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11例儿童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10.2岁(5~14岁).骨折按Meyers和McKeever分类:Ⅱ型2例,Ⅲ型9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2~18个月(平均6个月.在关节镜下将骨块复位,通过骨折端的清理达到轻微过度复位,以恢复前交叉韧带(ACL)的张力,分别用2枚空心钛螺钉固定骨折块,必要时使用垫片.术后对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及临床功能[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1等进行评价.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12~4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6例患儿术后12周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已与健侧一样;术前3例存在中度伸膝受限的患儿末次随访时残留有轻度伸膝受限;2例患儿术后1年时有屈膝受限,屈膝角度分别为85°、95°,经取出内固定并关节镜下松解后6个月恢复正常.11例患者骨折均于术后3个月内一期愈合.术前及术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侧方应力试验均阴性,但其中2例术前活动范围轻微增加患者术后仍尤改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73.51±6.38)分提高到(98.32±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65,P=0.000);IKDC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1.15±5.51)分提高至(96.85±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12,P=0.000).结论 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空心螺钉内固定牢靠,还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内粘连;可以加压,防止骨折不愈合;并且有不损伤骺板、微创、恢复期短的优势.
作者:冯超;张建立;王玉琨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制缝针缝合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关节镜下采用自制缝针缝合固定24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21例,女3例;年龄20~4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14 d.术前屈膝活动受限35°±5°,后抽屉试验阳性,Lysholm评分平均为(40.1±2.5)分.3例合并半月板损伤,术中2例行部分切除,1例行次全切.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3~16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良好,术后8~10周骨折均获愈合,膝关节活动度为135°±5°,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平均为(94.5±3.5)分.结论 采用自制缝针关节镜下钢丝缝合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单,缝合牢固,疗效良好.
作者:郭永智;姜鑫;张益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肩关节镜辅助经皮空心钉或缝合锚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21例单纯撕脱型二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50.5±9.5)岁(34~68岁);左侧11例,右侧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9.6±4.4)d.21例患者均使朋肩关节镜辅助经皮空心钉或缝合锚钉固定治疗.术后3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摄于外旋中立位肩关节正位、侧位和腋位X线片,以判断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8.1个月(23~6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平均为160.5°±6.7°,外旋平均为65.7°±6.0°,内旋达T9±3水平,VAS疼痛评分平均为(0.5±1.1)分,ASES评分平均为(95.8±6.6)分,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97.2±3.0)分,UCLA评分平均为(34.6±0.7)分.术后手外旋肩关节正位、侧位和腋位X线片复查,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2±2.0)周(6~12周).本组无一例出现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肩关节镜辅助经皮空心钉或缝合锚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晋;鲁谊;朱以明;姜春岩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膝关节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中后外复合体(PLC)重建的治疗方案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7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85例陈旧性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且同时累及PLC损伤的患者,男63例,女22例;平均年龄34.6岁(15~52岁).损伤类型:前交叉韧带合并PLC损伤2例,前后交叉韧带合并PLC损伤21例,后交叉韧带合并PLC损伤51例,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合并PLC损伤11例.PLC损伤根据Fanelli对膝关节后外不稳定的分型:A型48例,使用异体胫前肌腱重建腘腓韧带或腘肌腱;C型37例,其手术方式包括劈裂跟腱的手术技术、外侧副韧带+腘肌腱或腘腓韧带联合重建术.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综合评分评估,麻醉下膝关节应力像检查评估膝关节后向和内翻稳定性,胫骨外旋试验评估膝关节后外旋转稳定性.结果 58例患者(A型35例,C型23例)术后获1~5年(平均38.5个月)随访,27例失访.35例A型损伤患者胫骨后移程度由术前平均(16.7±5.3)mm减少为末次随访时的(5.1±3.8)mm,胫骨外旋由16.7°±4.7°减小为-1.8°±6.60°23例C型损伤患者胫骨后移由术前平均(14.9±4.4)mm减少为末次随访时的(5.4±4.2)mm,胫骨外旋由16.2°±9.9°减小为-3.0°±8.6°,外侧关节间隙张开由(13.8±2.6)mm减小为(8.6±2.7)mm,以上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8例患者术前IKDC综合评分分级:C级2例,D级56例;末次随访时:A级31例,B级15例,C级12例.结论 对膝关节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中的PLC损伤进行系统分类,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进行相应的解剖重建,近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后向和后外稳定性.
作者:张辉;洪雷;王雪松;张晋;刘心;冯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患者 男性,27岁,因交通伤致右侧肩锁关节脱位(图1),Tossy分型Ⅲ型,于当地医院就诊,伤后第3天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肩锁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加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右上肢超肩位石膏外固定.
作者:叶永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取健康成人正常胫骨近端截而及假体的参数参考值,探讨适合不同人种且具有性别差异的胫骨假体设计.方法 对55名志愿者中的92侧正常膝关节(男42侧,女50侧)进行螺旋CT扫描,将断层扣描数据导入Mimics10.1软件建立膝关节三维数字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 8软件系统对胫骨近端模型进行模拟截骨、形态学测量,分析不同性别胫骨近端截面的形态学差异.再将获得的模型与通过激光扫描获得的假体(PFC和Nexgen)三维模型进行模拟装配、参数测量.结果 胫骨近端截骨面的前后径(AP)为(49.87 ±3.90)mm、内外侧横径(ML)为(73.50±5.60)mm,AP与ML呈正相关.男性胫骨平台AP为(53.24±4.10)mm、ML为(75.85±3.50)mm,均比女性[AP为(47.61±3,70)mm,ML为(67.68±2.60)mm]大.内侧前后径(MAP)比外侧前后径(LAP)大,男性平均大(3.90±2.90)mm,女性平均大(3.70±2.70)mm.PFC假体(0.75±0.05)和Nexgen假体(0.69±0.03)的AP/MP比值与本研究正常成人(0.68±0.0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性别及人种的胫骨截面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为提高人工膝关节胫骨假体的覆盖率,胫骨假体设计及临床操作均要考虑不同人种和性别的形态学特点.
作者:胡岩君;余斌;罗吉伟;金丹;李鉴轶;刘清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为经S_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收集50个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经皮托力螺钉固定.测量S_1椎弓根的宽和高、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_1椎体对侧前皮质和髂后上棘的距离.结果 S_1椎弓根的宽和高分别为(20.43±1.63)mm和(20.26±0.99)mm;2枚螺钉的进针点均在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连线上方,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49.87±6.80)mm和(51.11±7.15)mm.螺钉平行进入S_1椎弓根,与髂骨翼后外侧面垂直,与冠状面和欠状面的夹角分别为18.35°±5.20°和77.62°±3.98°.进针点到S1椎体对侧前皮质的距离分别为(76.08±4.32)mm和(77.62±3.98)mm.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长度、S_1椎弓根的高度和宽度、进针点到髂后上棘的距离、进针点与冠状面的夹角在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成人在S_1椎弓根水平均町置入2枚直径为6.5 mm的拉力螺钉,钉道参数的解剖学测量为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手术导航模板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游景扬;王钢;黎润光;陈滨;任高宏;杨建涛;刘善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与动力性稳定结构,与膝父节周围韧带软组织共同维持胫股关节的正常活动,ACL损伤导致膝关节不稳,继发半月板、关节软骨损伤、关节结构紊乱及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开常工作生活及体育活动.
作者:王庆;黄华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早期重建与晚期重建AC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间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的95例ACL损伤患者资料,其中早期重建组(伤后2周内实施手术)31例,男21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29.3岁.晚期重建组(伤后2~6个月实施手术)64例,男45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31.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定结果等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消除时间、肿胀消除时间、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同)的时间、Lysholm评分、IKDC评定结果等.结果 早期重建组3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2.4个月(8~32个月)随访.晚期重建组6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1.5个月(11~33个月)随访.早期重建组疼痛消除时间[(35.6±3.2)d]、肿胀消除时间[(14.7±2.7)d]、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时间[(48.8±4.8)d]均长于晚期重建组[(21.5±2.6)、(8.5±2.1)、(34.5±4.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IKDC评定结果:早期重建组A级12例,B级15例,C级4例;晚期重建组A级26例,B级29例,C级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112,P=0.250).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89.6±6.9)、(91.5±7.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7,P=0.500).结论 早期重建与晚期重建ACL的近期临床疗效相近,但早期重建ACL者术后康复时间长于晚期重建者,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杨国夫;宋国胜;李雪松;赵哲;王毅;王文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刊登在贵刊2009年第11卷第8期第780~781页的<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的手术治疗>一文,报告了一组针对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作者在文中介绍经同一切口,先利用锁骨钩钢板纠正肩锁关节脱位再经喙突利用克氏针撬拔,在C型臂引导下间接复位移化的喙突和肩胛盂骨折后利用双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复化后的喙突骨折的手术方法.作者的尝试为治疗这种类型肩锁关节脱位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吴晓明;高伟;李凡;高堪达;王秋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运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同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ACL、PCL)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13例膝关节ACL、PCL损伤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23~57岁,平均37.5岁;左膝8例,右膝5例.均采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ACL、PCL,股骨端用可吸收界面挤压螺钉固定,胫骨端用Intrafix固定.同时处理合并的半月板、侧副韧带损伤.术前按照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综合评价患膝功能:均为D级.Lysholm评分平均为(42.0±1.3)分.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14~27个月(平均20.4个月)随访,患膝功能均明显改善,1例体榆仍有阳性体征,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末次随访时IKDC综合评价结果:A级6例(46%),B级5例(38%),C级2例(16%).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平均为(93.0±2.7)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同期完成ACL、PCL重建,能及时恢复膝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张青松;彭永海;勘武生;李烨;胡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近期临床效果,探讨ACL胫骨残端在重建术后韧带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82例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ACL单束重建,男53例,女29例;年龄18~41岁,平均2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周~22个月,平均3个月.82例患者均为ACL完全断裂,其中体部断裂77例,股骨起点断裂5例.术中病理检查观察韧带残端血管分布,尽可能保留韧带残端及表面滑膜鞘,重建的韧带自ACL残端中通过并被残留的滑膜鞘包裹.术后随访时通过Rolimeter试验检测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ACL残端病理检查显示残端韧带纤维间有血管分布,炎性细胞浸润,靠近胫骨止点处和新鲜损伤时血管分布较多.82例患者术后随访13~37个月(平均20个月).末次随访时,79例患者(96.3%)Lachman试验阴性.Rolimeter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由术前平均(7.3 ±2.6)mm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3 ±1.5)mm(t=1.981,P=0.023).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1.2 ±7.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5 末4.5)分(t=2.915,P=0.002).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7 ±1.4)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5±1.2)分(t=2.189,P:0.012).IKDC主观评分由术前平均(65.1±7.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3.4±5.7)分(t=3.286,P=0.001).所有患者轴移试验检杏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 保留牵张胫骨残端的ACL重建能够建立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膝关节,近期临床疗效良好.ACL胫骨残端组织有利于韧带的组织再血管化过程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作者:曾春;卢华定;蔡道章;宋炎成;谢黎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对5项病例系列研究和2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总结后发现,几乎50%的患者在没有明确指征的情况下将内固定去除,这些患者中约有半数疼痛有所缓解,但也有患者存在内固定去除后疼痛加剧.去除固定是否会减轻疼痛,目前并不清楚.在几项研究中发现,内固定取出能促进功能恢复.虽然骨折愈合后内固定取出是安全的,但是现有的证据并不推荐骨折愈合后常规取出内固定.因此,有必要采用设计严密的对照研究来评估内固定取出是否有利于患者恢复,特别是对于无明确指征取出内固定的患者.
作者:James F Kellam;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内植骨支撑成形术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牵引过伸)手法复位或(和)球囊扩张复位、经皮椎体内植骨(自体骨和异体骨)支撑成形术治疗23例中青年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0~61岁.平均42.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7 d.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高度压缩率及伤椎Cobb角.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3~15个月(平均8.6个月)随访.1例因术中植骨不够、活动过早,术后1个月伤椎高度有所丢失,其余患者伤椎高度平均恢复至正常的85%以上.23例患者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分NN(53.2±23.4)%、(17.2±12.1)%,椎体Cobb角分别为19.6°±5.2°,6.8°±4.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牵引过伸手法复位或(和)球囊扩张复位、经皮椎体内植骨支撑成形术,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是一种有效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新方法.
作者:贺新宁;欧晔灵;付军初;张水清;李想;邱鹏;杜志勇;郭伟;蒋君;肖智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梁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