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飚;陈峥嵘;吴志伟
目的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内、体外复合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骨-骨膜缺损的血管化进程以及血管化与成骨的关系,以探讨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佳途径.方法22只山羊制备成胫骨中段20mm的骨-骨膜缺损,随机分为2组,分别植入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外构建和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常规钢板螺钉内固定,在2、4、6、12周时间点分别用墨汁灌注透明标本、血管面积图像分析和X线片观察血管化过程及成骨情况.结果体外构建组与体内构建组血管化进程无明显区别,各时间点血管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2周均能达到完全血管化,但X线片见体外构建组新骨形成较快,缺损区密度高,体内构建组以上各变化较前者慢大约2~4周.结论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外构建和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均能快速血管化并成骨,但是体内构建方式成骨较体外构建慢.
作者:戚超;黄富国;罗静聪;廖文波;蔡琰;祁洁;杨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与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条件下,B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变化及成骨分化的标志骨钙素与Ⅰ型胶原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从而认识生长板软骨细胞旁分泌作用对BMSCs分化的影响,以期帮助认识生长板损伤后骨桥形成的发生机制.方法大鼠BMSCs在与生长板软骨细胞进行间接共培养,并设阴性对照.测定ALP活性,用RT-PCR方法,检测Ⅰ型胶原与骨钙素mRNA的表达.结果BMSCs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ALP活性明显升高,Ⅰ型胶原mRNA表达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钙素mRNA在对照组中几乎未见PCR扩增产物,共培养组在终末期则有一定的表达.结论BMSCs在与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后,出现成骨分化倾向:随时间延长效应愈加显著,提示生长板软骨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可以促进BMSCs向成骨分化.
作者:丁坚;曾炳芳;张先龙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经影像学研究探讨游离齿突小骨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3例游离齿突小骨患者,其中10例有明确的外伤史.明确游离小骨的诊断后,须经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寰枢关节的不稳定程度和颈脊髓的压迫.1例无症状的患者行保守治疗,22例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2~4年(平均2年8个月),23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均较满意.结论对游离齿突小骨患者,无论有无寰枢椎不稳、有无症状和脊髓损伤的体征,均可成功进行影像学评估.建议对此类患者宜常规行颈椎正侧位、开口位、屈-伸侧位摄片和CT平扫,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行三维CT重建和MRI检查.
作者:谭俊铭;叶晓健;李家顺;贾连顺;袁文;何海龙;许国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骨缺损修复材料--固骼生(Nova Bone)应用于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四肢骨折实施内固定手术时,在骨折线内及周围均匀植入固骼生材料2~5mm3,共治疗64例,同时选择32例未应用固骼生组作为对照组随访观察.结果全部病例经12~20周随访,应用固骼生组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对照组(未应用固骼生组)骨折愈合时间16~20周,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结论固骼生是一种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在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时植入骨骼生能明显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作者:王世立;曲海虎;曲海龙;王德章;袁伟;乔平;曹中兴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随机选取64例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给予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34例和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PFN)内固定术30例,所有患者术前情况均采用100分制的量化评估标准进行手术适应性评估,记录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的多项相关指标并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28个月至骨折愈合,平均16个月,无死亡个案;PFN组与DHS组相比,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总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均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需要术前给予100分制的量化标准进行评估,低于60分者应慎重手术;PFN内固定术具有适合高龄患者的骨质特点、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性,较适用于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潘晓华;肖德明;林博文;黄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经过20余年的飞速发展,组织工程研究已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当前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重点与组织工程发展的初期有很大不同,已正在逐步走向围绕临床应用与产品开发的研究方向上来.本文结合本期骨科组织工程的专题论文,指出基础研究须与临床应用、产业化紧密结合,组织或器官的构建须由单一、简单的方式向复杂仿生化、智能化方向转变,组织工程组织的初步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组织工程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是今后组织工程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并对相关研究的策略进行评述.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随着骨科器械的发展,特别是内置物的成功设计,骨科医生们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但这些内置物本身存在着失效的风险.骨科医生们应该对在应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潜在的危险保持警惕.医务工作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一项大规模服务体系,正面临着飞速的发展,它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这种变化不仅使患者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且使医生的社会角色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作者:鲁谊;吴新宝;王满宜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卫星细胞再生的影响,探讨IGF-Ⅰ在骨骼肌运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SD大鼠1周力竭模型,首次力竭后第1、3、5天给予右侧腓肠肌中部的肌膜下分别注射外源性IGF-Ⅰ 300ng/ml(实验组)、生理盐水1ml(对照组),分别在首次力竭后7、9、11、17、24、30d取材,进行骨骼肌HE染色光镜观察,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比较.结果首次力竭后7、11、17d实验组卫星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胶原纤维增多,30d实验组肌纤维塑形良好,对照组可见瘢痕愈合;电镜观察对照组可见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还有凋亡细胞出现;实验组线粒体形态较正常,糖原颗粒增多,可见新生的肌纤维.PCNA指数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GF-Ⅰ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的卫星细胞再生有促进作用.
作者:向峥;余斌;谢伟勇;孙林辉;杨建成;侯振海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骨骼肌组织工程是组织工程学研究较少的一个领域,以往有关骨骼肌组织工程的综述类文献,都局限于从种子细胞、生物材料及生长因子等方面论述.而近年来本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结合新国内外文献,从组织工程骨骼肌构建的基本问题到其血管化、神经化等方面,对骨骼肌组织工程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一展望.
作者:张宇鹏;魏宽海;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组织工程作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崭新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骨、软骨、肌腱、神经、血管等多种组织的再造与修复,与创伤骨科的研究与治疗范围有非常大的交叉.本文仅就组织工程在创伤骨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从骨、软骨、肌腱、血管等创伤骨科治疗中涉及较多的组织构建方面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曹谊林;崔磊;刘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ECT)、X线、CT等影像学技术在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大段负重骨骨缺损远近期实验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中国青山羊15只,制备单侧胫骨2cm的骨膜与骨缺损,缺损内植入组织工程骨[CHAP珊瑚羟基磷灰石+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 cells,BMSCs)],术后ECT、X线、CT等影像学手段检查,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及各种手段的应用价值.其中在早期术后2、4、8周行ECT检查,4、8、12周行X线检查.远期在术后2、3、6个月行CT检查,术后6、12、18个月行X线.结果术后影像学手段检测表明,组织工程骨组可以修复2cm的骨缺损,ECT显示在术后2个月内骨再生和再血管化进展顺利,X线和CT显示术后组织工程骨成骨呈渐进性和偏心性,12个月以后组织工程骨与山羊胫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结论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修复山羊大段骨缺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影像学技术提供了理想的直观依据.
作者:陈滨;裴国献;王珂;唐光辉;金丹;魏宽海;任高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等离子刀与机械清理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等离子刀治疗组24例,机械刨削对照组36例,全部病例获得6~24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随访结果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对于软骨退变Ⅱ级和Ⅱ~Ⅲ级的病例,等离子刀治疗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于软骨退变Ⅲ~Ⅳ级的病例,等离子刀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等离子刀技术对于软骨退变Ⅲ级以下的病例是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黎明;桂鉴超;宋华荣;黄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形成因素、类型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例,分类研究其影像学表现、致伤特点及病理基础,分析形成因素,并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观察近期疗效.结果分析患者的形成因素,可将无骨折脱位型颈背髓损伤分为三种类型.Ⅰ型:约24%的病例以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为主要表现;Ⅱ型:约52%的病例存在各种原因所致的椎管储备间隙消失或明显减少的病理基础;Ⅲ型:约24%的病例表现为在椎管储备间隙消失或明显减少的基础上,伴有节段性颈椎椎间不稳或颈椎间盘脱出.29例患者术后近期(平均8.5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52.8%.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虽有共性,但形成因素并不完全相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不同入路减压手术及掌握恰当内固定指征,可取得较明显的疗效.同时,该研究亦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认识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作者:藏磊;刘忠军;党耕町;刘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体外诱导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探讨体外诱导成软骨的方法和条件.方法自犬肋骨取骨髓2~3ml,体外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扩增,顺序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培养瓶内较高细胞浓度培养,诱导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甲苯胺蓝、阿新蓝染色检测软骨基质的分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诱导的软骨样细胞甲苯氨蓝异染性、阿新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结论应用bFGF和TGF-β1体外可以诱导犬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诱导的软骨细胞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蔡道章;王其友;徐义春;卢华定;金文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作为一种干细胞,由于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体内外试验中已发现BMSCs可以分化为骨组织和软骨组织、神经组织等组织的细胞,并且具有修复以上各组织缺损的能力;同时发现BMSCs是一种理想的基因载体,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本文旨在对BMSCs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基因治疗及其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光诗;许扬滨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AO肩锁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3例,其中23例采用AO肩锁钩钢板、辅以肩锁韧带与喙锁韧带可吸收缝线修补术;20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根据术后X线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两者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5.6%、65%,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AO肩锁钩钢板、重建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疗效可靠.
作者:周军杰;曹成福;纪斌;丁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设计一套构建具有一定功能和形态的肌腱组织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根据肌腱细胞体内的生物力学环境,在细胞的培养过程中,设计一套能够提供张力和参数测量系统的生物反应器,在肌腱的培养过程中对肌腱施加不同形式的张应力作用,以期在体外获得力学性能优化的自体肌腱.结果细胞培养和张应力控制系统是由完全透明的有机材料制成的,整个系统由细胞培养室、测量系统和排换液系统等部分构成,在长期的肌腱细胞培养中,可提供肌腱-材料支架动态的培养方式.细胞培养室能很方便与气动肌腱连接,产生持续的脉冲张力作用.结论用肌腱生物反应器可以使肌腱组织复合物在形成过程中始终处于力学环境中,促进肌腱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平行排列,提高肌腱的力学性能,为组织工程化肌腱的产业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李宏;魏娴;刘伟;崔磊;曹谊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复合构建的可塑形组织工程骨修补兔颅骨缺损后的形态学变化和成骨效果.方法2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n=20)、B(n=8)两组,手术在兔颅顶骨矢状缝两侧分别各建立一个直径1cm的圆形全层缺损,用两种方法: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和藻酸钙凝胶、骨粉分别构建组成可塑形的组织工程骨复合材料,分别填补修复A组兔颅骨左右两侧的缺损,B组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大体、组织学、X线观察材料的形态变化、成骨情况,并对X线片和组织学切片进行评分.结果材料植入后,局部未见红肿、积液、渗出等异常反应.①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组:修补后12周颅骨缺损基本被硬性组织所修复,镜下见修复材料大多被骨组织替代,骨粉基本被吸收,有块状凝胶残留其中,组织学评分为(5.50±1.00).X线片见兔颅骨缺损处有高密度骨痂影存在,布满整个缺损区,X线片评分为(3.25±0.95).②藻酸钙凝胶-骨粉组:修补后12周部分颅骨缺损被硬性组织所修复,镜下见修复材料部分转变成骨组织,骨粉基本被吸收,有凝胶残留其中,组织学评分为(3.25±1.50).X线片见兔颅骨缺损处有高密度骨痂影存在,主要分布在缺损区的边缘部位,X线片评分(2.25±0.25).③空白对照组:骨缺损主要被膜样纤维组织修复,在紧邻骨缺损边缘处有硬性组织形成,镜下见修复组织边缘有骨组织存在,中央大部为膜状致密纤维组织,组织学评分为(1.50±0.50),X线片仅见靠近骨缺损边缘的部位存在致密骨痂影,X线片评分为(1.00±0.57).结论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构建的可塑形组织工程骨可根据颅骨缺损的形态进行塑形填补,在体内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可达到对兔颅骨缺损的骨性修复,但部分藻酸盐凝胶吸收缓慢,手术后12周仍不能满意吸收.
作者:廖文波;杨志明;邓力;李秀群;孙天威;戚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例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病例,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3年,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9例,明显改善3例.结论提高对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的认识,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利昕;王卫东;魏振;李祥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关键环节是它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监测应当遵循灵敏、可定量、无创、无辐射、低成本的原则.本文对目前常用的一些监测方法进行综述,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哪优缺点,认为磁共振灌注法是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为适宜的方法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王学明;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