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因强化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张爱国;董启榕

关键词:基因, 组织工程, 因子, 软骨
摘要:关节软骨的损伤修复一直是矫形外科的一个棘手问题,基因强化组织工程为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方法,组织工程包含了三要素:即种子细胞、信号因子 (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 )和基质材料.本文重点综述信号因子 (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 )转染种子细胞的研究.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移植替代材料在加速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具有骨不连倾向的高能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切开复位内固定,待骨不连发生后,再植骨治疗.这一方法的大缺点是治疗周期长,二次手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且并发症高,不利于早日康复. Charnley早在 1961年就提出对此类骨折应早期植骨,以缩短骨愈合时间.近年来,自体骨因取骨量受限、供骨区并发症高,一些生长因子、生物陶瓷以及复合材料等骨移植替代材料,已成为替代自体骨加速骨愈合的早期植入材料.

    作者:孙俊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断指再植的功能康复训练

    目的对再植成功的断指进行手指系统性康复功能训练. 方法 642例( 872指)断指患者再植术后 2周循序开始被动、主动活动及医疗体育康复训练 2~ 6个月,期间辅以音频、蜡疗、红外线、超短波及微波理疗. 结果手指功能评价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 239指( 27.4%),良 427指( 49.0%),差 134指( 15.4%),劣 72指( 8.2%),优良率 76.4%.微型钢板固定指骨效果优于单根克氏针. 结论断指再植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再植指运动及感觉功能,指骨内固定方式影响伤指的功能恢复.

    作者:宋海涛;田万成;康庆林;卢全忠;潘希贵;潘风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镍钛聚髌器治疗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

    目的分析镍钛聚髌器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基础并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生物力学研究:采用精密浇铸法得到髌骨三维光弹模型,用镍钛聚髌器对模型加载并冻结,分层摄片、描图后用迭代法计算模型内部各节点的应力值并进行分析;临床研究: 29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了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治疗. 结果生物力学研究:得到 12个层面共 1262个节点的应力值.应力分布表明镍钛聚髌器固定髌骨后产生的应力场分布比较全面,髌骨关节面及髌骨下极有持续固定应力存在.临床研究: 25例患者平均随访 22个月 (10~ 50个月 )X线片示髌骨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者 23例,患膝功能平均 3.2周屈膝达到 90°,平均 6.8周伸、屈活动范围达到健侧水平,按 Bostman临床评分系统,优 22例,良 3例,优良率为 100%. 结论镍钛聚髌器可产生分布较为全面的?

    作者:许硕贵;张春才;王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内固定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内固定治疗 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 9例累及桡骨颈部的 Mason Ⅲ型骨折行 AO微型空心钉内固定术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患者肘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和肌力情况,依照 Broberg和 M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 结果 9例患者随访 12~ 24个月,平均 16个月 ,肘关节平均评分 62分( 35~ 86分),其中:优 2例,良 4例,差 3例 ,优良率为 22%. 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的 Mason Ⅲ型骨折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如要获得较好的肘关节活动和早期康复,可考虑桡骨头切除,如需重建肘关节的稳定性,应考虑桡骨头置换.

    作者:蔡培华;梅国华;范存义;王海明;姜佩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全髋关节置换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经内固定术后出现并发症而导致疗效不佳,行全髋关节置换 (THR)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总结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 11例,因术后 27~ 63个月(平均 46.5个月)内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继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合并髋臼骨缺损 6例,进行颗粒性植骨 2例,结构性加颗粒性植骨 4例;异位骨化 4例,均发生于 K-L入路.采用后外侧入路 9例,髂股延伸切口 2例,其中 6例为原手术切口. 结果 11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 1年 6个月~ 7年 3个月,平均 3年 5个月.出现感染 1例,脱位 1例,无菌松动 1例.术后再次异位骨化 2例,其中 1例引起坐骨神经症状,再次行神经松解术.所有随访病例髋关节功能均有改善, 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 47分,提高到术后 88分. 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适当处理异位骨化组织和内固定?

    作者:唐佩福;王岩;李静东;董纪元;周勇刚;林峰;郝立波;王惠先;许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开放性跟骨骨折的诊治进展

    开放性跟骨骨折相对少见,但多数损伤严重,具有潜在损毁性.治疗困难、处理不当可导致伤口感染、骨髓炎甚至截肢.保存和修复局部软组织覆盖、避免感染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同时应尽可能恢复后足骨性结构的对位和对线,保存后足的功能.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采取的措施应有所不同和侧重.影响疗效的因素包括损伤的严重程度、损伤部位及治疗措施等.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开放性跟骨骨折的诊治进展.

    作者:燕晓宇;俞光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应用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目的观察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 AMLN)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 AMLN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29例,其中横形 13例,短斜形 4例,螺旋形 1例,粉碎性 11例.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 8~ 2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 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优 26例,良 3例. 结论 AMLN钉具备了坚强与弹性两类内固定器械的优点,解决了临床上坚强内固定骨折端应力传导不够或没有应力传导,弹性固定不易控制骨折端弯剪扭旋应力这一矛盾.所设计的自控微动装置使骨折局部始终处于有生理性应力传导与刺激的生物力学环境中,骨痂边生长边塑形,避免了骨折不愈合及骨折病的发生. AMLN钉及配套器械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作者:许纬洲;杜靖远;郑毅;明新杰;王玉记;明立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不连的研究现状

    骨折的正常愈合过程终止,称之为骨不连.骨不连的发病率约为 5%~ 10%,仍是目前骨科临床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骨不连的定义、分类及发生部位,并对骨不连的发生原因做了归纳分析,结合骨不连的分类、发生原因对骨不连的传统及现代治疗原则及方法做了系统回顾介绍.

    作者:孙月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骨不连并假关节形成18例分析

    目的研究带锁髓内钉对股骨骨折骨不连并假关节形成的治疗效果. 方法通过对 18例股骨骨折骨不连并假关节形成的患者进行带锁髓内钉治疗,对其术后疗效等进行回顾性的复习,分析带锁髓内钉在该类骨折患者的应用中所取得的疗效. 结果术后随访 4~ 12个月, 17例 4个月后痊愈, 1例出现延迟愈合,一年后骨折愈合.按照评价标准:优 9例,良 8例,可 1例,差 0例,优良率 94.4%. 结论对于股骨骨折骨不连并假关节形成的患者,用带锁髓内钉进行治疗,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作者:郭永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局部肌瓣转移和自体红骨髓注射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

    目的报告局部转移肌瓣和注射自体红骨髓治疗胫骨骨折不连接的效果. 方法对 15例伤后 10~ 42个月,平均 22个月仍不连接的胫骨骨折实施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髂骨植骨和局部转移肌瓣覆盖,术后 12~ 15d局部注射自体红骨髓治疗. 结果随访表明所有病例骨折均得到连接,术后 3~ 11个月 (平均 4.8个月 )愈合,除 2例术后出现切口皮缘小块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创口均一期愈合,没有发生感染和内固定失败. 结论在稳固内固定和植骨以外,局部转移肌瓣和注射自体红骨髓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能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瑞旻;王耀忠;赵磊;王志栋;蔡丽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改性与亲水性研究

    目的研究低热高压法制作聚乳酸羟基乙酸( PLGA)支架的亲水性能,以及利用酒精和藻酸钙处理后支架的对水亲和力改善的状况. 方法采用医用酒精和藻酸钙凝胶对支架内表面进行改性,测量支架在改性前后 0.5、 1、 2、 4、 8、 12、 16、 24h吸收水量;计算单位质量支架吸水率、测试支架抗压缩强度. 结果经过酒精和藻酸钙处理的支架吸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改性后支架抗压缩强度增加. 结论酒精和藻酸钙均对 PLGA支架具有表征性能改善作用,并且可以增加抗压缩强度.

    作者:余斌;高成杰;汪志中;苏秀云;杨建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复合BMP同种异体半关节异位植入的免疫研究

    目的探讨 BMP骨诱导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 方法将复合 BMP 5mg的冻干异体半关节植入兔腰大肌肌袋内,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对术后不同时间各组 IL-1和 IL-6 mRNA表达强度进行比较. 结果骨移植术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成骨作用增强.植骨局部在移植术后第 4周起即可见 IL-1和 IL-6 mRNA的阳性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植骨局部均可见 IL-1和 IL-6 mRNA的阳性表达,不同时间点各组间 IL-1和 IL-6 mRNA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 结论 BMP作为外源性介质,在异位发挥诱导成骨作用的同时并不加重免疫排斥反应.

    作者:赵金康;朱庆生;朱平;于会东;王颜宏;康文臻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折不愈合与延迟愈合的成因与治疗

    目的探讨骨折不愈合与延迟愈合的成因,报告治疗的方法与效果. 方法对 1990年 7月~ 2004年 12月间收治的 107例骨折不愈合、 54例骨折延迟愈合和 2例先天性胫骨骨不连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原因,随访治疗结果. 18例延迟愈合行保守治疗,本组其他 145例行手术治疗. 结果除 2例先天性胫骨骨不连外,其余 161例的成因中均有医源性因素. 10例失去随访, 153例平均随访 17( 6~ 28)个月,骨折均获骨性连接;愈合时间平均 10( 6~ 14)个月,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医源性技术缺陷是骨折不愈合与延迟愈合的主要原因,针对各种不同因素进行合理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刘璠;祁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吲哚美辛干预家兔髋关节异位成骨的实验观察

    目的观察吲哚美辛的局部应用、不同时间点开始全身应用、局部结合全身应用以及局部清创冲洗等措施对于家兔髋关节异位骨化形成的干预效果. 方法分二期实验,一期 18只家兔,建立髋关节异位骨化模型.二期 58只家兔,随机分为 9组,分别实施上述各种干预措施, 4、 6、 8、 12周时分别摄 X线片,观察异位骨化发生情况. 结果本研究采用的动物模型的异位骨化发生率在 4、 8、 12周时分别为 40.6%、 62.5%、 71.9%.局部清创冲洗组异位骨化发生率( 33.3%)比对照组( 70%)明显下降 (P< 0.05).局部应用吲哚美辛组异位骨化发生率( 60%)与对照组( 70%)无明显差异.术后 3d开始口服吲哚美辛组异位骨化发生率( 30%)比对照组( 70%)明显下降 (P< 0.05).术后 7d开始口服吲哚美辛组异位骨化发生率( 62.5%)与对照组 (70% )无明显差异. 结论术中

    作者:毛玉江;王满宜;吕厚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向软骨细胞分化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在体外能否分化为软骨细胞. 方法利用高密度细胞球培养体系在含转化生长因子-β 1( TGF β 1)的培养基中培养BMSCs 21d,用免疫组化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分析培养的 BMSCs球中蛋白多糖(软骨细胞分泌的主要基质成份)的表达、用免疫组化和 RT-PCR方法分析Ⅱ型胶原(软骨细胞特异分泌的主要胶原蛋白)的表达来评估 BMSCs是否分化为软骨细胞. 结果 TGF β 1作用的 BMSCs表达了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 结论 BMSCs在体外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软骨细胞,从而可能成为临床上治疗创伤或骨关节炎所致的软骨缺损所需的合适的自体来源的种子细胞.

    作者:白小文;闫实;刘宏胜;杨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扩髓换钉治疗股骨干无菌性骨不连

    通过 Medline对股骨骨不连、换钉等检索词进行检索,以一次手术成功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近年由于带锁髓内钉的广泛使用,采用扩髓换钉治疗股骨干无菌性骨不连的一次手术成功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单纯靠扩髓更换粗钉并不能完全解决稳定性问题,过度扩髓甚至可以引起新的不稳定,应该重视骨折线近远端髓内钉与骨壁的有效接触长度.

    作者:刘振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基因强化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关节软骨的损伤修复一直是矫形外科的一个棘手问题,基因强化组织工程为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方法,组织工程包含了三要素:即种子细胞、信号因子 (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 )和基质材料.本文重点综述信号因子 (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 )转染种子细胞的研究.

    作者:张爱国;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自体血回输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8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观察自体血回输安全性.术中平均出血 1180mL,收集红细胞液的压积为 50%的自体血回输. 结果术中平均回吸收红细胞压积 50%自体血 450mL,无输血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明显减少异体库血需要量. 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康鹏德;裴福兴;龚全;宋跃明;刘浩;李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肱骨远端骨折并发症

    肱骨远端骨折治疗难度大,虽然治疗方法很多,其随访效果仍不甚满意,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术后优良率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回顾文献,综述肱骨远端骨折不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旨在提高对肱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作者:相大勇;顾立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Sanatmetal尺桡骨髓内钉治疗前臂骨干骨折

    目的探讨尺桡骨髓内钉在前臂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自 2002年 11月~ 2004年 4月收治前臂骨干骨折 32例,采用 Sanatmetal尺桡骨髓内钉治疗,随访观察评价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 3~ 18个月,平均 9.7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平均愈合时间 8.2周,根据 Anderson成人前臂骨折疗效评价标准,优 26例,良 5例,差 1例,优良率 96.9%. 结论 Sanatmetal尺桡骨髓内钉设计合理,治疗前臂骨干骨折效果满意.

    作者:何久盛;李延明;尚成德;陈楚鹰;杨成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