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奇;施忠民;柴益民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骨折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1997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7例AS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6例,女l例;年龄32 ~61岁,平均47.8岁.依据AS胸腰椎骨折的损伤机制、影像学特征,将其分为椎体型(VB型)和椎间隙型(IS 型).其中VB型骨折6例,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后路内固定术;IS型骨折11例,采用前路椎管减压支撑植骨、前后联合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获得骨折断面的有效接触,并解除脊髓压迫、改善胸腰椎矢状面平衡.所有患者术后获1.5 ~4.O年(平均2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6 ~ 20周,平均18.0周.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骨折不愈合及神经性和感染性的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多数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有所改善.所有患者术后腰背疼痛立即得到缓解;术前cobb角平均为48.0°±8.5°,术后即刻为30.4°±1.3°,末次随访时为30.9°±1.3°,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25.147,P=0.000),而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AS胸腰椎骨折的类型与损伤机制选择手术方式,能增强骨折断面间的稳定性,有效恢复椎管容积及脊柱的应力轴线,减少脊髓损伤并发症.
作者:张文生;郑闽前;邹国友;孟庆兵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进行比较,探讨微创经皮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3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Viperl微创经皮(微创组,10例)和传统开放手术(开放组,13例)经伤椎固定.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射线暴露参数、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背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评分改善等.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 30个月(平均14.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镇痛药使用剂量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微创组比开放组术中射线暴露时间长、面积剂量乘积和皮肤入射剂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和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6个月开放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均优于微创组,但微创组VAS评分及Oswestry评分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后凸矫正效果满意,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作者:刘斌;董健文;戎利民;谢沛根;冯丰;何磊;杨补;刘小明;陈瑞强;李宁;杨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皮瓣修复前足残端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例前足毁损伤后致残端有创面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3例;年龄18~45岁,平均25.4岁.创面均位于跖跗关节以远,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合组织缺损,急诊清创后骨与肌腱外露,创面面积9cm×5 cm~15 cm×8 cm.根据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及其他组织损伤情况,急诊处理后择期选择游离皮瓣进行移植修复前足残端软组织缺损,其中股前外侧肌皮瓣5例,背阔肌皮瓣3例.皮瓣切取面积12 cm×6 cm ~ 18 cm×9 cm.术后对肌皮瓣的存活情况和愈合质量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8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3例女性患者局部臃肿,于术后1年行皮瓣整形术后改善,皮瓣质地柔软,恢复部分两点辨别觉;全部患者均可穿运动鞋日常行走,恢复满意.结论 游离皮瓣是修复前足残端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陆振良;陆大明;陆向荣;徐雪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5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22~56岁,平均36岁.骨折损伤按Myerson分型:A型3例,B型7例,C型5例.手术均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定术后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7个月(12~ 25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可取得良好的固定效果,对关节面损伤小,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欣;付青格;李师火;王攀峰;章云童;汤洋;张春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与病灶清除植入自体红骨髓(ARBM)复合体进行比较,探讨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治疗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2例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0例患者病灶清除植入ARBM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体,B组22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蒂筋膜瓣,使其包裹复合体并充填骨缺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部分患者做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的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片量化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术后A组5例、B组1例患者原伤口有窦道形成且有炎性分泌物,术后10个月再次行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的ARBM复合体,随访12个月效果良好.两组其他患者伤口愈合好且无炎性窦道形成.A组5例患者原病变区骨断端之间仍有纤维结缔组织相连,骨髓腔未通,有炎性细胞浸润;B组6例患者组织学显示原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新骨中散在少量软骨,骨髓腔再通,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学检查阴性.阴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量化评分及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植入ARBM复合体治疗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比较,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抗感染的能力更强,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方面有显著优势.
作者:杨新明;孟宪勇;张瑛;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王海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肘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10年1月单纯行肘关节内侧入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4~12岁,平均7岁.伸展型23例,其中伸展尺偏型15例,伸展桡偏型8例;屈曲型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 ~ 48个月,平均36个月.手术切口均获一期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无肘内外翻畸形,无血管损伤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患肢无名指和小指麻木,考虑为术中牵拉尺神经所致,术后5d消肿后症状消失.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15例,可l例,优良率为96.0%.结论 单纯肘内侧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好的手术入路.
作者:谭启腾;孙永建;覃锦耀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可重复使用的双腔骨生长检测盒置入贵州小型猪体内检测人工骨成骨能力的可行性.方法 以2只贵州小型猪的双侧肱骨和股骨近侧干骺端为实验检测部位.第1次手术2只动物双侧肱骨和股骨近侧干骺端均置入不填充任何材料的双腔骨盒作为空白对照组(n=8).第2次手术动物肱骨和股骨近侧干骺端置入的双腔骨盒一侧内腔填充重组合异种骨,另一侧内腔不填充任何材料作为实验组1(n=8).第3次手术动物肱骨和股骨近侧干骺端置入的双腔骨盒一侧内腔填充重组合异种骨,另一侧内腔填充明胶海绵作为实验组2(n=8).每次手术间隔2个月,更换骨盒内芯,对内芯填充物行肉眼观察和组织学观察,比较填充物的成骨情况.结果 实验组骨盒一侧填充重组合异种骨内芯见灰白间红色组织,质地硬;空腔或填充明胶海绵内芯见褐色组织,质地软.光镜下,实验组填充重组合异种骨内芯见成骨材料周围有新生骨组织生成,另一侧空腔或填充明胶海棉侧内芯为纤维组织.结论 可重复使用的骨生长检测盒可用于观察成骨材料促进骨组织生长能力.
作者:孙立;田晓滨;田家亮;胡如印;薛建华;昌磊;伍旭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锁骨骨折占成人骨折的2.6%~5.0%,占肩带损伤的35%~40%,其中锁骨远端骨折占锁骨骨折的21%~28%,对于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至今仍存在争议,其骨不连发生率要明显高于锁骨中段骨折.非手术治疗导致骨不连的发生率高可达30%~40%,手术治疗虽能获得较高的愈合率和满意的功能恢复,但有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方法被提出和应用,本文就锁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损伤分型及治疗方法等做一综述.
作者:陈晓峰;李晓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开放性跖跗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14例开放性跖跗关节损伤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21 ~67岁,平均45岁;根据Chiodo和Myerson提出的三柱分型,均为三柱损伤.合并内侧柱或外侧柱短缩的患者(各2例)辅以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皮肤软组织缺损者(2例)缺损区清创后予负压封闭引流(VSD)敷料覆盖;合并皮肤脱套者(1例)打薄脱套皮肤后原位回植,并用VSD敷料覆盖;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均二期更换内固定或同时行软组织覆盖.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系统评定疗效.结果 1例脱套伤患者出现部分回植皮肤坏死,于急诊术后第13天行清创、更换内固定及局部皮瓣转位修复术;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者分别于术后第7、11天更换内固定及创面植皮覆盖.1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13 ~ 25个月),二期术后平均12周(10~ 16周)骨性愈合.末发生皮瓣坏死、感染、骨不连、骨髓炎等并发症,2例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因创伤性关节炎致疼痛及功能严重受限,分别于术后12和14个月行跖跗关节融合术.所有患者末次随访AOFAS中足评分平均为72分(61~ 89分).结论 开放性跖跗关节损伤早期要对创面彻底清创,复位骨折脱位、恢复足部力线后临时固定,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择期更换内固定,可获得骨折脱位的稳定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顾文奇;施忠民;柴益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由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疼痛,涉及的病理过程繁多,发生机制极为复杂[1-3].臂丛神经损伤属严重的周围神经损伤,根据损伤部位可分为节后和节前损伤两类.节后损伤指脊髓背根神经节远侧臂丛分支的损伤,临床上少有发生严重肢体疼痛.节前损伤即根性损伤,指发生于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枢突,以撕脱伤为严重,常伴有严重的灼性神经痛[4].本文就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灼性痛的特点、机制和临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丛锐;刁金美;游思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多中心观察下肢创伤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全国5家医院共472例下肢创伤(骨盆、髋关节周围、股骨、膝关节和胫腓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05例(64.6%),女167例(35.4%);年龄18~94岁,平均49.1岁.术后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时间至少10d,10 mg,1次/d,口服.分别于术前、手术日、出院日、术后14d和术后30 d进行5次随访,根据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VTE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口服利伐沙班时间平均为10.9d.随访时根据临床观察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9例患者发生VTE(1.9%),均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未出现肺栓塞.2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均与研究药物无关,未发生出血事件.结论 下肢创伤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VTE安全、有效.
作者:唐佩福;马宝通;曾炳芳;余斌;王满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腰椎-骨盆固定治疗U型骶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5年12月至2011年2月年收治的8例U型骶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53岁,平均36.9岁;骨折类型按照骨折形态学分类:H型损伤5例,U、T和“人”字型损伤各1例;骶骨横形骨折按Roy-Camille和Strange-Vognsen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神经损伤按Gibbons等的评分标准:3级2例,4级6例;7例合并多发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所有患者行后路骶骨椎板减压和骶神经根减压、骨折复位和腰椎-骨盆固定术,3例行骨盆前环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 24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CT扫描示骨折均愈合;2例患者切口皮缘部分坏死,l例患者伤口深部感染经清创负压封闭引流后愈合;5例患者诉髂后上棘螺钉突出不适;6例直肠、膀胱功能障碍患者3例完全康复,3例有不同程度地改善;Gibbons评分平均提高2.45分.1例髂骨螺钉位置不佳,无发生内固定断裂和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结论 U型骶骨骨折常引起脊柱-骨盆不稳定和神经损伤,早期神经减压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腰椎-骨盆固定可提供多平面的稳定性,是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易成腊;刘振辉;白祥军;宋先舟;胡耑;李占飞;田利华;陈安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定制钢板治疗膝、踝关节周围骨折的方法和初期疗效.方法 对2011年3月至9月收治的13例膝、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年龄19 ~ 64岁,平均39.8岁.骨折根据AO分型:B型1例,C型12例.骨折发生部位:股骨远端1例,胫骨近端6例,胫骨远端6例.入院后骨折部位均行三维CT扫描(层厚0.7mm),数据通过Mimics 10.01软件分析,再经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UG NX7.0制作个性化钢板,局部消肿后行有限切开微创定制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7~13个月,平均11.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9~33周,平均12.8周.无发生骨折不愈合.膝、踝关节分别应用Neer、Baired-Jackson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达92.3%.结论 术前可以利用定制钢板很好地模拟术中情况,定制钢板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膝、躁关节周围骨折可以取得肯定的初步疗效.
作者:刘瑞平;徐南伟;戴亚芬;孙荣彬;郑栋;庄超;赵公吟;张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脊柱胸腰段因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及受力特点成为脊柱骨折的多发部位.对于不稳定骨折,解除椎管压迫、恢复脊柱稳定性是手术的终目的.内固定仅能提供脊柱暂时稳定性,只有骨性融合才能使其长期稳定.随着植骨技术应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对植骨融合的必要性、植骨类型及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然而是否植骨,如何植骨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马易群;董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直接吻合对腰神经根性断裂伤的作用,探讨影响吻合效果的原因.方法 成年SD大鼠共20只,随机分为吻合组和不吻合组(每组10只),另设吻合组右侧为吻合侧,左侧为健侧.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受试鼠进行行为学运动(BBB)评分;比较两组双侧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湿重比和萎缩比;电镜检查吻合口远端神经生长情况;真蓝逆行示踪、肌电图检查以评价吻合的有效性,利用HE染色及TUNNEL法检测吻合术后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及凋亡情况.结果 术后12周吻合组BBB评分[(15.00±1.68)分]均较不吻合组[(8.60±3.27)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5,P=0.001);两组肌肉湿重比、肌肉萎缩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组不同肌肉间湿重比和萎缩比比较: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股二头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纤维镜下可见吻合后新生神经已通过吻合口.吻合组高于不吻合组,吻合组凋亡指数低于不吻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二头肌肌电图恢复率优于胫前肌、小腿三头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腰神经根性断裂伤原位直接吻合能恢复大鼠坐骨神经的部分功能,且能部分保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吻合后神经纤维的丢失及神经生长速度慢于靶肌肉退变速度是影响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
作者:江曦;陈爱民;杨迪;张志凌;鹿楠;朱磊;李菁;林浩东;赵良喻;叶添文;李永川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反复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力竭对照组、牛磺酸组,每组10只.安静对照组和力竭对照组大鼠每天按0.8 mL/kg灌喂生理盐水1次;牛磺酸组大鼠每天用200 mg/L牛磺酸按200 mg/kg灌喂1次.力竭对照组和牛磺酸组大鼠运动前先连续灌喂15d,力竭运动期间(30 d)每天继续灌喂.安静对照组大鼠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运动,只灌喂生理盐水,灌喂时间与力竭对照组和牛磺酸组一样,共45 d.运动后,处死大鼠,切取股四头肌,并对大鼠体质量及股四头肌湿重进行比较;行透射电镜观察,着重观察股四头肌线粒体形态.结果 力竭对照组体质量、股四头肌湿重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和牛磺酸组,力竭对照组大鼠骨骼肌肌丝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变性,牛磺酸组大部分骨骼肌超微结构图接近正常.结论 口服牛磺酸对反复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它减少反复力竭收缩骨骼肌的坏死丢失.
作者:库建斌;余斌;覃承诃;罗吉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闭合撬拨复自制撑开器撑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5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8例,女17例;年龄18 ~ 65岁,平均36岁;单侧40例,双侧5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35例,Ⅲ型10例.均应用斯氏/克氏针撬拨、自制撑开器撑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 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无钉帽、骨外露及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重建的距下关节无移位,恢复的B(o)hler角及Gissane角无丢失.无发生延迟愈合和骨折再移位,足外形良好,步态基本正常,无明显跛行.按照Creighton-Nebraska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32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8.9%.结论 应用斯氏/克氏针撬拨、自制撑开器撑开复位、可吸收螺钉三维立体固定,坚强可靠,可重建跟骨高度、长度、宽度以及B(o)hler角和Gissane角.
作者:李治;马骥;杨立枫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与60岁以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保守治疗后的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60岁以上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保守治疗后的影像学结果,以确定老年患者是否适合采用保守治疗.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 1年3月收治的103例(104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5例,女88例;年龄22~93岁,平均60.0岁.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0岁组(48例)和≥60岁组(55例).所有患者均经闭合整复石膏固定后于1、2和4周复查X线片.根据Kreder方法测量X线片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值.骨折愈合的影像学结果应用Lidstrom分级进行评价.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保守治疗结果.结果 按照Lidstrom分级,104侧桡骨远端骨折经保守治疗后86.5% (90/104)的影像学结果可接受.< 60岁组和≥60岁组经保守治疗后可接受率分别为91.7% (44/48)和82.1% (46/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156).结合年龄及骨折的稳定型分组后分析,<60岁组和≥60岁组稳定骨折经保守治疗后可接受率分别为92.0% (23/25)和92.6% (25/27),而<60岁组和≥60岁组不稳定骨折经保守治疗后可接受率分别为91.3% (21/23)和72.4% (21/2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数老年患者的桡骨远端骨折经保守治疗后的影像学结果满意,与年轻患者差异不大.
作者:李绍良;高志强;鲁谊;安贵生;王满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前正中有限切口结合胫骨内侧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2例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6例;年龄22~62岁,平均44岁;骨折分型:Ⅱ型12例,Ⅲ型10例.均采用前正中有限切口,长5 ~8 cm,直视下复位关节面,并将LCP固定于胫骨内侧,近端经皮打入螺钉.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按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定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4例,复位可7例,复位差1例;按Tornetta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5%.切口一期愈合19例,一期愈合率达86.4%.结论 经前正中有限切口结合胫骨内侧解剖型LCP治疗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愈合率高、切口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作者:程宇;杨惠林;王根林;倪莉;朱法豪;张洪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损伤脊髓内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低温包埋免疫电镜技术观察迁移在损伤脊髓内1、3、5周的移植BMSCs超微结构,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迁移在损伤脊髓内1、3、5周的移植BMSCs表达髓磷脂碱性蛋白(MBP)、髓鞘蛋白前脂蛋白(PLP)的情况.结果 移植1周,迁移在损伤脊髓白质内的BMSCs体积较小,突起少,细胞核较小,核仁清楚,染色质分布尚均匀,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等细胞器发达,具有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移植3周和5周,迁移在损伤脊髓白质内的BMSCs具有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并形成髓鞘样结构.移植1周后,迁移在损伤脊髓白质内的BMSCs开始表达MBP和PLP;移植3周和5周后,迁移在损伤脊髓白质内的BMSCs继续表达MBP和PLP.结论 移植BMSCs在损伤脊髓内可能会部分分化为功能性少突胶质细胞.
作者:陈少强;林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