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膝关节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的早期治疗

刘宪民;刘松波;张志富;周大鹏;韩文锋;祖启明

关键词: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创伤和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进行早期手术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治疗12例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其中10例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断裂,2例合并后交叉韧带(PCL)断裂.交叉韧带损伤术前Lysholm评分为50~60分(平均56.7分).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开放修复后内侧结构.8例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重建ACL(transfix术式),2例采用骨.髌腱.骨重建ACL.2例采用一端带骨块的异体跟腱蓖建PCL.后内侧结构损伤修复:8例采用星状钢板螺钉同定,2例采用GⅡ锚钉固定.1例采用自体半肌腱、股薄肌移植重建,1 例采用端对端缝合.结果 12例中除2例随访4个月后失访外,其余1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个月(6~18个月)随访.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后Lysholm评分为74~94分(平均81.2分).后内侧结构修复后10例膝伸屈范围正常,2例伸直受限5.外翻应力试验于O啦时,9例正常,2例弱阳性(+),1例阳性(++).结论 膝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时,早期重建交叉韧带同时一期修复膝后内侧结构可以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纳米纤维导管促神经再生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导管的可行性,检测神经生长因子的活性及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以可降解生物材料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LLA-CL)]为壳层材料、神经牛长冈子(NGF)和牛血清蛋白(BSA)为芯层材料的纳米纤维,纺织成神经导管复合体.模拟体内环境进行体外降解缓释8周,在不同时间点,应用PCI2细胞培养法检测缓释液中NGF的生物活性.构建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移植(A组)、P(LLA-CL)/BSA/NGF导管(B组)、P(LLA-CL)/BSA导管加一次性注射NGF(C组)、P(LLA-CL)/BSA导管(D组)桥接神经断端,术后12周进行再生神经形态学等观察.结果 P(LLA-CL)/BSA/NGF导管在体外8周尚末完全降解.能够持续释放NGF,并保持牛物活性.解剖观察可见再牛神经均通过神经导管,B组再生神经的卣径均匀一致,达到正常神经的直径.透射电镜图片显示,A组和B组神经纤维数日多、大小均匀、成熟良好,C组和D组纤维结缔组织多、神经纤维细小、髓鞘薄.结论 P(LLA-CL)/BSA/NGF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诱导并促进神经再生,提高神经再牛的质量,其移植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作者:魏延云;王建广;黄磊;刘俊建;范存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方入路钢板前置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肱骨中下段骨折是上肢常见的骨折,需手术治疗的肱骨骨折以往多采用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崮定,但肱骨下段前外侧骨面形态不利于钢板放置,而且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解剖关系,术中需显露桡神经,易导致医源性桡神经损伤.2003年11月至2006年10月,我院采用前方入路钢板前置内固定治疗25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21例获随访,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保兵;王文德;李宗宝;赵风林;胡亮;王统立;王业本;吴德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膝关节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的早期治疗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进行早期手术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治疗12例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其中10例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断裂,2例合并后交叉韧带(PCL)断裂.交叉韧带损伤术前Lysholm评分为50~60分(平均56.7分).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开放修复后内侧结构.8例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重建ACL(transfix术式),2例采用骨.髌腱.骨重建ACL.2例采用一端带骨块的异体跟腱蓖建PCL.后内侧结构损伤修复:8例采用星状钢板螺钉同定,2例采用GⅡ锚钉固定.1例采用自体半肌腱、股薄肌移植重建,1 例采用端对端缝合.结果 12例中除2例随访4个月后失访外,其余1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个月(6~18个月)随访.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后Lysholm评分为74~94分(平均81.2分).后内侧结构修复后10例膝伸屈范围正常,2例伸直受限5.外翻应力试验于O啦时,9例正常,2例弱阳性(+),1例阳性(++).结论 膝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时,早期重建交叉韧带同时一期修复膝后内侧结构可以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作者:刘宪民;刘松波;张志富;周大鹏;韩文锋;祖启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2008年所载文献统计分析与评价

    目的 统计分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2008年载文、著者及引文的特点.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2008年的载文、著者和引文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其特点.结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两年内共载文718篇(2007、2008年分别载文为375和343篇),每期平均载文30篇,篇密度0.30;平均发表时滞204 d(4~545 d);基金论文比为25.5%;著者来自国外、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大陆29个省、自.冶区和直辖市,合著率90.8%,合作度4.69;88.0%(87.2%和88.9%)的论文有引文,93.1%的引文来自期刊,引文语种主要为英文,普莱斯指数为51.6%.结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所载文献质量较高,是我国骨科研究领域主要的信息源之一,也是我国陕学领域重要的核心期刊.

    作者:张宁;王钢;李广宇;聂兰英;金丹;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膝关节镜后侧入路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镜技术开展至今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现已成为膝关节常规的诊疗方法,但这项技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大的问题是膝关节后侧间室视野不清.

    作者:张诚;程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与肩关节功能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影响肩关节功能的预后因素.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收治51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且获得随访.按Neer分型:一部分骨折2例,二部分骨折30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6例.采用保守治疗7例,切开复位内固定4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2例.应用ASES评分评估治疗结果.对患者年龄、性别、合并伤、合并症、受伤至治疗时间、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法等7个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7.2个月(19-67个月)随访.ASES评分平均82.1分(36.7-100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症和骨折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OR值及95%C1分别为0.005、0.513、0.404-0.651,0.021、0.129、0.053-0.312,0.005、0.267、0.167-0.427).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仅年龄和骨折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OR值及95%C1分别为0.007、0.494、0.379-0.642,0.006、0.240、0.142-0.405).结论 影响肱骨近端骨折后肩关节功能的主要预后因素是年龄和骨折类型,应主要根据这两个因素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晓川;黄富国;岑石强;项舟;钟刚;陈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后外角损伤的治疗

    膝关节多发韧带伤较常见的类型有前交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合并内侧剐韧带损伤,后交义韧带合并后外们损伤,ACL、后交叉韧带合并内外侧剐韧带损伤等,这些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均有大量文献报道.

    作者:姚建华;朱兵;黄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选择性应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前臂尺侧皮瓣移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在国内首先由张高孟等[1]报告.随后,以其为供血动脉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口益增多[2,3].但对如何选择性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和下行支皮瓣的研究较少.2004年2月至2007年8月,我们根据上、下行支的解剖关系以及手指皮肤缺损面积的大小,分别采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和下行支皮瓣对12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创面进行移植修复,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轶;黎斌;肖方生;徐长春;杨晟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河北省骨科医院尺桡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河北省骨科医院尺桡骨骨折病例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由8人组成的调查组入医院影像资料室和病案窜调集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全部尺桡骨骨折病例,设计调查表进行相关因素的登记,对尺桡骨骨折的流行特征及2年半来发生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河北省骨科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共收治尺桡骨骨折病例6430例,其中男3885例,女2545例;左侧3327例,右侧3147例,其中包括双侧同时骨折者44例.少年儿童多见,骨折以跌倒扭伤为主;尺桡骨骨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0~10岁儿童为发生尺桡骨骨折的高峰年龄;时间上来看,2年半间本院尺桡骨骨折患病率总体上保持平稳趋势(P>0.05),男性尺桡骨骨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年均下降,但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桡骨骨折发生季节分布结果表明,冬季是尺桡骨骨折的高发季节.结论 河北省骨科医院尺桡骨骨折病例2年半来呈平稳趋势,预防的重点人群为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

    作者:李宝俊;张英泽;吴文娟;赵海涛;吴昊天;于昆仑;朱炼;吕丽;孙然;孙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前臂骨折术后骨不连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临床常见,通常的解决方法是清除骨折断端植骨并行内同定或外固定,但这些治疗都需要再次手术,使患者身体及经济方面承受很大压力.我科2003年2月至2006年3月采用经皮注射自体骨髓治疗8例前臂骨不连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骨不连接区成骨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检测骨不连骨断端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核心蛋白多糖成分的表达,观察单独应用和联合应用两种因子治疗骨不连的效果.方法 制作兔桡骨肥大型骨不连动物模型,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测,比较骨断端组织成分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al-time PCR、Western-Blot检测骨不连接区组织中BMP、核心蛋白多糖的表达.分别用单纯BMP(A组)、纤维蛋白胶复合BMP和核心蛋白多糖(B组)、单纯核心蛋白多糖(C组)和空白组溶解液(D组)局部注射骨不连接区,通过三维CT观察骨不连接区的成骨情况.结果 组织学检测示骨折愈合侧组织内大量新生骨组织和新生血管形成,骨不连侧组织内主要为纤维瘢痕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骨折愈合侧可见核心蛋白多糖染色和BMP染色阳性;骨不连接侧无明显核心蛋白多糖表达,BMP-2表达阴性.骨愈合侧和骨不连侧核心蛋白多糖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402±0.260、1.313±0.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93.P=0.000).Westem-Blot检测示骨不连接侧组织BMP-2的表达较骨折愈合侧明显下降(t=69.007,P=0.000).A、B、C、D组局部注射治疗骨不连的成骨量CT值分别为551.40±41.85、674.40±36.55、471.40±27.91、309.20±14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09,P=0.000).结论 骨不连形成后,由于BMP和核心蛋白多糖成分的减少,局部组织的抗纤维化能力和成骨能力下降,联合应用外源性BMP和核心蛋白多糖能促进骨不连接区陈旧性组织成骨.

    作者:韩昕光;毕郑钢;王东奎;杨成林;刘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应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体会

    目的 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TEIN)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21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在骨科牵引床上复位,C型臂机监控下顺行或逆行穿入TEIN 固定.术后酌情外固定3~4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20例患者术后经平均8.2个月(6.5~19.0个月)随访,1例失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4周(8~12周).除4例单侧有针尾皮肤软组织刺激症外,未发现其他并发症.5例患者骨折成角5°~10°;3例下肢短缩,短缩不超过1cm.无一例发生旋转畸形.所有患者患侧膝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仿.结论 适当使用TEIN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具有损伤小、应力遮挡小、不影响骨骺、骨折愈合好、患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应严格掌握TEIN直径的选择、预弯的部位和程度、钉尾的处理等要点.

    作者:鲍琨;陈云丰;仲飚;孙玉强;董扬;曾炳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23例有明显临床症状的陈旧性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骨折端新鲜化、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至手术时间:3个月~8年,平均5.8个月.骨折按Meyers和McKeever分类:Ⅱ型9例,Ⅲ型14例.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术前为(65.7±3.2)分.术后3周后在支具保护下被动伸屈膝关节,术后4周主动锻炼,并下地部分负重行走.术后6周拆除支具.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个月(6~36个月)随访,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愈合良好.膝关节稳定,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阴性,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4.6±2.6)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4,P:0.0082):其中优1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5.7%.术前9例膝关节有不同程度伸直受限者,随访时除1例仍有50°申膝受限外,其余8例患者均恢复正常.结论 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具有骨折对位良好、内固定日J靠等优点,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蔡道章;黄冬梅;曾春;宋炎成;刘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关节内肩胛盂骨折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关于关节内肩胛盂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证据比较匮乏,仅来自于一些病例观察研究.通过对四个小样本的病例研究汇总评价后发现,85%(71%-100%)的肩胛盂骨折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可获得良好效果,同时随访发现57%(40%~67%)的患者不再出现疼痛症状.由于关节内肩胛盂骨折并不常见,所以通过观察性研究来评价手术治疗的效果似乎是性价比较高的方法.

    作者:David L Helfen;Branko Kopjar;王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辅助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肱骨远端B型骨折

    目的 探讨采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支架辅助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肱骨远端B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收治11例陈旧性肱骨远端B犁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1.5~6.0个月(平均3.1个月),采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支架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根据Mav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5~6.0个月,平均4.6个月.患者肘关节经功能锻炼后平均活动范围:伸直19.4°±6.5°,屈曲124.2°±11.3°;前臂旋前72.8°±5.4°,旋后67.6°±7.3°.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由术前(52.4±7.6)分上升至(85.7±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61,P=0.000);其中优5例,良4例,可2例.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同定治疗陈旧性肱骨远端B型骨折,术后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辅助下活动肘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疗效满意.

    作者:阮洪江;汪银锋;刘俊建;范存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游离带关节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手指关节洞穿伤

    目的 探讨应用带关节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手指关节洞穿伤的疗效.方法 2001年7月至2008年1月,应用带血供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14例洞穿伤造成的手指不同部位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男11例,女3例;平均年龄25.4岁.应用第二足趾近侧趾间关节全关节移植5例,半关节移植3例;应用第二足趾跖趾关节全关节移植2例,半关节移植4例.术后2周开始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结果 1 例小指掌指关节部位缺损移植患者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术后8个月随访,掌指关节愈合良好;其余13例患者移植复合组织均一期成活,术后经6~15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移植骨关节愈合良好,无骨不连、骨畸形愈合等发生,无关节退行性变现象出现,移植手指功能恢复满意,伤指均可完成对指动作.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4例,良6例,可4例.结论 应用游离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手指关节洞穿伤,可一次手术完成骨、关节、肌腱、皮肤等复合组织的缺损修复,大限度地恢复伤指关节功能.

    作者:巨积辉;金光哲;刘跃飞;李雷;赵强;魏诚;李建宁;刘新益;侯瑞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腰椎髂骨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的临床初探

    腰骶椎骨折临床上并不少见,近年来关于内固定重建腰椎骨盆稳定性的报道较多,但仍没有一种既安全义可靠、且较为成熟的固定方法.我院从2005年12月至2007年3月应用腰椎髂骨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2例下腰椎骨折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斌;尹东;肖丹;王巧民;郑秋坚;曾时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骨折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四肢常见的骨折之一.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常导致复位后再丢失及骨折塌陷,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术方法来恢复关节面的完整和桡骨远端的解削.特别对功能要求高的年轻患者,应当进行更积极、适当的治疗.2007年3月至10月我科采用桡骨远端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18例(18肢)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伟;吴小峰;王秋根;王建东;林建;李凡;桑伟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临床病例讨论——锁骨钩钢板并发症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0岁.因摔倒后右肩部疼痛1 h而于2007年1O月5日至本院急诊就诊.急诊查体:痛苦貌,强制体位,右肩肩锁关节处肿胀,皮下淤血,压痛剧烈,右肩关节主动运动丧失,右尺、桡动脉搏动有力,右三角肌外侧皮肤感觉正常,右手部感觉和肌力正常.急诊摄右肩关节正位X线片示右锁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移位(图1a).急诊诊断:右锁骨远端骨折(NeerⅢ型).

    作者:吴晓明;陶杰;王秋根;高伟;李豪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十年磨砺从新出发

    掠过冰雪,跨越震撼;燃烧激情,升腾梦想--岁月的利箭光影交错、飞驰电掣,指向了2008的终点.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