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杨国敬;郑进佑
目的 应用高效细菌内同源重组系统pAd-Easy,制备含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VEGF12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为其进一步应用于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织的构建打下基础.方法 自pCDNA-VEGF121质粒中切取VEGF121基因,将VEGF基因克隆到穿梭质粒,在BJ5183细菌内重组,在293细胞中构建携带VE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将腺病毒感染BMSCs,利用ELISA、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VEGF121在BMSCs中的表达.结果 通过pAd-Easy系统成功构建高滴度的携带VEGF121基因重组腺病毒pAd-VEGF,ELISA检测显示经转染的BMSCs中VEGF121的表达均明显增强,随着感染病毒MOI值的增高,VEGF121的表达量相应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法显示经基因转染的BMSCs中有强阳性信号,未转染组出现阴性结果.结论 Ad-VEGF转染BMSCs后能稳定提高VEGF蛋白的表达.
作者:金丹;马骊;裴国献;鲁峰;胡稷杰;张洪涛;程文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针对部分骨折患者在骨牵引过程中,常出现牵引弓固定螺丝滑丝、松动、脱落、易丢失,弓的拆装极为不便,以及牵引钢针2周后易左右滑动造成皮肤割伤和针道感染等问题,我们设计了改良夹式牵引.
作者:魏海温;王成琪;赵志钢;江海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性,18岁,于2005年1月因右足被滚筒压伤致皮肤脱套离体3 h急诊入院.入院查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右足自踝关节近侧1 cm平面以远皮肤软组织呈袜套状撕脱离体.右足踝部、足背、足底深筋膜及部分肌腱、骨质外露,外露组织挫伤明显,1~5趾末节趾骨缺损.离体组织有挫伤,部分趾骨留于离体组织内,创面有活动性出血,污染明显.
作者:巨积辉;赵强;侯瑞兴;李雷;刘跃飞;金光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时应力骨折的发生原因及适宜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3年5月~2005年9月,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Craig Ⅱ、Ⅴ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12例,手术遵循操作手册进行,对于喙锁韧带断裂者不予修补;骨折愈合后将钢板取出并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12例患者平均随访1年,其中10例顺利愈合,平均于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肩关节功能按照UCLA评分平均为33分,按照Constant评分平均为89分.另有2例患者在术后早期出现位于钢板内侧部位的应力骨折,经非手术治疗后骨折顺利愈合,肩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锁骨钩钢板是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有效固定方法之一,但有时肩关节活动时会造成锁骨内侧应力集中,导致应力骨折,故应谨慎使用并严格指导和监督患者的术后康复锻炼.对于并发应力骨折的患者,非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鲁谊;姜春岩;朱以明;王满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大腿疼痛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大腿疼痛的发生机制还存在争议,因此至今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为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本文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腿疼痛的有关问题做系统的探讨.
作者:张雷;杨国敬;郑进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年来,高能量的四肢骨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四肢骨折,尤其是四肢粉碎性骨折,若同时伴有大段骨缺损,复位困难,骨缺损难以靠植骨完全矫正,同时有肢体短缩、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在治疗上缺乏良好的方法.我科2002年1月~2005年1月应用自行设计单侧外固定支架一次复位,同时行骨迁移术治疗四肢长骨骨缺损9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震宇;杨卫良;毕郑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外固定(EF)与开放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二者在三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分类Ⅱ)中都没有取得一致的优势.
作者:Branko Kopjar;David L Helfet;任义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为大段骨缺损修复过程的血管再生探索一条可行的途径.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五组.右前肢为实验肢体,缺损长度约15 mm.第1~4组都采用胶原膜引导,结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骨水泥,不同的是在第1组中,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质粒;第2组复合VEGF165质粒;第3组复合BMP2质粒;第4组不复合任何质粒;第5组仅制作动物模型而不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 术后2周,核素断层摄影(ECT)结果显示第1组骨缺损修复后的局部血流量高于第2、3、4组(P<0.05);术后4周,X线片示第1组骨缺损处的骨痂明显增多;SEM显示在正常骨与工程骨交界处可见新生的骨小梁结构以及成骨细胞的附着;ECT结果显示第1组骨缺损的局部血流量高于第2、3、4组(P<0.01);第2组骨缺损的局部血流量高于第3、4组(P<0.01);术后8周,SEM显示第1组工程骨表面成骨细胞的附着多于其它各组,ECT结果显示与术后4周相同.结论 在骨缺损的局部,联合应用表达VEGF165和BMP2质粒可以促进骨缺损局部的血液供应;附着质粒DNA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及引导性胶原膜在大段骨缺损局部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新骨的形成.
作者:邹海波;周亚莉;安洪;蒋电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随着人们对生物学内固定认识的加深,保护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环境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骨折,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自2003年7月~2006年2月,根据生物学内固定的原则,我们运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患者18例,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陈明;陈国庆;董启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胫骨远端骨折由于髓内固定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大多采用开放复位接骨板内固定,但是传统手术方法为了保证骨折的精确对位和绝对稳定,常需广泛剥离软组织、破坏血供而导致切口感染、骨愈合迟缓、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
作者:张曦;许建湘;吕正祥;吴兴彪;盛永华;赵伟华;陶宏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肱骨近端骨折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发生于老年人,而严重骨质疏松给骨折的临床治疗带来许多困难,保守治疗效果往往较差.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普通钢板固定往往导致内固定失败、骨折再移位发生率高.我们2003年1月~2004年12月,对26例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人工骨植骨加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饶根云;王哲军;沈谷丰;陈大勇;谢乐屏;周友良;陆佳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应用抗菌素骨水泥旷置分期翻修(TSEA)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 1998年1月~2005年1月,采用TSEA治疗8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细菌培养检查,一期清创假体取出滴注2例,清创后假体取出加PR-40抗菌素骨水泥支架旷置6例;二期翻修采用非骨水泥假体3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混合髋2例;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通过Harris评分评估.结果 4例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为混合感染,1例细菌培养阴性.一期处理后所有伤口均愈合,一、二期平均间隔5.5个月.术后平均3年4个月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31.1分提高至62.9分.结论 TSEA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非常有效的方法,其中碘氟浸泡髓腔和抗菌素骨水泥旷置是主要手段.骨水泥复合万占霉素对耐受甲氧西林金黄色球菌人工关节感染治疗有效.
作者:韩一生;朱庆生;王海强;朱锦宇;马兴;吴子祥;魏义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猪小肠粘膜下层(SIS)与体外培养的鼠雪旺细胞(S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在体外将分离培养的SD乳鼠SCs接种于制备好的猪SIS上进行复合培养,通过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段SCs在SIS上的黏附、生长与增殖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SCs分泌神经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情况.对照组为接种于未平铺SIS的孔中正常培养的SCs.结果 培养3~5 d后,相差显微镜下见SIS边缘SCs较为密集,黏附良好,多呈长梭形生长;扫描电镜观察见SIS表面SCs增殖黏附良好,胞体突起显著,呈端对端连接或成束排列,细胞表面可见蛋白颗粒分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发现,SCs与SIS复合培养后,神经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分泌良好,与对照组的S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猪SIS与鼠S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用作支架,供SCs黏附生长,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作者:苏琰;张长青;张开刚;谢雪涛;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们自2002年3月~2005年9月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单臂外固定架方法急诊治疗肱骨干中远端C型骨折23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唐家广;王朝阳;张伟佳;吴克俭;袁文;侯树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2005年8月~2006年2月,我们运用预提拉钉技术治疗5例难以闭合复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张文玺;郑志良;黄秋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肩锁关节脱位约占肩部损伤的12%[1].轻度肩锁关节脱位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即可取得满意疗效,但对于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多数学者建议手术治疗,认为保守治疗效果差[2].
作者:曾剑文;谢建军;杨曦;黄大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聚羟基烷酸酯(PHBV)作为组织工程支架与绵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原代培养绵羊BMSCs,传至2~3代后,接种至PHBV膜和泡沫样三维支架上,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计数1、2、6 h时的细胞黏附率;并以接种至培养板上细胞为对照组,每日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按培养液量与支架体积10 mL/cm3为标准浓度制备浸提液,并制备标准浓度1/16~16倍的浸提液,以MTT法检测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接种到材料上的细胞周期,计算增殖指数;BMSCs接种于PHBV三维支架上4、8、12 d,以Hoechst33258荧光法定量测定细胞内DNA含量,BCA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 第3代BMSCs接种至PHBV膜上2 h后即大部黏附,黏附率75.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绘制生长曲线见细胞生长与对照组无差异;MTT法检测见9个浓度梯度的浸提液毒性均为0级;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见细胞接种于PHBV膜上2 h后大部分黏附,3 d后伸展良好,呈纺锤形或梭形,在三维支架的孔隙内立体生长,1周开始细胞间连接,3周广泛连接,分泌大量基质;流式细胞分析见接种于材料上的细胞周期无变化;接种至PHBV三维支架上的细胞内DNA、蛋白质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PHBV作为BMSCs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赵其纯;蔡道章;王其友;刘斌;陈竹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股骨髁冠状面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9年3月~2005年12月治疗的9例(12髁)股骨髁冠状面骨折患者,采用改良Letenneur分型:Ⅰ型5例6髁,Ⅱ型2例2髁,Ⅲ型2例4髁.根据骨折类型和伤情特点分别行前外(内)侧、后外(内)侧及膝前马蹄形切口入路显露,直视下复位,松质骨拉力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个月~2年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无骨不愈合及骨坏死发生.根据Letenneur等的Hoffa骨折术后功能评估标准:优良5例,可4例.结论 切开复位拉力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髁冠状面骨折的主要方法,Ⅰ、Ⅲ型骨折宜用前外侧或内侧入路,Ⅱ型骨折则宜用后外侧或内侧入路.合并伸膝装置损伤的双髁骨折,则膝前马蹄形切口显露较充分.
作者:时宏富;蔡贤华;汪国栋;王华松;陈庄洪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专家讲师团学术讲座于2007年1月27日首次在东莞厚街成功举办.东莞市近百名骨科医生参加了活动.此次活动是《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年度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利用杂志编委会人才资源优势,进行学术扶持、技术支援.密切联系全国的骨科同行,共同进行学术建设,扩大交流与互动.
作者:李广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测量国人胫骨近端形态学指标的数据,为手术确定具有临床意义的观测指标,以及为进一步研制符合中国人胫骨近端解剖形态的内固定物提供依据.方法 上海或华东地区的成年健康人及骨关节炎患者共112人(158膝),年龄20~88岁,平均56岁.其中健康人80膝,骨关节炎患者78膝.受试者拍摄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片,并按要求测量髋-膝-踝角(HKA)、胫股角(FTA)和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A),再分别用胫骨中上段前侧骨皮质切线、胫骨中上段轴线和胫骨中上段后侧骨皮质切线作为参考线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PS).结果 健康人HKA平均177.4°±1.5°,FTA平均175.5 °±2.4°,TP-TSA平均84.6°±2.5°,三种方法测量内侧PS分别为14.0°±3.0°、11.0°±2.7°、8.0°±2.9°,外侧PS分别作为11.2°±3.1°、8.1°±2.9°、5.3°±2.9°.经统计学分析证实健康人与骨关节炎患者的HKA、FT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于骨关节炎程度较重的患者,其PS会显著减小.三种测量方法及内外侧平台之间测得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国人胫骨平台的内翻及后倾倾向比西方人更为显著,FTA、TP-TSA和PS在手术和临床研究中都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作者:胡承方;罗从风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