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宁;欧晔灵;付军初;张水清;李想;邱鹏;杜志勇;郭伟;蒋君;肖智林
目的 评价肩关节镜辅助经皮空心钉或缝合锚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21例单纯撕脱型二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50.5±9.5)岁(34~68岁);左侧11例,右侧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9.6±4.4)d.21例患者均使朋肩关节镜辅助经皮空心钉或缝合锚钉固定治疗.术后3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摄于外旋中立位肩关节正位、侧位和腋位X线片,以判断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8.1个月(23~6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平均为160.5°±6.7°,外旋平均为65.7°±6.0°,内旋达T9±3水平,VAS疼痛评分平均为(0.5±1.1)分,ASES评分平均为(95.8±6.6)分,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97.2±3.0)分,UCLA评分平均为(34.6±0.7)分.术后手外旋肩关节正位、侧位和腋位X线片复查,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2±2.0)周(6~12周).本组无一例出现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肩关节镜辅助经皮空心钉或缝合锚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晋;鲁谊;朱以明;姜春岩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患者 男性,27岁,因交通伤致右侧肩锁关节脱位(图1),Tossy分型Ⅲ型,于当地医院就诊,伤后第3天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肩锁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加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右上肢超肩位石膏外固定.
作者:叶永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1岁.因交通伤致右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2 d于2005年7月18日收入我院.入院诊断:颅腩损伤,右侧髋臼后壁骨折,右髋关节后脱位,坐骨神经损伤.
作者:朱仕文;吴新宝;王满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关节镜下缝合修补术和半月板次全/全切除术治疗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临床疗效,探讨缝合修补治疗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经关节镜治疗的34例(34膝)半月板桶柄样撕裂患者,其中采用全内缝合或全内和外内联合缝合的患者15例(A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0.3±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0.6±3.8)d;内侧半月板损伤12例,外侧半月板损伤3例.同期采用半月板次全/全切除术19例(B组),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29.1±5.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0.2 ±2.8)d;内侧半月板损伤15例,外侧半月板损伤4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并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评分等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A组为(71.3±8.8)min,B组为(45.7±9.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关节活动度A组平均为138.7°±5.1°,B组平均为136.0°±4.6°;术后12个月关节活动度A组平均为140.1°±3.1°,B组平均为139.8°±3.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A组平均为(90.1±7.1)分,B组平均为(89.9±6.9)分,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A组平均为(94.5 ±3.9)分,B组平均为(90.3±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 对于大型半月板撕裂,采用合适的缝合技术可使撕裂的全长段获得有效修补,能尽可能多地保留半月板的功能,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半月板次全/全切除术.
作者:杨睿;李卫平;沈慧勇;宋斌;黄建荣;张正政;宋洋;唐勇;黄霖;梁新军;王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全身多关节韧带松弛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关节镜下重建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20例全身多关节韧带松驰(第5指掌指关节被动背伸角>90°)ACL损伤患者(为C组),同期根据第5指掌指关节被动背伸角度小于70°、70°~90°分别随机抽取20例采用相同术式的ACL损伤患者(A组和B组)作为对照.所有60例患者均采用天节镜下自体胭绳肌双束4隧道技术重建,移植物采用微型钢板纽扣进行悬吊式固定.术后通过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系统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主观评估,通过轴移试验和KT-2000检查了解膝关节的稳定性,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60例患者术后获24~48个月(平均30.4个月)随访,3组患者双侧松弛度差异平均分别为(0.65±0.88)、(1.75±1.12)、(2.45±1.4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19例(95%)小于3 mm,1例(5%)3~5 mm;B组17例(85%)小于3 mm,3例(15%)3~5 mm;C组11例(55%)小于3 mm,7例(35%)3~5 mm,2例(10%)大于5 mm.轴移试验结果:A组中无阳性病例;B组1例Ⅰ度阳性;C组6例Ⅰ度阳性,2例Ⅱ度阳性.3组患者IKDC评分平均分别为(92.15±3.73)、(90.00±4.87)、(86.00 ±5.03),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94.15±2.30)、(92.80±2.51)、(88.40±4.50)分,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存在全身多关节韧带松弛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ACL的临床效果较差.
作者:王锋;赵金忠;皇甫小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为经S_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收集50个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经皮托力螺钉固定.测量S_1椎弓根的宽和高、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_1椎体对侧前皮质和髂后上棘的距离.结果 S_1椎弓根的宽和高分别为(20.43±1.63)mm和(20.26±0.99)mm;2枚螺钉的进针点均在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连线上方,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49.87±6.80)mm和(51.11±7.15)mm.螺钉平行进入S_1椎弓根,与髂骨翼后外侧面垂直,与冠状面和欠状面的夹角分别为18.35°±5.20°和77.62°±3.98°.进针点到S1椎体对侧前皮质的距离分别为(76.08±4.32)mm和(77.62±3.98)mm.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长度、S_1椎弓根的高度和宽度、进针点到髂后上棘的距离、进针点与冠状面的夹角在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成人在S_1椎弓根水平均町置入2枚直径为6.5 mm的拉力螺钉,钉道参数的解剖学测量为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手术导航模板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游景扬;王钢;黎润光;陈滨;任高宏;杨建涛;刘善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运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同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ACL、PCL)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13例膝关节ACL、PCL损伤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23~57岁,平均37.5岁;左膝8例,右膝5例.均采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ACL、PCL,股骨端用可吸收界面挤压螺钉固定,胫骨端用Intrafix固定.同时处理合并的半月板、侧副韧带损伤.术前按照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综合评价患膝功能:均为D级.Lysholm评分平均为(42.0±1.3)分.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14~27个月(平均20.4个月)随访,患膝功能均明显改善,1例体榆仍有阳性体征,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末次随访时IKDC综合评价结果:A级6例(46%),B级5例(38%),C级2例(16%).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平均为(93.0±2.7)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同期完成ACL、PCL重建,能及时恢复膝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张青松;彭永海;勘武生;李烨;胡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梁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对5项病例系列研究和2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总结后发现,几乎50%的患者在没有明确指征的情况下将内固定去除,这些患者中约有半数疼痛有所缓解,但也有患者存在内固定去除后疼痛加剧.去除固定是否会减轻疼痛,目前并不清楚.在几项研究中发现,内固定取出能促进功能恢复.虽然骨折愈合后内固定取出是安全的,但是现有的证据并不推荐骨折愈合后常规取出内固定.因此,有必要采用设计严密的对照研究来评估内固定取出是否有利于患者恢复,特别是对于无明确指征取出内固定的患者.
作者:James F Kellam;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及分化后细胞的功能特征.方法 体外分离、扩增、纯化Sprague-Dawley大鼠BMSCs,取第6代细胞接种并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A、B、C组开始每组加预诱导夜(含预诱导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6d后A组继续加预诱导夜,其余两组在预诱导后加定向诱导剂(音猬因子和维甲酸)时选择是否保留预诱导液分为B组(保留)和C组(去除);D组不做任何干预,为空白对照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分化后神经样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标志.结果 接种后的细胞迅速贴壁,加预诱导液6 d细胞增殖迅速,且可以观察到有类似神经干细胞的克隆团形成.在诱导剂的特定组合和时序的诱导下,A、B、C组均出现胞体收缩和突起伸出,呈现神经元细胞样改变.D组细胞形态基本没有变化.6~12 d,B组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细胞率为59.17%±1.84%,胶质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率为22.10%±1.03%;C组MAP-2阳性细胞率为29.35%±4.85%,GFAP为36.35%±4.85%,A组和D组均未检测到上述细胞标志物.12~18 d,A组仅出现少量GFAP阳性细胞;B组MAP-2、GFAP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2.54%±1.02%、21.54%±1.02%;C组MAP-2、GFAP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1.02%±2.37%、23.45%±3.74%.神经细胞的功能标志胆碱乙酰转移酶、囊泡乙酰胆碱通道只有B组表达,12~18 d后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5.11%±3.04%、28.22%±1.72%.结论 BMSCs在体外能定向诱导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神经细胞,为脊髓损伤后细胞移植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鹏斌;郑启新;吴永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内植骨支撑成形术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牵引过伸)手法复位或(和)球囊扩张复位、经皮椎体内植骨(自体骨和异体骨)支撑成形术治疗23例中青年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0~61岁.平均42.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7 d.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高度压缩率及伤椎Cobb角.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3~15个月(平均8.6个月)随访.1例因术中植骨不够、活动过早,术后1个月伤椎高度有所丢失,其余患者伤椎高度平均恢复至正常的85%以上.23例患者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分NN(53.2±23.4)%、(17.2±12.1)%,椎体Cobb角分别为19.6°±5.2°,6.8°±4.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牵引过伸手法复位或(和)球囊扩张复位、经皮椎体内植骨支撑成形术,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是一种有效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新方法.
作者:贺新宁;欧晔灵;付军初;张水清;李想;邱鹏;杜志勇;郭伟;蒋君;肖智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制缝针缝合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关节镜下采用自制缝针缝合固定24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21例,女3例;年龄20~4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14 d.术前屈膝活动受限35°±5°,后抽屉试验阳性,Lysholm评分平均为(40.1±2.5)分.3例合并半月板损伤,术中2例行部分切除,1例行次全切.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3~16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良好,术后8~10周骨折均获愈合,膝关节活动度为135°±5°,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平均为(94.5±3.5)分.结论 采用自制缝针关节镜下钢丝缝合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单,缝合牢固,疗效良好.
作者:郭永智;姜鑫;张益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关节镜技术是20世纪骨科领域重要的技术革命之一,其广泛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关节创伤的诊疗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新器械的不断开发,关节镜技术发展迅速,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除关节置换手术外,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已基本取代关节切开术.
作者:蔡道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技术在单纯创伤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8月至2009年1月收治8例单纯创伤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36.3岁(18~43岁);左侧3例,右侧5例.受伤至复位时间平均为3 h,复位成功到接受髋关节镜手术时间为2~3周.8例患者均行髋关节镜探查、关节清理、游离体摘除术.术后牵引3周.结果 术中证实8例患者髋关节腔内均存在撕脱的游离体,骨性游离体6例,软骨性2例.8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3年4个月(平均1年2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4.4±5.3)分,疗效均为优.无一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或下肢牵引并发症.结论 对于单纯创伤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可以清除关节内血肿及游离体,手术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可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作者:刘云鹏;骆宇春;高建明;周敏;刘卫峰;华国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