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愉思;魏磊平;徐勇强;阎戈;康亦峰;刘宏哲;王靖;黄焱;何畔;贾真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应用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的3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1例,女25例;年龄26~78岁,平均60.3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组(21例)与锁定钢板组(15例).按Neer分型:交锁髓内钉组:Ⅱ型6例,Ⅲ型13例,Ⅳ型2例;锁定钢板组:Ⅱ型4例,Ⅲ型8例,Ⅳ型3例.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5.3个月)随访,两组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功能恢复交锁髓内钉组优于锁定钢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交锁髓内钉和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较好效果,但交锁髓内钉固具有创伤小、操作简易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任世祥;林源;曲铁兵;王志为;张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 LPHP)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5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男30例,女22例;年龄16~79岁,平均52.4岁.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9例,四部分骨折23例,均采用LPHP内固定治疗.结果 52例患者术后获12~28个月(平均18.8个月)随访.按照Neer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33例,良1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4.2%.结论 采用LPHP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骨折固定有显著疗效.
作者:王万富;孙海钰;刘亮;栗树伟;王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介绍自制可调组合式下肢畸形外固定支架系列构型,探讨该装置的临床应用原则.方法 在Ilizamv环形外固定支架的基础上,根据国人下肢畸形矫正与重建的需要及便于医生穿针安装操作的要求,将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配件与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结合,加入弹簧牵伸装置与螺纹半针固定技术,研制了管状骨微创截骨矫形的工具,并根据下肢残缺畸形的特点,术前预先设计组装好个体化矫形器械.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改良Ilizarov外固定矫形器治疗下肢畸形患者146例,男95例,女51倒;年龄3.6~61.0岁,平均33.4岁;髋部畸形18例,膝关节屈曲畸形49例,膝关节周围股骨外翻畸形10例,胫骨内翻畸形46例,胫骨骨缺损、骨不连伴复合畸形23例结果 患者术后获8 ~46个月(平均28.6个月)随访.139例下肢畸形获得矫正、下肢力线基本恢复,行走功能明显提高.1例患者术后截骨端出现位移,重新调整外固定支架后纠正;2例膝关节周围内外翻畸形尚残留10°~ 15°内翻;3例在骨延长过程中出现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4例患者出现术后针道感染.髋部畸形按Harris评分标准:由术前(36.91±3.14)分提高为(86.25±2.26)分;49例膝关节屈膝畸形完全矫正;胫骨骨不连处及新生骨均愈合,功能基本恢复.结论 改良的下肢畸形外固定矫形支架具有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的主要功能,可满足下肢多数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的需要,临床应用能达到预期治疗目标,适合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郑学建;秦泗河;彭爱民;吴鸿飞;焦绍锋;王振军;葛建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辅助的内侧入路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内侧入路辅助扩大的外侧入路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33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男27例,女6例;年龄18 ~62岁,平均36岁.左足15例,右足18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Ⅲ型27例,Ⅳ型6例,其中伴有腰椎骨折4例,pilon骨折1例,髋臼骨折1例.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测量跟骨Bǒhler角和Gissane角,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切口均获期一期愈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Bǒhler角与Gissane角均得到矫正,AOFAS评分提高,术后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辅助的内侧入路是扩大外侧入路的有益补充,可以在直视下对骨折跟骨内侧壁进行满意的复位并提高内固定置入的准确度.
作者:王志杰;褚言琛;邹云雯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小切口与常规切口端端缝合治疗新鲜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分别采用常规切口和小切口治疗93例新鲜跟腱断裂患者,其中常规切口组(A组)52例,男47例,女5例;年龄23~62岁,平均44.2岁.小切口组(B组)41例,男38例,女3例;年龄22~65岁,平均42.6岁.术后应用相同的康复程序,采用临床客观检查、患者主观满意率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A组患者术后获15 ~52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B组患者术后获13~50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A组切口表浅感染6例,深部感染l例,感染率为13.5%,B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A组平均切口长度较B组长7.3 cm;A组平均AOFAS评分为93分,B组为98分,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腱与皮肤切口粘连发生率、再断裂率、踝关节活动受限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小腿大周径伤侧与对侧的差、跟腱断裂平面周径伤侧与对侧的差及恢复伤前活动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产生因腓肠神经损伤导致的足背皮肤感觉障碍,无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除l例发生深部感染,其他患者均恢复伤前活动.结论 应用跟腱缝合引导器及小切口微创修复新鲜腱断裂总体结果优于常规切口技术.
作者:张丙磊;赵东升;余枫;李爱民;殷军;赵玉麟;张路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柠檬酸钙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复合后成骨的作用.方法 取2月龄雄性昆明小鼠15只,通过体外实验获取柠檬酸钙与BMP-2佳比例,在体外将10 mg柠檬酸钙与2mg BMP-2复合后,植入小鼠股部肌肉上中,行肌袋实验.以柠檬酸钙与BMP-2复合物为实验组,单独BMP-2为对照组,术后2、4、6周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与组织学观察,计算新骨形成面积比及新生骨密度比.结果 大体标本观察与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成骨明显高于对照组,成骨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4、6周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6周时骨密度测量实验组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质2周时出现骨小梁结构,成熟度高,成骨细胞数量多,分化明显,成骨密度高;4周时骨的成熟度增高,更多粉红色骨质形成,骨质基本成熟,骨小梁增粗增大,出现大面积成骨区域;6周时血管化及骨髓腔形成充分,骨质密度高.结论 柠檬酸钙与BMP-2复合后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作用,可促进骨形成,是一种较理想的载体材料,可作为一种新型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
作者:王伟;李秀翠;张伟;程少文;林忠勤;宋世峰;李丹;毕龙;王军;李国臣;彭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椎体强化术后夹心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且资料随访完整的患者有449例,对其中存在夹心椎现象的41例(41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32例;年龄54 ~85岁,平均71.1岁.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判断夹心椎是否骨折;以夹心椎是否骨折作为二分类因变量,选取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夹心椎是否位于胸腰段、累计手术椎体节段数、夹心椎两侧强化椎体骨水泥注射入路(单侧或双侧椎弓根)、手术方式、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及术前、术后夹心椎局部后凸角等作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1例患者术后获9~44个月(平均21.6个月)随访.41例(41节)夹心椎中,9例(9节)夹心椎发生骨折.手术前、后夹心椎局部后凸角骨折组非骨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仅术前夹心椎局部后凸角是夹心椎骨折的危险因素(P=0.024).结论 术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程度对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邻近椎体骨折有影响,后凸畸形越严重,骨折风险越高.
作者:汪李军;杨惠林;罗宗平;姜为民;包肇华;杨炎;陈康武;余远时;王根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FK506缓释剂对周围神经轴浆运输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取48只SD大鼠,应用自行研制的梭形双通道桥接管桥接长10 mm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根据梭形管的2支管内加入的药物不同将动物随机均分为A组(24只2支管内均加入几丁糖凝胶)、B组[24只,一侧支管内注入几丁糖和FK506(B1组),另一侧支管内注入几丁糖和等渗生理盐水(B2组)].术后12、16周对再生神经行辣根过氧化物酶和核黄逆行示踪,术后16周行再生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术后12、16周,透射电镜观察到A组2支管内再生纤维无明显差异,B1组较B2组再生纤维数量多,排列整齐,粗细均匀;辣根过氧化物酶和核黄显示:与B2组相比,B1组再生神经示踪后,脊髓内被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数目多,分布稠密;B1组神经传导速度为35.62 m/s +3.23 m/s,B2组为22.62 m/s±2.12 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K506缓释剂对周围神经再生纤维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强;伍亚民;申屠刚;徐云钦;王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概 要 对于舟状骨骨折的诊断,CT与MRI检查何者更优目前无明确结论,但是2种方法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明确各检查方法的阳性预测值之前,应充分了解舟状骨骨折的发病率.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犬肢体爆炸伤并海水浸泡后早期伤口感染情况及其病理特征.方法 选择体质量10~15 kg成年犬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分别将左后肢爆炸致伤,以生理盐水冲洗、无菌敷料覆盖,实验组20只伤肢以海水浸泡1h,对照组20只未行海水浸泡.术后3d取伤口组织行病理检查、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术后统计各犬肢体伤口愈合时间;4、8周取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2种处理方式相比较,实验组15只(75%)感染,对照组8只(40%)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38.4d,对照组为23.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内弧菌属感染后组织坏死及炎性改变较杆菌属及球菌属更严重,4、8周实验组组织坏死及炎性改变较对照组严重.结论 行海水浸泡后感染组织坏死及炎性程度较未行海水浸泡要严重;且行海水浸泡后,伤口的愈合时间长.
作者:洪建明;刘敏;胡学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EFilm Workstation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改善三维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术中经EFilm Workstation后处理三维图像及三维C型臂X线机所成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经EFilm Workstation三维后处理图像清晰度较高,能清晰显示椎管内壁及骨水泥影像,能快速检查有无骨水泥漏入椎管.结论 三维C型臂X线机术中采集的图像信息经EFilm Workstation三维后处理,在PVP术中能更好地判断有无骨水泥渗漏.
作者:何杰民;彭焰;许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常见原因,并探讨治疗对策.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间收治23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1 ~76岁,平均41岁.取出原内固定装置后,对无感染患者行再次复位,用直径为4.5 mm的钢板螺钉内固定并扩大固定范围、植骨;有感染者则行病灶清除、外固定支架及抗生素链珠植入等方法治疗;萎缩性骨折不愈合采用吻合血管骨瓣移植、有限内固定及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 19例无伤口感染患者,获甲级愈合,4例感染患者在定期拔除抗生素链珠(3周左右)后伤口愈合.22例患者获10 ~ 30月(平均18个月)随访,1例失访.18例无感染患者者术后愈合时间为6~16个月,平均9个月,4例感染患者者术后愈合时间为6~10个月,平均8个月;4例出现桡神经损伤表现,均在术后2~6月(平均5个月)恢复;5例患者出现肩肘功能障碍.结论 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装置不稳定,其次是感染.选用正确的固定装置、扩大固定范围、获得有效的固定骨皮质单位并植骨及防治感染等是骨折愈合的重要条件.
作者:薛镜;岑石强;黄富国;项舟;钟刚;易敏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跟骨骨折手术切口一期愈合的经验体会.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2例(36足)跟骨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50岁,平均36.5岁.入院后即刻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和脱水消肿.手术采用足外侧“L”形切口,于跟骨表面全层剥离软组织,显露跟骨外侧面,恢复跟骨的高度、宽度及距下后关节面平整,再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3周切口均获一期愈合.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全部患者切口愈合平整,无切口感染、破溃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选择合适手术时机,重视软组织保护和手术操作技巧,是确保切口一期愈合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华;赵胡瑞;邓万祥;董晖;叶期波;雷子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6月至2009年5月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7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5 ~ 42岁,平均33.7岁.根据Edinburgh分型:均为Edinburgh 2B1型.5例合并多发伤的患者于伤后当天即接受锁骨骨折Orthofix单平面多轨道支架固定治疗,1例开放性锁骨骨折和1例锁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择期行HoffmanⅡ多平面框架式支架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1~18个月(平均14.1个月)随访.外固定支架保留时间为53 ~90 d,平均64.4 d.患者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优良,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94 3分.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对其肩关节外观和治疗结果均表示满意.随访发现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例钉道瘢痕增生;1例术后复位丢失,骨折畸形愈合;1例钉道感染.结论 对于开放性骨折、感染性骨不连及部分合并有严重并发症,且无法耐受标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又移位明显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吴晓明;高伟;李凡;高堪达;王秋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8例移位的肱骨髁间骨折患儿,男7例,女1例;年龄6~12岁,平均8.2岁.骨折按照Toniolo-Wilkins分型:Ⅱ型6例,Ⅲ型2例.采用Bryan-Morrey后内侧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7例应用克氏针钢丝固定,1例行钉板系统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5~3.0年(平均2.2年)随访.无一例伤口感染及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获解剖对位.肘关节X线片显示无一例出现骨折的延迟愈合、不愈合及肱骨远端骨骺坏死,2例合并肘关节异位骨化,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6°~ 131.3°,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结论 对于移位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应用Bryan-Morrey后内侧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吴永涛;高建军;汪兵;屈继宁;李敏;王军;吴革;苗武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跖跗关节又称Lisfranc关节,其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年发病率约1/55 000,主要由高能量的交通伤所致,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Lisfranc关节既是联系前中足的桥梁,也是足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伤对足的外形、负重均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Lisfranc损伤越来越受到足踝外科医生的关注,关于Lisfranc关节的研究也成为近几年足踝外科的热点.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旨在总结Lisfranc损伤的相关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思路.
作者:余霄;俞光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CT平扫研究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肱骨头内松质骨的百分含量及其分布情况,确定肱骨头松质骨含量较高且可靠的部位,为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的3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双侧肱骨近端CT样本,男18例,女18例;年龄20~86岁,平均51.6岁.按不同年龄分为A(<40岁)、B(40~60岁)、C(>60岁)3组,术前采用GE 16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健侧及患侧肱骨头进行1.0mm薄层扫描,像素的CT值采用HU记录,采集影像数据后分别使用Xiphoid 1.3、Image J 1.4 g及Image-Pro Plus 6.0测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肱骨头骨皮质存在4个薄弱部位,肱骨头内松质骨主要集中于肱骨头中央,C组的松质骨平均百分含量明显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肱骨头松质骨百分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4,P=0.001).结论 肱骨头内松质骨含量与年龄和性别有关,主要集中在肱骨头的内侧中央,是固定肱骨头较可靠的部位.
作者:成亮;吴旭华;柴益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在儿童寰枢关节固定或枕颈融合手术中,直径为3.0 mm和3.5 mm螺钉固定儿童枢椎椎弓根、椎板及寰椎侧块的可行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113例儿童患者行上颈椎CT检查,并对其中85例患者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男67例,女18例;年龄2~9岁,平均5.8岁.共获得170个枢椎椎弓根、枢椎椎板及寰椎侧块直径大小数据,比较采用直径为3.0 mm和3.5 mm的螺钉固定的可行性.结果 本研究获得儿童枢椎椎弓根、椎板直径及寰椎侧块峡部直径均有170个数据.枢椎椎弓根43.5% (74/170)可以容纳直径>3.0 mm螺钉;78.8% (134/170)可以容纳直径3.0 mm的螺钉,椎弓根和椎板容纳直径>3.0 mm螺钉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63,P=0.000).椎弓根21.7% (37/170)可以容纳直径3.5 mm的螺钉,椎板62.9%(107/170)可以容纳直径3.5 mm的螺钉,椎弓根和椎板容纳直径>3.5mm螺钉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54,P =0.000).儿童寰椎侧块92.9%能容纳直径3.5 mm的螺钉,100%能容纳直径3.0mm螺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9.216,P=0.095).结论 根据CT评估,儿童枢椎选择直径3.0 mm的椎板螺钉较椎弓根螺钉较少受到解剖学限制.在儿童寰枢关节固定或枕颈融合手术中,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固定选择.
作者:薛文;刘林;管晓鹂;刘杰;张汉国;钱耀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股骨内置入聚乙烯颗粒及钛钉,建立大鼠假体周围骨溶解模型,为防治假体周围骨溶解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取3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模型组取膝关节直切口,经髌旁内侧入路充分暴露膝关节,经股骨髁间窝钻孔(直径1.5 mm、深度1.5 cm),置入含10 mg/mL聚乙烯颗粒的混合物200 μL,然后置入钛棒(直径1.2 mm、长1.5 cm),骨蜡封闭后逐层缝合.假手术组的前处理同模型组,钻孔后即骨蜡封闭逐层缝合,无颗粒及钛棒置入.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常规饲养7周后处死大鼠,取血清及右侧股骨新鲜标本,检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清水平、钼靶摄片、骨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观察造模情况.结果 模型组血清Trap-5b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而碱性磷酸酶水平则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股骨在钛钉周围有衬性骨溶解征象.组织病理学示:模型组钛棒周围骨小梁稀疏明显,骨小梁排列紊乱,局部断裂缺损,出现明显骨溶解征象.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则为正常影像学及病理学表象.结论 假体周围骨溶解模型具有可行性,可为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方剑利;姜月艳;鲍航行;杜文喜;肖鲁伟;童培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与常规膝关节松解术的比较,探讨一种新的微创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45例膝关节僵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微创组:男17例,女8例;年龄17 ~46岁,平均(35.8±7.8)岁;患者接受微创膝关节松解术.常规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6~51岁,平均(38.3±8.5)岁;患者接受常规膝关节松解术.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按Judet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并总结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松解角度及术后终关节活动度.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6个月至2年(平均15个月)随访.微创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62,P<0.05).微创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经有效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膝关节松解术比较,微创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疗效良好.
作者:邢文钊;于俊;张纯朴;左金增;董昭良;张志国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