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垚;陈云丰;章伟;张长青
目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新研制一种“手指阅读器”,当手指佩戴一种类似大号戒指的装置时,能将手指指向打印页面或者数字屏幕上的任何文字,通过人工合成声音大声朗读出来.手指阅读器适用于视力减退人群,尤其是无法识别任何形式书面材料的盲人,设计者称,这种“戒指”识别阅读的文字范围较广,如公交车标志、药物说明、餐厅菜单等.同时,手指阅读器能够让用户阅读大量书籍,以及无法通过盲文识别的书面材料.据悉,手指阅读器装配着小型相机,能够扫描文字.当该装置指向文字时很容易阅读出相应的内容,特殊的软件系统可以跟踪手指动作,识别单词并处理信息.该装置包含一个振动器,当手指偏离文档时会提醒阅读者.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治疗的33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89例,女148例;年龄为60~ 87岁,平均69.7岁;骨折按AO分型:A1.1型71例,A1.2型89例,A1.3型78例;A2.1型51例,A2.2型35例,A2.3型7例;A3型6例.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内固定失败的原因. 结果 3例患者术中发生股骨近端外侧壁骨折,术后延迟负重后骨折获愈合;1例患者术中发现主钉松动,予限制负重后骨折获愈合.20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年(0.5~4.0年)随访,随访率为60.8% (205/337).205例患者中,169例患者骨折获愈合,愈合时间为2.6~3.4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12个月内死亡14例;内固定失败22例(10.7%):术后3个月时髋内翻畸形6例,其中伴股骨头切出4例;术后6个月时股骨颈短缩2例,髋内翻畸形11例;随访期间3例患者骨折愈合后发生髓内钉尾端股骨干骨折.此22例患者均行翻修术:关节置换5例;更换内固定17例,术后骨折愈合12例,另5例于术后12个月内死亡. 结论 虽然InterTan髓内钉能有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但术中、术后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良好的术中操作是避免内固定失败的关键,术后需密切随访以防止髋内翻畸形、股骨颈短缩及股骨头切出等并发症的出现并及时处理.
作者:潘垚;陈云丰;章伟;张长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2013年10月1日起,合肥市以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每月向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600元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此券可以购买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及紧急救助等服务.此项惠民政策被视为居家养老的创新之举,然而养老服务券发放一段时间以来,有不少老人反映,目前提供的服务项目还比较有限,有些服务因为人手、设备的原因暂时还没有开通.此外,服务过于“一刀切”,没有考虑到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导致老人持券在手,却不能享受到非常称心的服务,有些服务券用不掉,只能“躺”在抽屉里.为此,合肥市瑶海区开始试点养老服务评估,此举旨在通过对老人的自理能力和实际需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并依此为老人提供“定制式”的养老服务.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幼儿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例幼儿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1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3、16个月;致伤原因均为汽车碾压伤.损伤情况:1例女性患儿右髂骨骨折、右耻骨上下支骨折、左骶髂关节脱位,伴有失血性休克和右股骨转子间骨折;另1例男性患儿耻骨联合分离,左髂骨骨折,伴有左股骨干骨折.2例患儿骨盆骨折按Torode-Zieg分型均为Ⅳ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5、18d.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 结果 本组2例患儿手术时间分别为300、36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400 mL.2例患儿术后分别获48、19个月随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2例均为优.2例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12周.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分别为91、95分,疗效评定均为优.末次随访时2例患儿双下肢均等长,行走无疼痛,下肢无旋转,步态良好. 结论 儿童骨盆骨折临床并不多见,<2岁的幼儿更是极其罕见.对于移位明显且伴有耻骨联合分离及骶髂关节脱位的幼儿骨盆骨折患者,尽早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史强;李旭;吴伟平;戴双武;谭为;胡超;林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主办,山西省医学会创伤学组、山西省医学会创伤分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承办的“第十七届全国骨盆与髋臼骨折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已于2014年6月27-29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三晋国际酒店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新疆、内蒙古、河北、青海、江苏、广西、辽宁等省、直辖市及山西省内的专家、同仁32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习班.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系统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安全性与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以及所有关于PFNA(PFNA组)与InterTan髓内钉(InterTan髓内钉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采用RevMan 4.2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应用Jadad质量评分法评定文献质量:1篇文献为7分,6篇文献为2分),包括491例患者(均为单侧),PFNA组266例,InterTan髓内钉组22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InterTan髓内钉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5.58,95% CI(-21.60,-9.56),P<0.001].PFNA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较InterTan髓内钉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33,95% CI(-4.14,-0.53),P=0.01].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WMD=-33.89,95% CI(-71.88,4.11),P=0.08]、骨折愈合时间[WMD=1.60,95% CI(-2.32,5.52),P=0.42]及术后并发症[OR=1.90,95% CI(0.98,3.69),P=0.0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虽然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时间较PFNA长,但其手术风险并没有明显升高;且术后髋关节功能较PFNA好.
作者:王东;王起奎;周君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体外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向软骨诱导的过程中,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 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大鼠ADSCs,实验分4组(n=12):对照组、实验A、B、C组,每组加入等量的细胞数(1 ×105个),实验A、B、C组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2、3 ng/mL的IL-1β.培养6、12、18d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各组成软骨基因(Ⅱ型胶原和糖胺聚糖蛋白)和成脂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 ADSCs免疫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44和CD105呈阳性表达培养6、12、18 d,实验B组Ⅱ型胶原、糖胺聚糖蛋白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A、C组之间及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6、12、18 d,实验A组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和实验B组明显增加,实验B组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C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 结论 当IL-1β浓度为1、3ng/mL时,其对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未见明显促进作用;但当IL-1β浓度为2 ng/mL时,可对ADSCs的成软骨分化产生促进作用.
作者:曹瑞治;余英剑;宋琳;杨大志;牛振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颈短缩的测量方法及其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 3年10月期间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21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71例,女143例;平均年龄为77.2岁;骨折Garden分型:Ⅰ、Ⅱ型(无移位)骨折65例,Ⅲ、Ⅳ型(有移位)骨折149例.将随访期间X线片与术后首次X线片比较观察是否存在空心螺钉尾端外露,以外露长螺钉为测量标志,将钉杆外露长度作为颈短缩长度,并以此长度与钉帽厚度的比值对颈短缩进行分度:1度:颈短缩<1个钉帽;2度:颈短缩在1~2个钉帽;3度:颈短缩>2个钉帽.对颈短缩长度与患侧肢体短缩长度、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共有78例患者发生颈短缩,发生率为36.4% (78/214),其中1度12例(15.4%),2度24例(30.8%),3度42例(53.8%).颈短缩长度与患侧肢体短缩长度呈正相关(r=0.919,P=0.000).术后12个月180例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32 ~98分,平均77.3分.颈短缩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无颈短缩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4,P=0.000);颈短缩长度与髋关节Harris评分呈负相关(r=-0.707,P=0.000) 结论 本研究所采用的颈短缩测量及分度方法较直观,便于临床应用;严重颈短缩对髋关节功能有影响.
作者:夏希;刘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以确定下肢骨折患者VTE的高危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29例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141例,女188例;平均年龄为65.2岁(16 ~ 96岁);骨折部位:髋部骨折190例,股骨干骨折1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46例,胫腓骨骨折8例,足踝部骨折27例,骨盆骨折6例,多发骨折42例.根据是否发生下肢VTE将所有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VTE的总发生率为29.8% (98/329).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及是否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d、合并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性疾病、未预防性抗凝(P<0.05),该回归模型能预测75.7%的下肢骨折VTE患者. 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为下肢VTE的高发人群,对具有VTE形成危险因素[如年龄≥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d,合并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性疾病及部分骨折部位(骨盆、髋部、多发骨折及膝关节周围)]的下肢骨折患者提高警惕、进行预防性抗凝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侯国进;周方;姬洪全;田耘;张志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PVP治疗且随访时间≥1年的101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单侧组45例,男11例,女34例;平均年龄为(69.4±10.4)岁;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入路PVP治疗.双侧组56例,男6例,女50例;平均年龄为(69.7±9.7)岁;采用双侧经椎弓根入路PV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 结果 单侧组患者手术时间[(36.4±6.0) min]较双侧组[(52.9 ±6.8) min]短,骨水泥注入量[(3.72±1.09) mL]较双侧组[(4.29±1.12) mL]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椎体中央压缩改善程度及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3个月及12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术后24 h、3个月及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单侧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28.9% (13/45)]较双侧组[46.4% (26/56)]低,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止痛效果,且前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任海龙;王吉兴;陈建庭;江建明;瞿东滨;鲁凯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统计1 178例(1 217侧)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814例(849侧),女364例(368侧),男女比为2.24∶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 ~ 40岁(21.45%),高发骨折类型为33-A型(48.48%).A组642例(667侧),男女比为3.17∶1;平均年龄为(38.6±15.5)岁;B组536例(550侧),男女比为1.55∶1;平均年龄为(46.8±18.3)岁.两组患者男女比和平均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16 ~20岁和31~40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下降,≥61岁各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升高,33-A型骨折患者所占比例下降,33-C型骨折患者所占比例升高,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股骨远端骨折男性多于女性,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 ~40岁,高发骨折类型为33-A型;与前5年比较,后5年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下降,患者平均年龄升高,老年患者增多,关节内骨折所占比例增加.
作者:程家祥;陈伟;孙然;孙涛;赵海涛;王海立;殷兵;刘松;李彦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扩髓闭合穿针治疗WinquistⅣ型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20例WinquistⅣ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10例;年龄为20 ~ 60岁,平均36.7岁;左侧8例,右侧12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3例,高处坠落伤7例.损伤严重度评分为17 ~ 25分,平均19.6分.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0d,平均7.2d.20例患者均采用交锁髓内钉扩髓闭合穿针治疗.于术后1、3、6、9及12个月摄X线片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和塑形情况,末次随访时参照刘志雄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获4~14个月(平均7.5个月)随访,3例患者随访时间不足6个月.19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5 ~ 23周,平均17周;1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进行植骨、加压处理,于术后8个月骨折获愈合.末次随访时参照刘志雄的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为95%.随访期间无感染、断钉、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交锁髓内钉扩髓闭合穿针固定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稳定、骨折愈合率高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WinquistⅣ型股骨干骨折的一种良好选择.
作者:尉伟卫;高伟强;吕泽斌;池雷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经皮加压钢板(PCCP)与3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40例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PCCP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3.1±11.9)岁;采用PCCP内固定治疗.加压螺钉组19例,男9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9.9±12.2)岁;采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12 ~37个月(平均23.7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PCCP组术后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早于加压螺钉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优于加压螺钉组,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加压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CP组1例(4.8%)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加压螺钉组8例(42.1%)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CCP在治疗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时,与3枚空心加压螺钉一样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的优点.且PCCP固定更牢固,患者术后可早期负重行走,早期即可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朱锋;徐耀增;耿德春;李荣群;付稳;朱世军;崔京福;朱永生;吴广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髌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髌骨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及骨折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髌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统计2 704例(2 723侧)成人髌骨骨折患者,男1 817例(1 833侧),女887例(890侧),男女比为2.05∶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24.16%).骨折按AO分型,高发骨折类型为34-C型(81.23%),高发骨折亚型为34-C1型(47.74%);骨折按Regazzoni分型,高发骨折类型为B型(69.34%).A组1 405例(1 413侧),男女比为2.46∶1;平均年龄为(43.1±15.4)岁.B组1 299例(1 310侧),男女比为1.70∶1;平均年龄为(48.6±15.8)岁.与A组比较,B组男女比降低,平均年龄升高,年龄≥51岁的患者明显增多,34-A型骨折患者所占比例升高,34-C型骨折患者所占比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髌骨骨折男性多于女性,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 ~50岁,高发骨折类型为34-C型,髌骨横形骨折多见;与前5年比较,后5年患者平均年龄升高,老年患者增多,但关节内骨折所占比例有下降的趋势.
作者:刘松;陈伟;王威;刘月驹;孙然;孙涛;赵海涛;殷兵;王海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负载去细胞基质的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复合微球与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联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制备负载去细胞基质的CS/nHA复合微球,分离、提纯SD大鼠的BMSCs.实验分为4组(每组每个时间点6个样本):空白组:单纯BMSCs培养,对照组1:去细胞基质与BMSCs共培养,对照组2:nHA与BMSCs共培养,实验组:负载去细胞基质的CS/nHA与BMSCs共培养.于培养14、21 d,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于培养3、7、10、14、21 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Ⅰ型胶原和骨桥蛋白的表达. 结果 负载去细胞基质的CS/nHA复合微球呈球形,粒径范围为3.52 ~ 29.65 μm.培养第21天,实验组内可见大量钙质沉积,茜素红染色呈阳性;对照组有少量钙质沉积;空白组钙质沉积更少.从培养第7天开始,实验组的ALP活性、Ⅰ型胶原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ALP活性、Ⅰ型胶原表达量又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培养第10天开始,实验组的骨桥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骨桥蛋白表达量又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21天,实验组和对照组ALP活性、Ⅰ型胶原及骨桥蛋白的表达均达到高峰. 结论 负载去细胞基质的CS/nHA复合微球与BM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乔瑞红;王东;孙海钰;高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髋臼骨折主要发生于青壮年,常由交通伤等高能量损伤所致,其治疗难点在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技术的掌握,要求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对于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患者,即使无急诊手术指征,也应尽早闭合复位髋关节,并在患者一般状况平稳后于2周内行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力争解剖复位.然而,当髋臼骨折发生在孕妇人群中时,则有8%的孕妇死亡率及25%的胎儿死亡率[1],这使得治疗策略往往倾向于保守治疗.除了极少数采用手术治疗的案例报道[2-5]外,绝大多数妊娠期髋臼骨折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以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1].影响诊疗决策的因素有:①骨科影像学检查及术中透视时射线对胎儿发育的影响,②围术期并发症对孕妇及胎儿生命的影响.本文介绍1例妊娠期髋臼骨折伴髋关节脱位患者的治疗经过,简要探讨影像学检查的安全性、手术时机的选择、围术期的注意事项及与髋臼骨折相关的坐骨神经损伤等.
作者:梁海杰;司徒炫明;杨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为39 ~ 79岁,平均56.5岁.内固定失败原因:内固定物松动、主钉切割致股骨头形态不完整和骨折移位3例,骨折不愈合并严重髋内翻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主钉穿出股骨头致创伤性髋关节炎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在预定平面截断股骨颈,将转子部骨折下移复位,利用生物柄假体的顺行击入使转子部骨折实现压迫复位与固定.假体类型:近端固定型锥形生物柄假体7例,圆锥形生物翻修柄假体5例.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9 ~ 11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为480 ~ 750 mL,平均560 mL.术中未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12例患者术后获14~52个月(平均25.7个月)随访.髋臼及生物柄均实现了生物压配和即刻稳定,术后3个月按Engh固定/稳定标准评定均达骨性固定.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6.4±2.8)分改善至(85.7±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术前充分评估股骨柄的有效固定长度、术中良好显露及人工关节假体的规范植入操作、股骨近端良好的骨与软组织修复与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甄平;李旭升;周胜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当我们在欣赏一幅绝世名画时,往往会被其中的灵感以及难以置信的色调所震惊.然而,大自然神奇的调色技巧也许会更让您惊叹.俄罗斯“大图网”发布了一组由欧洲航天局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中的山河图景甚至像是玻璃上的蜡染图和霜冻景象,其上的特殊色调不禁让人再次感叹大自然惊人的美丽.本文特挑选出其中2 1幅图片供大家欣赏!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设计一种中空植骨式动力髋螺钉,探讨该植骨螺钉是否能促进猪股骨颈骨折愈合. 方法 将动力髋螺钉设计成螺纹间带孔隙、中间扇叶状窗口的中空螺钉.选取16只健康实验猪(雌雄各半,平均月龄为3.5个月,平均体质量为25.1 kg),制作双侧股骨颈骨折(经颈型)动物模型,左后肢采用中空植骨式动力髋螺钉固定(实验组),右后肢采用普通动力髋螺钉固定(对照组).于术后4、8、12及16周分别行双侧髋关节X线片检查及CT平扫;于术后4、8、12周各处死4只猪取材,行生物力学测试;于术后16周处死4只猪,大体观察股骨颈骨折的愈合情况. 结果 X线片及CT平扫显示:术后4周实验组骨折线已部分模糊,新骨密度均匀;对照组骨折线清晰可见.术后16周实验组骨折线处周围骨密度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区别,外周光滑,股骨头表面未见点状致密增生;对照组骨折线处骨密度增高,少量骨吸收和骨小梁融合.术后8、12、16周实验组猪的Lane-Sandhu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周实验组猪标本的轴向刚度、三点弯曲刚度及抗扭转力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猪骨断端表面愈合良好;对照组骨折端为骨质连接. 结论 中空植骨式动力髋螺钉既能提供可靠固定,又能在骨折断端处植骨,可促进骨折早期愈合.本研究为此螺钉应用于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林达生;沈佳祚;李林;王雷;郝健明;李强;练克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的白菜、甘蓝和油菜全基因组测序项目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继白菜基因组测序项目完成后,科学家日前完成了甘蓝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近缘种植物基因组比较,发现了作物种间和种内基因组呈现多层次不对称的进化规律.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