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病例讨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治疗

高堪达;王秋根;高伟;李豪青;陶杰;黄建华;李凡;吴晓明

关键词:临床, 病例讨论, 肘关节脱位, 三联征, 治疗, 左肘, 尺骨冠状突骨折, 急诊, 股骨髁上牵引, 关节复位, 石膏外固定, 高处坠落伤, 桡骨小头, 活动受限, 患者, 关节疼痛, 关节活动, 闭合复位, 麻醉下, 控制学
摘要: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8岁,因高处坠落伤致左肘、左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1h于2008年7月12日到我院就诊.当时急诊查体:神志欠清,痛苦貌,左肘关节、左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急诊摄x线片示左肘关节脱位伴桡骨小头和尺骨冠状突骨折(图1)、左髋臼、左髂骨翼骨折.急诊按照骨科损伤控制学原理对患者进行积极复苏,左肘予以静脉麻醉下闭合复位、临时石膏外固定,左股骨髁上牵引.但是,在肘关节复位过程中我们发现肘关节后外侧极度不稳定,较难维持复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2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5例,女12例;左侧13例,右侧14例;年龄40~86岁(平均67.5岁).骨折根据改良Evan标准分型:IA型4例,IB型6例,HA型8例,ⅡB型7例.Ⅲ型2例.11例合并严重骨质疏松.27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4d(1~9 d).所有患者均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对患者手术情况、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骨折愈合、X线片随访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27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56±12)min(35~126 min),失血量平均为(176±42 mL)(115~440 mL).2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8个月(5~11个月)随访,1例术后2个月死亡.26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9±0.7)个月(2~6个月).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结果:优9例,良11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为76.9%.术后92.6%的患者在短期内疼痛缓解.3例出现头颈部短缩,无髋内翻、骨干骨折和内置物失效、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吕刚;陈平波;吕发明;孟庆才;阿布杜热合曼;艾克巴尔;杨春;郎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Fastin骨锚固定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初步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Fastin骨锚固定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技术,并分析其初步疗效.方法 对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应用Fastin骨锚固定的14例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5例;年龄21~46岁(平均35岁),术前通过X线片和CT确诊.手术先将胸锁关节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于胸骨柄拧入骨锚,骨锚尾部缝线穿过锁骨内侧端并牢固打结.术后3周取出克氏针,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14例患者术后均获12~22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关节的复位丢失和内固定松动,肩关节功能按Rockwood标准评定:优11例,良3例.结论 Fastin骨锚能够可靠固定胸锁关节脱位,避免了长期滞留克氏针造成的潜在危险,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周孜辉;高伟;王秋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让生命赞美医学——访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集团)公司董事长宋九宏

    前言:采访之前,我就朋友告诉我,武汉的冬,凄凄入骨.走出机场,果然,迎面而来的冷风煞那间让我不知所措,走入维斯第公司办公室,还未来得及让冰凉手脚暖和起来,玄关处的那句话却让温暖由然心生:“让生命赞美医学”.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松解术后的康复护理

    创伤后肘关节活动度减少是肘关节创伤的特点~([1]).即便是不严重的创伤亦可能导致肘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减少、甚至关节僵硬,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发生率约为5%~([2]).

    作者:张春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AO新型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AO新型2.4 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应用AO 2.4 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115例(120侧)小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5例为双侧骨折.骨折按AO分型:A型35侧(A2型7侧,A3型28侧),B型15侧(B1型3侧,B2型8侧,B3型4侧),C型70侧(C1型42侧,C2型20侧,C3型8侧).开放伤110例,按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6例,Ⅱ型4例.采用单纯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78侧,单纯背侧LCP固定16侧,背侧加桡背侧联合固定26侧.结果 9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3例为双侧骨折患者,随访率为84.2%.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背侧肌腱激惹、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背伸54°,掌屈58°,旋前72°,旋后760°.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 &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55侧,良32侧,可14侧,优良率为86.1%.结论 AO 2.4 mm锁定内固定系统可为多种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个体化的内固定选择,且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患者腕关节功能预后良好.

    作者:李夏;高伟;王秋根;李豪青;陶杰;李凡;黄建华;吴晓明;王建东;吴小峰;周孜辉;高堪达;陆海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低弹性模量外固定系统对股骨干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通过在模拟股骨上对不同弹性模量的外固定系统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探讨不同弹性模量外固定系统对股骨干骨折应力及其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8套与人体股骨力学性质类似的玻璃钢制成股骨干骨折模型,在模型上分别安装Ti-24Nb-4Zr-7.9Sn(低弹性模量组,弹性模量为33 Gpa,4套)和Ti-6Al-4V(高弹性模量组,弹性模量为110 Gpa,4套)钛合金半针,连接套夹和碳纤维外固定棒,在骨折断面,外固定半针以及钉道周围粘贴电阻应变计,分析局部应力,测量不同弹性模量外固定系统在同样载倚条件下骨折断面及钉道周围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结果 在实验载倚条件下,随着载荷和力矩的增大,高弹性模量组与低弹性模量组骨折断端和钉道周围应力有不同程度增大.当侧压载荷为90 N时,两组的侧压应变值分别为(6.5±3.5)×10~(-6)、(43.5±22.7)×10~(-6);当侧压载荷为300 N时,应变值为(16.5±0.7)×10~(-6)、(140.5±9.5)×10~(-6).当弯曲载荷为1.6 N·m时,两组的应变值分别为(0.3±0.5)×10~(-6)、(47.1±31.5)×10~(-6);当弯曲载荷为11.0 N·m时,应变值分别为(359.7±39.9)×10~(-6)、(453.5±29.0)×10~(-6).当侧压载荷≥90 N或弯曲载倚介于1.6~8.8 N·m时,两组之间骨折断端应力应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种力学作用下,与高弹性模量组相比,低弹性模量组钉道局部应力分布更均匀,应力相对集中的针道局部应力变小.结论 低弹性模量外固定系统有利于应力传导,更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从而可能有效避免应力遮挡效应,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郑凯;郭征;郝玉琳;李述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卫生部发布209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钟世镇教授荣获广东科技突出贡献奖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20例Hangman骨折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35~62岁,平均49.2岁.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标准:Ⅱ型10例,ⅡA型7例,Ⅲ型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颅骨牵引,14例行颈前路C_(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6例行C_3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治疗前后根据国际脊髓损伤评分(ASIA)标准对患者进行感觉和运动评分,并对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获7~51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ASIA感觉评分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平均分别为(145.2±25.6)、(166.2±31.5)、(212.2±33.2)分,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运动评分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平均分别为(53.3±15.2)、(68.5±18.7)、(87.3±21.3)分,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示6个月内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稳定性良好,无钢板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具有减压彻底、有效恢复生理前凸、植骨融合率高、能早期活动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忠海;赵杰;竺伟;张海龙;马辉;王聪;侯铁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AO钛制弹性髓内钉在锁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大多数的锁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疗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但对于移位明显、短缩大于2 cm、伴有浮肩损伤的锁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疗后骨不连、畸形愈合、肩部疼痛、乏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因此目前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吕建元;陈勇;陈吉;孙斌峰;杨小海;张征石;顾晓娟;董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步态分析在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据报道,踝关节扭伤在运动员中的发生率高达80%~([1-2]).Freeman~([3])发现多达40%的踝关节急性扭伤会遗留某些并发症.当然,大多数踝关节急性韧带损伤经常规的临床治疗可以治愈,但大约14%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目前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诊断主要是依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体格检查结果,缺乏能客观量化评价踝关节扭伤的检查方法.我们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26例单侧踝关节扭伤患者,于受伤后不同时间采用RS-SCAN公司研发的步态分析平衡测试系统进行测试,探讨步态分析平衡系统在急性踝关节扭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渊;徐向阳;钱龙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评价

    目的 评价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取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置于1.5 N·m载荷下,测量C_(1-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OM).标本按随机顺序,依次行完整状态(完整状态组)、不稳状态(齿状突周围韧带切除,为不稳状态组)、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联合Gallic内固定(固定A组)、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B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C组)5种状态下的三维ROM值测量.比较各组标本的屈伸、侧屈、旋转ROM值.结果 完整状态组、不稳状态组、固定A、B、C组的平均屈伸ROM值分别为17.78°、30.69°、2.25°、2.93°、2.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69,P=0.000);平均侧屈ROM值分别为9.56°、17.18°、1.91°、2.30°、2.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75,P=0.000);平均旋转ROM值分别为44.19°、57.30°、1.22°、2.88°、2.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54,P=0.000).固定A、B、C组较完整状态组和不稳状态组各个方向的ROM值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固定A、B、C组之间符个方向的ROM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提供与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联合Gallic内固定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当的力学稳定性.在以上两种方法无法实施时,可作为一种安全的替代.

    作者:李松凯;倪斌;王明飞;张锋;郭翔;王健;赵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汉英骨科词汇(9)

    作者:梁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Qtracker体外标记兔成骨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Qtracker体外标记兔成骨诱导分化后细胞的特点及可行性.方法 抽取3个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骨髓,贴壁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传至第3代后向成骨细胞诱导,并做鉴定.Qtracker分别以1、2、4、8、16和32 nmol/10~6细胞的浓度标记成骨诱导分化后细胞,分别记为A、B、C、D、E、F组;未标记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G组).分别利用荧光显微镜计数和流式细胞术两种方法枪测标记阳性率,台盼蓝拒染法检测标记后细胞存活率,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观察Qtracker染料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兔BMSCs经诱导后能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经Qtracker标记后,荧光显微镜下胞浆呈绿色荧光.随着标记浓度的增加,A、B、C、D、E、F组细胞标记阳性率逐渐增高,于8 nmol/10~6细胞的浓度标记时,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标记率可达到(93.58±2.08)%;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标记率为(95.24±1.31)%,经两种方法测定,D、E、F组间标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各时间点标记阳性率均为0.以不同浓度标记后各组细胞存活率均在96%以上,且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记Qtracker后对细胞的增殖无影响(P>0.05).结论 Qtracker可用于兔成骨诱导分化后细胞的体外标记,在浓度为8 nmol/10~6细胞下可得到佳的标记率,且其对成骨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

    作者:杨科跃;范欣欣;金丹;江汕;姜晓锐;吴涛;张晓强;裴国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临床病例讨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治疗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8岁,因高处坠落伤致左肘、左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1h于2008年7月12日到我院就诊.当时急诊查体:神志欠清,痛苦貌,左肘关节、左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急诊摄x线片示左肘关节脱位伴桡骨小头和尺骨冠状突骨折(图1)、左髋臼、左髂骨翼骨折.急诊按照骨科损伤控制学原理对患者进行积极复苏,左肘予以静脉麻醉下闭合复位、临时石膏外固定,左股骨髁上牵引.但是,在肘关节复位过程中我们发现肘关节后外侧极度不稳定,较难维持复位.

    作者:高堪达;王秋根;高伟;李豪青;陶杰;黄建华;李凡;吴晓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肌皮支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在四肢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以不同肌皮支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在四肢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针对80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患者手术中解剖学观察,依据不同患者血管肌皮支的特点,设计以不同平面旋股外侧动脉肌皮支为蒂的不同形状股前外侧分叶皮瓣,用于修复四肢2个以上独立创面的组织缺损,临床应用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组织缺损部位:手部4例,足部6例,小腿及足踝部5例.两处组织缺损区大相距8 cm,单一创面缺损范围3.0cm×3.5 cm~8.0 cm×11.5 cm,单个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5.0 cm~9.0 cm×15.0 cm.结果 手术中解剖学观察显示:肌皮支出现率为100%,总能找到位于不同平面的两个独立肌皮支.组织瓣源血管均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肌皮支穿出点分布在股前外侧肌前侧半及其与股直肌的肌间隙内,沿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的轴线2~4 cm范围内;将轴线远1/2部分分成3段,粗大肌皮支在第一段的出现率为81%,第二段为67%,第三段为89%.术后15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获3~8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6例因皮瓣臃肿于术后3周~3个月做皮瓣修薄术,外形满意.结论 以不同肌皮支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皮瓣是修复四肢复杂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爱国;张卫兵;邱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髋关节外侧入路在Pipki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髋关节外侧入路在Pipki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9年5月至2008年1月采用髋关节外侧入路治疗的13例Pipkin骨折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9~59岁,平均34.5岁.Pipkin分型: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2例,Ⅳ型2例.股骨头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髋臼骨折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采用拉力螺钉固定.从骨折愈合情况、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以及Thompson-Epstein评分等方面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48.5个月(13~105个月)随访.X线片及CT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随访期间无感染、内固定失效、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1例Ⅲ型骨折患者股骨颈骨折属于头下型,术后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于30个月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Ⅳ型骨折患者由于关节面软骨碎块多且小而无法固定,术中予清除,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应用非甾体类药物控制症状.Brooker异位骨化分级: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1例.Thompson-Epstein评分: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6.9%.结论 髋关节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固定髋臼后壁骨折及股骨头骨折,且疗效满意,是治疗Pipkin骨折的较理想入路.

    作者:叶少腾;陈凯宁;陈嘉欣;陈海波;张金旋;李振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回顾与展望——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2009年度报告

    时间如白驹过隙,岁月荏苒,难忘的2009年已告别历史的舞台.现将过去一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并对2010年创伤骨科学组的具体工作予以安排.

    作者:王满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同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同时断裂常见于高能量损伤,且伴有膝关节其他结构损伤,导致严重膝关节不稳及功能障碍,因此对膝关节ACL和PCL同时损伤的患者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自体肌腱(骨-髌腱-骨或半腱肌)重建交叉韧带疗效肯定,但对于ACL和PCL司时损伤的患者,自体肌腱受限于取材有限和增加供区并发症的危险.因此,我们于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应用异体胫前肌腱重建修复23例膝关节ACL和PCL同时断裂的患者,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小飞;黄华扬;张余;李凭跃;张涛;沈洪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手术治疗.方法 1992年11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72例(80侧)下肢踝关节以上创伤性截肢后因残端问题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9~60岁,平均(28.8±12.4)岁.小腿截肢48侧,大腿截肢32侧.从受伤截肢到因残端问题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平均为32.7个月.对患者残端问题进行评价,将性别、单双侧截肢、截肢部位(大腿与小腿)、致伤原因作为因素,截肢到首次残端修整术时间、软组织多余臃肿、皮肤明显瘢痕、皮肤溃疡、神经瘤、骨刺作为水平,统计分析每一因素与各水平间的关系.通过ADL评分评价手术后的效果.结果 14侧行胫腓骨融合术,12侧残端修整术≥2次,双侧截肢者13例21侧(8例双侧残端同时修整),再截肢5侧.80侧残端问题中有53侧(66.3%)原始截肢时未行残端肌肉固定成形术,瘢痕多者42侧(52.5%),神经瘤38侧(47.5%),软组织过多臃肿皱褶24侧(30.0%),皮肤溃疡14侧(17.5%).原始截肢到首次残端修整术的时间小腿截肢比大腿截肢长,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30);大腿截肢软组织臃肿多于小腿截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侧截肢患者骨刺发生率高于舣侧截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41例患者入院时ADL评分平均为(85.31±7.24)分,出院时为(95.40±3.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6,P=0.000).结论 单双侧截肢、截肢部位是影响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重要因素.选择适当的患者进行残端修整术及胫腓骨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刘克敏;王安庆;唐涛;赵利;崔寿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浓度他克莫司对新生大鼠背根神经元生长的影响

    目的 观察并寻找适宜新生大鼠背根神经元生长的佳他克莫司(FK506)浓度.方法 取8只新生24 h SD大鼠的背根神经节,剥除神经外膜,剪成约0.1 mm~3大小的碎块,消化后进行纯化培养,建立体外新生大鼠脊髓背根神经元培养体系.培养96 h后,将背根神经元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1×10~(-10) mol/L FK506组(B组)、1×10~(-9)mol/L FK506组(C组)和1×10~(-8)mol/L FK506组(D组).继续培养48 h后,应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及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的表达情况.比较4组神经元活力和GAP-4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A、B、C、D组的OD值分别为0.472±0.030、0.481±0.013、0.573±0.016、0.342±0.004,4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753,P<0.01),C、D两组之间比较及C、D组分别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的GAP-43 mRNA的表达值分别为0.375±0.016、0.388±0.009、0.490±0.003、0.283±0.009,4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374,P<0.01),C、D两组之间比较及C、D组分别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10~(-9)mol/L浓度的FKS06对大鼠脊髓背根神经元生长的促进和保护作用好,1×10~(-10)mol/L浓度的FK506对大鼠脊髓背根神经元生长具有促进和保护作用,1×10~(-8)mol/L浓度的FK506对神经元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阳;吕德成;张卫国;张杨;刘大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