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会客室

关键词:
摘要: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正确把握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四肢骨折的原则.方法 2002年3月~2005年12月应用LCP治疗150例四肢骨折患者,其中肱骨近端骨折45例,前臂尺桡骨骨折51例,胫腓骨骨折54例.术后4周内每周随访1次,4周后每个月随访1次.观察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感染及患肢力线改变等情况发生.结果 所有患者获平均14个月(4~20个月)随访.150例患者均在预期的时间内获骨性愈合,并获得满意的活动度,未出现断钉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仅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均未予以植骨.结论 LCP是治疗长骨干骨折及近关节处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术中应正确放置钢板位置,选择合适的钢板长度及螺钉数目,重视微创理念.

    作者:刘璠;唐亮;茹江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高尔夫四种基本击球方式下重心如何分配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冲击波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冲击波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6组:3 d、1周、2周、3周、4周和6周组,每组10只.制备双侧桡骨横断骨折模型,左侧为对照侧,右侧为冲击波治疗侧(14 KV,2000次).分别于术后1、2、4和6周摄X线片,并评价骨痂生成量;于术后3 d、1周、2周、3周、4周和6周取材行病理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做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和bFGF蛋白的表达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X线片示术后1、2、4、6周冲击波治疗侧骨痂生成量多于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检查显示术后4周治疗侧皮质骨生成量较对照侧多且致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治疗侧皮质骨生成量较对照侧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术后1、2和3周治疗侧VEGF阳性指数均较对照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周、2周和3周bFGF阳性指数治疗侧均高于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冲击波能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bFGF蛋白的表达,并能促进骨痂生成,加速骨折愈合.

    作者:孟凡宾;王丹;周智勇;陈慧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2007年起本刊实行双盲审稿制度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多臂环抱型锁式接骨器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人工关节置换年龄的年轻化,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在不断增高.由于假体的存在,使得再次手术固定较为困难.既往常采用非手术治疗或钢丝钢缆环扎、异体皮质骨板等材料固定,手术较为复杂,骨折不愈合或再移位的发生率高.我院自2001年12月~2005年3月采用多臂环抱型锁式接骨器治疗7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红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天鹅型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对实验性骨折愈合中皮质骨胶原构筑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天鹅型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SMC)对实验性骨折愈合中皮质骨胶原构筑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45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SMC固定,另一侧用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固定;分别于术后2、4、8、16、32周各处死9只动物取材,4只用于扫描电镜观察固定段皮质骨胶原构筑的变化,5只用于骨干扭转生物力学性能的测定.结果 SMC组在整个固定过程中,皮质骨结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而DCP组术后4周,胶原排列出现稀疏,局部有小吸收陷窝形成;术后8周时,胶原排列紊乱,且有多个吸收腔形成;术后16周时,胶原纤维出现中断;术后32周,骨质疏松化更加明显.术后2周时,两组肱骨骨断端尚未形成骨性连接,不能测得力学数据.术后4~32周,SMC组骨折愈合部位的扭转刚度明显优于D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68,P<0.05).术后16周,SMC组骨折愈合部位的力学性能即接近正常,而DCP组术后16周扭转刚度即不再增加.结论 SMC具有材料特性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对骨干不产生应力遮挡效应,而且能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使骨的力学性能尽早恢复.

    作者:康庆林;曾炳芳;高堂成;任可;张春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左半骨盆开放毁损伤行半骨盆切除术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19岁,2004年2月29日左下腹碾压伤0.5h,处于休克状态并恶化中,体征:贫血貌,血压12/6 kPa,持续性下降,心率>110次/rin,左下腹股沟至会阴,阴囊挫伤严重,髂骨碎块外露,睾丸外露,左下肢无感觉和血运.

    作者:蒋建新;陆男吉;唐明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Hawkins Ⅲ、Ⅳ型距骨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HawkinsⅢ、Ⅳ型距骨骨折经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肌腱、神经、血管和其它软组织损伤,被认为是复杂的距骨骨折脱位,其骨缺血坏死率为90%~100%[1],创伤性关节炎、足内翻畸形发生率高,预后差.临床处理较困难,其治疗存在争议[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年2月~2004年4月间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53例56足复杂距骨骨折脱位患者,总结如下.

    作者:吴富章;卜海富;蔡靖宇;郭涛;郑华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手术参数规划与评价系统的研究

    目的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空心钉内固定手术进行力学综合分析,找出一种符合生物力学规律的内固定治疗参数,并就影响愈合效果与承载能力的实际手术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建立股骨近端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患者体重、骨折面角度、空心钉布局与角度等几个手术参数进行分组分析,提取骨折面、钉子的应力应变分析结果.结果 在获得了216组不同手术参数组合的情况下,影响术后愈合与承载能力的4个参数是骨折断面的错位位移、钉孔底部应变、钉子大应力和股骨大应变,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得出较好的手术参数,对手术结果给出了综合评价.结论 获得了在不同体重、骨折面位置的情况下合理的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的参数,可以完成手术规划导航,并对手术进行合理评价.

    作者:周力;裴葆青;吕坤;王田苗;王满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成人复杂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成人复杂肱骨髁间骨折主要是指AO分类的C型骨折,包括肱骨髁间T、Y、H形骨折,合并干骺端粉碎的双髁骨折及合并冠状面骨折的双髁骨折,按AO分类分别属C1、C2和C3型骨折.由于肱骨髁解剖结构复杂,C型骨折常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多发骨折,治疗十分困难.我院2000年6月~2005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3例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夏荣刚;韩培;鲍琨;孔维清;王兵;王磊;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经口咽Ⅱ代解剖型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目的 评价经口咽改良Ⅱ代解剖型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8月~2006年3月,应用改良Ⅱ代解剖型TARP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并枢椎双皮质固定法治疗15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2例.ASIA运动评分平均为(83.0±13.4)分(46~100分).结果 所有患者获平均10个月(3~20个月)随访,15例均达到即时解剖复位.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例C级改善为D级;10例D级中的4例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但术后运动评分改善为82~100分[平均(93.5±4.0)分].10例D级和3例C级患者术后评分增加4~33分[平均(13.1±9.4)分].术后MRI示脊髓减压充分,减压改善率达89.2%,术后3个月寰枢椎均获骨性愈合.结论 Ⅱ代解剖型TARP手术操作简便可行,效果优于Ⅰ代TARP固定,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尹庆水;夏虹;吴增晖;昌耘冰;权日;艾福志;章凯;麦小红;刘晖;何帆;刘景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后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是含有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肌肉、肌腱和骨骼等多种成分的复合组织移植,是修复肢体完全缺如、重建肢体功能的理想方法.与单一器官移植(如肾、心、肝、肺等内脏器官)不同,由于复合组织的各种成分的免疫学性质各不相同,因此,复合组织移植的成功在医学领域更具有挑战性.

    作者:石作为;张信英;崔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筋膜皮瓣重建足远端部分缺损

    目的 报道应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及髂骨植骨重建足远端部分缺损的方法,探讨皮瓣转位范围.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2月,应用腓肠神经筋膜皮瓣及髂骨植骨修复32例足远端1/3外侧软组织和骨缺损患者.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17~58岁,平均35.2岁.本组32侧肢体,共32块皮瓣,其中12例患者进行髂骨植骨.开放创面27例,其中感染创面8例;无菌创面5例.创面面积为4.0 cm×7.0 cm~7.0 cm×16.0 cm.髂骨移植长度为4.0~7.0 cm,平均5.0 cm.手术先根据跖骨骨缺损大小切取髂骨,接着处理受区创面,然后将切取的髂骨植入跖骨骨缺损处,在电视透视下用克氏针固定,建立足外侧骨支架,后利用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覆盖创面.结果 32例患者获5~27个月(平均12.7个月)随访.皮瓣一期存活30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2例,经换药后愈合.髂骨移植一期骨愈合11例,愈合时间为3~14个月,平均5.7个月;骨不愈合1例,经再次植骨后愈合.皮瓣外形良好28例,皮瓣臃肿4例.供区创面一期愈合,无功能障碍.术后患足功能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优19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结论 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结合髂骨植骨是重建足远端部分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海明;姜佩珠;范存义;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指来自骨髓与其它组织的脂肪、脂类物质栓塞肺、脑及皮肤等器官的血管所导致的一组临床征象,以呼吸窘迫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多为严重创伤或骨折后的紧急危重合并症,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并予以正确治疗,往往导致不良后果.

    作者:刘安庆;鄢宏;郝敏;刘浩江;尚宏喜;芩景文;胡利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科技期刊可成为兼具多元社会功能的传播载体

    科技期刊是没有围墙的传媒大学,永不闭幕的学术会议,社会产品与经济产品的加工厂.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在于科技成果的历史记载、科技信息的传播载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市场经济的特殊商品.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

    创伤骨折后期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问题,据统计,其发生率约为8%~10%[1].自1994年5月~2005年10月,我院采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42例骨不连患者,效果良好.

    作者:周其佳;郭雄虎;孙月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时事聚焦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自体髂骨修复胫骨外侧平台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伴关节软骨塌陷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高能量膝关节损伤,多因膝关节受到内翻或外翻暴力所致,常导致膝关节不稳定和关节面受损,处理不当,易造成关节疼痛、僵硬、不稳定或畸形等不良后果[1].胫骨平台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伴关节软骨塌陷的治疗十分棘手.

    作者:刘建斌;李春龙;丁伟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指动脉终末分支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指动脉终末分支皮瓣在临床指端修复中的可行性及相关手术指征.方法 2001年11月~2006年3月,以指固有动脉向指背侧的终末分支和向指掌侧的终末分支为蒂,设计中节指背侧的逆行皮瓣(16例16指)和中节指掌侧的逆行皮瓣(14例15指),对因切割伤、挤压伤、撕拉伤造成的指端软组织缺损进行覆盖修复.指背侧皮瓣面积为(1.0~1.7)cm×(2.0~2.8)cm,指掌侧皮瓣面积为(1.0~1.5)cm ×(2.0~2.5)cm.供皮瓣区皮片移植.结果 本组30例31指获2周~4个月随访.指背侧逆行皮瓣全部成活;指掌侧逆行皮瓣1例坏死,1例部分坏死,其余皮瓣成活.成活皮瓣二点辨别觉一般为7~10 mm,平均8 mm,疗效好1例为3 mm.远指间关节伸屈活动无明显障碍.结论 指动脉终末分支皮瓣对有骨裸露或肌腱裸露的伤指创面覆盖良好,适合末节指横断创面、斜行创面的修复.

    作者:胡鸿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1999~2006年载文分析

    目的 对1999~2006年《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的载文进行计量学分析,评价其几年来的发展状况.方法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载文数量、栏目分布、基金论文比、论文发表时滞、评价指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9~2006年该刊共载文1807篇,年均发文量225.9篇,每期平均发文量为34.1篇.集中刊载在37个栏目.1999~2006年获基金资助论文占全部发文数量的14.61%,基金论文比分别为0.12、0.05、0.05、0.11、0.30、0.18、0.13、0.19.论文发表时滞平均为218.6 d.2002~2005年的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9、107、371及582次,影响因子分别为0.002、0.406、1.563及0.783.结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发表的论文专业学术水平较高,是国内骨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建议进一步丰富栏目设置,缩短论文发表时滞,增加基金论文的刊出,加快国际化办刊进程.

    作者:李广宇;张宁;金丹;聂兰英;梁平;王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