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选择性应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朱轶;黎斌;肖方生;徐长春;杨晟玮

关键词:选择性, 临床应用, 游离皮瓣, 尺动脉腕上皮支, 皮瓣修复, 手指皮肤缺损, 移植修复, 现报告如下, 移位修复, 手部, 解剖关系, 供血动脉, 效果, 前臂, 面积, 患者, 创面
摘要: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前臂尺侧皮瓣移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在国内首先由张高孟等[1]报告.随后,以其为供血动脉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口益增多[2,3].但对如何选择性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和下行支皮瓣的研究较少.2004年2月至2007年8月,我们根据上、下行支的解剖关系以及手指皮肤缺损面积的大小,分别采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和下行支皮瓣对12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创面进行移植修复,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CT血管成像在闭合性动脉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闭合性动脉损伤的机制、特点,以及64排CT血管成像(CTA)在其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进行CTA检查确诊有血管损伤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A检查能准确判断动脉损伤的程度、部位及侧支循环情况.发现动脉闭塞16例,动脉内充盈缺损4例,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2例.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探查发现:动脉完全断裂6例,不完全断裂9例,内膜损伤5例;合并血栓形成4例.其中端端吻合12例,直接修补4例,静脉移植4例;伴取栓术4例.受损动脉术后mL流通畅、血运正常.20例手术患者术中所见与术前CTA诊断一致,准确率为100%.4例CTA显示侧支循环良好者行保守治疗,随访无功能异常表现.结论 CTA是诊断闭合性动脉损伤的准确方法,能判断动脉有无损伤及损伤程度,指导骨科医生治疗,对临床可疑血管损伤者应及时行CTA检查.

    作者:宋晓飞;林月秋;徐永清;黄若昆;阮默;丁晶;刘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骨折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四肢常见的骨折之一.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常导致复位后再丢失及骨折塌陷,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术方法来恢复关节面的完整和桡骨远端的解削.特别对功能要求高的年轻患者,应当进行更积极、适当的治疗.2007年3月至10月我科采用桡骨远端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18例(18肢)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伟;吴小峰;王秋根;王建东;林建;李凡;桑伟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2008年所载文献统计分析与评价

    目的 统计分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2008年载文、著者及引文的特点.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2008年的载文、著者和引文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其特点.结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两年内共载文718篇(2007、2008年分别载文为375和343篇),每期平均载文30篇,篇密度0.30;平均发表时滞204 d(4~545 d);基金论文比为25.5%;著者来自国外、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大陆29个省、自.冶区和直辖市,合著率90.8%,合作度4.69;88.0%(87.2%和88.9%)的论文有引文,93.1%的引文来自期刊,引文语种主要为英文,普莱斯指数为51.6%.结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所载文献质量较高,是我国骨科研究领域主要的信息源之一,也是我国陕学领域重要的核心期刊.

    作者:张宁;王钢;李广宇;聂兰英;金丹;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临床病例讨论——锁骨钩钢板并发症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0岁.因摔倒后右肩部疼痛1 h而于2007年1O月5日至本院急诊就诊.急诊查体:痛苦貌,强制体位,右肩肩锁关节处肿胀,皮下淤血,压痛剧烈,右肩关节主动运动丧失,右尺、桡动脉搏动有力,右三角肌外侧皮肤感觉正常,右手部感觉和肌力正常.急诊摄右肩关节正位X线片示右锁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移位(图1a).急诊诊断:右锁骨远端骨折(NeerⅢ型).

    作者:吴晓明;陶杰;王秋根;高伟;李豪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游离带关节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手指关节洞穿伤

    目的 探讨应用带关节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手指关节洞穿伤的疗效.方法 2001年7月至2008年1月,应用带血供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14例洞穿伤造成的手指不同部位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男11例,女3例;平均年龄25.4岁.应用第二足趾近侧趾间关节全关节移植5例,半关节移植3例;应用第二足趾跖趾关节全关节移植2例,半关节移植4例.术后2周开始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结果 1 例小指掌指关节部位缺损移植患者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术后8个月随访,掌指关节愈合良好;其余13例患者移植复合组织均一期成活,术后经6~15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移植骨关节愈合良好,无骨不连、骨畸形愈合等发生,无关节退行性变现象出现,移植手指功能恢复满意,伤指均可完成对指动作.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4例,良6例,可4例.结论 应用游离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手指关节洞穿伤,可一次手术完成骨、关节、肌腱、皮肤等复合组织的缺损修复,大限度地恢复伤指关节功能.

    作者:巨积辉;金光哲;刘跃飞;李雷;赵强;魏诚;李建宁;刘新益;侯瑞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钛网骨移植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经后路切除伤椎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至2007年6月,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切除及钛网骨移植椎问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7例,男2l例,女6例;年龄22~53岁,平均33.6岁.骨折节段Tu 3例,T12 7例,L1 9例,L2 6例,L3 1例,L1例.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神经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标准:A级8例,B级13例,C级6例.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获3~12个月(平均8.2个月)随访.术后压迫脊髓的骨块完全切除,Cobb角平均3.2°,脊柱恢复牛理曲度.术前19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一级或一级以上;8例完伞性神经损伤患者中,5例无改善,2例神经功能由A级恢复至C级,1例由A级恢复至D级.结论 对于三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切除及钛网骨移植椎间融合术治疗,能彻底切除压迫脊髓的前方骨块,具有骨折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马毅;邓树才;刘建坤;郝永宏;吕工一;李建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腰椎髂骨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的临床初探

    腰骶椎骨折临床上并不少见,近年来关于内固定重建腰椎骨盆稳定性的报道较多,但仍没有一种既安全义可靠、且较为成熟的固定方法.我院从2005年12月至2007年3月应用腰椎髂骨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2例下腰椎骨折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斌;尹东;肖丹;王巧民;郑秋坚;曾时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前臂骨折术后骨不连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临床常见,通常的解决方法是清除骨折断端植骨并行内同定或外固定,但这些治疗都需要再次手术,使患者身体及经济方面承受很大压力.我科2003年2月至2006年3月采用经皮注射自体骨髓治疗8例前臂骨不连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纳米纤维导管促神经再生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导管的可行性,检测神经生长因子的活性及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以可降解生物材料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LLA-CL)]为壳层材料、神经牛长冈子(NGF)和牛血清蛋白(BSA)为芯层材料的纳米纤维,纺织成神经导管复合体.模拟体内环境进行体外降解缓释8周,在不同时间点,应用PCI2细胞培养法检测缓释液中NGF的生物活性.构建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移植(A组)、P(LLA-CL)/BSA/NGF导管(B组)、P(LLA-CL)/BSA导管加一次性注射NGF(C组)、P(LLA-CL)/BSA导管(D组)桥接神经断端,术后12周进行再生神经形态学等观察.结果 P(LLA-CL)/BSA/NGF导管在体外8周尚末完全降解.能够持续释放NGF,并保持牛物活性.解剖观察可见再牛神经均通过神经导管,B组再生神经的卣径均匀一致,达到正常神经的直径.透射电镜图片显示,A组和B组神经纤维数日多、大小均匀、成熟良好,C组和D组纤维结缔组织多、神经纤维细小、髓鞘薄.结论 P(LLA-CL)/BSA/NGF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诱导并促进神经再生,提高神经再牛的质量,其移植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作者:魏延云;王建广;黄磊;刘俊建;范存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锁定加压钢板单骨皮质固定治疗长骨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

    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单骨皮质固定治疗长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同定术后骨不连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3月,对8例股骨或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确诊为骨不连的患者,不取髓内钉,应用LCP穿透一侧骨皮质同定、断端切新并取自体骼骨植骨治疗,病程12.28个月,平均19.8个月.术后7 d开始部分负重,6个月后完全负重.结果 8例患者术后获8~20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骨折断端术后6个月出现明显骨痂,8~16个月牢同连接,平均愈合时间12.6个月,无置入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交锁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时间较长的患者,采用LCP穿单侧骨皮质固定、断端切新并取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具有方法简便、损伤小、花费少、疗效确实等优点.

    作者:王子虎;尹芸生;李精敏;郭昊宇;李增慧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方入路钢板前置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肱骨中下段骨折是上肢常见的骨折,需手术治疗的肱骨骨折以往多采用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崮定,但肱骨下段前外侧骨面形态不利于钢板放置,而且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解剖关系,术中需显露桡神经,易导致医源性桡神经损伤.2003年11月至2006年10月,我院采用前方入路钢板前置内固定治疗25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21例获随访,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保兵;王文德;李宗宝;赵风林;胡亮;王统立;王业本;吴德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十年磨砺从新出发

    掠过冰雪,跨越震撼;燃烧激情,升腾梦想--岁月的利箭光影交错、飞驰电掣,指向了2008的终点.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脊柱椎弓根定位数字化导航模板的试验研究

    目的 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和快速成型技术为脊柱椎弓根定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并通过尸体标本试验验证其可行性.方法 选取老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一具,范围:L1-3 CT连续扫描数据集,三维重建软件Amira3.1建立L4-3,椎体模型,以.stl格式导出模型.在UG lmageware 12.0平台打开三维重建模型,定位三维参考平面.利用椎弓根内切圆原理设计椎弓根的佳进钉钉道.提取椎板的表面解剖学形态,建立与椎体后部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椎弓根孔道成定位模板,将椎体和定位模板通过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生产出实物模板.将制作的实物模板与标本的椎板相吻合,利用导航模板的导航孔进行椎弓根的定位,置入椎弓根钉,术后利用X线片、CT扫描验证椎弓根钉位置的准确性.结果 建立了椎体个体化钉道模型,通过快速成型技术生产出的带椎弓根准确信息的导航模板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结论 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和快速成型技术为椎弓根的定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为脊柱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陆声;徐永清;张元智;师继红;范泉水;郭海;常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后外角损伤的治疗

    膝关节多发韧带伤较常见的类型有前交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合并内侧剐韧带损伤,后交义韧带合并后外们损伤,ACL、后交叉韧带合并内外侧剐韧带损伤等,这些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均有大量文献报道.

    作者:姚建华;朱兵;黄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与肩关节功能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影响肩关节功能的预后因素.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收治51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且获得随访.按Neer分型:一部分骨折2例,二部分骨折30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6例.采用保守治疗7例,切开复位内固定4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2例.应用ASES评分评估治疗结果.对患者年龄、性别、合并伤、合并症、受伤至治疗时间、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法等7个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7.2个月(19-67个月)随访.ASES评分平均82.1分(36.7-100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症和骨折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OR值及95%C1分别为0.005、0.513、0.404-0.651,0.021、0.129、0.053-0.312,0.005、0.267、0.167-0.427).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仅年龄和骨折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OR值及95%C1分别为0.007、0.494、0.379-0.642,0.006、0.240、0.142-0.405).结论 影响肱骨近端骨折后肩关节功能的主要预后因素是年龄和骨折类型,应主要根据这两个因素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晓川;黄富国;岑石强;项舟;钟刚;陈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固定治疗AO-B型胫骨平台骨折

    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关节镜监视下胫骨平台骨折的复位内固定愈来愈受到重视.在骨折获得良好复位的同时,关节镜技术对关节内其他结构的诊治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其他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1].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院采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同定治疗23例AO-B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百华;张作峰;王冠军;王献印;韩文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长期以来,在临床卜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均以内固定治疗为主.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取得较满意的疗效[1],但在我国尚未得到认可,目前争议颇多.我科自2002年8月至2006年8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35例老年小稳定型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早期下地负重、迅速恢复髋关节功能到伤前水平及减少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方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立军;陈文贵;邓德礼;徐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膝关节镜后侧入路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镜技术开展至今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现已成为膝关节常规的诊疗方法,但这项技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大的问题是膝关节后侧间室视野不清.

    作者:张诚;程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河北省骨科医院尺桡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河北省骨科医院尺桡骨骨折病例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由8人组成的调查组入医院影像资料室和病案窜调集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全部尺桡骨骨折病例,设计调查表进行相关因素的登记,对尺桡骨骨折的流行特征及2年半来发生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河北省骨科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共收治尺桡骨骨折病例6430例,其中男3885例,女2545例;左侧3327例,右侧3147例,其中包括双侧同时骨折者44例.少年儿童多见,骨折以跌倒扭伤为主;尺桡骨骨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0~10岁儿童为发生尺桡骨骨折的高峰年龄;时间上来看,2年半间本院尺桡骨骨折患病率总体上保持平稳趋势(P>0.05),男性尺桡骨骨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年均下降,但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桡骨骨折发生季节分布结果表明,冬季是尺桡骨骨折的高发季节.结论 河北省骨科医院尺桡骨骨折病例2年半来呈平稳趋势,预防的重点人群为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

    作者:李宝俊;张英泽;吴文娟;赵海涛;吴昊天;于昆仑;朱炼;吕丽;孙然;孙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大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对静脉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存活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反应对静脉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存活和迁移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的佳时间.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后0h、6h、12h、24 h、3 d、5 d和7d组,每组5只,不同时间点取脊髓组织,行HE染色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另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后0h,6 h、12 h、24 h、3 d、5 d和7d移植组,每组5只,移植后7 d取脊髓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移植时间点SCI处BMSCs的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 SCI后6 h,中性粒细胞开始浸润,MPO活性开始表达;SCI后24 h,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MPO活件表达达到峰值;SCI后3 d.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MPO活性表达开始减弱;SCI后7 d,SCI区有胶质细胞增生和空洞形成.SCI后0 h、6 h、12 h、24 h移植组,SCI处BMSCs的存活数量较少,但迁移距离较长;SCl后3 d移植组,SCI处BMSCs的存活数量较多,且迁移距离较长;SCI后5 d和7 d移植组,SCI处BMSCs的存活数量较少,且迁移距离较短.结论 SCI后3 d是静脉移植BMSCs治疗大鼠SCI的佳时间.

    作者:陈少强;林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