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山;邢桂武;马胡晶;张少英;张君哲;杨涛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再生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其中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无论是在发生率、还是在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社会负担方面来说,都使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长期以来SCI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因此探索SCI后的再生修复,使截瘫患者站起来,成为骨科和神经科医生关注的问题之一.
作者:郁时兵;肖建德;刘尚礼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5年12月63例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病例的一般状况、受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脊柱损伤节段、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合并伤、颈椎脊髓损伤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过程及结果,总结其早期死亡的原因.结果 本组49例因呼吸衰竭死亡,8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癫痫发作导致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因多发伤导致肺部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导致出血性休克死亡.结论 呼吸衰竭为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与脊髓损伤节段及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朱巍;贾连顺;邵将;陈雄生;袁文;陈德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使用股骨远端微创稳定系统(LISS-DF)结合经关节面逆行插入钢板接骨(TARPO)技术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指征、手术技巧和效果.方法 自2003年9月~2005年8月使用LISS-DF通过髌骨旁外侧切口解剖复位并加压固定关节内骨折,经皮逆行插入钢板桥接固定关节内与干骺端骨折块的方法治疗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16例,观察术后软组织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13例患者经过平均20个月的随访,无皮肤坏死、后期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或失效及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屈90°~120°,平均112.0°;伸0~15°,平均5.6°.结论 LISS结合TARPO技术在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时具有显露充分、手术损伤小、固定可靠的特点,能较好的保留骨折区域的血供,骨折愈合可靠,关节活动功能恢复好.
作者:周琦石;黄枫;黄学员;何才勇;郑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测量国人胫骨近端形态学指标的数据,为手术确定具有临床意义的观测指标,以及为进一步研制符合中国人胫骨近端解剖形态的内固定物提供依据.方法 上海或华东地区的成年健康人及骨关节炎患者共112人(158膝),年龄20~88岁,平均56岁.其中健康人80膝,骨关节炎患者78膝.受试者拍摄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片,并按要求测量髋-膝-踝角(HKA)、胫股角(FTA)和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A),再分别用胫骨中上段前侧骨皮质切线、胫骨中上段轴线和胫骨中上段后侧骨皮质切线作为参考线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PS).结果 健康人HKA平均177.4°±1.5°,FTA平均175.5 °±2.4°,TP-TSA平均84.6°±2.5°,三种方法测量内侧PS分别为14.0°±3.0°、11.0°±2.7°、8.0°±2.9°,外侧PS分别作为11.2°±3.1°、8.1°±2.9°、5.3°±2.9°.经统计学分析证实健康人与骨关节炎患者的HKA、FT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于骨关节炎程度较重的患者,其PS会显著减小.三种测量方法及内外侧平台之间测得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国人胫骨平台的内翻及后倾倾向比西方人更为显著,FTA、TP-TSA和PS在手术和临床研究中都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作者:胡承方;罗从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高效细菌内同源重组系统pAd-Easy,制备含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VEGF12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为其进一步应用于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织的构建打下基础.方法 自pCDNA-VEGF121质粒中切取VEGF121基因,将VEGF基因克隆到穿梭质粒,在BJ5183细菌内重组,在293细胞中构建携带VE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将腺病毒感染BMSCs,利用ELISA、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VEGF121在BMSCs中的表达.结果 通过pAd-Easy系统成功构建高滴度的携带VEGF121基因重组腺病毒pAd-VEGF,ELISA检测显示经转染的BMSCs中VEGF121的表达均明显增强,随着感染病毒MOI值的增高,VEGF121的表达量相应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法显示经基因转染的BMSCs中有强阳性信号,未转染组出现阴性结果.结论 Ad-VEGF转染BMSCs后能稳定提高VEGF蛋白的表达.
作者:金丹;马骊;裴国献;鲁峰;胡稷杰;张洪涛;程文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性,40岁,因操作机械时不慎被6 mm粗的钢棒刺中颈右侧,当即晕倒在地,片刻后清醒,伤后2 h急诊入院.检查:颈中部右侧可见一长约6~7 mm皮肤刺伤,局部红肿、压痛,声音无嘶哑,吞咽时颈部疼痛加重,损伤侧C5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碍.X线片示:C5椎体平面软组织影厚度增加,未见明显骨折与移位.CT示:C5椎体下部偏右侧从前向后贯通伤,椎体缺损的通道粗7 mm,且伴有椎体后缘骨折块突入椎管(图1).
作者:张功林;章鸣;王干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肩锁关节脱位约占肩部损伤的12%[1].轻度肩锁关节脱位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即可取得满意疗效,但对于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多数学者建议手术治疗,认为保守治疗效果差[2].
作者:曾剑文;谢建军;杨曦;黄大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方法研究膝关节骨折快速诊断规则(OKR),明确OKR诊断膝关节骨折的准确性,探讨膝关节外伤X线摄片合理选择的必要性.方法 收集1990年1月~2006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OKR诊断膝关节骨折的文献,按Cochrane诊断组建议的对Meta分析的质量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提取有效文献的数据进行合并分析,计算OK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并做诊断试验的SROC曲线.同时对文献的异质性和偏倚进行评价.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31篇,符合纳入标准的共6篇,均为成人OKR对膝关节骨折的准确性研究,合并敏感性为100%,合并特异性为49%,阳性似然比为1.91,阴性似然比为0.024.结论 OKR在膝关节骨折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减少30%~40%的不必要X线摄片,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减少患者在急诊处理的等待时间.
作者:蒲祖辉;徐化剑;殷军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年来,高能量的四肢骨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四肢骨折,尤其是四肢粉碎性骨折,若同时伴有大段骨缺损,复位困难,骨缺损难以靠植骨完全矫正,同时有肢体短缩、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在治疗上缺乏良好的方法.我科2002年1月~2005年1月应用自行设计单侧外固定支架一次复位,同时行骨迁移术治疗四肢长骨骨缺损9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震宇;杨卫良;毕郑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胫骨远端骨折由于髓内固定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大多采用开放复位接骨板内固定,但是传统手术方法为了保证骨折的精确对位和绝对稳定,常需广泛剥离软组织、破坏血供而导致切口感染、骨愈合迟缓、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
作者:张曦;许建湘;吕正祥;吴兴彪;盛永华;赵伟华;陶宏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大腿疼痛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大腿疼痛的发生机制还存在争议,因此至今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为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本文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腿疼痛的有关问题做系统的探讨.
作者:张雷;杨国敬;郑进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外固定(EF)与开放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二者在三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分类Ⅱ)中都没有取得一致的优势.
作者:Branko Kopjar;David L Helfet;任义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代人工肩初源自损伤修复的需要,由Neer于1953年设计,是关节单侧的肱骨假体.后来由于关节疾病治疗的需要,而出现全肩的假体,即具有肱骨干与肩胛盂二个部件.人工肩应用于损伤修复手术方法中某些步骤有别于应用于关节疾病,特别是大小结节的处理,本文主要阐明肱骨近端4部骨折时,进行半肩关节置换手术的方法.
作者:Louis Bigliani;Evan Flatow;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股骨髁冠状面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9年3月~2005年12月治疗的9例(12髁)股骨髁冠状面骨折患者,采用改良Letenneur分型:Ⅰ型5例6髁,Ⅱ型2例2髁,Ⅲ型2例4髁.根据骨折类型和伤情特点分别行前外(内)侧、后外(内)侧及膝前马蹄形切口入路显露,直视下复位,松质骨拉力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个月~2年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无骨不愈合及骨坏死发生.根据Letenneur等的Hoffa骨折术后功能评估标准:优良5例,可4例.结论 切开复位拉力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髁冠状面骨折的主要方法,Ⅰ、Ⅲ型骨折宜用前外侧或内侧入路,Ⅱ型骨折则宜用后外侧或内侧入路.合并伸膝装置损伤的双髁骨折,则膝前马蹄形切口显露较充分.
作者:时宏富;蔡贤华;汪国栋;王华松;陈庄洪 刊期: 2007年第02期
2005年8月~2006年2月,我们运用预提拉钉技术治疗5例难以闭合复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张文玺;郑志良;黄秋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重建钢板联合记忆合金骑缝钉治疗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对2003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7例髋臼骨折患者按照Letournel分类:T形骨折2例,后柱骨折3例,后柱并后壁骨折2例,后壁并横行骨折2例,前柱骨折1例,前柱并横行骨折2例,双柱骨折2例,双柱及前后壁骨折3例.根据骨折类型分别采用单一或联合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后侧入路,行重建钢板联合记忆合金骑缝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的评分标准,16例达到解剖复位,1例复位欠佳.所有患者获得9~21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采用Modified d'Aubigne and Postal功能评定标准:优1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4.1%;本组有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未见异位骨化发生.结论 术前骨折分类的明确、合适入路的选择、满意的解剖复位及可靠的内固定是治疗髋臼骨折的关键,采用重建钢板联合记忆合金骑缝钉的内固定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愉思;王家让;刘宏哲;陈宏文;康亦峰;黄焱;何畔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猪小肠粘膜下层(SIS)与体外培养的鼠雪旺细胞(S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在体外将分离培养的SD乳鼠SCs接种于制备好的猪SIS上进行复合培养,通过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段SCs在SIS上的黏附、生长与增殖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SCs分泌神经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情况.对照组为接种于未平铺SIS的孔中正常培养的SCs.结果 培养3~5 d后,相差显微镜下见SIS边缘SCs较为密集,黏附良好,多呈长梭形生长;扫描电镜观察见SIS表面SCs增殖黏附良好,胞体突起显著,呈端对端连接或成束排列,细胞表面可见蛋白颗粒分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发现,SCs与SIS复合培养后,神经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分泌良好,与对照组的S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猪SIS与鼠S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用作支架,供SCs黏附生长,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作者:苏琰;张长青;张开刚;谢雪涛;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为大段骨缺损修复过程的血管再生探索一条可行的途径.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五组.右前肢为实验肢体,缺损长度约15 mm.第1~4组都采用胶原膜引导,结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骨水泥,不同的是在第1组中,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质粒;第2组复合VEGF165质粒;第3组复合BMP2质粒;第4组不复合任何质粒;第5组仅制作动物模型而不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 术后2周,核素断层摄影(ECT)结果显示第1组骨缺损修复后的局部血流量高于第2、3、4组(P<0.05);术后4周,X线片示第1组骨缺损处的骨痂明显增多;SEM显示在正常骨与工程骨交界处可见新生的骨小梁结构以及成骨细胞的附着;ECT结果显示第1组骨缺损的局部血流量高于第2、3、4组(P<0.01);第2组骨缺损的局部血流量高于第3、4组(P<0.01);术后8周,SEM显示第1组工程骨表面成骨细胞的附着多于其它各组,ECT结果显示与术后4周相同.结论 在骨缺损的局部,联合应用表达VEGF165和BMP2质粒可以促进骨缺损局部的血液供应;附着质粒DNA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及引导性胶原膜在大段骨缺损局部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新骨的形成.
作者:邹海波;周亚莉;安洪;蒋电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随着人们对生物学内固定认识的加深,保护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环境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骨折,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自2003年7月~2006年2月,根据生物学内固定的原则,我们运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患者18例,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陈明;陈国庆;董启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骨不连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1995年5月~2005年8月收治髋臼骨折骨不连患者10例,8例为手术后发生骨不连,第一次手术至第二次手术时间为10~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仔细分析髋臼骨折损伤类型及发生骨不连的原因,根据发生骨不连部位分别采取Kocher-Langenbeck切口、髂腹股沟切口或前后联合切口手术,彻底清理骨折端,均行植骨内固定治疗.结果 9例患者获得15~27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经二次手术,骨折骨不连均达到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按照Matta的评分标准:优3例,良5例,可1例.结论 髋臼骨折骨不连多由于治疗者缺乏髋臼骨折治疗经验、治疗措施不当引起.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明确骨折分类、把握手术时机、正确选择切口、满意的复位和正确的内固定方式是预防术后骨不连的关键.
作者:周东生;黄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