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长旭;贾长青;刘振宁;梁峰;佟浩;柏树令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及临床研究,探讨超声检查在膝关节创伤性积脂血症中的脂肪层厚度下限及应用价值. 方法 实验组:对20支内含新鲜血液与猪骨髓混合液体的试管充分摇匀,静置10 min行超声检查.临床组:对200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40例膝关节积脂血症患者在术前进行超声、X线片、CT及MRI检查,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2.9岁.观察实验组标本和临床组患者的脂肪层厚度. 结果 实验组:脂肪层从稀薄不成层至厚度14.0 mm,层厚达0.5 mm(脂肪量0.07mL)以上者均可清晰显示.临床组:超声检查40例均清晰显示膝关节积脂血症,脂肪层厚度为0.6~12.0 mm,其中有6例厚度小于3.0 mm,在各部位显示的脂肪层厚度与CT、MRI结果相吻合;12例显示骨折线影;6例隐匿性骨折患者是经关节积脂血症而确诊的.X线片示33例为关节积脂血症,34例显示骨折线.40例CT和MRI均显示关节积脂血症和骨折线. 结论 超声检查对创伤性关节积脂血症的脂肪层非常敏感,检测下限为0.5 mm.超声检查是检测关节积脂血症的较好影像方法之一.
作者:张光辉;夏爱君;王龙江;曲德鑫;刘旭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严重开放性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月8月共收治9例严重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23~55岁,平均34.5岁.按Sanders关节内跟骨骨折分型: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2例.开放性损伤按Gustilo分型:Ⅱ型4例,ⅢA型4例,ⅢB型1例.均使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VSD技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软组织和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9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0个月(6~14个月)随访.2例患者手术切口切缘红肿,1例患者术后切口皮缘部分坏死,经伤口换药静脉使用抗生素后逐渐愈合.9例患者骨折均得到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5个月.所有患者无慢性软组织感染、骨髓炎或截肢.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76~93分,平均83.4分,其中优1例,良5例,中3例. 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VSD技术治疗严重开放性跟骨骨折,骨折和软组织均得到愈合,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
作者:张弛;安智全;于晓雯;朱越;陈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单侧固定和自体植骨联合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 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系统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一侧椎弓根通道椎体自体植骨联合椎管减压治疗2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36.7岁,按Denis分类:A型4例,B型10例,C型6例,D型5例,E型2例.损伤节段:T112例,T1210例,L1 9例,L2 4例,L3 2例.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11例,D级4例,E级2例.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及患者术后疼痛和工作恢复情况. 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12~1 8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所有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功能按Frankle分级至少恢复1级,平均恢复1.5级.术后1周及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脱、断裂.所有患者植骨愈合良好,术后1年58.3%的患者无疼痛,54.2%的患者可以恢复以前的工作.结论 短节段联合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一侧椎弓根通道自体植骨及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式安全可行,可早期稳定伤椎,增加了前中柱的稳定性,减少了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作者:李健;陈应超;张平;张亮;赵洪普;钟志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4月25日,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向参与玉树抗震救灾医务人员学习的决议,号召全体会员学习奋斗在抗震救灾前线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不同载荷条件下颈脊髓过伸损伤时脊髓内不同区域的应力分布特征. 方法 利用颈脊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由8484个节点和14 297个单元组成),进入Ansys前处理器,设置边界条件和不同大小的载荷配置:第Ⅰ种载荷配置:后伸载荷0.0015 N,压缩载荷1N;第Ⅱ种载荷配置:后伸载荷0.0030 N,压缩载荷2 N;第Ⅲ种载荷配置:后伸载荷0.0045 N,压缩载荷3N;第Ⅳ种载荷配置:后伸载荷0.0060 N,压缩载荷4 N;第Ⅴ种载荷配置:后伸载荷0.0075 N,压缩载荷5N.模拟不同损伤情况,进入求解模块,进行过伸损伤负载模拟计算,后进入Ansys后处理器,读取并分析颈脊髓横断面9个不同功能区域(颈脊髓白质前索、侧索外侧部、侧索内侧部、后索外侧部、后索内侧部、灰质前角、前角底部、后角尖和头部及后角颈部)的应力分析结果. 结果 颈脊髓损伤断面应力云图提示应力主要集中于灰质前角、后角和白质前索、侧索内侧和后索外侧内,并且其平均应力依次减小.随着施加载荷的增大,灰白质内各个部位的应力均明显增加,灰质前角内的应力增幅大.灰质前角和白质侧索的应力增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角和白质前索分别与后索应力增幅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角和白质前索应力增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轻度颈脊髓过伸损伤主要造成白质前索和灰质前后角损伤,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运动和感觉异常.随着损伤载荷加大,应力分布向相邻白质扩展,载荷加大后前角支配手内肌的神经元细胞较其他部位损伤更严重.
作者:李新锋;刘祖德;戴力扬;马涛;胡光宇;钟贵彬;臧危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置入髋臼后柱螺钉的佳透视角度. 方法 对10具尸体标本的20侧髋臼进行CT扫描,在扫描结果中包含股骨头大界面的扫描平面内,测量后柱后表面与冠状面的交角(α角)及后柱后表面与髋臼口所在平面的交角(β角). 结果 髋臼后柱后表面与冠状面的交角(α角)为28.2°±2.3°,髋臼后柱后表面与髋臼口所在平面交角(β角)为95.4°±5.3°.结论 当C型臂X线机以平行于后柱后表面的方向进行投照时,球管与冠状面成约30°角,即在闭孔斜位的基础上增加15°,与闭孔斜位投照相比,能更准确地了解螺钉与后柱后表面之间的关系.
作者:鲁洋;潘进社;张英泽;王涛;郝睿峥;郑占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64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男40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6岁.按Letournel-Judet方法分型:后壁骨折16例,后柱骨折2例,前柱骨折2例,横行骨折8例,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横行伴后壁骨折6例,T形骨折6例,前柱伴后壁横行骨折2例,双柱骨折14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32例,髂腹股沟入路16例,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切口+K-L入路)16例,复位后应用骨盆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3 h,术中平均失血量为800mL.所有患者术后获8~4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患者伤后2周内手术者53例,其中解剖复位39例,满意复位10例,不满意复位4例,复位优良率为92.5%.伤后2~3周后手术者11例,其中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复位优良率为81.8%.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优37例,良13例,可8例,差6例,优良率为78.1%.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3例(Ⅱ~Ⅲ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 结论 对于移位髋臼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开放复位策略、尽早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梁江声;余楠生;黄必留;谭加群;徐自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据国外媒体5月6日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那些可以抵抗艾滋病毒的人,体内所含的一种基因令他们拥有一个更加强大的免疫系统.研究发现,有一小部分人(大约每200名感染者中就有这样一个人)接触艾滋病毒后,发展成艾滋病的速度很慢,甚至不会患上这种致命疾病.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收治36例(41侧)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其中26例(30侧)采用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组),男10例11侧,女16例19侧;年龄51~73岁,平均61.6岁;左11侧,右19侧.按AO分型:A3型4侧;B1型4侧,B2型6侧,B3型4侧;C1型3侧,C2型4侧,C3型5侧.10例(11侧)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组),男3例3侧,女7例8侧;年龄53~78岁,平均56.2岁;左4侧,右7侧.按AO分型:A3型2侧;B1型2侧,B2型1侧,B3型2侧;C1型1侧,C2型1侧,C3型2侧.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1 h.内固定组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及主要骨块的移位方向选用掌侧或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外固定组均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 结果 36例患者术后获3~16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根据Dienst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内固定组优19侧,良9侧,可2侧,优良率为93.3%;外固定组优2侧,良4侧,可1侧,差4侧,优良率为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53,P=0.030). 结论 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钢板内固定的疗效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
作者:吕浩然;邹云雯;何二兴;郭剑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足三柱理论在跖跗关节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手术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38例,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37.1岁;左侧16例,右侧22例.开放性损伤11例,闭合性损伤27例;新鲜损伤34例,陈旧性损伤4例.按解剖三柱分类:单纯内侧柱损伤5例,内侧柱与中间柱损伤13例,中间柱与外侧柱损伤8例,单纯外侧柱损伤5例,三柱完全损伤7例.其中合并舟骨骨折6例,骰骨骨折5例,楔骨骨折12例,跖骨骨折2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24 d,平均9.2 d.闭合性损伤依据跖跗损伤程度行空心钉或钢板固定,开放性损伤采用克氏针或结合足部微型支架固定.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6.5个月(12~25个月)随访,除2例开放性损伤患者出现创面感染给予二期皮瓣修复外,其余创口均一期愈合.X线评估30例患者足部三柱长度与横弓恢复良好,8例出现足弓塌陷.7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后主诉负重疼痛.根据Hardcastal足部功能评分评估疗效:优18例,良11例,一般5例,差4例,优良率为76.3%.结论 中足三柱理论对跖跗关节损伤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术中需依次重建并牢固固定内侧柱、中间柱,外侧柱需弹性固定,同时必须注意对楔骨与骰骨的重建.
作者:喻鑫罡;施忠民;陈旸;夏荣刚;李晓林;曾炳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系统评价同期多关节置换与分期多关节置换的疗效及经济费用.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50年1月至2009年1月)、OVID Medline(1950年1月至2009年1月)、OVID Cinahl (1950年1月至2009年1月)、OVID荷兰医学文摘(2009年3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1月至2009年1月)、中国学术期刊网(1981年1月至2009年1月),收集比较同期多关节置换与分期多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比较同期多关节置换与分期多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日常生活行走能力(ADL)、手术失血量及经济费用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6个RCT,3个队列研究,包括2465例患者.同期多关节置换与分期多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0,95%CI 0.98~1.71,P=0.94).同期多关节置换与分期多关节置换术后A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1,P<0.01).同期多关节置换的手术失血量多于分期多关节置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05,P<0.01).同期多关节置换与分期多关节置换术中置换相同个数关节所需的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46,95%CI-3.68~-1.24,P<0.01). 结论 与分期多关节置换相比,同期多关节置换住院时间和相应花费更少,且康复更快.对于多关节病变,如果病情许可,推荐多关节同期置换.
作者:孙永建;裴国献;姜晓锐;魏宝富;王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入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方法 2009年1月至6月对3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入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49.3岁;骨折部位均为L2.术前神经功能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1例,D级2例. 结果 术后1周X线片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20.0±2.7)mm恢复至(37.0±0.5)mm,占上下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平均54.0%±0.5%提高至98.5%±0.5%;Cobb角由术前平均32.0°±2.0°矫正至2.5°±0.6°.2例钛网位置良好,1例钛网位置少许偏斜.随访4~7个月,平均6个月.ASIA神经功能分级均有1级的恢复,双下肢、腰部活动及外观良好.未次随访时X线片示复位效果满意,脊柱序列恢复正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无丢失,钛网未见移位,钛网周围见大量骨痂形成.结论 对于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应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置入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一次完成固定、减压、复位、融合,并且可重建三柱的稳定性.
作者:林慰光;林本丹;胡奕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老鼠与人类相似,也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表达痛苦的感觉.通过构建小鼠痛苦表情指数,可为人类提供一个测量疼痛层级的系统,并改善实验室动物的生存状况.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骨水泥高压注射器按期分步推注选择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多发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骨水泥高压注射器分步推注选择性PVP治疗且获得随访的57例(127个椎体)骨质疏松性多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36例;平均年龄72.3岁.损伤节段:T6 3个,T75个,T9 5个,T107个,T11 12个,T1228个,L136个,L2 19个,L3 8个,L4 4个.手术采用单侧穿刺,经椎弓根入路,每个椎体注射骨水泥量为3~10 mL,平均4.2 mL. 结果 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19.4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平均分别为8.0±0.8、2.2±0.9、2.2±0.9,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分别为21.6°±5.4°,21.4°±4.6°,22.3°±6.1°,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9个椎体发生椎体外骨水泥渗漏,无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骨水泥高压注射器可延长注射时间,分步注射可使伤椎骨水泥充盈均匀,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加强伤椎刚度.
作者:李波;余雨;钟斌;杜维;邵高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作者:梁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SLIC评分系统在指导治疗下颈椎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自2007年5月至2009年2月基于SLIC评分系统治疗34例下颈椎损伤患者,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31.5岁.损伤节段:C42例,C5 1例,C6 1例,C3-42例,C4-5 4例,C5-6 11例,C6-7 9例,C7~T11例,C3-5 1例,C4-6 1例,C6~T1 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30 d,平均7.1 d.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6例,B级17例,C级7例,D级3例,E级1例.根据SLIC评分系统评分:1分1例,3分1例,4分1例,5分3例,6分5例,7分6例,8分13例,9分3例,10分1例.2例<4分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1例等于4分和31例>4分的患者依据SLIC评分系统中损伤形态学不同结合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和神经功能状况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 结果 34例患者术后随访7~18个月,平均11.5个月.2例保守治疗者骨折愈合,神经根性损害恢复,颈痛缓解.32例手术患者植骨均在6~9个月内融合,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无明显异常.治疗后除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分级平均改善1.1级.本组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体塌陷、假关节形成、神经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SLIC评分系统简便、易于掌握,在其指导下对颈椎损伤进行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圣会;盛伟斌;陈浩贤;买尔旦·买买提;郭海龙;徐韬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T、MRI在胫腓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7年7月至12月收治的39例胫腓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30例,女9例;平均年龄39.9岁;左侧15例,右侧24例.39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根据结果做出诊断并分别统计上述方法对后踝隐匿性骨折的显示情况. 结果 本组胫腓骨螺旋骨折同时合并后踝骨折30例,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7例,腓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2例.患者后踝均为斜形裂纹骨折,其中长斜形骨折30例,短斜形骨折9例;后踝骨折轻度分离7例.X线片、CT、MRI对后踝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3%、94.9%、100%,假阴性率分别是89.7%、5.1%、0,假阳性率均为0. 结论 CT、MRI可以提高胫腓骨螺旋骨折患者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MRI是显示后踝隐匿性骨折敏感的检查方法.
作者:郭智萍;李石玲;张英泽;赵建;侯志勇;张敏;张奇;陈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髓外固定、髓内固定及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各自的手术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髓外固定、髓内固定或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的17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髓外固定(动力髋螺钉)治疗58例(髓外固定组),男22例,女36例;平均年龄81.8岁;骨折AO分型:A1型17例,A2型30例,A3型11例.髓内固定(Gamma钉固定3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3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9例)治疗81例(髓内固定组),男29例,女52例;平均年龄77.9岁;骨折AO分型:A1型25例,A2型43例,A3型13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3例(人工关节组),男12例,女21例;平均年龄76.8岁;骨折AO分型:A1型10例,A2型18例,A3型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72例患者术后获8~36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人工关节组的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11.9±2.5)、(6.4±2.4)、(12.3±2.3)cm,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5.4±13.1)、(50.7±10.6)、(56.6±8.1)min,出血量平均分别为(304.2±67.5)、(130.0±42.3)、(200.2±97.1)mL,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和人工关节组的术后功能训练时间较髓外固定组短;髓内固定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较髓外固定组短;人工关节组术后1年优良率较髓外固定组和髓内固定组高,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A1.1型、A1.2型、A1.3型、A2.1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首选髓外固定;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条件较差、不能长时间耐受手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首选髓内固定;骨折粉碎及骨质疏松十分严重的患者应选择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
作者:宋烜赫;杨卫良;薛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下肢创伤后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分型以及修复方法. 方法 2002年3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42例下肢创伤后大段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4.2岁.感染性骨缺损部位:股骨3例,胫骨39例.根据其缺损特点分为3型:单纯大段感染性骨缺损(Ⅰ型)、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Ⅱ型)、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并肢体短缩畸形(Ⅲ型),本组Ⅰ型6例,Ⅱ型35例,Ⅲ型1例.所有患者在彻底清创基础上分别应用单纯腓骨瓣移植或移位(6例)、腓骨皮瓣移植(31例)、腓骨瓣+股前外侧皮瓣移植(4例)、骨牵引延长+腓骨瓣移植(1例)同期进行修复.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6~41个月(平均26.3个月)随访.除2例因移植腓骨坏死而截肢、2例感染未能控制外,其余38例患者骨缺损均得到成功修复,下肢外形及功能恢复均满意.参照Johner-Wruhs疗效评定标准:优17例,良18例,可3例,差4例,优良率为83.3%.结论 下肢创伤后大段感染性骨缺损根据其缺损特点可分为3型;针对性应用不同形式的腓骨瓣,能同期修复下肢各种类型创伤后大段感染性骨缺损.
作者:杨运发;张光明;徐中和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