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国;白露;张培训;王静;付中国;张殿英;王天兵;李堃源;颜勇卿
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间接暴力多造成髌骨横行骨折,而直接暴力多造成髌骨粉碎性骨折[1].髌骨是完整伸膝装置的一部分,治疗上在重建伸膝装置的同时应尽可能解剖复位关节面.骨折移位超过3 mm与关节面超过2 mm的不一致是手术的适应证[2].对于严重的髌骨骨折、尤其是下极的严重粉碎性骨折,传统方法行髌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治疗,但易出现伸膝无力、髌股关节炎等并发症[3-4].自2002年2月至2007年1月,我院运用钢丝双褥式缝合治疗26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为探讨这种内固定的可行性及使用特点,对上述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牛占军;甄新乐;王国清;齐乾;高春雷;齐伟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成立于1999年,经过短短10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均取得较大发展,现已成为国内以创伤骨科专业为主的知名学科.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应用于兔腰椎后路横突植骨融合中的促成骨效应细胞增殖作用及其成骨机制. 方法 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n=15),建立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分别植入rhBMP-2/异体骨复合骨条(复合骨组)、自体髂骨条(自体骨组)、单纯异体髂骨条(异体骨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7、14、28、35 d具有成骨效应的骨髓基质细胞(MSCs)、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量. 结果复合骨组MSCs增殖量在术后2、7、35 d均比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骨组成骨细胞增殖量除在术后2 d高于自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外,在其他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合骨组成骨细胞增殖量在术后2、7、14、28、35 d时均高于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骨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量在术后2、7、28 d均高于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脊柱融合的不同时间段,外源性rhBMP-2能有效地促进MSCs、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作者:李忠伟;金格勒;唐周舟;哈巴西;张利文;张琼;盛伟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功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收治的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0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解剖复位情况及术后有尤石膏外固定.应用术后X线片及Baird-Jackson评分系统对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分.对上述因素与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02例患者获得11~43个月(平均24.7个月)随访.分析发现年龄、骨折类型及骨折复位情况与术后踝关节功能呈负相关,而性别、体重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后有无石膏外固定与踝关节功能无明显相关性.外踝骨折伴有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内侧副韧带的保守治疗及下胫腓联合损伤处不恰当处理导致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较差. 结论年龄越大、骨折类型越复杂,复位越不理想、踝关节功能越差.内侧三角韧带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正确处理与否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
作者:刘钊;沈惠良;贾相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与传统外侧入路比较,探讨改良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将7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有34例采用改良外侧入路和42例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比较改良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克氏针在位状况及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9个月.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包括:克氏针松动移位2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4例,发生率为17.6%(6/34).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1例,克氏针松动移位5例,尺神经损伤2例,肘内翻2例,肘外翻1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8例,发生率为45.2%(19/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0,P<0.05).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改良外侧入路组满意率为94.1%(32/34),而外侧入路组满意率为73.8%(31/42),两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5,P<0.05).结论 改良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飞;尚希福;赵其纯;朱亚林;史国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常见的骨折,而且是在年龄小于75岁人群中发生率高的骨折[1],文献报道急诊的骨折患者中有超过20%为桡骨远端骨折[2].骨折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多数是由摔伤等低能量损伤所致,超过50%的桡骨远端骨折为关节内骨折,主要累及下尺桡关节及桡腕关节,如果治疗不当,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作者:徐子涵;刘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卫生部11日通报,此前四川一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已被确诊,这是我国内地确诊的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自1995年开始,第一个关于机器人应用于外科手术的程序被FDA所通过以后,至2000年,开始有大规模的应用在临床的趋势.在提高手术效果和精度的同时,也不断开展创新的手术,并向其他领域扩展[1-7].如何保证机器人系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在远程遥操作中如何保证数据安全,是研制与临床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对外科机器人安全性的研究,还没有一个专用的标准,大多是基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安全理论和方法,采用操作人员避开机器人工作区域的安全策略来讨论机器人安全[8].而骨科机器人手术过程中,机器人和手术者的工作空间必然要发生重叠.对骨科机器人安全性的研究,不能将机器人系统独立于手术服务环境,只研究机器人本身的安全可靠性,而应该从手术环境、手术方案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应用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王剑飞;张建林;胡磊;刘文勇;王豫;王军强;苏永刚;赵春鹏;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fractures,VCFs)临床常见,传统治疗方法为长期卧床及药物治疗,但长期卧床易出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且容易使患者骨量进一步快速丢失.
作者:陈志洪;何轶健;冯树雄;曹燕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骨折手术治疗的预后并分析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因素. 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手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30例,其中应用克氏针加张力带固定19例,板钉系统固定11例,术中4例患者植骨;分析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58个月,平均26.4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Broberg & Morrey功能评分评定:优19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96.7%(29/30).骨折分型、手术方式均对预后有明显影响,但无一是决定性因素.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VAS疼痛评分分别与患者满意度及肘关节DASH评分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手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与损伤程度、手术方式、术后康复等多方面相关,关键在于为每个患者选择适合的固定方法,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对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罗伟;张殿英;王静;杨明;付中国;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柬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 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 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成骨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成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成骨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 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大段骨缺损修复.
作者:穆天旺;江汕;王(勒);覃俊君;赵培冉;金丹;魏宽海;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骨折的微创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治疗及研究的热点,而髋臼骨折由于其损伤及解剖特点,微创治疗相对困难,对于髋臼骨折采甩经皮螺钉技术治疗,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过一些尝试.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对8例无移位或轻度移位(≤3 mm)的髋臼骨折采用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吴照祥;陈戈;陈仲;汪颖;杨华刚;杨洪昌;赵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交通事故伤的增加,骨折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而其中的关节周围骨折,由于其独特的解剖部位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并关注其治疗过程中的特殊性.关节周围骨折包括经关节面的骨折及关节干骺端的骨折[1].据报道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肱骨近端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5%,国外文献报道占4%~5%;pilon骨折约占下肢骨折的1%.
作者: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近年来,钽棒置入作为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新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为了观察该技术的近期疗效,我们对2008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接受此手术的10例(共13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随访,现报告如下.
作者:童培建;沈彦;厉驹;季卫锋;马镇川;肖鲁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正常中国人桡骨小头大体形态,测量解剖参数,为选择、设计假体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对45例正常中国人进行单侧肘关节CT扫描,利用Mimics 10.0软件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来测量桡骨小头的解剖形态,并与国外相关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桡骨小头的形状和大小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各形态参数接近正态分布,桡骨小头冠状面大直径平均(22.34±2.46)mm,髓内冠状面直径平均(9.04±1.50)mm,桡骨小头矢状面大直径平均(22.63±2.50)mm,髓内矢状面直径平均(9.34±1.51)mm,颈于角平均166.80°±2.20°,头颈长平均(18.71±2.44)mm.身高与桡骨小头直径成正相关(P<0.05). 结论测量所得桡骨小头解剖资料与欧美人种的桡骨小头解剖存在差异,应对进口假体适当改进,以提高疗效.三维数字化重建对解剖学测量和定制假体的意义重大.
作者:周然;余斌;李钰军;罗彪;胡岩君;王博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由于甲型H1N1流感对世界各国都可能造成威胁,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继续采取措施防控流感,并提醒民众谨防流感蔓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细节决定成败,大家常这么说.今年3月,我参加了南方医院组织的中层领导赴新加坡为期一周的医院管理培训课程,期间所见所闻让我对这一句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王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预后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04例(105侧),使用锁定加压钢板63侧,T形钢板40侧,克氏针1侧,克氏针加外固定架1侧.采用影像学评分、Gartland & Werley评分评价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72个月,平均25个月.根据Batra影像学评分:优60侧,良37侧,可5侧,差3侧,优良率92.4%(97/105).年龄<65岁患者的影像学评分优于年龄≥65岁患者(P=0.013).根据Gartland & Werley评分:优84侧,良20侧,可1侧,优良率99.0%(104/105).骨折分型为轻型患者的Gartland & Werley评分优于骨折分型严重的患者(P=0.046).术中复位满意患者的Gartland & Werley结果为优的可能性是欠满意者的3,6倍(P=0.042).结论 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年龄是术后影像学评分的影响因素,骨折分型和术中复位情况可以对术后功能评分产生影响.
作者:姜柏林;陈建海;付中国;张培训;张殿英;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