    作者:曾炳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迷你机器人通过WiFi“交配生子”生出小机器人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rijeUniversiteit Amsterdam)的科学家们创造出新技术,可以让机器人通过WiFi网络进行“交配”,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产生机器人后代.研究人员认为,这项技术可用于殖民火星.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科学家设立了“机器人婴儿计划”,旨在通过类似有性繁殖的过程创造出更智能化、更先进的机器人.这个创意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他们已经证明其可行性.2月份,研究人员将一对机器人父母通过“交配”,诞生了首个“机器人婴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小腿下段断肢再植术后肢体短缩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小腿下段断肢再植术后肢体短缩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6例小腿下段离断伤断肢再植术后肢体短缩患者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24~40岁,平均31.7岁.2例伴对侧胫腓骨开放骨折.断肢再植均予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断肢再植后肢体平均短缩7.8 cm(5 ~ 12 cm);再植后平均12.7周(9~18周)行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1周肢体延长.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等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6例患者术后获12~26个月(平均14.7个月)随访,平均外固定支架带架时间为11.5个月(9~15个月),外固定指数平均为1.52个月/cm(1.25~1.80个月/cm);肢体离断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9.7个月(7~12个月),2例延长段骨矿化不佳另行内固定,3例行踝关节融合.5例患者出现钉道感染,未出现深部组织感染;但未出现再发骨折、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等标准评定疗效:骨性结果优4例,良2例;功能结果优、良各3例.结论 Ilizarov技术是治疗断肢再植术后肢体短缩的有效方法,操作相对简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该方法治疗周期长,对患者依从性较高,需医患密切配合.

    作者:刘亦杨;沈立锋;郭峭峰;林炳远;黄凯;张春;张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010年至2011年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成人尺桡骨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目的 调查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成人尺桡骨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比分析.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东、西部地区共6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尺桡骨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将东部地区35家医院的骨折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的骨折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和骨折分型等.结果 A组3 871例,B组1 715例,分别占同期尺桡骨骨折的比例分别为13.18%(3 871/29 379)、15.63%(1 715/10 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2.01%(3 871/192 991)、2.11%(1 715/81 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38岁(16 ~110岁)、33岁(16 ~84岁),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6 ~48、24 ~43岁,男女比分别为2.81∶1、3.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男性骨折高发年龄段均为21 ~30岁,构成比分别为26.42% (754/2 854)和33.03%(433/1 311);女性骨折高发年龄段分别为41~ 50、31 ~40岁,构成比分别为26.35% (268/1 017)、28.71% (116/404).A、B组高发骨折类型均为22-A型,分别为62.90%(2 435/3 871)、60.23%(1 033/1 715),与B组比较,A组22-B型骨折构成比较低,22-C型骨折构成比较高,且女性22-C型骨折构成比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东、西部地区成人尺桡骨骨干骨折占同期尺桡骨骨折的比例分别为13.18%、15.63%,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2.01%、2.11%,均为男性多见.两地区高发人群均为青壮年,东部地区中老年人群比例以及平均年龄高于西部地区.两个地区骨折高发类型均为22-A型.

    作者:金霖;孙家元;郭家良;董天华;邢恩增;田野;刘磊;鞠林林;常恒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TPOF)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156例急诊拟诊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X线片资料,将其中疑诊TPOF患者行CT及MRI检查,比较CT与MRI显示TPOF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通过临床诊断和随访进行验证.结果 156例患者中临床诊断17例无骨折,139例骨折;X线片明确诊断胫骨平台骨折61例,与临床诊断相符.将余95例X线诊断未明确的患者行CT和MRI检查,其中1例CT及MRI均误诊无骨折.CT诊断TPOF的敏感度75.95% (60/79)、特异度45.71% (16/35)、准确度80.00% (76/95),MRI诊断TPOF的敏感度98.73% (78/79)、特异度94.12% (16/17)、准确度98.95% (94/95).MRI对于TPOF的诊断准确度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分别诊断4例(6.67%,4/60)、22例(28.20%,22/78)为骨小梁骨折.影像诊断78例TPOF中,临床诊断56例累及骨皮质,CT诊断TPOF累及骨皮质敏感度100.00% (56/56)、特异度100.00% (22/22)、准确度100.00% (78/78);MRI诊断TPOF累及骨皮质敏感度76.78% (43/56)、特异度62.86% (22/35)、准确度83.33% (65/78).CT对于TPOF累及骨皮质诊断准确率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6例患者术后获1~3个月随访.影像诊断无骨折17例患者中,1例随访1个月后骨痂形成,临床诊断骨小梁骨折,余16例临床终诊断为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骨折139例与临床终诊断相符.结论 CT对于累及骨皮质的TPOF诊断准确度高于MRI,当临床疑诊TPOF时MRI可以作为首选筛查方法,两者联合运用诊断TPOF有较高价值.

    作者:孙毅;耿磊;陈瑶;茆占湖;孙志先;杨波;朱志韬;刘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后内侧有限切开小型锁定钢板短螺钉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后内侧有限切开小型锁定钢板短螺钉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23 ~62岁,平均42.3岁.骨折Schatzker分型:Ⅴ型21例,Ⅵ型15例.患者骨折采用前外侧LCP结合后内侧有限切开小型锁定钢板短螺钉单皮质锁定固定.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根据X线片测量并比较患肢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A).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36例患者术后获12 ~33个月(平均15.8个月)随访.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4.0~6.5个月,平均4.6个月,无骨折不愈合;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未见复位丢失.术后即刻TPA、PA平均分别为86.5°±1.3°、9.5°±1.4°,术后12个月平均分别为85.8°±1.5°、10.6°±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23例,良8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为86.1%;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26.5°(95°~ 140°).结论 采用前外侧LCP结合后内侧有限切开小型锁定钢板短螺钉单皮质锁定固定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稳定可靠、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作者:朱剑;朱志军;叶峥;刘宏鸣;周钊;柳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慢性疲劳症其实是人类的“冬眠”现象

    研究者们近发现了一类慢性疲劳症(CFS)的特有化学标记物,而且这一特征与其它物种在受到环境压力时出现的“冬眠”现象十分相似.慢性疲劳症影响了美国250万人,而且没有对应的治疗方法.这一发现能够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在机制,并且能够为未来的治疗提供线索.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第九届南方创伤骨科论坛2016中华医学会创伤学组基层教育巡讲暨外固定支架技术与肢体重建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金秋十月,花城飘香.一年一度的“南方创伤骨科论坛”即“第九届南方创伤骨科论坛、2016中华医学会创伤学组基层教育巡讲暨外固定支架技术与肢体重建研讨会”于2016年10月8-10日在广州隆重举办,由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承办.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本届重点讨论外固定技术与肢体重建专题,以期引导国内骨科医生充分理解外固定技术理念,进而推动该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合并后内侧劈裂骨折的手术技术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合并后内侧劈裂骨折的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治疗的17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合并后内侧劈裂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5例;年龄21 ~ 52岁,平均32.4岁.术前均对患者进行正、侧位X线片及膝关节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以辨明骨折塌陷程度、部位及位移状况;先采用后内侧入路复位固定后内侧骨折块,再采取腓骨头部分截骨入路显露后外侧塌陷骨折块,复位后外侧支撑固定.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 24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2 ~ 16周,平均13.2周.末次随访时根据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5例,良1例,可1例;评分60 ~100分,平均89.6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6 ~98分,平均95.2分.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合并后内侧劈裂骨折这类特殊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固定后内侧劈裂骨块后,采取部分腓骨头截骨显露、复位及内固定后外侧塌陷骨折块是一种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作者:马腾;李明;路遥;孙亮;王谦;宋哲;王鹏飞;卢代刚;薛汉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006年至2015年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研究9年期间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5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患者资料定为C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收治时间和骨折AO/OTA分型,总结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共收集336例成人胫骨平台骨折.A组72例,B组106例,C组158例.15 ~29岁年龄段66例,30~44岁年龄段111例,45 ~59岁年龄段114例,≥60岁年龄段45例.男232例,女104例,男女比为2.23∶1.41-B型、41-C型骨折分别为235例、101例,骨折比为2.33∶1.41-B型骨折和41-C型骨折的构成比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年龄段和男女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收治患者各年龄段的构成比、男女性别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男女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6年9月至2015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骨折以41-B型骨折为主,男性较女性高发,人群高发年龄段为30 ~59岁,≥60岁年龄段患者的男女比小于30 ~44岁和45~59岁年龄段患者.

    作者:刘勇;廖政文;张大伟;黄文华;裴国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