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飞;张建林;胡磊;刘文勇;王豫;王军强;苏永刚;赵春鹏;王满宜
目的 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正常中国人桡骨小头大体形态,测量解剖参数,为选择、设计假体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对45例正常中国人进行单侧肘关节CT扫描,利用Mimics 10.0软件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来测量桡骨小头的解剖形态,并与国外相关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桡骨小头的形状和大小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各形态参数接近正态分布,桡骨小头冠状面大直径平均(22.34±2.46)mm,髓内冠状面直径平均(9.04±1.50)mm,桡骨小头矢状面大直径平均(22.63±2.50)mm,髓内矢状面直径平均(9.34±1.51)mm,颈于角平均166.80°±2.20°,头颈长平均(18.71±2.44)mm.身高与桡骨小头直径成正相关(P<0.05). 结论测量所得桡骨小头解剖资料与欧美人种的桡骨小头解剖存在差异,应对进口假体适当改进,以提高疗效.三维数字化重建对解剖学测量和定制假体的意义重大.
作者:周然;余斌;李钰军;罗彪;胡岩君;王博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柬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 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 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成骨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成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成骨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 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大段骨缺损修复.
作者:穆天旺;江汕;王(勒);覃俊君;赵培冉;金丹;魏宽海;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由于甲型H1N1流感对世界各国都可能造成威胁,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继续采取措施防控流感,并提醒民众谨防流感蔓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系统评价移位性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功能结果、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搜索引擎作为检索工具,检索1966年1月至2008年12月发表的有关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文献并获取全文,根据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对入选文献进行数据抽取、汇总及归纳分析. 结果共检索到869篇原始文献,有72篇符合所有入选标准,总计随访患者6509例(6549侧髋臼骨折).87.6%的患者复位质量满意,13.0%的患者复位质量差,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为6.0%,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为3.9%,局部感染发生率为4.2%,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6.9%,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18.0%,同侧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5.1%.3120例患者根据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对临床功能结果进行评价:优46.6%,良32.4%,可11.6%,差9.5%.复位质量满意组功能结果优良率为85.5%,复位质量不满意组功能结果优良率为63.7%.824例患者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优48.4%,良26.9%,可10.7%,差14.0%. 结论移位性髋臼骨折常见的致伤原因为交通伤,占73.9%;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是后壁骨折、双柱骨折及横行伴后壁骨折,这三种类型骨折占所有骨折的62.3%;手术治疗移位性髋臼骨折,功能结果优良率为78.0%.功能结果与复位质量有密切的相关性.移位性髋臼骨折术后常见的长期并发症是创伤性骨关节炎和异位骨化,但异位骨化多为轻度.
作者:吴刚;王光林;薛建利;杨天府;方跃;刘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体外利用灌注式生物反应器构建大段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行性. 方法把在体外培养扩增的第三代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大段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复合.将细胞/支架复合体放入灌注式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连续灌注培养.28 d后,检测细胞的增殖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同时对培养后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组织学检测及形态学计量,用以评价体外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以静态培养作为对照组. 结果培养28 d后,灌注培养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静态培养组.灌注培养组细胞的ALP活性显著高于静态培养组.静态培养组细胞仅在多孔β-TCP支架周缘增殖,形成的新骨量较少.灌注培养组细胞在整个β-TCP支架内增殖,形成的新骨量较多. 结论利用灌注式生物反应器的灌注培养,可以使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段β-TCP载体内增殖并形成新骨,使体外大段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成为可能.
作者:李德强;戴尅戎;汤亭亭;卢建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常见的骨折,而且是在年龄小于75岁人群中发生率高的骨折[1],文献报道急诊的骨折患者中有超过20%为桡骨远端骨折[2].骨折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多数是由摔伤等低能量损伤所致,超过50%的桡骨远端骨折为关节内骨折,主要累及下尺桡关节及桡腕关节,如果治疗不当,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作者:徐子涵;刘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预后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04例(105侧),使用锁定加压钢板63侧,T形钢板40侧,克氏针1侧,克氏针加外固定架1侧.采用影像学评分、Gartland & Werley评分评价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72个月,平均25个月.根据Batra影像学评分:优60侧,良37侧,可5侧,差3侧,优良率92.4%(97/105).年龄<65岁患者的影像学评分优于年龄≥65岁患者(P=0.013).根据Gartland & Werley评分:优84侧,良20侧,可1侧,优良率99.0%(104/105).骨折分型为轻型患者的Gartland & Werley评分优于骨折分型严重的患者(P=0.046).术中复位满意患者的Gartland & Werley结果为优的可能性是欠满意者的3,6倍(P=0.042).结论 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年龄是术后影像学评分的影响因素,骨折分型和术中复位情况可以对术后功能评分产生影响.
作者:姜柏林;陈建海;付中国;张培训;张殿英;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与传统外侧入路比较,探讨改良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将7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有34例采用改良外侧入路和42例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比较改良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克氏针在位状况及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9个月.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包括:克氏针松动移位2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4例,发生率为17.6%(6/34).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1例,克氏针松动移位5例,尺神经损伤2例,肘内翻2例,肘外翻1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8例,发生率为45.2%(19/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0,P<0.05).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改良外侧入路组满意率为94.1%(32/34),而外侧入路组满意率为73.8%(31/42),两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5,P<0.05).结论 改良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飞;尚希福;赵其纯;朱亚林;史国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近年来,钽棒置入作为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新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为了观察该技术的近期疗效,我们对2008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接受此手术的10例(共13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随访,现报告如下.
作者:童培建;沈彦;厉驹;季卫锋;马镇川;肖鲁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以一种简单、廉价的方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复合材料,并评价其理化特征和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原位沉析和冷冻干燥法制备n-HA/CS支架,通过扫描电镜、组织切片染色、X线衍射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其微观形貌和组成;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材料浸提液和表面接种考察n-HA/CS复合材料对第3代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黏附、增殖的影响,评估其细胞相容性.将n-HA/CS复合材料植入新西兰大白兔背部肌袋,经组织学染色后评价其组织相容性. 结果 n-HA/CS复合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孔隙率为(88.65±2.34)%,孔径为(112.63±20.47) μm,HA晶体颗粒长度为200~700 nm,且分散均匀;X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合成的HA是含CO32-弱结晶纳米晶体.材料的断裂强度为(1.47±0.15)MPa,弹性模量为(37.52±3.43)kPa,可满足非负重部位骨修复要求.n-HA/CS材料浸提液未明显抑制hBMSCs的增殖,直接接种在n-HA/CS复合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增殖功能正常;组织相容性实验也表明,植入4周后组织炎性反应明显减轻,12周后材料基本降解并由新生组织爬行替代. 结论采用原位沉析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的n-HA/CS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有望应用于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作者:吴涛;南开辉;金丹;江汕;赵培冉;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细节决定成败,大家常这么说.今年3月,我参加了南方医院组织的中层领导赴新加坡为期一周的医院管理培训课程,期间所见所闻让我对这一句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王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fractures,VCFs)临床常见,传统治疗方法为长期卧床及药物治疗,但长期卧床易出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且容易使患者骨量进一步快速丢失.
作者:陈志洪;何轶健;冯树雄;曹燕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自1995年开始,第一个关于机器人应用于外科手术的程序被FDA所通过以后,至2000年,开始有大规模的应用在临床的趋势.在提高手术效果和精度的同时,也不断开展创新的手术,并向其他领域扩展[1-7].如何保证机器人系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在远程遥操作中如何保证数据安全,是研制与临床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对外科机器人安全性的研究,还没有一个专用的标准,大多是基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安全理论和方法,采用操作人员避开机器人工作区域的安全策略来讨论机器人安全[8].而骨科机器人手术过程中,机器人和手术者的工作空间必然要发生重叠.对骨科机器人安全性的研究,不能将机器人系统独立于手术服务环境,只研究机器人本身的安全可靠性,而应该从手术环境、手术方案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应用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王剑飞;张建林;胡磊;刘文勇;王豫;王军强;苏永刚;赵春鹏;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功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收治的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0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解剖复位情况及术后有尤石膏外固定.应用术后X线片及Baird-Jackson评分系统对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分.对上述因素与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02例患者获得11~43个月(平均24.7个月)随访.分析发现年龄、骨折类型及骨折复位情况与术后踝关节功能呈负相关,而性别、体重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后有无石膏外固定与踝关节功能无明显相关性.外踝骨折伴有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内侧副韧带的保守治疗及下胫腓联合损伤处不恰当处理导致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较差. 结论年龄越大、骨折类型越复杂,复位越不理想、踝关节功能越差.内侧三角韧带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正确处理与否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
作者:刘钊;沈惠良;贾相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普及,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文献报道从0.1%~2.5%不等.Vancouver B1型是其中一个特殊类型,骨折紧邻假体周围,有效的固定方式一直存有争议.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得有效的近端固定,特别是高龄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同时又不能干扰骨水泥层或假体柄.锁定加压钢板螺钉系统(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四肢骨折,特别是骨质疏松及粉碎性骨折的治疗非常有用[1-2].我们自2003年2月至2007年6月采用LCP联合捆扎带治疗8例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初步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涂意辉;薛华明;蔡珉巍;杨安礼;杜靖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卫生部11日通报,此前四川一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已被确诊,这是我国内地确诊的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日前表示,H5N1型禽流感病毒教给世界如何提前做准备,现在全世界有更充分的准备来应对一场流感大流行.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四项小样本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显示:①与延迟至术后12周活动踝部相比,早期活动有利于踝部功能的恢复,但仅有一项研究提示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②术后早期活动踝部的患者可以更早地返回工作岗位.③在早期活动踝部的患者中,感染更常见,但是与延迟活动的患者相比,前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更低.
作者:Dan C Norvell;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骨折的微创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治疗及研究的热点,而髋臼骨折由于其损伤及解剖特点,微创治疗相对困难,对于髋臼骨折采甩经皮螺钉技术治疗,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过一些尝试.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对8例无移位或轻度移位(≤3 mm)的髋臼骨折采用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吴照祥;陈戈;陈仲;汪颖;杨华刚;杨洪昌;赵航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