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光
近年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开展,对这一手术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有关髋臼杯安置失当的原因分析报道不多,我们自1998年9月~2006年1月,行侧卧位全髋关节置换术76例,术中、术后发现8例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安置失当,报告如下.
作者:端木群立;陆凯;邱小卫;黄东辉;赵琦辉;武垚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建筑业和交通业的快速发展使骨盆与髋臼骨折成为越来越多见的严重损伤,而骨盆部位深在、解剖形态不规则,客观上为诊断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常规X线片及二维CT难以直观、全面地反映骨折脱位的类型和骨折块分离的情况.
作者:洪建明;胡学峰;刘敏;张焱春;王成焘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病损的疗效.方法 1997年10月~2006年3月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43例踝关节病损,包括踝关节骨关节炎22例,创伤性踝关节炎21例.其中2例为距骨局限性坏死,1例为胫骨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行广泛切除踝关节融合术后.结果 43例随访2年~8年4个月,平均5年5个月.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价标准和作者自定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优(85~100分)32例,良(75~84分)9例,差(60~74分)2例,无失败(<60分)患者,优良率为95.3%.踝关节功能情况:足背伸6°~16°,跖屈8°~28°;足背伸和跖屈的活动范围14°~38°,平均21.4°.3例出现切口缘皮肤坏死,术中内外踝骨折1例.无足内翻、足外翻和假体影像学松动患者.结论 人工踝关节置换是改善踝关节功能的良好方法.
作者:毛宾尧;应忠追;司全明;李新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rhPTH1-34)片段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6个月龄雌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rhPTH1-34组、雌激素组、对照组(骨质疏松组)及假手术组,每组20只.前三组切除双侧卵巢,假手术组暴露卵巢而不切除,术后3个月行右侧股骨中段骨折内固定术.术后分别皮下注射rhPTH1-34、苯甲酸雌二醇及等量生理盐水,进行骨密度、X线片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力学检测,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rhPTH1-34组骨折局部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PTH1-34组比同时期的对照组骨痂生成量多,愈合时间提前.结论 rhPTH1-34能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量,加快骨痂形成,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同时能提高骨生物力学特性和抗骨折能力.
作者:肖德明;徐忠世;阮峰;林博文;李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体外高能震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2004年10月~2005年10月,采用体外高能震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0例40髋.根据X线片及MRI进行股骨头坏死的ARCO分期:Ⅰ期8髋,Ⅱ期17髋,Ⅲ期15髋.采用X线透视结合MRI影像对坏死病灶进行定位,每侧股骨头选择4个震波治疗点,震波治疗参数:电压28 kV、脉冲频率4 Hz、每点冲击数1000次.震波治疗后2~3个月内患肢不负重.采用疼痛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X线及MRI评估疗效.结果 12例18髋治疗后局部出现瘀斑、皮下出血和轻微肿胀,未发现其它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1.2个月,自觉症状改善33髋,无变化7髋.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平均(6.7±2.0)分,治疗后平均(2.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治疗前平均(64.3±14.7)分,治疗后平均(81.9±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疼痛得分后Harri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MRI影像学改善15髋,无变化20髋,病变进展5髋,有2例2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 体外高能震波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疗效明显,主要表现为疼痛症状减轻和功能改善,具有操作简便和无创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替代治疗方法.
作者:严孟宁;朱振安;孙月华;戴尅戎;王友;唐坚;贾庆卫;张超;毛远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ITST髓内钉固定系统的适应证ITST髓内钉固定系统适用于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股骨骨折:①转子下骨折,②转子间骨折,③粉碎性骨折,④节段性骨折,⑤伴骨缺损的骨折,⑥近端及远端骨折,⑦骨不连接.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一套系统的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方法.方法 采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从骨髓中分离出B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加以复合神经诱导剂进行诱导,诱导期间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诱导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人BMSCs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后,经复合神经诱导剂诱导48 h后,部分细胞出现胞体收缩和突起伸出,呈现神经元细胞样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巢蛋白或鼠抗人神经丝单克隆抗体阳性,兔抗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结论 本实验成功培养并诱导人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实验方法.
作者:程朝辉;郑启新;吴永超;郭晓东;郑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的损伤,多由交通伤、坠落伤、重物压砸伤等高能量损伤导致.多有其它系统合并伤,易发生休克,有相当高的死亡率及伤残率.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是各科常用的统计学方法,通过分析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疾病的病因、分型特征、并发症,找出其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作者:王瑞金;王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肩胛骨骨折临床上相对少见,占全身骨折的0.1%~0.2%,多由高能量直接暴力所致,常为粉碎性错位.传统的后外侧入路手术剥离多、血供影响大、术后制动时间长、粘连广泛、影响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我院2002年1月~2006年2月采用改良肩后外侧入路治疗明显移位的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15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段万礼;罗益文;吴力军;周晓俊;许汉荣;张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距骨体Sneppen Ⅱ型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对1998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1例距骨体Sneppen Ⅱ型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总结.术前常规行距骨CT扫描,根据距骨体主要移位骨折块的位置选择内侧和(或)外侧入路.手术大多采用内踝截骨入路,15例采用半螺纹钛钉或空心钉固定,3例采用可吸收钉固定,3例采用克氏针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2~90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术后6例出现距骨缺血性坏死,其中5例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均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另有3例踝关节和5例距下关节出现创伤性关节炎.5例行关节融合术.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优8例,良5例,可3例,差5例,优良率为61.9%.结论 距骨体Sneppen Ⅱ型骨折应通过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尽量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及保护血运的效果;术后力争早期主动无痛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
作者:王岩;武勇;龚晓峰;王满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后交叉韧带保留(PCR)型和后稳定(PS)型全膝关节置换(TKA)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两种不同假体置换术的临床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2000年4月~2005年10月139例(166膝)初次行TKA的患者资料,比较PCR型(PCR组)58例(69膝)和PS型(PS组)81例(97膝)的早期疗效,结合文献分析两种不同假体的优缺点及相关技术问题.结果 术后随访1年,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PCR组为94.2%,PS组为9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PCR组平均为93.9分,PS组平均为94.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PCR组平均为105.8°,PS组平均为10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诉患膝有轻微疼痛者,PCR组有7膝(占10.1%),PS组有10膝(占10.3%),均不需特殊治疗.有明显髌骨弹响征者PCR组2例,PS组4例,但对功能活动无影响.结论 PCR型或PS型TKA后早期随访疗效满意;对膝关节畸形较轻,术中探查后交叉韧带结构完整者,可考虑采用PCR型假体,但应松解PCR,原则上宁松勿紧;对于PS型假体,手术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容易掌握,临床适用范围更广.
作者:林宏生;查振刚;沈伟哉;姚平;王国普;吴昊;刘宁;Axel Ekkernkamp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由于人工臼杯的松动、移动,邻近人工关节的髋臼壁发生各种各样的骨缺损,翻修时如何能够得到人工关节的初期坚强固定和长期的支持变得非常困难[1].我们应用同种冷冻保存骨和人工骨,在植骨的同时应用髋臼钢板加强固定.1996年10月~2006年3月共收治17例18侧单独髋臼翻修术患者,现就植骨方法、骨水泥使用与否及髋臼钢板使用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宋科官;孙远新;闫峰;张涛;张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因其具有三柱固定的稳定性、固定节段少、影响脊柱活动度小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胸腰椎疾患.但由于颈椎椎弓根解剖和毗邻结构特殊,故颈椎椎弓根固定技术的难度和风险较大,目前仍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2004年1月~2006年8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系统个体化置钉手术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其中18例获得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解京明;张漾杰;王迎松;张颖;鲁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髓外系统(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等)和髓内系统(Gamma钉、重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等)治疗AO/ASIF分型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疗效,并探讨是否需要复位和固定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方法 2000年3月~2006年2月,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治疗并随访31-A2型骨折患者20例和2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髓外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均多于髓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髓外组和髓内组优良率分别为85.0%和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股骨近端内后侧骨皮质连续性欠佳或内侧骨块移位较大的20例患者,分别采用加压螺纹钉固定和微创术式钛缆固定的髓外组和髓内组并发症极少且优良率较高.结论 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治疗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髓外系统相比,髓内系统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对于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连续性欠佳或内侧骨块移位较大者,髓外系统应对后内侧骨块进行复位和固定.
作者:沈海敏;梁承伟;朱越峰;陈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 自1998年6月~2005年6月收治9例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患者,患者均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柱和后壁骨折3例,横行骨折1例,后柱骨折2例,双柱骨折3例.骨折至关节置换术间隔12~92个月,平均31个月.骨不连2例,骨折畸形愈合5例,异位骨化2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完全取出内固定物3例,部分取出4例,未取出2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5例,骨水泥固定假体2例,杂合式固定2例.使用金属/聚乙烯匹配假体6例,陶瓷/聚乙烯匹配假体2例,陶瓷/陶瓷匹配假体1例.骨缺损采用结构性植骨3例,松质骨颗粒植骨5例.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发生异位骨化3例,髋关节感染1例.1例坐骨神经术前损伤者术后无明显恢复.无复发脱位、假体松动及骨溶解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改善,对手术效果满意7例,较满意1例,不满意1例.Harris评分平均89分,同术前(平均4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骨性关节炎可增加再次手术的难度,全髋关节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短期效果好.
作者:张海宁;王英振;王晓东;吕成昱;刘金钊;王湘达;王昌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简称产瘫,主要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一侧或双侧臂丛神经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作用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1].其中上干根性撕脱伤是产瘫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2002年3月~2004年6月,我们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12例上干根性撕脱伤性产瘫患儿,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林浩东;方有生;陈德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8月采用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0例,外固定支架在术后6~8周拆除,术后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4~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2个月均达骨性愈合,关节功能评定:优24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外固定支架固定加有限克氏针内固定对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固定牢固、可靠,可有效防止骨折的再移位和丢失,但不能过早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拆除外固定支架,便于早期腕关节功能锻炼.
作者:陈华;郭晓山;李彬;王振文;洪汝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缺血性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情况和病理改变,探讨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p53、p21、Bax、Bcl-2的表达规律.方法 建立大鼠后肢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光镜下观察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早期的骨骼肌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缺血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生及相关基因p53、p21、Bax、Bcl-2的表达.结果 缺血5 h的大鼠骨骼肌全部存活,而缺血9 h者未获存活.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骨骼肌细胞水肿、坏死和细胞凋亡,并于再灌注过程观察到微循环障碍和中性粒细胞趋化浸润现象.缺血7 h细胞凋亡率高,相关基因p53、p21、Bax表达与缺血时间成正比,而Bcl-2表达与缺血时间成反比.结论 细胞凋亡是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病理学改变.微循环障碍和中性粒细胞趋化浸润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关基因表达与凋亡的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张震宇;刘伟;杨卫良;毕郑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内固定我院于2000年10月~2005年8月采用国产钛制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47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临床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的39例患者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唐国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关节镜下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中钙化灶去除率与术后功能恢复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9年1月~2005年3月接受肩关节镜治疗的77例(81侧)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其肩袖钙化灶的部位、X线片上的类型、大小和手术前后的功能评分,并分析相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随访7.2个月,肩关节功能按Constant和Murley的评分绝对值自术前的61.3分提高至术后后随访时79.6分,钙化灶的平均去除率为83%.术前钙化灶的大小与肩关节术前功能不相关.钙化灶的去除率与患者的年龄、钙化灶的类型、大小不相关.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改善与钙化灶的去除率无相关性.但钙化灶的部位影响其去除率及术后功能改善,尤其是冈下肌的钙化灶去除比较困难且功能改善不显著.结论 肩关节镜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疗效良好.钙化灶的去除率与肩关节功能不相关,但钙化灶的清除率与钙化灶的部位有关.彻底清除钙化灶可避免术后疼痛爆发.
作者:陆雄伟;Olivier Verborgt;Dominique F Gazielly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