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清;干耀恺;秦安;戴尅戎
目的 通过阿仑膦酸钠(ALN)复合羟基磷灰石(HA)涂层假体,检测局部释放的ALN对骨溶解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选择18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组均于左侧胫骨平台处向胫骨髓腔竖直植入HA涂层假体.在植入前,实验组于HA涂层表面复合ALN 5 mg,且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涂层表面均匀涂抹25μg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颗粒,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12周取左侧胫骨行骨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以及影像学测馈,检测ALN体外释放周期,并评估抗骨溶解效果.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骨皮质厚度(+9.26%)、假体生物力学固定强度(极限抗剪强度:+36.42%、表观抗剪刚度:+37.79%、总能量吸收值:+30.00%)、骨-假体接触率(+44.40%)、假体周围骨体积分数(+16.07%)、骨矿化水平(钙盐沉积岛平均而积:+598.86%、钙盐沉积岛面积分数:+650.11%)和假体周围骨密度(+62.05%)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成骨细胞活性的各项参数(类骨质表面:+33.53%、类骨质厚度:+49.60%、骨形成速率:+91.62%、松质骨骨矿沉积率:+48.04%、皮质骨骨矿沉积率:+60.42%)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多孔HA涂层假体复合ALN的局部释放可以明显抑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ALN在预防磨屑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过程中能够增强成骨细胞活性.
作者:牛舜;孔令擘;杨重飞;朱庆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韧带损伤.近年来,随着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ACL重建的固定方法 也不断创新.本文分析了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我科采用4种固定方法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大平;崔国庆;陆伟;肖德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玉米醇溶蛋白(zein)仿生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方法 将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载人海藻酸钠或zein制成复合物.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噻唑蓝分析法以及碱性磷酸酶染色与定量检测,分别比较zein和海藻酸钠对BMSCs体外黏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取24只8周龄裸鼠,随机分为两组,制成肌袋植入异位成骨模型.对照组单纯植入zein,实验组植入zein与兔BMSCs复合物.术后2、4、8和12周取材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与海藻酸钠相比,zein在任何时间段均能够更好地促进兔BMSCs的体外增殖和分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单纯植入zein相比,BMSCs能够增强zein体内诱导成骨的作用. 结论 zein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作者:屠锦雯;曲志虎;芮云峰;黄金刚;童海骏;张晓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费起礼 1958年9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医疗系,分配至天津市立人民医院骨科,1971年2月迁入天津医院.1965年起从事手外科专业,1988年晋升主任医师,现任天津医院骨科医师进修班主任.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对22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评价在闭合性髋部骨折或长骨骨折的围手术期中,静脉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疗效.与未应用静脉抗生素组相比,术前静脉应用抗生素(术前单剂量抗生素应用或术前联合术后多次应用)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深部感染、浅表感染、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当应用短效抗生素预防术中感染时,多次剂量应用可以明显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但是,当应用长效抗生素预防感染时,单剂量应用组与多剂量应用其他短效抗生素组效果相当.在比较抗生素多剂量给药疗法间或不同给药方式间(口服或静脉给药)对预防感染的疗效时发现,不论采取何种方法 ,预防感染的效果均无明显差异.
作者:Dan C Norvell;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跗横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5月至2008年1月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同定治疗跗横关节骨折脱位15例,骨折脱佗按Main分型:Ⅰ型8例,Ⅱ型2例,Ⅳ型1例,Ⅴ型4例.对骨折脱位行切开复位内同定,使用微型外固定支架恢复维持足内外侧柱的长度.术后指导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拆除内、外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获得11~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3例失访.术后3个月AOFAS评分为(68.6±3.9)分,术后6个月为(72.9±2.6)分,术后1年为(77.5±4.6)分,所有患者均能自丰行走,无需进一步治疗. 结论 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跗横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治疗时除了使骨折脱位解剖复位外,更应注意恢复足内外侧柱的长度.
作者:薛剑锋;陈云丰;施忠民;邵雷;张长青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作者:聂兰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动力髋螺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常用方法 ,其不仅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而且具有滑动加压,促进骨折愈合的优势,但螺钉位置、角度、长度不准确时可发生螺钉从股骨头切出.为了使螺钉置入更精确,减少切割并发症,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尖顶距的测量和动力髋螺钉的置入,取得了理想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新;周路纲;王磊;刘洪智;孙煜杰;苏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今秋9月,雨水特别淅沥,萦绕心间的拳拳思念也时时荡漾起伏.借着赴重庆参加七届全国创伤学会委员会议的机会,我决定借道成都前往探望汶川大地震中转送深圳市人民医院救治并经我治疗的其中三位重伤员:
作者:潘晓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探讨左旋咪唑(LMS)对骨折创伤后机体红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选取30只成年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两组(n=15):创伤对照组(A组)与创伤用药组(B组).麻醉后,两组家兔均于小转子下方3 cm截骨并用钢板螺钉固定,其中A组不予处理,B组于术前30 min按照24 mg/kg肌肉注射LMS.所有家兔均于术前30 min,术后30 min、1 d、4 d、7 d抽取血样,分别测定红细胞丙二醛含量;检测不同时间点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花环率(R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率(NTERR),以及血流变性、红细胞刚性指数、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等. 结果 红细胞免疫在术后30 min、1 d、4 dRC3bRR、NTERR B组比A组同时相高,而RICR B组比A组同时相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三项指标A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脂质过氧化在术后30 min、1 d、4 d红细胞中丙二醛均比术前高,同时B组比A组同时相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创伤能引起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脂质过氧化增强,流变性变差;LMS可以明显改善创伤后红细胞生物学行为,即可能对于降低骨折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友华;应朗;刘璠;陆跃;喻德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畸形(adult acquired flatfoot deformity,AAFD)是成人足踝常见的疾患,炎症、退变和外伤导致的胫后肌功能不全(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PTTD)是主要发生原因,而胫后肌断裂后弹簧韧带(spring ligament,SP)应力增加导致内侧足弓塌陷和后足力线不良是主要病理特征.判断其临床分期并采取正确方法 治疗无疑是重要的.早在1936年就有学者发现,50年代至70年代相关文献增多,目前AAFD和PTTD命名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作者:韩一生;黄兆松;张振宇;宋杨;王树森;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应用组合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组合皮瓣移植治疗36例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采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组合携带健侧胫后血管的单桥式皮瓣修复14例,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组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1例,游离背阔肌皮瓣组合带健侧胫后血管的单桥式皮瓣修复6例,游离胸脐皮瓣组合局部转移腓肠肌皮瓣修复3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组合游离胸脐皮瓣修复1例,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游离胸脐皮瓣分别组合携带顺、逆行健侧胫后血管的双桥式皮瓣修复1例. 结果 本组有3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并进行了血管探查,解除动脉危象后1例游离皮瓣成活,1例游离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另1例静脉栓塞探查术后游离皮瓣部分坏死.其余33例患者移植组织令部成活,创面一期修复,总成功率为97.2%(35/36).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患肢足踝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采用不同形式的组合皮瓣移植,为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技术方法 ,手术虽有一定风险,但可有效降低伤残率,恢复肢体功能,缩短疗程.
作者:任高宏;任义军;王钢;胡稷杰;黎润光;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下腰椎骨折仅占脊柱骨折4%左右[1],下腰椎创伤性滑脱较为罕见[2-6].而下腰椎创伤性完全性滑脱是更为严重的损伤类型,也更为罕见,国内外文献少有报道.现报告我们收治的2例L_4椎体创伤性完全性滑脱.
作者:周田华;汤逊;徐永清;林月秋;潘险峰;江慕尧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介绍胫骨远端后柱骨折的概念、解剖、分型,探讨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胫骨远端关节面近似梯形,将其前后分成两部分,前1/2较宽称为前柱,后1/2较窄称为后柱.包括原始的后踝以及胫骨远端后侧干骺,骨折线由后上斜向后下的波及远端关节面≤50%的胫骨远端骨折称为后柱骨折.根据其解剖特点结合CT平扫加三维重建将后柱骨折分为三型:Ⅰ型:后穹隆骨折,骨折线不超过后穹隆骨折,骨块<后柱的1/4;Ⅱ型:1/4<骨块≤1/2;Ⅲ型:骨块>后柱的1/2.自2005年3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胫骨远端后柱骨折95例,其中27例Ⅲ型后柱骨折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并获得随访. 结果 27例患者获得12~50个月(平均35.7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时间10.0~13.5周(平均11.3周),完全负重时间11.0~14.3周(平均12.1周).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1年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平均(97±3)分,其中优19例,良7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6.3%.术后1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同定失效以及腓肠肌挛缩等并发症. 结论 胫骨远端后柱骨折的概念及分型理念为胫骨远端后侧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指导方式,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是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要熟悉胫骨远端后侧解剖结构、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谢鸣;方真华;张松;赵晶晶;胡家朗;汤洁;郑琼;勘武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分阶段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8年2月收治23例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患者,根据Rüedi-Allgow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4例.所有患者急诊行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内侧超踝关节支架临时外固定.7~10 d(平均8 d)后拆除外固定支架,行胫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34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30周,平均18周,按照Teeny和Wiss等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6.9%.2例术后出现局部软组织并发症,包括1例皮肤坏死,1例切口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治愈. 结论 分阶段治疗严重pilon骨折能有效降低软组织并发症,提高关节面的复位质量.
作者:黄雷;张峰;叶鹏翰;何贤峰;阮永平;徐荣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 2005年2月至2008年10月收治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2.5~15.3岁,平均13.8岁.右踝9例,左踝2例.X线片示11例患者均为外侧二部分关节内三平面骨折,其中2例伴腓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5例. 结果 11例患者获平均24个月(6~36个月)随访.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6例,良3例,一般2例.手术患者中2例(预后一般的病例)出现感染及伤口周围皮肤局部坏死. 结论 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是青少年踝关节所特有的复杂骨折,其骨折形态由损伤时骨骺骨化的程度和所受暴力的大小所决定.术前CT多维重建是获得准确诊断,选择合理入路的前提.如果骨折移位 >2 mm或保守治疗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或复位无法维持,建议切开复位内固定.理想预后的基础是解剖复位.
作者:沈雷;陆骅;蒋雷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胸腰椎骨折脱位涉及神经损伤可分为无损伤、部分损伤和完全损伤三种.对我们自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或骨折脱位,且不伴神经功能损伤患者60例,其中手术治疗39例,非手术治疗31例,现对两组治疗的中远期随访结果 ,报告如下.
作者:郑平;刘永军;史宝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对跟骨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进行改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04年7月至2009年1月应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对81例89足(8例双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临床效果.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扩大L形入路的3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30.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其中改良组平均(84.37±12.22)分,优良率为83.2%;经典跟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平均(81.72±13.91)分,优良率为81.3%.两组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值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4,P>0.05;X~2=0.009,P>0.05).两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及腓肠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入路不仅具有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的各种优点,而且大限度地保护了跟外侧动脉及相伴行的腓肠皮神经,有效预防了术后皮瓣坏死、感染、切口不愈合及术区皮肤感觉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嗣生;孙军;潘承波;刘法银;张子峰;李玲;王维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富集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在促进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 抽取12只崇明山羊骨髓血,用梯度离心法分别将其中的BMSCs富集、分离后与β-TCP复合.12只山羊双侧股骨内髁钻孔,制备骨缺损模型.所有山羊左侧股骨内髁缺损通过富集BMSCs/β-TCP进行局部填充治疗(实验组),其中10只羊右侧股骨内髁缺损以单纯β-TCP颗粒填充治疗(对照组),2只羊右侧股骨内髁缺损旷置(空白组),评价富集效率.术后16周处死取材,将所得标本进行影像学观察和形态学计量,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 结果 BMSCs富集后有核细胞数和碱件磷酸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s/ALP+)数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侧位片和μ-CT形态计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新生骨长入率(70.27%±8.47%)显著高于对照组(21.40%±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P<0.05).X线侧位片、CT平扫与三维重建以及μ-CT图像均可见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 在促进骨缺损修复中,富集BMSCs/β-TCP的疗效优于单纯β-TCP颗粒,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翟永清;干耀恺;秦安;戴尅戎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