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运发;张光明;徐中和
近欧洲一国际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与变形性骨炎相关的三个新基因,这些基因变异会影响到骨骼修复的速率,从而引发该种疾病.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老鼠与人类相似,也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表达痛苦的感觉.通过构建小鼠痛苦表情指数,可为人类提供一个测量疼痛层级的系统,并改善实验室动物的生存状况.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维康图片(Wellcome Images)是英国维康信托(Wellcome Trust)基金会下属机构.在过去十年间,维康图片对创造性地探索医学、社会历史、卫生保健和生物学领域的优秀摄影作品进行了颁奖.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置入髋臼后柱螺钉的佳透视角度. 方法 对10具尸体标本的20侧髋臼进行CT扫描,在扫描结果中包含股骨头大界面的扫描平面内,测量后柱后表面与冠状面的交角(α角)及后柱后表面与髋臼口所在平面的交角(β角). 结果 髋臼后柱后表面与冠状面的交角(α角)为28.2°±2.3°,髋臼后柱后表面与髋臼口所在平面交角(β角)为95.4°±5.3°.结论 当C型臂X线机以平行于后柱后表面的方向进行投照时,球管与冠状面成约30°角,即在闭孔斜位的基础上增加15°,与闭孔斜位投照相比,能更准确地了解螺钉与后柱后表面之间的关系.
作者:鲁洋;潘进社;张英泽;王涛;郝睿峥;郑占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收治36例(41侧)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其中26例(30侧)采用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组),男10例11侧,女16例19侧;年龄51~73岁,平均61.6岁;左11侧,右19侧.按AO分型:A3型4侧;B1型4侧,B2型6侧,B3型4侧;C1型3侧,C2型4侧,C3型5侧.10例(11侧)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组),男3例3侧,女7例8侧;年龄53~78岁,平均56.2岁;左4侧,右7侧.按AO分型:A3型2侧;B1型2侧,B2型1侧,B3型2侧;C1型1侧,C2型1侧,C3型2侧.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1 h.内固定组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及主要骨块的移位方向选用掌侧或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外固定组均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 结果 36例患者术后获3~16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根据Dienst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内固定组优19侧,良9侧,可2侧,优良率为93.3%;外固定组优2侧,良4侧,可1侧,差4侧,优良率为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53,P=0.030). 结论 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钢板内固定的疗效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
作者:吕浩然;邹云雯;何二兴;郭剑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4月25日上午,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韩启德等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大会.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严重开放性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月8月共收治9例严重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23~55岁,平均34.5岁.按Sanders关节内跟骨骨折分型: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2例.开放性损伤按Gustilo分型:Ⅱ型4例,ⅢA型4例,ⅢB型1例.均使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VSD技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软组织和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9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0个月(6~14个月)随访.2例患者手术切口切缘红肿,1例患者术后切口皮缘部分坏死,经伤口换药静脉使用抗生素后逐渐愈合.9例患者骨折均得到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5个月.所有患者无慢性软组织感染、骨髓炎或截肢.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76~93分,平均83.4分,其中优1例,良5例,中3例. 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VSD技术治疗严重开放性跟骨骨折,骨折和软组织均得到愈合,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
作者:张弛;安智全;于晓雯;朱越;陈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64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男40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6岁.按Letournel-Judet方法分型:后壁骨折16例,后柱骨折2例,前柱骨折2例,横行骨折8例,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横行伴后壁骨折6例,T形骨折6例,前柱伴后壁横行骨折2例,双柱骨折14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32例,髂腹股沟入路16例,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切口+K-L入路)16例,复位后应用骨盆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3 h,术中平均失血量为800mL.所有患者术后获8~4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患者伤后2周内手术者53例,其中解剖复位39例,满意复位10例,不满意复位4例,复位优良率为92.5%.伤后2~3周后手术者11例,其中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复位优良率为81.8%.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优37例,良13例,可8例,差6例,优良率为78.1%.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3例(Ⅱ~Ⅲ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 结论 对于移位髋臼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开放复位策略、尽早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梁江声;余楠生;黄必留;谭加群;徐自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在正常肩盂CT三维重建标准正面观影像上确定肩盂下部圆心的可行性,比较同一个体左、右肩盂的半径大小,为术前精确定量评估肩盂骨缺损比例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测量了35例成人双侧正常肩盂(共70个),每个肩盂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由1位医生在三维工作站上获得肩盂的标准三维正面观影像及标尺,并将其以二维图像的格式导出.3位医生分别利用AutoCAD2006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做肩盂下部前缘突点、下缘突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再做后缘突点、下缘突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将两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定为肩盂下部的圆心,分别测量该点到肩盂前下缘、后下缘和后缘的距离.比较3位医生测量的圆心到肩盂前下缘、后下缘和后缘距离值,以及左、右肩盂相应距离的测量数据. 结果 肩盂下部圆心到肩盂后缘突点之间的距离(即圆的半径)为(14.1±1.6)mm,到肩盂前下缘的距离为(14.0±1.7)mm,到肩盂后下缘的距离为(14.1±1. 6)mm.3位医生测量的圆心到肩盂后缘距离值之间及左、右肩盂相应测量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正常肩盂的CT三维标准正面观影像上利用肩盂下部前、后、下缘突点确定肩盂下部圆心的方法是简便、可行的,可重复性较高.正常人左右肩盂下部的半径是一致的.以上结论可用于单侧肩盂骨缺损的精确定量评价.
作者:裴京哲;程晓光;朱以明;闫东;张卉;姜春岩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作者:梁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T、MRI在胫腓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7年7月至12月收治的39例胫腓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30例,女9例;平均年龄39.9岁;左侧15例,右侧24例.39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根据结果做出诊断并分别统计上述方法对后踝隐匿性骨折的显示情况. 结果 本组胫腓骨螺旋骨折同时合并后踝骨折30例,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7例,腓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2例.患者后踝均为斜形裂纹骨折,其中长斜形骨折30例,短斜形骨折9例;后踝骨折轻度分离7例.X线片、CT、MRI对后踝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3%、94.9%、100%,假阴性率分别是89.7%、5.1%、0,假阳性率均为0. 结论 CT、MRI可以提高胫腓骨螺旋骨折患者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MRI是显示后踝隐匿性骨折敏感的检查方法.
作者:郭智萍;李石玲;张英泽;赵建;侯志勇;张敏;张奇;陈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下肢创伤后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分型以及修复方法. 方法 2002年3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42例下肢创伤后大段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4.2岁.感染性骨缺损部位:股骨3例,胫骨39例.根据其缺损特点分为3型:单纯大段感染性骨缺损(Ⅰ型)、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Ⅱ型)、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并肢体短缩畸形(Ⅲ型),本组Ⅰ型6例,Ⅱ型35例,Ⅲ型1例.所有患者在彻底清创基础上分别应用单纯腓骨瓣移植或移位(6例)、腓骨皮瓣移植(31例)、腓骨瓣+股前外侧皮瓣移植(4例)、骨牵引延长+腓骨瓣移植(1例)同期进行修复.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6~41个月(平均26.3个月)随访.除2例因移植腓骨坏死而截肢、2例感染未能控制外,其余38例患者骨缺损均得到成功修复,下肢外形及功能恢复均满意.参照Johner-Wruhs疗效评定标准:优17例,良18例,可3例,差4例,优良率为83.3%.结论 下肢创伤后大段感染性骨缺损根据其缺损特点可分为3型;针对性应用不同形式的腓骨瓣,能同期修复下肢各种类型创伤后大段感染性骨缺损.
作者:杨运发;张光明;徐中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不同固定方法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采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的104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男69例,女35例;平均年龄34.7岁.其中石膏固定组24例(Ⅱ度损伤18例,Ⅲ度损伤6例),拉力螺钉固定组48例(Ⅱ度损伤25例,Ⅲ度损伤23例),胫腓骨钩固定组32例(Ⅱ度损伤19例,Ⅲ度损伤13例).疗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定.所有患者评定疗效的时间点均为治疗后6个月.结果 石膏固定组石膏固定时间为6~12周,AOFAS评分:优4例,良8例,可6例,差6例,优良率为50.0%;拉力螺钉固定组取出螺钉时间为术后8~12周,AOFAS评分:优12例,良18例,可8例,差10例,优良率为62.5%,其中有5例患者在术后11周发现拉力螺钉断裂;胫腓骨钩固定组取出腓骨钩时间为8~12周,AOFAS评分:优16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 结论 对于Ⅱ度和Ⅲ度的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腓骨钩固定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的石膏固定和拉力螺钉固定.
作者:张培训;徐海林;张殿英;付中国;张宏波;姜保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在5月10日启动的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活动周中,一种穿在身上、可以通过大脑意识控制的下肢运动辅助装置吸引了大量观众.据悉,其全身版将于19日在日本馆首次向全球公开展示.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单侧固定和自体植骨联合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 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系统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一侧椎弓根通道椎体自体植骨联合椎管减压治疗2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36.7岁,按Denis分类:A型4例,B型10例,C型6例,D型5例,E型2例.损伤节段:T112例,T1210例,L1 9例,L2 4例,L3 2例.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11例,D级4例,E级2例.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及患者术后疼痛和工作恢复情况. 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12~1 8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所有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功能按Frankle分级至少恢复1级,平均恢复1.5级.术后1周及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脱、断裂.所有患者植骨愈合良好,术后1年58.3%的患者无疼痛,54.2%的患者可以恢复以前的工作.结论 短节段联合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一侧椎弓根通道自体植骨及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式安全可行,可早期稳定伤椎,增加了前中柱的稳定性,减少了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作者:李健;陈应超;张平;张亮;赵洪普;钟志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及临床研究,探讨超声检查在膝关节创伤性积脂血症中的脂肪层厚度下限及应用价值. 方法 实验组:对20支内含新鲜血液与猪骨髓混合液体的试管充分摇匀,静置10 min行超声检查.临床组:对200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40例膝关节积脂血症患者在术前进行超声、X线片、CT及MRI检查,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2.9岁.观察实验组标本和临床组患者的脂肪层厚度. 结果 实验组:脂肪层从稀薄不成层至厚度14.0 mm,层厚达0.5 mm(脂肪量0.07mL)以上者均可清晰显示.临床组:超声检查40例均清晰显示膝关节积脂血症,脂肪层厚度为0.6~12.0 mm,其中有6例厚度小于3.0 mm,在各部位显示的脂肪层厚度与CT、MRI结果相吻合;12例显示骨折线影;6例隐匿性骨折患者是经关节积脂血症而确诊的.X线片示33例为关节积脂血症,34例显示骨折线.40例CT和MRI均显示关节积脂血症和骨折线. 结论 超声检查对创伤性关节积脂血症的脂肪层非常敏感,检测下限为0.5 mm.超声检查是检测关节积脂血症的较好影像方法之一.
作者:张光辉;夏爱君;王龙江;曲德鑫;刘旭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比较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研究很少,且质量较低.两种方法发生骨折不愈合的几率无差异.与钢板内固定相比,髓内钉治疗的患者感染发生率较低,但是骨折畸形愈合和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采用髓内钉治疗的患者有内固定失败的报道.通过目前的病例报道,暂时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所以应进一步做前瞻性或随机对照研究来说明该问题.
作者:David L Helfet;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4月25日,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向参与玉树抗震救灾医务人员学习的决议,号召全体会员学习奋斗在抗震救灾前线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据国外媒体5月6日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那些可以抵抗艾滋病毒的人,体内所含的一种基因令他们拥有一个更加强大的免疫系统.研究发现,有一小部分人(大约每200名感染者中就有这样一个人)接触艾滋病毒后,发展成艾滋病的速度很慢,甚至不会患上这种致命疾病.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