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侧后方入路椎体开放截骨植骨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

陈勇;徐海栋;赵建宁;左衍海

关键词:胸椎, 腰椎,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植骨
摘要:目的 采用侧后方入路椎体开放截骨植骨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评价其放射学指标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13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20~58岁,平均37.2岁.T11骨折2例,T12骨折3例,L1骨折6例,L2骨折2例.均行侧后方入路椎体开放截骨植骨内固定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 d至2年,平均8个月.植骨均为自体髂骨.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后缘高度、cobb角及治疗相关并发症情况,患者主观满意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均获12 ~36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椎体前缘、后缘高度分别由术前平均(21.02±3.02)、(31.34±5.18) cm矫正至术后(31.88±3.46)cm、(33.75±3.66) cm,cobb角由术前平均28.46°±5.81°矫正至术后4.62°±3.48°,VAS评分由术前(7.63±0.72)分矫正至术后(1.39±1.02)分,以上项目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死亡、大血管及腹腔内脏器官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侧后方入路椎体开放截骨植骨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联合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11例;年龄30 ~ 81岁,平均57岁.应用MIPPO结合肱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评价手术优点和治疗结果.结果 29例患者术后获4~18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根据Neer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5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9.7%.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切口长度平均为4.0cm.骨折线模糊的时间或消失的时间为4~8周,平均5.3周,1例患者由于术后康复不配合,导致肩关节活动部分受限. 结论 新型MIPPO联合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微创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门鹏翔;伍骥;郑超;崔玉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陈旧性Bennett骨折的解剖病理特点及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陈旧性Bennett骨折的解剖病理特点、手术治疗及预后. 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13例陈旧性Bennett骨折患者,男12例,女1例;年龄17 ~42岁,平均34.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12周(平均7.9周).所有患者经X线检查确诊后手术治疗,适当松解第1腕掌关节桡背侧韧带复合体,清理骨折间隙,解剖复位并固定关节骨折块,对腕掌关节行克氏针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周后,拔除经关节克氏针,并行渐进性功能锻炼.每月复查X线片.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全部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未发生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1例合并大多角骨关节软骨损伤,其他12例均无明显疼痛.按总主活动度系统评定法评定拇指功能:优9例,良2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结论 第1腕掌关节桡背侧韧带复合体发生瘢痕挛缩是陈旧性Bennett骨折的病理特点,将影响桡背侧关节的骨折块复位.术中适当骨膜下松解桡背侧关节囊韧带复合体是获得桡背侧关节骨折块解剖复位的关键.受伤时间超过3个月、合并大多角骨关节软骨损伤可能是影响陈旧性Bennett骨折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余剑;赵建宁;郭亭;周利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2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9例,女5例;年龄56~67岁,平均59.5岁.骨折按Nee分型:二部分骨折17例,三部分骨折7例,均为闭合骨折.其中15例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组),9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分别于骨折术后3、6、12个月摄X线片、查体记录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 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14 ~36个月(平均23.2个月)随访.手术组出血量平均为(550±80)mL,手术时间平均为(115±20) min,术后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全部患者术后12个月时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未出现肱骨头坏死.全部患者术后3、6个月时SPA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评价优于非手术组. 结论 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二或三部分骨折,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手法复位满意的患者术后配合积极的康复锻炼也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方礼明;张亚军;王博;李兵;黄楠;张军;郑继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磷酸钙骨水泥强化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固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加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固定的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09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治疗的68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CPC加固组(CPC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22~63岁,平均52.9岁.单纯内固定组(非CPC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25~ 62岁,平均54.3岁.两组中神经根型10例,脊髓型45例,混合型13例.31例伴有严重骨质疏松. 结果 68例患者术后均获10~32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获一期愈合.CPC组和非CPC组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151.4±20.2)、(141.1 ± 19.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268.5±80.1)、(262.7 +75.3) 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示患者植骨均获融合,融合时间为8~16周,平均12周.两组患者植骨融合率、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PC加固颈椎前路钢板螺钉治疗颈椎病可获得满意疗效,且可以减少术后内置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跃平;李书振;王一民;朱辉;尹庆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肌腱损伤愈合的研究进展

    肌腱损伤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绝大多数损伤肌腱以纤维化愈合,愈合肌腱无论是生化特性还是生物力学特性均无法与正常肌腱相比.损伤肌腱愈合后发生再次断裂的几率高达1.7% ~20.8%[1],由此导致的劳动及运动能力的丧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然而,目前尚无有效方法能完全恢复损伤肌腱的功能.近年来,有研究[2]发现,成人的肌腱发生损伤后多以纤维化的方式愈合,而胎儿却为近乎完美的无瘢痕愈合甚至再生,因此,研究热点逐渐转移至如何改善肌腱损伤愈合的生物学过程上.如何逆转损伤肌腱纤维化、重塑肌腱组织结构并深入了解肌腱再生,是治愈肌腱损伤的关键和前提.本文就肌腱损伤愈合生物学过程及相关研究热点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崔清波;杨书龙;李连涌;李昭铸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垂直钢板与平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目的 从生物力学方面比较平行钢板与垂直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取3具成人上肢尸体标本(6个),用骨刀将肱骨远端制成T型骨折模型.将同一具尸体的左、右两侧肱骨标本分别行垂直钢板与平行钢板固定.将固定好的标本以5 N/s的速率进行纵向垂直加载,大加载负荷为2000N,共3次,取其平均值,记录肱骨被压缩时的垂直压缩位移、髁间分离的开口位移、内外髁内部的形变及垂直压缩刚度. 结果 在相同载荷下,应用平行钢板固定的压缩位移、开口位移及内外髁形变均小于垂直钢板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平行钢板固定的轴向压缩刚度大于垂直钢板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平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垂直钢板固定.

    作者:孙雪冬;吴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肩峰形态的CT观测及其与锁骨钩状钢板的匹配性研究

    目的 观测肩峰的应用解剖学参数,分析锁骨钩状钢板与肩峰下表面形态的匹配性,为锁骨钩状钢板的临床应用及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应用西门子螺旋CT对61例国人行双肩薄层扫描并三维重建,男24例,女37例;年龄20~ 83岁,平均45.2岁.测量肩峰的厚度、长度及宽度,观察肩峰下表面的形态;并比较肩峰下表面形态与钩状钢板的匹配性. 结果 肩峰厚度平均为(0.85±0.1 3)cm,男性平均为(0.94±0.12) cm,女性平均为(0.79±0.10) 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2,P =0.020);肩峰长度平均为(2.08±0.20) cm,男性平均为(2.09±0.21) cm,女性平均为(2.06±0.18)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1,P=0.129);肩峰宽度平均为(3.81±0.52) cm,男性平均为(4.34±0.32) cm,女性平均为(3.47±0.25)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25). 结论 肩峰的形态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肩峰厚度与宽度方面,现有锁骨钩状钢板的深度偏大,且形态与国人肩峰下表面形态匹配性欠佳,有必要根据性别差异改进器械,同时在使用时注意个体化塑形,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作者:陈涛;叶猛;郭远清;黄创新;李国威;赖家盈;黄宗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微创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采用Achillon行微创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7例7足急性跟腱断裂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1~53岁,平均34 2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1 d,平均3.8d.手术切口在跟腱断裂处内侧行2.0~3.5 cm长切口,以Achillon插入行微创手术缝合跟腱断端.术后康复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伤口均获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获5~11个月(平均7.2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时患者均正常下地负重,无再发跟腱断裂,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93.2分,患处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为1.2分.结论 对急性跟腱断裂采用Achillon行微创手术缝合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跟腱修复方法的较好选择.

    作者:徐海林;王天兵;党育;芦浩;姜保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锁定钢板微创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钢板微创术式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采用胫骨远端“L”形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关节面、经皮下插入锁定钢板治疗35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男27例,女8例;年龄20 ~ 58岁,平均40岁;骨折按Rüedi-Allg(o)wer分型:Ⅰ型2例,Ⅱ型10例,Ⅲ型2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4d,平均8d.术后注意观察伤口情况,踝关节早期行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复查X线片见关节面及干骺端骨折均对合良好,伤口皮缘坏死3例,2例换药后愈合,1例钢板外露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物后伤口愈合;创口感染不愈合1例,清创换药治疗1个月后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1~5年(平均22个月)随访.术后1年踝关节功能采用Mazur评分法评定疗效:优24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1.4%.无骨折不愈合,无内固定物脱出、断裂而导致的踝内翻畸形患者. 结论 锁定钢板微创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能准确复位关节面,提供骨折端的坚强固定,保护局部软组织血供,只要掌握好手术时机,规范手术操作,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张远成;何磊;韩立民;王照平;冯志永;何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万古霉素/硫酸钙药物缓释系统体外释放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生物可降解材料硫酸钙对万古霉素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rhBMP-2)体外缓释特性. 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抑菌实验检测缓释材料中万古霉素的浓度及活性,利用ELISA试验和ALP实验检测缓释材料中rhBMP-2的浓度及生物活性. 结果 rhBMP-2/万古霉素/硫酸钙药物缓解系统可释放高于55.8 μg/mL万古霉素长达144h,活性达70%以上;可释放活性rhBMP-2长达30d,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无抑制增殖作用,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 结论 rhBMP-2/万古霉素/硫酸钙药物缓解系统能缓慢释放活性万古霉素与rhBMP-2,且不会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郑隆宝;王新强;李杭;潘志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以指固有动脉为蒂的掌背逆行岛状皮瓣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 探讨第2~5指中远节皮肤缺损伴骨折、肌腱断裂的新的修复方法. 方法 以指固有动脉-指总动脉-指蹼动脉-掌背动脉-掌背动脉皮支为蒂,设计掌背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指掌侧皮肤缺损、切取皮瓣时,皮瓣近端沿掌背神经方向做延长口,切取足够长度掌背神经,以便与指固有神经吻合,恢复指腹感觉.2003年6月至2009年3月应用此方法修复24例(26指)伴骨折、肌腱断裂的手指中远节皮肤缺损患者,男17例,女7例;年龄16 ~63岁,平均37岁.掌侧皮肤缺损15例17指,背侧缺损9例9指.合并肌腱缺损2例,切取皮瓣时一并切取一段示指(小指)固有伸肌腱修复. 结果 皮瓣切取面积为3.1 cm×1.6 cm~6.0 cm ×4.0 cm.24例皮瓣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血管危象.22例患者术后获4 ~32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2例失访.皮瓣质地、色泽好,外形良好,指腹较饱满,恢复痛温觉,两点辨别觉为5~9 mm,平均7.5 mm,按感觉功能评定标准为S3+~S4.4例发生肌腱粘连,术后3~6个月行松解术,手指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以指固有动脉为蒂的掌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伴骨折、肌腱断裂的手指中远节皮肤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李启朝;崔浩杰;朱广明;张双喜;边朝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诊断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11例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2 ~ 40岁,平均33.8岁.左侧4例,右侧7例;表现为肘关节内外侧均有压痛、肘关节轻度内翻、活动受限,但无肘关节脱位.术前应力像和三维CT检查,可见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肱桡关节间隙增宽.麻醉后于X线透视下检查,对前臂施加内翻、内旋及轴向应力,可诱发出明显的肘关节脱位和肱桡关节间隙增宽.患者均采用克氏针结合钢板螺丝钉固定冠状突骨折,并以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固定,均未修复侧副韧带.术后早期活动.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6~26个月(平均14.4个月)随访.平均屈曲为137.8°±4.4°(130°~ 140°),平均伸直为5.6°±7.3°(0~ 20°),平均屈伸为132 2°±9.7°(120°~ 140°);平均旋前为87.8°±6.7°(70°~90°),平均旋后为88.9°±3.3° (80°~ 90°),平均旋转为176.7°±10.0°(150°~180°).所有患者未出现肘关节不稳定、关节疼痛及肘内翻等并发症. 结论 手术治疗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早期疗效满意,可避免保守治疗可能出现的肘内翻、关节快速退变及肘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

    作者:蒋协远;查晔军;公茂琪;刘兴华;张力丹;高志强;王满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应用锁定钢板经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NeerⅡ型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钢板经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移位的NeerⅡ型肱骨近端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锁定钢板经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23例移位的NeerⅡ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0例,女13例;年龄52 ~ 74岁,平均65.1岁.骨折按Neer分型:均为Ⅱ型肱骨近端骨折.对骨折复位和内固定物位置进行观察和随访,记录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将肩关节外展功能与健侧进行比较. 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12 ~ 27个月(平均18.8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获一期愈合,X线片示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骨折愈合时间为8~20周,平均10.8周,未发生腋神经损伤、肱骨头坏死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外展84.4°±3.5°,前屈上举169.1°±6.7°,外旋42.2°±2.5°,内旋达T9水平;Neer评分平均为(89.9±7.5)分,优17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87.0%.肩关节外展功能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0,P=0.140). 结论 应用锁定钢板经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移位的NeerⅡ型肱骨近端骨折,固定牢靠,降低了软组织和骨折残留血供的破坏,减少关节周围瘢痕的形成,可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冯万文;陈天年;刘海涛;韩成相;陶明高;李婷;李春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侧后方入路椎体开放截骨植骨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

    目的 采用侧后方入路椎体开放截骨植骨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评价其放射学指标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13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20~58岁,平均37.2岁.T11骨折2例,T12骨折3例,L1骨折6例,L2骨折2例.均行侧后方入路椎体开放截骨植骨内固定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 d至2年,平均8个月.植骨均为自体髂骨.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后缘高度、cobb角及治疗相关并发症情况,患者主观满意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均获12 ~36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椎体前缘、后缘高度分别由术前平均(21.02±3.02)、(31.34±5.18) cm矫正至术后(31.88±3.46)cm、(33.75±3.66) cm,cobb角由术前平均28.46°±5.81°矫正至术后4.62°±3.48°,VAS评分由术前(7.63±0.72)分矫正至术后(1.39±1.02)分,以上项目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死亡、大血管及腹腔内脏器官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侧后方入路椎体开放截骨植骨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勇;徐海栋;赵建宁;左衍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跟骨骨折撬拨顺序复位与传统术式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开窗、定点撬拨顺序复位治疗跟骨粉碎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60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1~ 65岁,平均36岁;采用骨膜剥离器复位关节面后钢板固定;治疗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2~69岁,平均39岁;采用开窗、定点撬拨、牵引复位的方法,复位骨折并植骨钢板固定. 结果 患者术后获6 ~ 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治疗组手术时间短、B(o)hler角恢复满意、骨折愈合时间短、关节活动疼痛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跟骨开窗定点撬拨顺序复位的方法,可有效恢复跟骨距下关节面的完整性,重建跟骨的生物力学结构,提高手术的解剖复位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雪生;黄素芳;王朝亮;康颂科;李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高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在股骨颈骨折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高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DSA)对股骨颈骨折预后的影响,以期更加准确地预测预后. 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45例单侧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26~ 60岁,平均45.4岁.采用高选择性高DSA,根据高选择性DSA结果进行分型:造影显示越过骨折线3~6支支持带血管影为I型,本组15例;显示1~2支血管影为Ⅱ型,本组14型;没有越过骨折线血管支显影为Ⅲ型,本组16例.所有患者均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行闭合空心钉内固定.术后根据症状及影像学(如X线片、CT、MRI或高选择性DSA技术)来判断股骨头坏死和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 45例患者术后获24~60个月(平均36.7个月)随访.DSAI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坏死率为0,骨折不愈合率为13.3% (2/15);Ⅱ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坏死率为7.1%(1/14),骨折不愈合率为7.1%(1/14);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坏死率为100% (16/16),骨折不愈合率为0.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与DSA显示的血管数量成负相关,与年龄成反比;骨折不愈合的发生与年龄成正比,与DSA显示的血管数量无关联. 结论 高选择性DSA分型对预测股骨颈骨折的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游浩;刘洋;李明辉;朱胜文;陈方舟;吴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后路椎管前后方同时减压治疗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段爆裂骨折

    目的 探讨后路椎管前后方同时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2006年2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后路椎管前后方同时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的28例伴有脊髓损伤的胸腰段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9例,女9例;年龄21~52岁,平均35.6岁.T11骨折3例,T12骨折11例,L1骨折9例,L2骨折5例.骨折按AO分型:A3型16例,B型7例,C型5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SIA)分级标准评定:A级6例,B级12例,C级10例.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12 ~ 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46.8%±18.3%恢复至术后90.3%±14.2%,椎体后缘高度由术前80.4%±12.4%恢复至术后94.2%±15.1%,cobb角由术前平均20.1°±11.5°改善至2.7°±2.4°,以上项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按ASIA损伤分级评定神经恢复情况:6例A级损伤患者无明显变化,其余不完全损伤患者均有1~2级恢复. 结论 采用后路椎管前后方同时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有脊髓损伤的胸腰段爆裂骨折具有减压彻底、复位满意及内固定牢固等优点.

    作者:于金河;孙先泽;任亮;侯树兵;顾振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成纤维细胞(Fb)向成骨细胞转化的影响. 方法 Fb来源于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通过分离、纯化、培养而得到.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成骨诱导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液培养,不加入任何诱导剂及干预因子;成骨诱导组:成骨诱导液为常规培养液中加入浓度为1×10-8 mol/L地塞米松、50 mg/L维生素C、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实验组:成骨诱导液中加入终浓度为50 ng/mL的IGF-1.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检测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各组细胞培养后6d后的骨钙素含量,采用钙钴染色评价培养后2周的成骨能力.结果 实验组细胞增殖较其他两组旺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白对照组和成骨诱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LP活性和骨钙素测定:实验组ALP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组ALP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钙化结节数量明显较其他两组多,成骨诱导组次之,空白对照组未见钙化结节.结论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以促进Fb在成骨过程中的增殖以及增加其成骨能力.

    作者:孙海钰;张彬;管涛;刘亮;李玉波;王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双源三维CT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的印迹技术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印迹技术,尝试建立适用于关节镜下ACL解剖双束重建定位及测量系统,为临床实现个体化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0名志愿者,对其双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2-AW4.4版本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股骨外髁内侧壁三维模型,观察、圈画、标定ACL股骨止点双束印迹,定位股骨远端与股骨外髁滑车相交点O点;尝试测量ACL印迹长、短轴,两束中心点距离与股骨干之间夹角,双束中心点距离及印迹边缘至股骨髁软骨缘的距离等. 结果 采用DSCT技术再现的ACL股骨止点印迹为一凸起、平坦、形态不规则、灰度一致但与周围不同的区域;在股骨外髁三维模型上,成功建立了适用于关节镜下ACL解剖双束重建的“三点两角”定位系统.印迹长轴平均为(16.5±1.8) mm,印迹短轴平均为(8.0±1.3)mm,印迹角度平均为8 3°±4.9°,双束中心点距离平均为(7.8±1.0) 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远端近距离平均为(1.6±1.5) 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后缘近距离平均为(1.7±0.9)mm. 结论 采用DSCT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重建ACL股骨印迹;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形态、位置存在个体化差异,“三点两角”定位法更适用于关节镜下定位,实现ACL解剖个体化重建.

    作者:张强;徐虎;王迎春;孙芳菲;张春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5mg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骨折

    目的 探讨5mg唑来膦酸每年1次在干预绝经后妇女不同原因所致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作用. 方法 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89例,根据病情分为两组:A组(原发性骨质疏松)47例,年龄47~83岁,平均63.7岁;其中骨折患者27例,6个月内均未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B组(继发性骨质疏松)44例,年龄45 ~78岁,平均62.5岁;其中骨折患者28例;同时伴有类风湿关节炎(6例)、乳腺癌术后(9例)、子宫内膜癌术后(3例)、消化系统溃疡(7例)、溃疡性结肠炎(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5 mg唑来膦酸,30 min静脉注射治疗,每年1次,骨化三醇0.25 μg和钙剂600 mg及维生素D125 IU,1次/d.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时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及跌倒风险指数(FI),观察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所有新鲜骨折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随访,骨折愈合良好,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治疗12个月后,A、B组分别有43例、42例患者获得随访.A组骨密度增加:腰椎5.8%、股骨颈2.9%、Words区5 2%、大转子5.3%和髋部总量3.9%,FI降低26.1%;B组骨密度增加:腰椎3.4%、股骨颈2.1%、Words区3.2%、大转子3.0%和髋部总量2.5%,FI降低21.8%.与治疗前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A、B组各有1例发生骨折,均行保守治疗.两组患者血钙、血磷测定均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有不良反应.结论 每年1次5 mg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可显著提高腰椎、髋部及股骨颈的骨密度,降低跌倒风险,是一种方便高效的临床骨质疏松治疗手段.

    作者:林华;徐天舒;范璐;杨海明;陈新;钱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