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是否有益?

James F Kellam;王簕;杨云峰

关键词:骨折愈合, 拆除, 内固定取出, 患者, 回顾性队列研究, 减轻疼痛, 功能恢复, 对照研究, 总结, 证据, 设计, 评估, 病例, 安全
摘要:对5项病例系列研究和2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总结后发现,几乎50%的患者在没有明确指征的情况下将内固定去除,这些患者中约有半数疼痛有所缓解,但也有患者存在内固定去除后疼痛加剧.去除固定是否会减轻疼痛,目前并不清楚.在几项研究中发现,内固定取出能促进功能恢复.虽然骨折愈合后内固定取出是安全的,但是现有的证据并不推荐骨折愈合后常规取出内固定.因此,有必要采用设计严密的对照研究来评估内固定取出是否有利于患者恢复,特别是对于无明确指征取出内固定的患者.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烟民已突破3亿专家称戒烟存在三大误区/医生考核两年一次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是否有益?

    对5项病例系列研究和2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总结后发现,几乎50%的患者在没有明确指征的情况下将内固定去除,这些患者中约有半数疼痛有所缓解,但也有患者存在内固定去除后疼痛加剧.去除固定是否会减轻疼痛,目前并不清楚.在几项研究中发现,内固定取出能促进功能恢复.虽然骨折愈合后内固定取出是安全的,但是现有的证据并不推荐骨折愈合后常规取出内固定.因此,有必要采用设计严密的对照研究来评估内固定取出是否有利于患者恢复,特别是对于无明确指征取出内固定的患者.

    作者:James F Kellam;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2009年佳医学摄影(2)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髋关节镜在单纯创伤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技术在单纯创伤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8月至2009年1月收治8例单纯创伤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36.3岁(18~43岁);左侧3例,右侧5例.受伤至复位时间平均为3 h,复位成功到接受髋关节镜手术时间为2~3周.8例患者均行髋关节镜探查、关节清理、游离体摘除术.术后牵引3周.结果 术中证实8例患者髋关节腔内均存在撕脱的游离体,骨性游离体6例,软骨性2例.8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3年4个月(平均1年2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4.4±5.3)分,疗效均为优.无一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或下肢牵引并发症.结论 对于单纯创伤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可以清除关节内血肿及游离体,手术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可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作者:刘云鹏;骆宇春;高建明;周敏;刘卫峰;华国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第二十二届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暨第三届创伤骨科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世卫组织:城市规划对公共卫生至关重要/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办法年内出台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目的 评价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近期临床效果,探讨ACL胫骨残端在重建术后韧带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82例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ACL单束重建,男53例,女29例;年龄18~41岁,平均2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周~22个月,平均3个月.82例患者均为ACL完全断裂,其中体部断裂77例,股骨起点断裂5例.术中病理检查观察韧带残端血管分布,尽可能保留韧带残端及表面滑膜鞘,重建的韧带自ACL残端中通过并被残留的滑膜鞘包裹.术后随访时通过Rolimeter试验检测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ACL残端病理检查显示残端韧带纤维间有血管分布,炎性细胞浸润,靠近胫骨止点处和新鲜损伤时血管分布较多.82例患者术后随访13~37个月(平均20个月).末次随访时,79例患者(96.3%)Lachman试验阴性.Rolimeter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由术前平均(7.3 ±2.6)mm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3 ±1.5)mm(t=1.981,P=0.023).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1.2 ±7.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5 末4.5)分(t=2.915,P=0.002).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7 ±1.4)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5±1.2)分(t=2.189,P:0.012).IKDC主观评分由术前平均(65.1±7.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3.4±5.7)分(t=3.286,P=0.001).所有患者轴移试验检杏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 保留牵张胫骨残端的ACL重建能够建立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膝关节,近期临床疗效良好.ACL胫骨残端组织有利于韧带的组织再血管化过程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作者:曾春;卢华定;蔡道章;宋炎成;谢黎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胫骨近端截骨面与胫骨假体的数字化形态学研究

    目的 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取健康成人正常胫骨近端截而及假体的参数参考值,探讨适合不同人种且具有性别差异的胫骨假体设计.方法 对55名志愿者中的92侧正常膝关节(男42侧,女50侧)进行螺旋CT扫描,将断层扣描数据导入Mimics10.1软件建立膝关节三维数字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 8软件系统对胫骨近端模型进行模拟截骨、形态学测量,分析不同性别胫骨近端截面的形态学差异.再将获得的模型与通过激光扫描获得的假体(PFC和Nexgen)三维模型进行模拟装配、参数测量.结果 胫骨近端截骨面的前后径(AP)为(49.87 ±3.90)mm、内外侧横径(ML)为(73.50±5.60)mm,AP与ML呈正相关.男性胫骨平台AP为(53.24±4.10)mm、ML为(75.85±3.50)mm,均比女性[AP为(47.61±3,70)mm,ML为(67.68±2.60)mm]大.内侧前后径(MAP)比外侧前后径(LAP)大,男性平均大(3.90±2.90)mm,女性平均大(3.70±2.70)mm.PFC假体(0.75±0.05)和Nexgen假体(0.69±0.03)的AP/MP比值与本研究正常成人(0.68±0.0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性别及人种的胫骨截面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为提高人工膝关节胫骨假体的覆盖率,胫骨假体设计及临床操作均要考虑不同人种和性别的形态学特点.

    作者:胡岩君;余斌;罗吉伟;金丹;李鉴轶;刘清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与缝合修补治疗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关节镜下缝合修补术和半月板次全/全切除术治疗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临床疗效,探讨缝合修补治疗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经关节镜治疗的34例(34膝)半月板桶柄样撕裂患者,其中采用全内缝合或全内和外内联合缝合的患者15例(A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0.3±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0.6±3.8)d;内侧半月板损伤12例,外侧半月板损伤3例.同期采用半月板次全/全切除术19例(B组),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29.1±5.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0.2 ±2.8)d;内侧半月板损伤15例,外侧半月板损伤4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并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评分等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A组为(71.3±8.8)min,B组为(45.7±9.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关节活动度A组平均为138.7°±5.1°,B组平均为136.0°±4.6°;术后12个月关节活动度A组平均为140.1°±3.1°,B组平均为139.8°±3.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A组平均为(90.1±7.1)分,B组平均为(89.9±6.9)分,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A组平均为(94.5 ±3.9)分,B组平均为(90.3±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 对于大型半月板撕裂,采用合适的缝合技术可使撕裂的全长段获得有效修补,能尽可能多地保留半月板的功能,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半月板次全/全切除术.

    作者:杨睿;李卫平;沈慧勇;宋斌;黄建荣;张正政;宋洋;唐勇;黄霖;梁新军;王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双束重建技术中隧道制备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与动力性稳定结构,与膝父节周围韧带软组织共同维持胫股关节的正常活动,ACL损伤导致膝关节不稳,继发半月板、关节软骨损伤、关节结构紊乱及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开常工作生活及体育活动.

    作者:王庆;黄华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自制缝针缝合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制缝针缝合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关节镜下采用自制缝针缝合固定24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21例,女3例;年龄20~4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14 d.术前屈膝活动受限35°±5°,后抽屉试验阳性,Lysholm评分平均为(40.1±2.5)分.3例合并半月板损伤,术中2例行部分切除,1例行次全切.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3~16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良好,术后8~10周骨折均获愈合,膝关节活动度为135°±5°,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平均为(94.5±3.5)分.结论 采用自制缝针关节镜下钢丝缝合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单,缝合牢固,疗效良好.

    作者:郭永智;姜鑫;张益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骶髂关节经皮拉力螺钉固定钉道参数的解剖学测量

    目的 为经S_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收集50个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经皮托力螺钉固定.测量S_1椎弓根的宽和高、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_1椎体对侧前皮质和髂后上棘的距离.结果 S_1椎弓根的宽和高分别为(20.43±1.63)mm和(20.26±0.99)mm;2枚螺钉的进针点均在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连线上方,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49.87±6.80)mm和(51.11±7.15)mm.螺钉平行进入S_1椎弓根,与髂骨翼后外侧面垂直,与冠状面和欠状面的夹角分别为18.35°±5.20°和77.62°±3.98°.进针点到S1椎体对侧前皮质的距离分别为(76.08±4.32)mm和(77.62±3.98)mm.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长度、S_1椎弓根的高度和宽度、进针点到髂后上棘的距离、进针点与冠状面的夹角在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成人在S_1椎弓根水平均町置入2枚直径为6.5 mm的拉力螺钉,钉道参数的解剖学测量为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手术导航模板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游景扬;王钢;黎润光;陈滨;任高宏;杨建涛;刘善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医学突破:自身干细胞重建气管/日本科学家研发出牙疼机器人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内窥镜辅助下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在脊柱内窥镜辅助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在脊柱内窥镜辅助下行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23例,女13例;年龄25~56岁,平均38.2岁.损伤节段:T_(11) 4例,T_(12) 10例,L_1 15例,L_2 7例.损伤类型:压缩性骨折11例,爆裂性骨折25例.观察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椎管矢状径占位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33例患者术后获8~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8~1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节段后凸Cobb角恢复至平均2.20°±0.35°.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恢复至平均93.40%±3.20%,椎管矢状径占位率恢复至平均9.1l%±1.7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窥镜辅助下行椎弓根内固定定位精确,能提高置钉的准确性,手术微创,疗效较为确切.

    作者:吴义龙;庄科雄;杨景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临床病例讨论——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能否早期切除?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1岁.因交通伤致右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2 d于2005年7月18日收入我院.入院诊断:颅腩损伤,右侧髋臼后壁骨折,右髋关节后脱位,坐骨神经损伤.

    作者:朱仕文;吴新宝;王满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肩锁关节脱位内固定术后克氏针脱落胸腔一例报告

    患者 男性,27岁,因交通伤致右侧肩锁关节脱位(图1),Tossy分型Ⅲ型,于当地医院就诊,伤后第3天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肩锁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加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右上肢超肩位石膏外固定.

    作者:叶永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注射肉毒杆菌或影响友情难皱眉易引起误会/英国科学家尝试让电脑读懂人类表情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及分化后细胞功能特征的研究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及分化后细胞的功能特征.方法 体外分离、扩增、纯化Sprague-Dawley大鼠BMSCs,取第6代细胞接种并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A、B、C组开始每组加预诱导夜(含预诱导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6d后A组继续加预诱导夜,其余两组在预诱导后加定向诱导剂(音猬因子和维甲酸)时选择是否保留预诱导液分为B组(保留)和C组(去除);D组不做任何干预,为空白对照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分化后神经样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标志.结果 接种后的细胞迅速贴壁,加预诱导液6 d细胞增殖迅速,且可以观察到有类似神经干细胞的克隆团形成.在诱导剂的特定组合和时序的诱导下,A、B、C组均出现胞体收缩和突起伸出,呈现神经元细胞样改变.D组细胞形态基本没有变化.6~12 d,B组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细胞率为59.17%±1.84%,胶质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率为22.10%±1.03%;C组MAP-2阳性细胞率为29.35%±4.85%,GFAP为36.35%±4.85%,A组和D组均未检测到上述细胞标志物.12~18 d,A组仅出现少量GFAP阳性细胞;B组MAP-2、GFAP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2.54%±1.02%、21.54%±1.02%;C组MAP-2、GFAP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1.02%±2.37%、23.45%±3.74%.神经细胞的功能标志胆碱乙酰转移酶、囊泡乙酰胆碱通道只有B组表达,12~18 d后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5.11%±3.04%、28.22%±1.72%.结论 BMSCs在体外能定向诱导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神经细胞,为脊髓损伤后细胞移植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鹏斌;郑启新;吴永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汉英骨科词汇(11)

    作者:梁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关节镜技术在膝关节中重度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手术适应证探讨

    目的 探讨保守治疗无效的中、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关节镜微创治疗效果和关节镜微创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1995年8月至2002年8月对进行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时年龄>40岁、手术已超过4年的64例中、重度KO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为(52.6±8.2)岁;男2例,女43例;左膝35例,右膝29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的阳性和阴性体征、术中软骨损伤和伴随手术情况,以及膝关节临床评分系统(KSS)评分.综合分析患者年龄、接受治疗情况、术前X线片改变、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对KOA关节镜手术的适应证进行分析.结果 6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5.3±1.3)年随访,关节镜手术中有52例进行了半月板损伤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术,20例进行了关节鼠取出术,2例进行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在软骨损伤中,股骨滑车区发生率高,其次是髌骨,再次足股骨内髁负重区.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的阳性体征从术前的363个减少为214个(x2=60.121,P=0.000).64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和KSS总分分别为(41.12±4.17)、(69.69±5.17)、(110.80±7.7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SS评分评估临床效果:优34例,良20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84.4%.10例疗效为可和差的患者术后1年内有8例接受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结论 严格掌握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合理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中、重度KOA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但要防止关节镜手术治疗KOA的扩大化,以避免患者接受关节镜手术无效后在短时间内再进行关节置换手术.

    作者:余家阔;敖英芳;王健全;崔国庆;胡跃林;龚熹;王永健;罗浩;刘玉雷;张继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