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培建;沈彦;厉驹;季卫锋;马镇川;肖鲁伟
目的 回顾性研究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 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共28例(28髋),对患者术后进行复位质量和远期影像学评价.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标准及SF-36简便型健康调查问卷(MOS SF-36)对患者的髋关节临床功能和生命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本组患者与一般人群的生命质量有无差异,预后因素与功能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1个月(14~82个月),影像学评估显示术后初始影像显示解剖复位17例(60.7%),良好复位9例(32.2%),差复位2例(7.1%).远期影像学结果:优16例,良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2.1%(23/28).发生异位骨化18例(64.3%),股骨头缺血坏死2例(7.1%).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平均得分15.5分(10~18分).优4例,良1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78.6%(22/28).对于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生命质量在一般健埭状况、生命力、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等4个维度与一般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和社会功能等4个维度较一般人群下降(P<0.05).复位质量是髋臼骨折预后重要的可控性因素(r=0.564,P=0.001). 结论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能提供良好的显露,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预后良好.影响髋臼骨折预后的因素众多,但复化质量是其中重要的可控性因素.
作者:王光林;张晖;吴刚;杨天府;池雷霆;方跃;王京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自1995年开始,第一个关于机器人应用于外科手术的程序被FDA所通过以后,至2000年,开始有大规模的应用在临床的趋势.在提高手术效果和精度的同时,也不断开展创新的手术,并向其他领域扩展[1-7].如何保证机器人系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在远程遥操作中如何保证数据安全,是研制与临床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对外科机器人安全性的研究,还没有一个专用的标准,大多是基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安全理论和方法,采用操作人员避开机器人工作区域的安全策略来讨论机器人安全[8].而骨科机器人手术过程中,机器人和手术者的工作空间必然要发生重叠.对骨科机器人安全性的研究,不能将机器人系统独立于手术服务环境,只研究机器人本身的安全可靠性,而应该从手术环境、手术方案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应用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王剑飞;张建林;胡磊;刘文勇;王豫;王军强;苏永刚;赵春鹏;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普及,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文献报道从0.1%~2.5%不等.Vancouver B1型是其中一个特殊类型,骨折紧邻假体周围,有效的固定方式一直存有争议.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得有效的近端固定,特别是高龄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同时又不能干扰骨水泥层或假体柄.锁定加压钢板螺钉系统(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四肢骨折,特别是骨质疏松及粉碎性骨折的治疗非常有用[1-2].我们自2003年2月至2007年6月采用LCP联合捆扎带治疗8例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初步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涂意辉;薛华明;蔡珉巍;杨安礼;杜靖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应用于兔腰椎后路横突植骨融合中的促成骨效应细胞增殖作用及其成骨机制. 方法 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n=15),建立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分别植入rhBMP-2/异体骨复合骨条(复合骨组)、自体髂骨条(自体骨组)、单纯异体髂骨条(异体骨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7、14、28、35 d具有成骨效应的骨髓基质细胞(MSCs)、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量. 结果复合骨组MSCs增殖量在术后2、7、35 d均比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骨组成骨细胞增殖量除在术后2 d高于自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外,在其他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合骨组成骨细胞增殖量在术后2、7、14、28、35 d时均高于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骨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量在术后2、7、28 d均高于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脊柱融合的不同时间段,外源性rhBMP-2能有效地促进MSCs、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作者:李忠伟;金格勒;唐周舟;哈巴西;张利文;张琼;盛伟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1999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按照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35例,三部分骨折64例,四部分骨折31例.对于单纯大结节骨折采用复位后螺钉固定,接骨板固定者采用复位骨折后T形接骨板或锁定加压钢板、Philos系统固定,对于伴严重骨质疏松的部分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行肩关节置换术.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7.6个月(8~82个月).采用ASES、Con-stant-Murley及HSS评分.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7例采用螺钉固定(均为二部分骨折)患者的三种评分及优良率分别为90.1±6.3,100%(7/7);89.5±5.9,100%(7/7);93.9±3.8,100%(7/7).11例采用T形接骨板固定(二部分8例,三部分3例)患者的三种评分及优良率分别为85.2±7.1,81.8%(9/11);84.9±6.4,81.8%(9/11);88.1±6.4,90.9%(10/11).79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二部分15例,三部分44例,四部分20例)患者的三种评分及优良率分别为81.9±9.4,82.3%(65/79);76.9±11.4,72.2%(57/79);83.3±8.9,83.5%(66/79).11例采用Philos系统固定(二部分3例,三部分8例)患者的三种评分及优良率分别为83.3±10.2,90.9%(10/11);81.1±7.3,81.8%(9/11);85.6±4.2,90.9%(10/11).22例肩关节置换(二部分2例,三部分9例,四部分11例)患者的三种评分及优良率分别为78.6±6.3,72.7%(16/22);75.1±4.6,63.6%(14/22);80.3±3.9,77.3%(17/22).内固定并发症:畸形愈合11例,肱骨头坏死12例,肩关节骨性关节炎4例,延迟愈合1例;关节置换并发症:大结节完全吸收1例,大小结节部分吸收2例,轻度骨溶解3例,肩关节轻度不稳定2例,关节囊内异位骨化1例.结论 肱骨近端骨折应该根据骨折的类型来选择治疗方案,对Neer分型的二部分和部分三部分骨折可以选择螺钉固定、接骨板固定(包括普通接骨板、LCP、Philos系统)治疗,对于部分二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尤其是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选择肩关节置换术.
作者:姜保国;白露;张培训;王静;付中国;张殿英;王天兵;李堃源;颜勇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四项小样本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显示:①与延迟至术后12周活动踝部相比,早期活动有利于踝部功能的恢复,但仅有一项研究提示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②术后早期活动踝部的患者可以更早地返回工作岗位.③在早期活动踝部的患者中,感染更常见,但是与延迟活动的患者相比,前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更低.
作者:Dan C Norvell;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预后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04例(105侧),使用锁定加压钢板63侧,T形钢板40侧,克氏针1侧,克氏针加外固定架1侧.采用影像学评分、Gartland & Werley评分评价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72个月,平均25个月.根据Batra影像学评分:优60侧,良37侧,可5侧,差3侧,优良率92.4%(97/105).年龄<65岁患者的影像学评分优于年龄≥65岁患者(P=0.013).根据Gartland & Werley评分:优84侧,良20侧,可1侧,优良率99.0%(104/105).骨折分型为轻型患者的Gartland & Werley评分优于骨折分型严重的患者(P=0.046).术中复位满意患者的Gartland & Werley结果为优的可能性是欠满意者的3,6倍(P=0.042).结论 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年龄是术后影像学评分的影响因素,骨折分型和术中复位情况可以对术后功能评分产生影响.
作者:姜柏林;陈建海;付中国;张培训;张殿英;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卫生部11日通报,此前四川一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已被确诊,这是我国内地确诊的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交通事故伤的增加,骨折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而其中的关节周围骨折,由于其独特的解剖部位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并关注其治疗过程中的特殊性.关节周围骨折包括经关节面的骨折及关节干骺端的骨折[1].据报道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肱骨近端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5%,国外文献报道占4%~5%;pilon骨折约占下肢骨折的1%.
作者: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常见的骨折,而且是在年龄小于75岁人群中发生率高的骨折[1],文献报道急诊的骨折患者中有超过20%为桡骨远端骨折[2].骨折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多数是由摔伤等低能量损伤所致,超过50%的桡骨远端骨折为关节内骨折,主要累及下尺桡关节及桡腕关节,如果治疗不当,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作者:徐子涵;刘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与传统外侧入路比较,探讨改良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将7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有34例采用改良外侧入路和42例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比较改良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克氏针在位状况及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9个月.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包括:克氏针松动移位2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4例,发生率为17.6%(6/34).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1例,克氏针松动移位5例,尺神经损伤2例,肘内翻2例,肘外翻1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8例,发生率为45.2%(19/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0,P<0.05).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改良外侧入路组满意率为94.1%(32/34),而外侧入路组满意率为73.8%(31/42),两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5,P<0.05).结论 改良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飞;尚希福;赵其纯;朱亚林;史国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正常中国人桡骨小头大体形态,测量解剖参数,为选择、设计假体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对45例正常中国人进行单侧肘关节CT扫描,利用Mimics 10.0软件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来测量桡骨小头的解剖形态,并与国外相关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桡骨小头的形状和大小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各形态参数接近正态分布,桡骨小头冠状面大直径平均(22.34±2.46)mm,髓内冠状面直径平均(9.04±1.50)mm,桡骨小头矢状面大直径平均(22.63±2.50)mm,髓内矢状面直径平均(9.34±1.51)mm,颈于角平均166.80°±2.20°,头颈长平均(18.71±2.44)mm.身高与桡骨小头直径成正相关(P<0.05). 结论测量所得桡骨小头解剖资料与欧美人种的桡骨小头解剖存在差异,应对进口假体适当改进,以提高疗效.三维数字化重建对解剖学测量和定制假体的意义重大.
作者:周然;余斌;李钰军;罗彪;胡岩君;王博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系统评价移位性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功能结果、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搜索引擎作为检索工具,检索1966年1月至2008年12月发表的有关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文献并获取全文,根据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对入选文献进行数据抽取、汇总及归纳分析. 结果共检索到869篇原始文献,有72篇符合所有入选标准,总计随访患者6509例(6549侧髋臼骨折).87.6%的患者复位质量满意,13.0%的患者复位质量差,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为6.0%,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为3.9%,局部感染发生率为4.2%,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6.9%,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18.0%,同侧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5.1%.3120例患者根据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对临床功能结果进行评价:优46.6%,良32.4%,可11.6%,差9.5%.复位质量满意组功能结果优良率为85.5%,复位质量不满意组功能结果优良率为63.7%.824例患者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优48.4%,良26.9%,可10.7%,差14.0%. 结论移位性髋臼骨折常见的致伤原因为交通伤,占73.9%;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是后壁骨折、双柱骨折及横行伴后壁骨折,这三种类型骨折占所有骨折的62.3%;手术治疗移位性髋臼骨折,功能结果优良率为78.0%.功能结果与复位质量有密切的相关性.移位性髋臼骨折术后常见的长期并发症是创伤性骨关节炎和异位骨化,但异位骨化多为轻度.
作者:吴刚;王光林;薛建利;杨天府;方跃;刘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骨折手术治疗的预后并分析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因素. 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手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30例,其中应用克氏针加张力带固定19例,板钉系统固定11例,术中4例患者植骨;分析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58个月,平均26.4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Broberg & Morrey功能评分评定:优19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96.7%(29/30).骨折分型、手术方式均对预后有明显影响,但无一是决定性因素.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VAS疼痛评分分别与患者满意度及肘关节DASH评分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手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与损伤程度、手术方式、术后康复等多方面相关,关键在于为每个患者选择适合的固定方法,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对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罗伟;张殿英;王静;杨明;付中国;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骨折的微创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治疗及研究的热点,而髋臼骨折由于其损伤及解剖特点,微创治疗相对困难,对于髋臼骨折采甩经皮螺钉技术治疗,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过一些尝试.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对8例无移位或轻度移位(≤3 mm)的髋臼骨折采用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吴照祥;陈戈;陈仲;汪颖;杨华刚;杨洪昌;赵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细节决定成败,大家常这么说.今年3月,我参加了南方医院组织的中层领导赴新加坡为期一周的医院管理培训课程,期间所见所闻让我对这一句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王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间接暴力多造成髌骨横行骨折,而直接暴力多造成髌骨粉碎性骨折[1].髌骨是完整伸膝装置的一部分,治疗上在重建伸膝装置的同时应尽可能解剖复位关节面.骨折移位超过3 mm与关节面超过2 mm的不一致是手术的适应证[2].对于严重的髌骨骨折、尤其是下极的严重粉碎性骨折,传统方法行髌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治疗,但易出现伸膝无力、髌股关节炎等并发症[3-4].自2002年2月至2007年1月,我院运用钢丝双褥式缝合治疗26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为探讨这种内固定的可行性及使用特点,对上述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牛占军;甄新乐;王国清;齐乾;高春雷;齐伟正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