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2岁,因车祸致身体多处疼痛、畸形伴活动受限2 h送入当地医院,入院诊断:腹部脏器损伤,膀胱损伤,左股骨干骨折,左桡骨骨折.
作者:张志凌;陈爱民;卢旭华;李莉洁;江曦;鹿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平行关节面和垂直骨折线两种入钉方式固定对兔斜行劈裂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早期牛物力学特性. 方法 30只13个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内侧胫骨平台斜行劈裂的骨折模型,用3枚2.0 mm螺钉分平行关节面(平行组)和垂直骨折线(垂直组)两组进行固定,在术后即刻、1周、2周、4周、8周取材,检测两组内侧平台抗压缩的大载荷、达到人载倚时的功耗、关节面下陷2 mm时的载荷与功耗. 结果不同固定方式在相同时间点的生物力学比较显示:在固定即刻、术后1周和8周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2周和4周时存在显著差异.同种固定方式不同时间点的生物力学比较显示:各检测指标术后早期下降,后逐渐恢复,在术后4周或8周时达到稳定状态. 结论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稳定性先下降后逐渐恢复,平行组恢复较快;对于兔胫骨平台单纯斜形劈裂骨折,平行关面固定能提供更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张亚军;陈建海;张培训;徐海林;张宏波;姜保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小腿软组织缺损伴骨与肌腱外露难以用常规局部带蒂皮瓣转移修复,且仪有1条主要血管时,常用健肢血管桥式吻合皮瓣移植.血管蒂以往常采用皮管包裹血管蒂技术,为了减轻对供区的损伤,我们采用血管蒂上植皮而不采用皮管包裹的方法,进行桥式吻合血管皮瓣移植术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方法如下.
作者:张功林;章鸣;丁法明;郭翱;张灵芝;郁辉;吴发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由于骨小梁金属假体的出现,使得大、小结节等骨质、甚至软组织都有可能直接与假体上的骨小梁金属愈合在一起,从而解决了肩关节置换术后大的问题-大结节不愈合,而其手术过程也与常规手术并无太大差异,以下做一简单介绍.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123例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5例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探寻发牛骨水泥渗漏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结果骨水泥渗漏的原因:1例骨水泥经椎体后壁破裂处渗漏至椎管内,2例骨水泥经椎弓根内侧壁穿刺针道破裂口进入椎管,另2例骨水泥可能经椎体后部血管进入椎管内.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发生部位:T121例,L12例,L31例,L4 1例.5例患者平均随访2.4年(1.0~4.5年),均无脊髓神经损伤表现,腰背痛消失或明显缓解. 结论 PKP可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但并不一定产生临床症状.术中良好的透视监护设备及正确的手术方法是减少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杨惠林;王根林;郑召民;梅昕;孟斌;朱若夫;唐天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以新型可注射生物材料壳聚糖-β-磷酸三钙(β-TCP)为支架,负载富血小板血浆(PRP)构建成复合体,观察其体内成骨效应.方法 18只中国青山羊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建立双侧胫骨平台下腔穴型骨缺损模型.空白组:骨缺损部不植入任何牛物材料;单纯材料组:单纯植入可注射生物材料壳聚糖-β-TCP;PRP组:植人复合PRP的壳聚糖-B-TCP.于术后第4、8周取出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绀织学切片观察,图像分析骨缺损区域骨组织的牛成比例. 结果大体标本显示4、8 周时PRP组骨缺损部硬度均强于空白组、单纯材料组.组织切片显爪空白组到8 周时骨缺损区域仍未修复,仅在骨缺损边缘部分区域有少苗类骨质形成,骨缺损区域多为纤维组织填允;单纯材料组骨缺损边缘区域有少量类骨质形成,骨缺损区域多为小的点片状新牛骨组织,中央区域到8周时无明显新生骨组织形成;PRP组骨缺损边缘区域类骨质较单纯材料组增多,骨缺损中间部多为点片状新牛骨助织,骨缺损中央区同中间部相似,见点片状新生骨组织.术后4周空白组、单纯材料组、PRP组的成骨面积百分比分别为(8.79±3.63)%、(14.49±3.72)%、(24.18±5.38)%,8周时分别为(15.41±4.21)%、(25.36±5.37)%、(30.71 ±4.39)%,4周、8周PRP组骨修复效果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 结论负载PRP的壳聚糖-β-TCP具有良好的骨修复效果,PRP在体内早期对骨组织修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程文俊;金丹;裴国献;江汕;相大勇;刘华;周长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创伤骨科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因为它包含了急救、骨折固定、晚期功能重建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因此创伤骨科学组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引导创伤骨科医生在此领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创造性地工作学组的重要责任,因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2008年做了如下具体工作:
作者:王满宜;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全国规模大的骨科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于2008年11月13至16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由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前正式对外公布,他们利用部分由成人千细胞技术培养的气管,成功地对一位30岁的西班牙女患者实施了器官移植.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尺骨冠状突骨折多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常引起肘关节脱佗和功能障碍.我们曾对尺骨冠状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时肘关节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1],结论是在单纯冠状突骨折情况下,Ⅰ、Ⅱ型骨折时肘关节在伸直外翻位及在伸直外旋位足稳定的,应以保守治疗为主;Ⅲ型骨折时不稳定,应该手术修复冠状突骨折.
作者:王鹏程;宋景仑;张奉琪;王俊江;张志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不同体位下各种肘关节镜入路与毗邻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评价肘关节镜操作中各种标准入路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新鲜尸体肘关节10个进行解剖,测量9种标准肘关节镜入路与毗邻神经血管的近距离,并根据各入路下关节镜检的镜下视野及操作灵活性评价其应用价值. 结果肘关节镜人路与毗邻神经距离受注水膨胀关节、肘关节伸直或屈曲及前臂旋前或旋后体位变化影响.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后、中立、旋前位,前外侧入路关节镜套管与桡神经距离分别为(2.9±1.1)mm、(4.5±1.5)mm、(5.8 ±1.7)mm,穿刺造成神经损伤风险大;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位2例肘关节中套管与桡神经直接接触.近端前内侧或近端前外侧人路观察肘关节前间室、后正中人路观察后间室视野良好且穿刺风险小.后方入路均安全. 结论近端前内侧或近端前外侧入路优于前内侧或前外侧人路,与后正中入路结合应用可基本满足多数肘关节镜手术的要求,是一组安全、有效的人路点.
作者:曾春;黄冬梅;蔡道章;王昆;王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自张高孟国内首先报告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以来,因其不牺牲主干动脉、切取方便等优点,在手外科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1-2].
作者:夏增兵;王丹;袁永健;闵继康;杨文龙;徐旭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日前联合主办的2008年世界艾滋病日新闻发布会披露,今年前9个月我国又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万多名,目前全国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6万多名,艾滋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应用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微刨置入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将20枚空心钉置人10具标本的髋臼后柱.置入螺钉后,通过CR、CT检查螺钉的位置.结果 在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辅助下,直接置入螺钉,20枚髋臼后柱螺钉均在安全区内. 结论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为微创置入髋臼后柱螺钉提供准确的窄间定位和稳定的路径导航,操作时手术创伤明显减少,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作者:鲁洋;潘进社;张英泽;翟福山;郑占乐;王涛;郝睿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验证抗感染活性骨(ARBX)一期同步植骨治疗股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的疗效. 方法自2001年9月至2008年9月,采用ARBX一期同步植骨治疗股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24例,对其中获得10个月以上系统随访的18例患者进行疗效分析. 结果随访时间10~63个月,平均23个月.18例患者除3例骨髓炎未治愈外,其余15例骨髓炎完全治愈:感染彻底控制无复发,骨不连、骨缺损获得骨修复.本组完全治愈率为83.3%. 结论 ARBX具有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和强效抗感染能力.能一期植骨有效治疗股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
作者:袁志;刘建;胡蕴玉;刘建敏;孟国林;杨鹏;高嘉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韩国亚洲大学医学院细胞治疗中心独创性地制造了一种全新的生物材料,用于促进关节软骨等人体组织的再生.这种生物材料已开始进入临床,以帮助患者修复软骨组织,此外,研究人员还成功开发出使用这种物质进行移植手术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髓内钉固定系统治疗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3年lO月至2007年3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尺、桡骨骨折患者共94例,其中尺骨骨折35例,桡骨骨折38例,尺、桡骨双骨折2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前若伴有上、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病例则行石膏单托前臂旋后位固定3周,否则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9~26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0.2周.并发症:术中骨质劈裂2例,桡神经浅支挫伤1例,骨桥连接1例,无血管、肌腱损伤、骨髓炎、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病例,并发症发生率4.2%.术后半年Anderson功能评价:优68例,良22例,可4例,总优良率95.7%.肘关节屈伸丧失0.150,平均5.5°,前臂旋前丧失0~35°,平均14.2°,旋后丧失0~50°,平均18°. 结论髓内钉用于尺、桡骨骨折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骨质疏松、多段、粉碎骨折,具有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但在l临床应用中需要掌握一定的熟练技术及指征.
作者:赵亮;王宝军;刘长贵;李亚东;刘振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活件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黏附及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制备重组胶原矿化骨支架材料,将BMP-2活性多肽通过交联剂共价结合到材料上,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表面微观形貌;取第3代BMSCs接种到材料上,以未结合多肽的重组胶原矿化骨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BMSCs在材料表面的增殖;沉淀法检测BMSCs在材料表面的黏附率;扣描电镜观察比较BMSCs在材料表面的生长形态;通过检测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钙含量,观察BMSCs在材料表面的分化情况. 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旱多孔状;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证实BMP-2活性多肽成功共价结合到材料表面;BMP-2活性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表面BMSCs的黏附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SCs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MP-2活性多肽可以显著改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经BMP-2活性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吴斌;郑启新;郭晓东;吴永超;李长文;潘海涛;王玉;崔福斋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