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初步报告

罗从风;姜锐;胡承方;陆男吉;仲飙;曾炳芳

关键词:肱骨干, 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微创经皮钢板固定, 骨折固定术, 内
摘要: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经肱骨前侧入路微创穿皮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2月~2005年1月间,使用LCP经肱骨前侧入路微创穿皮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18~75岁(平均48岁).根据AO分型:A型3例,B型10例,C型4例.结果 经14~25个月(平均19.1个月)随访,17例患者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9~14周(平均11.3周).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135°~180°(平均174°),后伸20°~40°(平均38°),外展70°~90°(平均87°);肘关节前屈115°~135°(平均133°),后伸-10°~0°(平均-1°);手臂肩残疾问卷表(DASH)评分6~44分(平均11分).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1例GustiloⅢB型开放性骨折发生浅表感染,经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桡神经麻痹,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退;另有1例出现明显的肩肘关节功能障碍.无继发骨折移位及内固定物失效或断裂.结论 LCP经肱骨前侧入路微创穿皮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可以提供稳定的固定,骨折愈合率较高,神经血管结构相对安全;更适合于粉碎性或骨质较差的肱骨干骨折.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传统AO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比较

    目的 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传统AO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7月~2005年5月间收治37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PH)治疗18例,年龄65~82岁(平均69岁),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2例,四部分骨折6例;采用传统AO钢板治疗19例,年龄65~84岁(平均71岁),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2例,四部分骨折7例.术后肩关节功能评估采用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量表评分,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周、12周、1年随访肩关节功能、骨折愈合及肱骨头坏死情况,发现LPPH治疗组的钢板螺丝钉松动发生率、术后肩关节评分均优于传统AO钢板治疗组.结论 LPPH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肱骨近端骨折相比传统AO钢板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陈云苏;杨轶;蒋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合骨碎屑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合收集开髓、扩髓操作时产生的胫骨干骺部骨碎屑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对2000年1月~2005年3月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并收集开髓、扩髓时的骨碎屑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41例,并进行临床观察和总结.结果 随访5~24个月,平均10个月,41例胫骨骨折骨不连均获得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5.5个月.伤口无感染,膝、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根据Johner-Wruhs评定:优28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2%.结论 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并收集开髓、扩髓时的骨碎屑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避免了取自体髂骨的并发症,该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同样适用于新鲜胫骨骨折的治疗.

    作者:张长江;任文杰;王明君;朱明生;苗卫东;王君琛;杨林;刘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前路、后路再前路一期治疗颈椎小关节交锁合并颈脊髓损伤

    目的 探讨采用前路、后路再前路的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小关节交锁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自2003年1月~2005年8月对15例颈椎小关节交锁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一期行前路、后路再前路进行减压、复位、植骨和内固定治疗,其中单侧交锁6例,双侧交锁9例;合并椎间盘损伤8例,椎体后方血肿6例,椎体后方骨赘形成2例.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24个月(平均12.6个月)随防.15例患者小关节交锁均完全复位,无须通过切除小关节突来复位,颈椎序列恢复良好,有14例在术后6个月融合,1例在术后9个月融合.脊髓损伤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按Frankel分级:A级1例恢复到B级;B级2例恢复到C级;C级9例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8例;D级3例恢复到E级.结论 通过前路、后路再前路的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小关节交锁合并脊髓损伤是一种安全性高,复位效果好,可供选用的手术方法,主要适用于脊髓或神经根前方有明显压迫物且颈椎前后柱均有损伤的患者.

    作者:谢世明;刘浩;李涛;曾建成;宋跃明;刘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创伤后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及其预防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关节软骨创伤后软骨细胞凋亡情况及其预防方法.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4只行膝关节囊切开,不损伤软骨(正常组),另28只双侧膝关节钻孔造成软骨急性损伤,一侧关节腔在术毕和术后每周1次注射1%透明质酸钠1 mL(治疗组),另一侧不做处理作为损伤对照(损伤组);利用TUNEL、流式细胞仪两种方法检测软骨受损区软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损伤后软骨细胞出现坏死和凋亡,至第4天软骨细胞凋亡率大,凋亡细胞全层分布;透明质酸钠治疗组软骨细胞凋亡较损伤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创伤后关节软骨细胞发生凋亡会导致创伤后骨关节炎的发生.早期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能有效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可能对预防和降低创伤后骨关节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启榕;宋长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辅助Mosaicplasty技术促进骨软骨缺损修复整合

    目的 探讨以基于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组织工程技术与自体骨软骨柱镶嵌移植术(Mosaicplasty)相结合的方法修复骨软骨及促进缺损间隙的整合效果.方法 12只中国山羊于术前2周抽取骨髓,体外培养自体BMSCs.术中以自制器械分别制造山羊双后肢股骨内髁负重区直径5 mm、深3 mm的复合骨软骨缺损各一处.在Mosaicplasty技术填充缺损后,即以动物自体BMSCs与透明质酸凝胶相复合,注射填充于左后肢骨软骨柱之间及与周围组织的间隙内,右后肢单纯自体骨软骨柱移植作为对照组.术后第4、8、16周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及蛋白聚糖含量等检测.比较16周时两组的缺损区修复软骨组织与正常软骨的蛋白聚糖含量.结果 两组自体骨软骨柱移植软骨均以透明软骨存活,与周围正常软骨间无明显差异.实验组骨软骨柱的间隙内可见新生软骨修复,组织学表现与周围正常软骨相同,交界区整合良好,间隙消失;对照组各时间点软骨间的间隙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填充,仍有间隙存留.移植软骨的基质、实验组骨软骨柱间隙内的新生软骨基质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蛋白聚糖含量比较显示,对照组骨软骨柱间隙内新生组织的蛋白聚糖含量均低于正常软骨和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基于BMSCs的组织工程技术结合Mosaicplasty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骨软骨缺损间隙的整合,改善修复效果好,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促进骨软骨缺损修复的方法.

    作者:郭刚;李旭;孙骏;侯筱魁;汤亭亭;王钢;陈炅昊;裴国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踝管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目的 通过对踝管解剖学研究及发生踝管综合征病因分析,提高踝管综合征的诊治疗效.方法 对2002年3月~2005年9月收治的31例踝管综合征患者采用胫神经及其分支的彻底松解术治疗,术前进行肌电图检查,术后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31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2年(平均1年)随访.患足采用Pfeiffer与Cracchiolo提出的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21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为93.5%.结论 根据症状、体征并结合肌电图技术,可早期明确踝管综合征临床诊断;给予胫神经及其分支彻底松解,可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刘志刚;于光;林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龄患者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996年8月~2006年2月12例80岁以上高龄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溶栓、抗凝为主的综合治疗,6例置入下腔静脉滤网防止肺栓塞.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9个月,深静脉血栓症状全部缓解,临床治愈4例,显效6例,有效2例,其它部位再发1例.结论 高龄髋部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应进行个体化治疗,早期置入下腔静脉滤网后进行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作者:陈铖;曾跃林;谭屏;谭海涛;缪辉;宁晓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计算机导航辅助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

    目的 通过与传统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进行比较,说明基于X线影像的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重建ACL的手术方法隧道定位更精确.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3月共完成40例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选择2005年6月~2006年3月40例传统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作为对照组,在X线片上分别测量胫骨隧道和股骨隧道的位置,对两组患者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组测量股骨隧道位置平均值为62.3%±5.6%(52%~73%),传统手术组测量股骨隧道位置平均值为56.6%±7.3%(46%~77%).胫骨隧道位置测量,导航辅助手术组平均值为45.4%±3.8%(37%~53%),传统手术组平均值为41.1%±6.0%(25%~54%).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位置分别做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导航辅助手术组数据更接近解剖重建ACL位置.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ACL重建的平均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延长20 min,透视次数为4次.结论 基于X线影像的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以使股骨、胫骨隧道位置更精确.

    作者:洪雷;冯华;王雪松;张辉;耿向苏;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经肱骨前侧入路微创穿皮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2月~2005年1月间,使用LCP经肱骨前侧入路微创穿皮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18~75岁(平均48岁).根据AO分型:A型3例,B型10例,C型4例.结果 经14~25个月(平均19.1个月)随访,17例患者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9~14周(平均11.3周).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135°~180°(平均174°),后伸20°~40°(平均38°),外展70°~90°(平均87°);肘关节前屈115°~135°(平均133°),后伸-10°~0°(平均-1°);手臂肩残疾问卷表(DASH)评分6~44分(平均11分).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1例GustiloⅢB型开放性骨折发生浅表感染,经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桡神经麻痹,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退;另有1例出现明显的肩肘关节功能障碍.无继发骨折移位及内固定物失效或断裂.结论 LCP经肱骨前侧入路微创穿皮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可以提供稳定的固定,骨折愈合率较高,神经血管结构相对安全;更适合于粉碎性或骨质较差的肱骨干骨折.

    作者:罗从风;姜锐;胡承方;陆男吉;仲飙;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报告

    目的 介绍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月在对2具尸体、4个髋关节的OCM入路进行相关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OCM入路微创THA 20例.手术从臀中肌前间隙进入切开关节囊,分段完成股骨颈截骨,使用特殊的髋臼锉和髋臼打入器安放髋臼假体;股骨侧手术时手术床后下方一半拆卸掉,患髋后伸和外旋且小腿置于消毒袋内,大转子周围关节囊广泛剥离后完成扩髓和股骨假体的安放.结果 肥胖指数平均为27.4%的20例患者,皮肤切口长度平均为9.3 cm;术中平均出血130 mL,术后引流量80 mL;患者术后2~3 d下地活动.所有患者获得1~9个月(平均4.3个月)随访,15例已完全脱拐,行走正常;5例不满1个月,仍需扶拐行走.术后随访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前平均5.1分分别下降到3.6分(1个月)、1.7分(3个月)和0.8分(6个月).发生血肿2例,X线检查见髋臼前倾过大2例,股骨假体型号偏小2例.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5.4分提高到术后随访时平均88.4分.结论 OCM入路微创THA切口小,完整保留臀中肌和关节囊,患者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它需要一个独立学习过程,并需要特殊器械的配合.

    作者:韩一生;朱庆生;桑宏勋;王海强;马兴;杨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

    骨折后骨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发生率为5%~10%[1].传统的手术固定和骨移植为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率可达90%左右;然而手术治疗亦产生了严重的并发症,深部感染、感觉缺失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6%;浅表感染、供骨区疼痛等次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6%[2],而且部分患者仍需再次手术治疗.为此许多学者探索有效的微创技术治疗骨不连.骨的声阻抗(4 100 m/s)与尿路结石的声阻抗(4 000~6 000 m/s)相似,所以广泛用于尿路结石的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wave,ESW)被用于治疗骨不连,其成功率为60%~80%[3-6],而且创伤小,方法简单、安全.Haupt[7]和Schaden等[8]认为ESW是治疗骨不连的首选方法.1995年德国碎石协会推荐ESW用于治疗骨不连[7].

    作者:赵学琴;周智勇;王丹;张树栋;高富贵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髋臼后壁边缘压缩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诊治

    目的 探讨髋臼后壁边缘压缩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2000年2月~2005年10月,对11例涉及髋臼后壁边缘压缩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所有患者的后壁边缘压缩骨折、髋关节后脱位均由CT扫描得到证实.患者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对边缘压缩骨折进行撬起和植骨,重建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平均5~56个月(32.4个月)随访,临床结果采用改良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优4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2.7%.1例原发坐骨神经损伤,系骨折块压挫伤,于术后2个月完全恢复.1例因术中未严格保持伸髋屈膝位导致坐骨神经牵拉伤,4个月后基本恢复.1例异位骨化,为BookerⅡ型.1例复位欠佳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间隙变窄.结论 髋臼后壁边缘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患者容易发生边缘压缩性骨折,术前CT扫描可明确诊断,术中要对边缘压缩骨折部分撬起和充分植骨,提高股骨头与髋臼解剖对应率,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柯顺忠;郑亚才;严康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采用骨诱导性钙磷生物材料促进肌腱在骨隧道内愈合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 通过组织学探讨骨诱导性钙磷陶瓷(OICPC)对肌腱在骨隧道内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新西兰白兔制成膝关节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悬吊固定模型,对照组(15只)为假手术组,实验组(15只)在隧道内植入OICPC.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采用HE、Masson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骨隧道和肌腱移植物间的界面组织学变化,界面形态采用Yamakado方法分类评价愈合类型,Masson染色切片做肌腱周围新骨形成的图像分析.结果 4、8周OICPC组新骨形成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OICPC组在8周腱-骨间可见大量Sharpey纤维形成,12周出现直接连接;而对照组在12周才开始出现Sharpey纤维.结论 OICPC对肌腱在骨隧道内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沈灏;曹红彬;蒋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2,3椎弓根侧块解剖型钉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C2,3椎弓根侧块解剖型钉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具新鲜C0~C4颈椎标本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试C2,3椎弓根侧块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的三维稳定性,并与C2,3前路AO锁定钢板内固定组进行对比.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3月~2005年7月采用C2,3椎弓根侧块解剖型钉板内固定术治疗25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方法和疗效.结果 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C2,3椎弓根侧块钢板内固定组各ROM值明显小于C2,3前路钢板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4~78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23例达解剖复位,所有患者内固定牢固,均获早期骨折愈合和远期椎间稳定融合.3例出现后凸畸形,未出现其它相关并发症.结论 C2,3椎弓根侧块解剖型钉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可获得骨折即时复位和C2,3的远期稳定,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尹庆水;李凭跃;夏虹;吴增晖;昌耘冰;权日;章凯;马向阳;刘景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1999年11月~2005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Z-plate内固定治疗106例胸腰段不稳定骨折合并或不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观察其局部脊柱的稳定性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06例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出院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75例无神经损伤者,术后功能良好;合并不完全性截瘫患者中,有1~3级恢复.获得12~67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的78例患者中,56例无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不全截瘫22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全部患者植骨均已融合,未发现有畸形加重.有1例于术后3个月出现钢板一处螺丝钉孔边缘裂口,但无临床症状.结论 对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合并或不合并脊髓损伤)前路减压术具有减压彻底、椎体高度恢复好、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一期固定融合成功率高及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炳生;张杰英;廖乐粤;王义生;黄炯锋;杨远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骨盆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的救治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2月收治的85例骨盆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IS-ISS创伤评级标准评定伤情.结果 本组患者ISS评分均大于16分,平均(33.3±15.5)分,成活60例,死亡25例,抢救成功率70.6%.结论 骨盆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的死亡率较高,死亡患者大部分发生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早期应用合理的抢救措施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朱义用;汪建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股前外侧皮瓣治疗小腿严重毁损伤

    目的 探讨改良股前外侧皮瓣治疗小腿严重毁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0月将股前外侧皮瓣切取成皮瓣、桥接血管、肌瓣三者并联的复合组织瓣,采用游离或带蒂转移的方法一期修复面临截肢的小腿毁损伤患者7例.结果 7例皮瓣全部成活,肢体保留.术后获得随访3~18个月,肢体功能恢复满意,效果优良.结论 应用改良的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小腿严重毁损伤,皮瓣切取简单,伤肢血管、创面一次修复,供区隐蔽,创伤小,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苑芳昌;杨晖;韩崇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体外诱导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 体外培养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定量分析其骨生成关键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BMSCs 7、14、21 d,提取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Ⅰ型胶原、碱性磷酸酶(ALP)、骨桥蛋白(OPN)和骨唾液酸蛋白(BSP)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小鼠BMSCs体外稳定增殖和分化,Ⅰ型胶原培养14 d和21 d mRNA水平分别是培养7 d时的0.75±0.04倍和(0.34±0.03)倍;ALP、OPN和BSP基因表达水平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上升,其中培养21 d时的ALP、OPN和BSP mRNA水平分别是培养7 d时的(19.70±2.36)倍、(150.12±9.31)倍和(7.73±0.58)倍.结论 荧光定量RT-PCR可以灵敏地检测成骨细胞关键标志基因表达水平,随着培养时间延长,Ⅰ型胶原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而ALP、OPN和BSP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

    作者:王琳;刘德瑜;石心泉;裴开颜;李东;贾孟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纳米陶瓷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纳米陶瓷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为其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依据.方法 青紫兰兔45只在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然后用纳米陶瓷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以植入陶瓷人工骨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X线检查、扫描电镜(SEM)测试,比较三组间骨缺损区的成骨情况.结果 纳米陶瓷人工骨成骨作用明显优于陶瓷人工骨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纳米陶瓷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降解率,是一种替代自体骨修复骨缺损较理想的材料.

    作者:肖建德;熊建义;欧阳侃;柳海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髋关节炎的疗效

    目的 探讨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1998年12月~2005年5月,对15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行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THA,所有患者髋臼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颗粒骨均取自体骨,术后24h后开始被动活动,3个月后开始全负重锻炼.临床随访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SS)系统评分,对任何原因引起髋臼假体翻修均视为临床失败.根据Conn等影像学评价法观察颗粒骨长入情况,根据DeLee的三区法测量臼杯、骨水泥与移植骨间的界面宽度,臼杯的移位程度则依据其相对于泪点间线的距离而定.结果 14例患者获得平均4.3年(1.0~7.5年)随访,HH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10~62分)提高到随访结束时平均84分(58~98分).1例髋部有轻度疼痛,无患者行翻修手术.大部分髋部恢复了其正常的旋转中心,仅有2例高出对侧0.8 mm.大多数患者影像学表现稳定,2例在Ⅰ区和Ⅲ区出现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在Ⅲ区出现非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臼杯假体在术后7年出现明显移位(6mm),但并没有行翻修手术.结论 颗粒骨压紧植骨技术作为一种生物学髋臼重建方法,其联合THA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伴髋臼缺损的疗效令人满意,能够恢复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和功能活动.

    作者:杨述华;张宇坤;杨操;许伟华;李进;叶哲伟;刘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