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会;袁明远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在体外能否分化为软骨细胞. 方法利用高密度细胞球培养体系在含转化生长因子-β 1( TGF β 1)的培养基中培养BMSCs 21d,用免疫组化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分析培养的 BMSCs球中蛋白多糖(软骨细胞分泌的主要基质成份)的表达、用免疫组化和 RT-PCR方法分析Ⅱ型胶原(软骨细胞特异分泌的主要胶原蛋白)的表达来评估 BMSCs是否分化为软骨细胞. 结果 TGF β 1作用的 BMSCs表达了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 结论 BMSCs在体外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软骨细胞,从而可能成为临床上治疗创伤或骨关节炎所致的软骨缺损所需的合适的自体来源的种子细胞.
作者:白小文;闫实;刘宏胜;杨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关节软骨的损伤修复一直是矫形外科的一个棘手问题,基因强化组织工程为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方法,组织工程包含了三要素:即种子细胞、信号因子 (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 )和基质材料.本文重点综述信号因子 (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 )转染种子细胞的研究.
作者:张爱国;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 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 14例合并冠状突骨折, 10例合并肘关节脱位, 3例合并肱骨小头骨折.钢板内固定 12例,张力带加螺钉或钢丝固定 8例.行一期植骨 8例.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 3~ 36个月,按 Broberg-Morrey评分标准评估,优 13例,良 5例,可 2例,优良率 90%. 结论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建议采用钢板内固定,如有骨缺损一期植骨.
作者:祝敬华;魏瑞林;吴柏林;聂海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尺桡骨髓内钉在前臂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自 2002年 11月~ 2004年 4月收治前臂骨干骨折 32例,采用 Sanatmetal尺桡骨髓内钉治疗,随访观察评价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 3~ 18个月,平均 9.7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平均愈合时间 8.2周,根据 Anderson成人前臂骨折疗效评价标准,优 26例,良 5例,差 1例,优良率 96.9%. 结论 Sanatmetal尺桡骨髓内钉设计合理,治疗前臂骨干骨折效果满意.
作者:何久盛;李延明;尚成德;陈楚鹰;杨成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射频汽化仪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盘状软骨损伤中的应用及与常规器械治疗比较. 方法回顾分析 1993年 3月~ 2003年 12月期间资料完整的 248例膝关节盘状软骨损伤,比较射频汽化仪 (RF)组和常规器械 (CI)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关节积液和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 结果 RF组比 CI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01);术后关节积液量和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 RF组均优于 CI组( P< 0.05). 结论使用射频汽化仪在关节镜下行膝盘状软骨切除成形术具有操作简便、成形满意度高、安全、创伤小和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作者:宋长志;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 AMLN)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 AMLN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29例,其中横形 13例,短斜形 4例,螺旋形 1例,粉碎性 11例.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 8~ 2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 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优 26例,良 3例. 结论 AMLN钉具备了坚强与弹性两类内固定器械的优点,解决了临床上坚强内固定骨折端应力传导不够或没有应力传导,弹性固定不易控制骨折端弯剪扭旋应力这一矛盾.所设计的自控微动装置使骨折局部始终处于有生理性应力传导与刺激的生物力学环境中,骨痂边生长边塑形,避免了骨折不愈合及骨折病的发生. AMLN钉及配套器械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作者:许纬洲;杜靖远;郑毅;明新杰;王玉记;明立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骨折的正常愈合过程终止,称之为骨不连.骨不连的发病率约为 5%~ 10%,仍是目前骨科临床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骨不连的定义、分类及发生部位,并对骨不连的发生原因做了归纳分析,结合骨不连的分类、发生原因对骨不连的传统及现代治疗原则及方法做了系统回顾介绍.
作者:孙月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开放性跟骨骨折相对少见,但多数损伤严重,具有潜在损毁性.治疗困难、处理不当可导致伤口感染、骨髓炎甚至截肢.保存和修复局部软组织覆盖、避免感染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同时应尽可能恢复后足骨性结构的对位和对线,保存后足的功能.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采取的措施应有所不同和侧重.影响疗效的因素包括损伤的严重程度、损伤部位及治疗措施等.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开放性跟骨骨折的诊治进展.
作者:燕晓宇;俞光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折不愈合与延迟愈合的成因,报告治疗的方法与效果. 方法对 1990年 7月~ 2004年 12月间收治的 107例骨折不愈合、 54例骨折延迟愈合和 2例先天性胫骨骨不连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原因,随访治疗结果. 18例延迟愈合行保守治疗,本组其他 145例行手术治疗. 结果除 2例先天性胫骨骨不连外,其余 161例的成因中均有医源性因素. 10例失去随访, 153例平均随访 17( 6~ 28)个月,骨折均获骨性连接;愈合时间平均 10( 6~ 14)个月,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医源性技术缺陷是骨折不愈合与延迟愈合的主要原因,针对各种不同因素进行合理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刘璠;祁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低热高压法制作聚乳酸羟基乙酸( PLGA)支架的亲水性能,以及利用酒精和藻酸钙处理后支架的对水亲和力改善的状况. 方法采用医用酒精和藻酸钙凝胶对支架内表面进行改性,测量支架在改性前后 0.5、 1、 2、 4、 8、 12、 16、 24h吸收水量;计算单位质量支架吸水率、测试支架抗压缩强度. 结果经过酒精和藻酸钙处理的支架吸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改性后支架抗压缩强度增加. 结论酒精和藻酸钙均对 PLGA支架具有表征性能改善作用,并且可以增加抗压缩强度.
作者:余斌;高成杰;汪志中;苏秀云;杨建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 MRI表现及损伤机理. 方法对 44例慢性肩关节疼痛病例的 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MRI取 T1和 T2加权的冠、横断位成像,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重点分析肩袖、关节囊和关节盂唇的形态和信号改变. 结果 44例中 MRI表现肩袖信号异常者 9例( 20%),肩袖形态示不完全撕裂者 8例( 18%),完全断裂者 5例( 11%),关节盂唇示信号和形态异常 13例( 29%),关节囊和 /或滑囊积液者 9例( 22%). 44例中同时伴不同程度肩关节退行性骨骼改变者 39例( 90%). 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因各种解剖改变而引起的慢性肩关节疼痛的病理改变,肩关节慢性长期撞击引起的骨、肩袖或关节盂唇的病理改变是疼痛的机制.
作者:李善会;袁明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报告局部转移肌瓣和注射自体红骨髓治疗胫骨骨折不连接的效果. 方法对 15例伤后 10~ 42个月,平均 22个月仍不连接的胫骨骨折实施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髂骨植骨和局部转移肌瓣覆盖,术后 12~ 15d局部注射自体红骨髓治疗. 结果随访表明所有病例骨折均得到连接,术后 3~ 11个月 (平均 4.8个月 )愈合,除 2例术后出现切口皮缘小块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创口均一期愈合,没有发生感染和内固定失败. 结论在稳固内固定和植骨以外,局部转移肌瓣和注射自体红骨髓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能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瑞旻;王耀忠;赵磊;王志栋;蔡丽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发角蛋白( HHK)在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后,诱导神经再生及与周围组织的相容和自身的降解情况. 方法用聚乳酸羟基乙酸( PLGA)套管装配 HHK来桥接 SD大鼠 10mm长的坐骨神经缺损,术后第 3、 6、 9、 12周取材,切取中段行 HE染色,并对第 6周标本加行 S100蛋白和神经丝( NF)免疫组化染色, 12周标本横切加行透射电镜检查,做组织学观察. 结果术后 3周 HHK毛小皮已经开始剥脱降解,并已有大量的雪旺细胞和神经纤维沿 HHK长入, 6周时 HHK均已质化,免疫组化染色见大量的 S100蛋白阳性细胞和 NF阳性纤维; 9、 12周 HHK继续降解,长入其间的雪旺细胞和神经纤维更多,排列更加规律 ,电镜下见已形成较厚的髓鞘板层. 结论 HHK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降解速率,能很好的诱导神经再生,可作为支架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研究.
作者:武雷;罗艳芬;刘晓静;杨俊;陆云涛;肖应庆;秦建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报告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 (LISS)治疗股骨及胫骨骨不连的初步临床效果. 方法自 2003年 2月~ 2004年 8月间,应用 LISS固定与植骨治疗 5例股骨下段骨折不连接, 4例胫骨上段骨折不愈合;其中内固定失效 7例,外固定治疗失败和感染各 1例;病程 10~ 111个月,平均 29个月. 结果全部患者随访 6~ 16个月,平均 8个月;骨折均在术后 4~ 6个月牢固连接,平均愈合时间 4.7个月,无内植入物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 LISS因其先进的设计,能有效治疗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骨折不连接.
作者:张长青;张开刚;李鸿帅;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内固定治疗 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 9例累及桡骨颈部的 Mason Ⅲ型骨折行 AO微型空心钉内固定术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患者肘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和肌力情况,依照 Broberg和 M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 结果 9例患者随访 12~ 24个月,平均 16个月 ,肘关节平均评分 62分( 35~ 86分),其中:优 2例,良 4例,差 3例 ,优良率为 22%. 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的 Mason Ⅲ型骨折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如要获得较好的肘关节活动和早期康复,可考虑桡骨头切除,如需重建肘关节的稳定性,应考虑桡骨头置换.
作者:蔡培华;梅国华;范存义;王海明;姜佩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对再植成功的断指进行手指系统性康复功能训练. 方法 642例( 872指)断指患者再植术后 2周循序开始被动、主动活动及医疗体育康复训练 2~ 6个月,期间辅以音频、蜡疗、红外线、超短波及微波理疗. 结果手指功能评价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 239指( 27.4%),良 427指( 49.0%),差 134指( 15.4%),劣 72指( 8.2%),优良率 76.4%.微型钢板固定指骨效果优于单根克氏针. 结论断指再植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再植指运动及感觉功能,指骨内固定方式影响伤指的功能恢复.
作者:宋海涛;田万成;康庆林;卢全忠;潘希贵;潘风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截肢和保肢患者长期的功能和心理结果相似.如果早期不截肢而采取保肢,就必须考虑到:二期截肢的风险( 5%~ 14%)、潜在的并发症(保肢术通常更高)以及住院时间延长.由于胫骨骨折严重程度不同采取的治疗可能不同( Gustilo Ⅲ C 型比Ⅲ B 型更可能截肢),这使得对比很困难,而且相关的队列研究文献很少.
作者:Ladislav Nagy;Branko Kopjar;Norbert P.Sü dkamp;陈国奋;顾立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报告钢缆接骨术与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联合应用治疗骨不连的效果及其价值. 方法自 2001年 9月~ 2003年 9月,我们结合内固定或支架外固定应用钢缆接骨术治疗骨不连 5例,其中 2例为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感染性骨不连, 1例为股骨转子下骨折畸形愈合后再骨折, 1例为股骨骨折钢板螺丝钉固定失效, 1例为肱骨中下段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接. 结果 2例股骨感染性骨不连病例分别在术后 7和 10个月获得骨连接;转子下骨折截骨矫形 3个月后连接,股骨轴线排列良好,畸形没有复发;钢板内固定失效病例,辅助应用钢缆后重新获得固定的稳定性,术后 6个月股骨骨折完全愈合;肱骨骨不连者术后 4个月获得愈合. 结论在缺乏合适治疗手段的情况下,钢缆接骨术结合内固定或支架外固定不失为治疗骨不连的有效选择.
作者:曾炳芳;蒋垚;张长青;赵金忠;陆男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镍钛聚髌器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基础并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生物力学研究:采用精密浇铸法得到髌骨三维光弹模型,用镍钛聚髌器对模型加载并冻结,分层摄片、描图后用迭代法计算模型内部各节点的应力值并进行分析;临床研究: 29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了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治疗. 结果生物力学研究:得到 12个层面共 1262个节点的应力值.应力分布表明镍钛聚髌器固定髌骨后产生的应力场分布比较全面,髌骨关节面及髌骨下极有持续固定应力存在.临床研究: 25例患者平均随访 22个月 (10~ 50个月 )X线片示髌骨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者 23例,患膝功能平均 3.2周屈膝达到 90°,平均 6.8周伸、屈活动范围达到健侧水平,按 Bostman临床评分系统,优 22例,良 3例,优良率为 100%. 结论镍钛聚髌器可产生分布较为全面的?
作者:许硕贵;张春才;王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肱骨远端骨折治疗难度大,虽然治疗方法很多,其随访效果仍不甚满意,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术后优良率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回顾文献,综述肱骨远端骨折不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旨在提高对肱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作者:相大勇;顾立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