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富;田鹏;王满宜
目的 探讨干扰串珠素表达对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生成的影响. 方法 选取30 只2个月龄的SD雄性大鼠,行后路L4-5腰椎全椎板切除术.术后第20天取每只大鼠硬膜后方的瘢痕组织,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细胞培养.筛选第3代瘢痕组织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分为3组(n=6):慢病毒介导小发夹RNA(shRNA)干扰组[进行慢病毒介导shRNA干扰串珠素表达实验]、纯慢病毒无shRNA组和空白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检测各组Ⅰ型胶原蛋白的生成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佳感染复数为100时,细胞形态正常,轮廓清晰,确定其为佳感染复数值.RT-PCR测定慢病毒介导shRNA干扰组、纯慢病毒无shRNA组、空白组Ⅰ型胶原蛋白RNA目的条带吸光度与内参条带吸光度比值平均分别为0.043±0.003、0.473±0.011、0.475 ±0.013,Western Blot测定Ⅰ型胶原蛋白RNA目的条带吸光度与内参条带吸光度比值平均分别为0.190±0.005、2.116±0.012、2.122±0.009,3组间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病毒介导shRNA干扰组Ⅰ型胶原蛋白生成量较纯病毒无shRNA组及空白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干扰串珠素表达能有效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生成Ⅰ型胶原蛋白,对抑制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有一定作用.
作者:孙明岳;邹云雯;褚言琛;王进;侯庆先;李冬梅;石新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实用的手部无创动态牵引架,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5例单手指关节部位闭合性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3例;年龄16 ~54岁,平均34岁.骨折部位:掌指关节4例,近指关节26例,远指间关节5例.所有患者指甲完整且不伴有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无病理性骨折.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后应用自行研制的无创动态指骨牵引架行无创牵引治疗,在不影响骨折正常愈合的情况下行早期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的运动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获3~6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5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功能:优2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4.2%.2例近指间关节骨折患者关节部位骨性增生,其他患指外观及功能均满意. 结论 无创动态指骨牵引架治疗指骨关节部位骨折具有方便、实用、固定稳定、操作简单、轻巧舒适等优点,且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邹旭;邹阳平;许永先;谭聪;王安才;张小平;肖树斌;张树新;詹森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AO锁骨钩钢板(CHP)中、长期留置对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Ⅲ~Ⅴ型)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 12月至2011年5月行切开复位AO CHP内固定治疗的95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80例,女15例;年龄20 ~ 63岁,平均45.0岁;Rockwood分型:Ⅲ型40例,Ⅳ型35例,Ⅴ型2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 ~7 d,平均4.6d.其中70例患者术后留置CHP,25例患者于术后12 ~ 23个月 (平均16.5个月)取出CHP.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疗效,并比较CHP留置患者的患侧与健侧、CHP留置与取出患者患侧的肩关节功能. 结果 95例患者术后获7.5个月至9年(平均38个月)随访.70例CHP留置患者中,发生肩峰下骨侵蚀45例,内固定物断裂3例,肩峰撞击13例,螺钉松动2例,肩周炎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7.1% (68/70).25例取出CHP患者中,发生肩峰下骨侵蚀3例,无肩锁关节再次脱位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2.0%(3/25).70例CHP留置患者患侧的UCLA评分[(27.0±11.0)分]低于其健侧[(34.0±1.0)分]和CHP取出患者患侧评分[(32.0±6.5)分]. 结论 AO CHP中、长期留置对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 Ⅲ~Ⅴ型)术后的肩关节功能存在不良影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高.
作者:翟艳斌;张永红;王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双入路切开复位双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肩胛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13例肩胛颈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3例;年龄19 ~52岁,平均35.3岁.按Euler等分型方法将肩胛颈骨折分为:解剖颈骨折3例,外科颈骨折10例(A型7例,B型3例).所有患者均使用3.5 mm重建钛板和螺钉固定.通过肩胛骨前位X线片测量肩胛盂成角和盂极角(GPA).末次随访时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和Herscovici功能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6~ 37个月(平均16.2个月)随访.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1例,接近解剖复位2例.术后7~9d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肩胛盂成角(27.1°)与GPA(36.2°)均较术前(55.1°、17.1°)有所改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79.6分(54 ~ 95分),其中优9例,良3例,差1例;Herscovici功能评分平均为14.7分(12~16分):优8例,良2例,可2例,差1例.无肩胛上动脉神经损伤、感染、血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双入路切开复位双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肩胛颈骨折可达到解剖复位、稳定内固定和满意的近期疗效.
作者:杨国义;杨旭;杜洋;郑宏;陈升浩;张振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牛去蛋白脱钙皮质骨基质(bDpDBM)微颗粒和牛脱钙皮质骨基质(bDBM)微颗粒用于体外干细胞培养的优缺点,探讨其作为微载体制备候选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冷冻粉碎牛四肢皮质骨,筛选出直径为200 ~ 500μm的微颗粒,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脱脂、脱钙、脱蛋白处理.设bDpDBM和bDBM微颗粒为研究对象,用于静态条件下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培养,比较两组微颗粒对干细胞增殖及功能保持的影响,分析其用于BMSCs培养的可行性. 结果 两组微载体进行培养第14天后显示bDpDBM组细胞扩增较bDBM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bDBM组培养的BMSCs的ALP定量及胞内钙含量明显较bDpDBM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DpDBM颗粒培养的BMSCs经诱导可向成骨、成脂及成软骨三系分化. 结论 bDpDBM由于去除了脱钙骨基质中的活性诱导成分,培养增殖效率增高,可较好地保持干细胞表型,适宜用作体外大量扩增BMSCs的微载体候选材料.
作者:邹继伟;王德欣;李亮;吕敏;李丹;毕龙;裴国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联合游离组织瓣移植治疗合并骨折的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热压伤的疗效.方法 2004年2月至201 1年12月共收治13例合并骨折的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热压伤伴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3 ~ 55岁,平均36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2例,A2型1例;B1型1例,B2型4例,B3型1例;C1型3例,C2型1例.创伤部位:小腿中下段7例,内踝部2例,外踝并足背部4例.创面缺损面积为18cm×8cm~35cm×22cm,平均25 cm× 16 cm.早期清创,创面行VSD技术治疗并置管、持续抗生素盐水冲洗,待创面清洁后予骨折内固定或动力装置重建,同时应用游离组织瓣移植覆盖创面.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的方法对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所有皮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获16 ~ 90个月(平均48个月)随访,内固定及骨与肌腱的外露区域得以游离皮瓣良好覆盖,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7.2个月),无骨不连发生.7例患者因肌腱缺损行阔筋膜移植重建,3例患者因肌腱粘连行肌腱松解术.4例患者重建肌腱肌力Ⅴ级,2例Ⅳ级,1例患者踝关节保持功能位肌腱粘连,未予松解.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的方法评定功能:优7例,良4例,可2例. 结论 VSD技术联合游离组织瓣移植能够早期修复合并骨折的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热压伤,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严立;胡锐;丁凡;程文俊;周蓓;郑琼;勘武生;任义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肘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通过肘前路“S”形手术入路行空心钉内固定术的20例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18~54岁,平均30.5岁.骨折按Regan-Morrey分类:Ⅱ型8例,Ⅲ型12例.术后进行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片,并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评定疗效. 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获6 ~ 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7个周).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优12例,良6例,中2例.肘关节功能均恢复正常,无肘关节疼痛. 结论 肘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是治疗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黄导;蔡贤华;黄继峰;王华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在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4例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2例;年龄18 ~65岁,平均34.2岁.按照Gustilo分型:ⅢA型13例,ⅢB型18例,ⅢC型5例,其中胫前、后动脉均断裂2例,胫前动脉断裂3例.所有患者采用分期治疗,早期行清创、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修复软组织,经7~22 d伤口稳定后二期更换为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2例患者行截肢术,其余32例患者术后获18~24个月(平均21.4个月)随访,肢体终存活恢复.2例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出现针道感染,去除外固定支架清创,待稳定后更改为内固定后愈合良好;其余30例患者二期改内固定后均愈合良好.无深部感染、畸形愈合及骨不连发生.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12例,差2例,优良率为93.8%. 结论 在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分期治疗中,一期外固定支架固定能维持骨端的相对稳定,便于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及骨折的二期处理.
作者:蒋继亮;王飞;周强;杨俊生;陈春林;王维顺;李颖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结合肌瓣转移游离植皮治疗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 方法 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52例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患者,男37例,女15例;年龄24 ~ 66岁,平均38.9岁;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cm~35 cm×30cm,骨外露面积:6 cm×4 cm~lO cm×5 cm.开放性骨折按Gustilo分型:Ⅲ A型17例,Ⅲ B型35例.急诊清创后利用邻近肌瓣转移大限度覆盖骨外露,缩小骨外露范围,裸露骨质钻数个小孔后使用VSD技术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采用游离植皮术联合持续VSD技术修复创面.小腿及足踝部功能按Lowa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 结果 52例患者应用VSD技术治疗1~4次,骨外露被完全覆盖时间为6 ~ 29d,平均18.2d.所有患者术后获6个月至5年(平均为2年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软组织缺损区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快、质地好,骨外露被快速生长的肉芽组织所覆盖,创面游离植皮全部成活.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5例发生跟腱挛缩致马蹄足畸形,后期行矫正术.无合并感染、骨坏死和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小腿及足踝部功能按Lowa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9例,良33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为80.8%. 结论 VSD技术结合肌瓣转移游离植皮治疗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可避免截肢和复杂手术,是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曲家富;闫荣亮;王良;吴俊;曹立海;赵国志;孙开艳;张玲;杜晓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并获随访的98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其中有限切开复位组(行内侧或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78例,男5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5.9个月 闭合复位组(行闭合复位内固定)20例,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70.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和1年时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有限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52.2±7.0) min]较闭合复位组[(72.8±13.7) min]短;术中透视次数[(3.3±1.0)次]少于闭合复位组[(9.9±1.9)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均在术后4周获骨折临床愈合,术后2个月获骨性愈合.按照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有限切开复位组优良率[24.4%(19/78)]与闭合复位组[30% (6/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有限切开复位组优良率[100% (78/78)]与闭合复位组[95% (19/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骨折延迟愈合、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和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一例需再次行髁上截骨术.结论 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愈合时间相同,而无法闭合复位的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通过有限切开复位获得满意复位,且后者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1年患者肘关节功能更好.
作者:李凡;勘武生;徐剑;李明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胸锁关节外锁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5例胸锁关节外锁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4例,女1例;年龄26~ 82岁,平均54.9岁.骨折根据Edinburgh分型:1A1型5例,1B1型10例.入院时损伤严重度评分为8 ~75分,平均26.1分.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对于断端之间无骨皮质接触、锁骨节段性骨折或合并同侧肩胛骨骨折的9例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另6例患者采用患肩悬吊制动等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v评分标准评定患肩功能. 结果 9例手术患者术后获12 ~ 18个月(平均15.3个月)随访.锁骨近端骨折均获解剖复位和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3个月.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为80 ~100分,平均95分;1例患者术后发生钢板断裂.6例保守治疗患者术后获10 ~ 13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4例不稳定型锁骨近端骨折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为70 ~ 80分,平均77.5分;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于伤后1个月死亡. 结论 对于不稳定型胸锁关节外锁骨近端骨折,通过手术恢复胸锁关节之间的解剖、重建上肩胛悬吊带复合体的稳定性,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吴晓明;李凡;高伟;桑伟林;王秋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类常见骨折,可分为低能量损伤和高能量损伤,后者常伴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且预后较差.常用分类方法为Schatzker分型,其被广泛用于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但迄今在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十几年来的相关文献,针对以下6个问题作一综述.一、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发生情况当暴力作用于膝关节导致胫骨平台骨折时,作为膝关节重要附属结构的半月板和韧带往往一同遭受损伤.关于胫骨平台骨折伴发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主要与所采用的检查方法不同有关.早期文献[1-3]报道以术前体检和术中探查作为主要检查方法,发现的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为20% ~ 30%.
作者:毛玉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有3项研究对成人和儿童患者发生骨盆骨折后的死亡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尽管骨盆骨折属于严重创伤,但是由于骨盆骨折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的几率在成人和儿童患者中均不高,而且两者相比而言,儿童的死亡率更低.抽 样通过MEDLINE检索过去15年间发表的关于评价和比较成人和儿童患者骨盆或髋臼骨折治疗结果的病例研究,通过相关检索式共检出18篇文献,其中3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对本研究探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作一评述.
作者:Mohit Bhandari;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探讨钽涂层假体表面骨长入特点及其骨组织相容性. 方法 将6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钽涂层组和钛涂层组(n=30),无菌条件下分别进行钽涂层假体与钛涂层假体股骨髁内植入术.分别于术后4、8、16周处死两组动物各10只,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分析(分别取2个标本)、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别取8个标本)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等方法对两组涂层假体表面附着组织的结构进行分析和量化. 结果 假体植入后4周,假体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及EDX分析发现两组涂层假体表面均有骨组织附着,新生组织小梁结构清晰.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假体植入后两组涂层与周围新生骨组织结合紧密,涂层稳定无脱落,假体周围的骨量随假体植入时间逐渐增加.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术后4、8、16周钽涂层组假体周围的骨量面积比值平均分别为29.92% ±3.92%、37.68% ±3.61%、42.94%±4.15%,钛涂层组平均分别为29.36%±3.39%、36.35%±3.03%、41.71%±3.86%,同一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植入时间的不断增加,钽涂层假体表面的成骨量不断增加;钽涂层假体具有良好的骨组织相容性及植入早期的稳定性.
作者:段永宏;朱庆生;郭飞;李矛;蒋驰;朱锦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治疗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3年6月治疗的398例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男207例,女191例;年龄1.3~14.0岁,平均7.5岁;伸直尺偏型372例,伸直桡偏型10例,屈曲型16例.桡动脉搏动缺失25例,较对侧减弱40例;正中神经损伤27例,桡神经损伤18例,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同时受累12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4 h内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C型臂X线机监测下闭合复位满意后,分别在内、外髁部位穿入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后屈肘60°~ 90°位石膏托固定2周,主动功能锻炼,3周去除内固定,开始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按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 360例患者术后达解剖复位,38例复位后有轻度桡偏,肱骨前倾角略减小.桡动脉搏动恢复,术后3~24周(平均6周)神经损伤恢复.286例患者术后获6~ 27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4例出现轻度肘内翻,但无需手术矫形.按照Flynn临床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280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充分麻醉下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可有效治疗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曾裴;杨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5月采用VSD技术结合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67例各种急性大面积软组织损伤患者,男41例,女26例;年龄19 ~78岁,平均33.5岁.创伤部位:肘及前臂16例,手腕部28例,腹壁腹股沟部4例,大腿10例,小腿9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2 cm×10 cm ~50 cm×30 cm,合并各种骨折29例,骨外露18例,肌腱外露24例,血管外露11例.一期清创+骨折固定+VSD技术治疗17例,二次扩创+ VSD技术治疗50例.VSD装置一般保留1周.对于24例伴有骨外露、肌腱、神经、血管外露的患者,行腹股沟轴型皮瓣移植16例,腹部皮肤包埋4例,带血管游离皮瓣移植2例,胸-脐联合皮瓣修复2例.结果 67例患者创面全部获愈合,住院时间为15 ~ 58 d,平均31.7d.邮票状植皮愈合31例,中厚皮片植皮愈合12例;24例伴有骨外露、肌腱、神经、血管外露患者经皮瓣移植创面均获得修复,无创面溃烂不愈合者.63例患者术后获3~12个月(平均5.7个月)随访,创面愈合,均无再次感染、窦道形成,外观满意,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急性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经严格、彻底清创后使用VSD技术可以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减少创面污染和感染,再及时行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肖良宝;胡军;查国庆;牛晓峰;刘云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早期治疗前臂严重辗轧撕脱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4月至2010年7月收治23例前臂严重辗轧撕脱伤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17 ~43岁,平均27.5岁.骨折情况:尺、桡骨双骨折11例,尺、桡骨单发骨折6例,桡骨中远段骨折并下尺桡关节脱位4例,尺骨近段骨折并桡骨头脱位2例.血管损伤情况:尺、桡动脉均断裂4例,尺、桡动脉单发断裂14例,肱动、静脉断裂2例.神经损伤情况:正中、尺神经单发断裂8例,正中、尺神经均断裂2例,桡神经深支断裂1例.按Gustilo分型:Ⅱ型3例,ⅢA型6例,ⅢB型8例,ⅢC型6例.采用急诊彻底清创、骨折可靠内固定,一期组织功能重建肌腱、神经,利用全层皮植皮、游离皮瓣或带蒂皮瓣移植等方法延期闭合创面,积极康复治疗.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5 ~29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肢体及移植皮瓣均顺利存活.所有骨折均于伤后3~8个月(平均4.1个月)获骨性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性感染.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8例,差3例,优良率达87.0%. 结论 采用急诊彻底清创、骨折可靠固定、早期组织功能重建、延期闭合创面、积极康复等方法治疗前臂严重辗轧撕脱伤,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夫平;余业文;丘日升;石惠文;冷树立;金日浩;林戈亮;周健辉;李国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联合臭氧水冲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创面的疗效.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8):VSD联合5、10 mg/L臭氧水冲洗组、VSD联合庆大霉素冲洗组、VSD联合生理盐水冲洗组、常规换药组.成功建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后行病灶清除、安置VSD装置.术后VSD联合冲洗组经冲洗管分别注入5、10 mg/L臭氧水、庆大霉素及生理盐水冲洗,1次/12h,常规换药组换药,1次/d,共治疗5d.每组造模时、造模后及治疗5 d时行白细胞总数、局部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检测.治疗5 d时局部组织行HE染色观察炎性反应. 结果 治疗5 d时VSD联合5、10 mg/L臭氧水冲洗组TNF-α表达[(26.93±3.57) 、(24.47 ±3.08) pg/mL]明显低于VSD联合庆大霉素冲洗组、VSD联合生理盐水冲洗组、常规换药组[(34.98±3.17)、(45.76 ±4.17)、(49.07 ±4.27) pg/mL],EGF表达[(172.49 ±6.47)、(185.03 ±5.56) pg/mL]明显高于后3组[(124.51 ±6.75)、(90.81 ±4.17)、(85.72 ±4.67)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联合10 mg/L臭氧水冲洗组无明显分泌物渗出,大量肉芽组织生长,HE染色显示炎性细胞浸润少,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VSD联合5、10 mg/L臭氧水冲洗治疗感染性创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换药及VSD联合庆大霉素或生理盐水冲洗,其中VSD联合10 mg/L臭氧水冲洗疗效好.
作者:陈安富;马云飞;姜楠;林庆荣;赵培冉;董福;余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肩锁关节损伤是肩部常见损伤,主要包括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9% ~ 10%的肩胛带损伤累及肩锁关节.肩锁关节脱位在肩部损伤中发病率较高,约占肩部损伤的12% [1-2],其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对肩关节损伤机制的研究深入,对于移位较大的肩锁关节损伤患者,大多学者更倾向于手术治疗.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有关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一、肩锁关节的解剖特点肩锁关节是由锁骨远端和肩峰构成的滑膜关节,可活动,中间有关节盘.由关节囊、肩锁韧带、喙锁韧带等维持关节的稳定性.肩锁韧带是限制锁骨和肩峰前、后移位的首要结构,喙锁韧带是限制锁骨垂直移位的重要结构[3].相关研究[4]表明,稳定肩锁关节的主要结构为喙锁韧带.肩锁关节在功能上属微动关节,参与肩关节的联合运动,主要有上下、前后、旋转3种基本运动形式.上肢上举时锁骨会出现40°~50°的旋转,但由于锁骨上旋和肩胛骨下旋同时发生,因此,正常的肩锁关节只有5 °~8°的活动度[5].
作者:刘松;秦士吉;张英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在CT血管造影(CTA)三维重建图像上观察Corona Mortis动脉的存在率及位置,以期为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期间行腹主动脉CTA检查的80例(160个半骨盆)患者资料,男34例,女46例;年龄19 ~ 84岁,平均47.2岁.利用Mimics 10.01软件对患者骨盆CTA.dicom格式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图像上观察Corona Mortis动脉,记录该血管的支数及起源,并测量该血管与耻骨联合的距离.比较左右两侧半骨盆、男女性及年龄≤50岁组与年龄> 50岁组之间Corona Mortis动脉存在率的差异. 结果 共发现29条Corona Mortis动脉,存在率为18.1% (29/160).左侧和右侧Corona Mortis动脉存在率分别为17.5% (14/80)、18.8% (15/80);男性与女性Corona Mortis动脉存在率分别为19.1% (13/68)、17.4% (16/92),年龄≤50岁组与年龄>50岁组Corona Mortis动脉存在率分别为14.3% (14/98)、24.2% (15/62),以上组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rona Mortis动脉经过耻骨上支的交点至耻骨联合上边缘的距离平均为(53.70 ±4.00) mm. 结论 CTA三维重建可清晰观察到Corona Mortis动脉.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和Stoppa入路行骨盆髋臼骨折手术前建议先行腹主动脉CTA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该血管.术中剥离至距离耻骨联合上边缘(53.70±4.00) mm处的耻骨上支表面时,应高度警惕该变异血管的存在.
作者:赵辉;张轩轩;张丕军;隆腾飞;王钢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