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飞;张建林;胡磊;刘文勇;王豫;王军强;苏永刚;赵春鹏;王满宜
目的 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系统评价移位性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功能结果、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搜索引擎作为检索工具,检索1966年1月至2008年12月发表的有关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文献并获取全文,根据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对入选文献进行数据抽取、汇总及归纳分析. 结果共检索到869篇原始文献,有72篇符合所有入选标准,总计随访患者6509例(6549侧髋臼骨折).87.6%的患者复位质量满意,13.0%的患者复位质量差,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为6.0%,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为3.9%,局部感染发生率为4.2%,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6.9%,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18.0%,同侧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5.1%.3120例患者根据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对临床功能结果进行评价:优46.6%,良32.4%,可11.6%,差9.5%.复位质量满意组功能结果优良率为85.5%,复位质量不满意组功能结果优良率为63.7%.824例患者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优48.4%,良26.9%,可10.7%,差14.0%. 结论移位性髋臼骨折常见的致伤原因为交通伤,占73.9%;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是后壁骨折、双柱骨折及横行伴后壁骨折,这三种类型骨折占所有骨折的62.3%;手术治疗移位性髋臼骨折,功能结果优良率为78.0%.功能结果与复位质量有密切的相关性.移位性髋臼骨折术后常见的长期并发症是创伤性骨关节炎和异位骨化,但异位骨化多为轻度.
作者:吴刚;王光林;薛建利;杨天府;方跃;刘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自1995年开始,第一个关于机器人应用于外科手术的程序被FDA所通过以后,至2000年,开始有大规模的应用在临床的趋势.在提高手术效果和精度的同时,也不断开展创新的手术,并向其他领域扩展[1-7].如何保证机器人系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在远程遥操作中如何保证数据安全,是研制与临床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对外科机器人安全性的研究,还没有一个专用的标准,大多是基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安全理论和方法,采用操作人员避开机器人工作区域的安全策略来讨论机器人安全[8].而骨科机器人手术过程中,机器人和手术者的工作空间必然要发生重叠.对骨科机器人安全性的研究,不能将机器人系统独立于手术服务环境,只研究机器人本身的安全可靠性,而应该从手术环境、手术方案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应用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王剑飞;张建林;胡磊;刘文勇;王豫;王军强;苏永刚;赵春鹏;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fractures,VCFs)临床常见,传统治疗方法为长期卧床及药物治疗,但长期卧床易出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且容易使患者骨量进一步快速丢失.
作者:陈志洪;何轶健;冯树雄;曹燕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骨折手术治疗的预后并分析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因素. 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手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30例,其中应用克氏针加张力带固定19例,板钉系统固定11例,术中4例患者植骨;分析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58个月,平均26.4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Broberg & Morrey功能评分评定:优19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96.7%(29/30).骨折分型、手术方式均对预后有明显影响,但无一是决定性因素.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VAS疼痛评分分别与患者满意度及肘关节DASH评分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手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与损伤程度、手术方式、术后康复等多方面相关,关键在于为每个患者选择适合的固定方法,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对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罗伟;张殿英;王静;杨明;付中国;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正常中国人桡骨小头大体形态,测量解剖参数,为选择、设计假体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对45例正常中国人进行单侧肘关节CT扫描,利用Mimics 10.0软件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来测量桡骨小头的解剖形态,并与国外相关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桡骨小头的形状和大小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各形态参数接近正态分布,桡骨小头冠状面大直径平均(22.34±2.46)mm,髓内冠状面直径平均(9.04±1.50)mm,桡骨小头矢状面大直径平均(22.63±2.50)mm,髓内矢状面直径平均(9.34±1.51)mm,颈于角平均166.80°±2.20°,头颈长平均(18.71±2.44)mm.身高与桡骨小头直径成正相关(P<0.05). 结论测量所得桡骨小头解剖资料与欧美人种的桡骨小头解剖存在差异,应对进口假体适当改进,以提高疗效.三维数字化重建对解剖学测量和定制假体的意义重大.
作者:周然;余斌;李钰军;罗彪;胡岩君;王博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以一种简单、廉价的方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复合材料,并评价其理化特征和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原位沉析和冷冻干燥法制备n-HA/CS支架,通过扫描电镜、组织切片染色、X线衍射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其微观形貌和组成;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材料浸提液和表面接种考察n-HA/CS复合材料对第3代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黏附、增殖的影响,评估其细胞相容性.将n-HA/CS复合材料植入新西兰大白兔背部肌袋,经组织学染色后评价其组织相容性. 结果 n-HA/CS复合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孔隙率为(88.65±2.34)%,孔径为(112.63±20.47) μm,HA晶体颗粒长度为200~700 nm,且分散均匀;X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合成的HA是含CO32-弱结晶纳米晶体.材料的断裂强度为(1.47±0.15)MPa,弹性模量为(37.52±3.43)kPa,可满足非负重部位骨修复要求.n-HA/CS材料浸提液未明显抑制hBMSCs的增殖,直接接种在n-HA/CS复合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增殖功能正常;组织相容性实验也表明,植入4周后组织炎性反应明显减轻,12周后材料基本降解并由新生组织爬行替代. 结论采用原位沉析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的n-HA/CS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有望应用于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作者:吴涛;南开辉;金丹;江汕;赵培冉;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柬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 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 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成骨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成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成骨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 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大段骨缺损修复.
作者:穆天旺;江汕;王(勒);覃俊君;赵培冉;金丹;魏宽海;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骨折的微创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治疗及研究的热点,而髋臼骨折由于其损伤及解剖特点,微创治疗相对困难,对于髋臼骨折采甩经皮螺钉技术治疗,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过一些尝试.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对8例无移位或轻度移位(≤3 mm)的髋臼骨折采用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吴照祥;陈戈;陈仲;汪颖;杨华刚;杨洪昌;赵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交通事故伤的增加,骨折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而其中的关节周围骨折,由于其独特的解剖部位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并关注其治疗过程中的特殊性.关节周围骨折包括经关节面的骨折及关节干骺端的骨折[1].据报道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肱骨近端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5%,国外文献报道占4%~5%;pilon骨折约占下肢骨折的1%.
作者: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影响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疗效的因素并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 1993年8月至2006年8月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髋臼后壁骨折患者105例,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价影像学结果.通过统计分析说明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伤、髋关节脱位情况、是否存在边缘压缩、骨折复位质量、有无合并股骨头骨折,异位骨化程度和有无股骨头坏死等与临床效果间的关系.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4.1年(2.0~10.6年).临床效果:优32例,良56例,可11例,差6例,优良率83.8%(88/105).影像学结果:优52例,良36例,可12例,差5例,优良率83.8%(88/105).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伤及髋关节脱位与临床效果无显著相关.存在边缘压缩、合并股骨头骨折、骨折复位差、严重异位骨化和股骨头坏死与临床效果显著相关.临床效果与影像学结果存在强相关性(Kappa=0.772). 结论术中仔细探查、解剖复位、牢靠固定是关键.存在边缘压缩骨折、骨折复位差、合并股骨头骨折、严重异位骨化和股骨头坏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作者:吴新宝;杨明辉;王满宜;朱仕文;曹奇勇;吴宏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卫生部要求,各地卫生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力以赴地做好防控工作.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性研究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 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共28例(28髋),对患者术后进行复位质量和远期影像学评价.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标准及SF-36简便型健康调查问卷(MOS SF-36)对患者的髋关节临床功能和生命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本组患者与一般人群的生命质量有无差异,预后因素与功能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1个月(14~82个月),影像学评估显示术后初始影像显示解剖复位17例(60.7%),良好复位9例(32.2%),差复位2例(7.1%).远期影像学结果:优16例,良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2.1%(23/28).发生异位骨化18例(64.3%),股骨头缺血坏死2例(7.1%).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平均得分15.5分(10~18分).优4例,良1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78.6%(22/28).对于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生命质量在一般健埭状况、生命力、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等4个维度与一般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和社会功能等4个维度较一般人群下降(P<0.05).复位质量是髋臼骨折预后重要的可控性因素(r=0.564,P=0.001). 结论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能提供良好的显露,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预后良好.影响髋臼骨折预后的因素众多,但复化质量是其中重要的可控性因素.
作者:王光林;张晖;吴刚;杨天府;池雷霆;方跃;王京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四项小样本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显示:①与延迟至术后12周活动踝部相比,早期活动有利于踝部功能的恢复,但仅有一项研究提示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②术后早期活动踝部的患者可以更早地返回工作岗位.③在早期活动踝部的患者中,感染更常见,但是与延迟活动的患者相比,前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更低.
作者:Dan C Norvell;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1999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按照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35例,三部分骨折64例,四部分骨折31例.对于单纯大结节骨折采用复位后螺钉固定,接骨板固定者采用复位骨折后T形接骨板或锁定加压钢板、Philos系统固定,对于伴严重骨质疏松的部分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行肩关节置换术.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7.6个月(8~82个月).采用ASES、Con-stant-Murley及HSS评分.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7例采用螺钉固定(均为二部分骨折)患者的三种评分及优良率分别为90.1±6.3,100%(7/7);89.5±5.9,100%(7/7);93.9±3.8,100%(7/7).11例采用T形接骨板固定(二部分8例,三部分3例)患者的三种评分及优良率分别为85.2±7.1,81.8%(9/11);84.9±6.4,81.8%(9/11);88.1±6.4,90.9%(10/11).79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二部分15例,三部分44例,四部分20例)患者的三种评分及优良率分别为81.9±9.4,82.3%(65/79);76.9±11.4,72.2%(57/79);83.3±8.9,83.5%(66/79).11例采用Philos系统固定(二部分3例,三部分8例)患者的三种评分及优良率分别为83.3±10.2,90.9%(10/11);81.1±7.3,81.8%(9/11);85.6±4.2,90.9%(10/11).22例肩关节置换(二部分2例,三部分9例,四部分11例)患者的三种评分及优良率分别为78.6±6.3,72.7%(16/22);75.1±4.6,63.6%(14/22);80.3±3.9,77.3%(17/22).内固定并发症:畸形愈合11例,肱骨头坏死12例,肩关节骨性关节炎4例,延迟愈合1例;关节置换并发症:大结节完全吸收1例,大小结节部分吸收2例,轻度骨溶解3例,肩关节轻度不稳定2例,关节囊内异位骨化1例.结论 肱骨近端骨折应该根据骨折的类型来选择治疗方案,对Neer分型的二部分和部分三部分骨折可以选择螺钉固定、接骨板固定(包括普通接骨板、LCP、Philos系统)治疗,对于部分二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尤其是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选择肩关节置换术.
作者:姜保国;白露;张培训;王静;付中国;张殿英;王天兵;李堃源;颜勇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普及,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文献报道从0.1%~2.5%不等.Vancouver B1型是其中一个特殊类型,骨折紧邻假体周围,有效的固定方式一直存有争议.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得有效的近端固定,特别是高龄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同时又不能干扰骨水泥层或假体柄.锁定加压钢板螺钉系统(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四肢骨折,特别是骨质疏松及粉碎性骨折的治疗非常有用[1-2].我们自2003年2月至2007年6月采用LCP联合捆扎带治疗8例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初步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涂意辉;薛华明;蔡珉巍;杨安礼;杜靖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卫生部11日通报,此前四川一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已被确诊,这是我国内地确诊的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成立于1999年,经过短短10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均取得较大发展,现已成为国内以创伤骨科专业为主的知名学科.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功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收治的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0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解剖复位情况及术后有尤石膏外固定.应用术后X线片及Baird-Jackson评分系统对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分.对上述因素与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02例患者获得11~43个月(平均24.7个月)随访.分析发现年龄、骨折类型及骨折复位情况与术后踝关节功能呈负相关,而性别、体重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后有无石膏外固定与踝关节功能无明显相关性.外踝骨折伴有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内侧副韧带的保守治疗及下胫腓联合损伤处不恰当处理导致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较差. 结论年龄越大、骨折类型越复杂,复位越不理想、踝关节功能越差.内侧三角韧带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正确处理与否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
作者:刘钊;沈惠良;贾相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术和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193例,符合入选标准者共60例,27例行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3例行THA.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肢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1年患髋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进行比较. 结果 6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平均32.5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患髋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内固定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2%,THA组为93.9%.空心钉内固定组患者中股骨头坏死3例(11.1%),骨折不愈合1例(3.7%).THA组患者中因假体松动行二次手术者2例(6.1%),另有髋关节脱位1例(3.0%). 结论对于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均采取内固定治疗;年龄小于70岁、活动能力好、骨质量好的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首选闭合或切开空心钉内固定术,保留股骨头是首选;有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可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年龄大于70岁的移位骨折及粉碎性骨折患者、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或有其他老年病不宜长期卧床者、髋关节本身有骨关节炎的患者首选THA.
作者:张殿英;付中国;杨明;王艳华;张宏波;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