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鹏;魏宽海;裴国献
骨骼肌组织工程是组织工程学研究较少的一个领域,以往有关骨骼肌组织工程的综述类文献,都局限于从种子细胞、生物材料及生长因子等方面论述.而近年来本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结合新国内外文献,从组织工程骨骼肌构建的基本问题到其血管化、神经化等方面,对骨骼肌组织工程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一展望.
作者:张宇鹏;魏宽海;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等离子刀与机械清理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等离子刀治疗组24例,机械刨削对照组36例,全部病例获得6~24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随访结果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对于软骨退变Ⅱ级和Ⅱ~Ⅲ级的病例,等离子刀治疗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于软骨退变Ⅲ~Ⅳ级的病例,等离子刀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等离子刀技术对于软骨退变Ⅲ级以下的病例是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黎明;桂鉴超;宋华荣;黄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体外培养及扩增,观察其原代及传代细胞的生长特点及生物学特点.方法抽取4只成年猴髂骨骨髓,用全骨髓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获得BMSCs,胰酶消化传代,用条件培养基培养传代细胞.逐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对传代细胞进行HE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结果成年雄性恒河猴BMSCs体外培养生长良好,原代细胞10~13d汇成单层,传代后4~7d长满瓶底.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见BMSCs为单核细胞,细胞呈梭形、多角形,传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结论猴BMSc的体外培养增殖能力强,可诱导为成骨细胞,可作为灵长类动物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汪群力;裴国献;曾宪利;金丹;魏宽海;任高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内、体外复合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骨-骨膜缺损的血管化进程以及血管化与成骨的关系,以探讨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佳途径.方法22只山羊制备成胫骨中段20mm的骨-骨膜缺损,随机分为2组,分别植入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外构建和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常规钢板螺钉内固定,在2、4、6、12周时间点分别用墨汁灌注透明标本、血管面积图像分析和X线片观察血管化过程及成骨情况.结果体外构建组与体内构建组血管化进程无明显区别,各时间点血管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2周均能达到完全血管化,但X线片见体外构建组新骨形成较快,缺损区密度高,体内构建组以上各变化较前者慢大约2~4周.结论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外构建和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均能快速血管化并成骨,但是体内构建方式成骨较体外构建慢.
作者:戚超;黄富国;罗静聪;廖文波;蔡琰;祁洁;杨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早期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意义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早期为28例Ⅰ病程为1.5~9个月的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患者行神经、肌腱松解术.结果术后2~15年系统随访,其优良率为82%.手的外形及运动和感觉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结论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早期显微外科治疗是可行性.
作者:张振伟;廖坚文;林冷;陈泽华;卓浩;张家俊;庄加川;詹伟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卫星细胞再生的影响,探讨IGF-Ⅰ在骨骼肌运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SD大鼠1周力竭模型,首次力竭后第1、3、5天给予右侧腓肠肌中部的肌膜下分别注射外源性IGF-Ⅰ 300ng/ml(实验组)、生理盐水1ml(对照组),分别在首次力竭后7、9、11、17、24、30d取材,进行骨骼肌HE染色光镜观察,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比较.结果首次力竭后7、11、17d实验组卫星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胶原纤维增多,30d实验组肌纤维塑形良好,对照组可见瘢痕愈合;电镜观察对照组可见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还有凋亡细胞出现;实验组线粒体形态较正常,糖原颗粒增多,可见新生的肌纤维.PCNA指数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GF-Ⅰ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的卫星细胞再生有促进作用.
作者:向峥;余斌;谢伟勇;孙林辉;杨建成;侯振海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现有文献中没有确定性的治疗髋臼移位骨折的佳方法.一般情况下倾向于开放复位内固定.但是,由于缺少不同特定内固定物间的比较,因此难以做出推荐.报道一致认为,导致结果差和一般的潜在不利因素包括老龄、术后复位不良、严重的骨折、股骨头损伤,以及延迟处理.
作者:Beate P.Hanson;David L.Helfet;Suthorn Bavonratanavech;Ian Harris;陈国奋;顾立强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与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条件下,B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变化及成骨分化的标志骨钙素与Ⅰ型胶原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从而认识生长板软骨细胞旁分泌作用对BMSCs分化的影响,以期帮助认识生长板损伤后骨桥形成的发生机制.方法大鼠BMSCs在与生长板软骨细胞进行间接共培养,并设阴性对照.测定ALP活性,用RT-PCR方法,检测Ⅰ型胶原与骨钙素mRNA的表达.结果BMSCs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ALP活性明显升高,Ⅰ型胶原mRNA表达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钙素mRNA在对照组中几乎未见PCR扩增产物,共培养组在终末期则有一定的表达.结论BMSCs在与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后,出现成骨分化倾向:随时间延长效应愈加显著,提示生长板软骨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可以促进BMSCs向成骨分化.
作者:丁坚;曾炳芳;张先龙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经过20余年的飞速发展,组织工程研究已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当前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重点与组织工程发展的初期有很大不同,已正在逐步走向围绕临床应用与产品开发的研究方向上来.本文结合本期骨科组织工程的专题论文,指出基础研究须与临床应用、产业化紧密结合,组织或器官的构建须由单一、简单的方式向复杂仿生化、智能化方向转变,组织工程组织的初步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组织工程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是今后组织工程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并对相关研究的策略进行评述.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荧光蛋白标记方法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采用逆转录病毒和质粒转染两种方式进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G418筛选培养3周后,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和贴壁率的变化.结果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C1均可以成功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G418筛选培养后,细胞表达明显的荧光蛋白,其阳性率增加.pLEGFP-N1标记组细胞倍增时间为(34.9±1.2)h,pDsRed2-C1组为(36.1±1.4)h,未标记组为(33.8±0.5)h,3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荧光蛋白标记对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无明显影响,合理应用不同荧光蛋白及其表达载体将成为深入研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力工具.
作者:段小军;杨柳;周跃;唐康来;陈光兴;董世武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年龄人表皮细胞(human epidermal cells,hECs)的体外扩增规律,比较不同年龄hECs原代细胞表型.方法临床收集50例包皮环切术中丢弃的皮肤组织,包括中年组(A,35~52岁,11例)、青年组(Y,18~27岁,17例)、儿童组(C,2~12岁,22例).以Dispase和胰酶(tripsin)-EDTA分离,收集hECs并进行体外培养.每个年龄组随机选取5例,各代细胞计数,计算大扩增倍数,并统计分析.收集原代细胞测量平均直径,记录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细胞K19阳性百分率.结果中年、青年、儿童组包皮来源的表皮细胞大扩增倍数分别为(719±65)、(730±47)、(729±56)倍,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体随机标本平均可扩增(728±53)倍,达到大扩增量所需平均时间为(31±6)d.中年、青年、儿童组,表皮细胞平均直径分别为(3.44±0.42)μm,(3.54±0.46)μm,(3.55±0.37)μm,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6.5±5.3)%,(36.9±6.8)%,(36.4±5.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FACS检测中K19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2.55±4.61)%,(42.47±6.58)%,(41.77±4.73)%,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血清培养hECs的体外扩增规律与年龄因素无关,不同年龄hECs大扩增能力取决于原代细胞表型.
作者:邓辰亮;崔磊;杨光辉;杨军;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体外诱导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探讨体外诱导成软骨的方法和条件.方法自犬肋骨取骨髓2~3ml,体外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扩增,顺序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培养瓶内较高细胞浓度培养,诱导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甲苯胺蓝、阿新蓝染色检测软骨基质的分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诱导的软骨样细胞甲苯氨蓝异染性、阿新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结论应用bFGF和TGF-β1体外可以诱导犬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诱导的软骨细胞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蔡道章;王其友;徐义春;卢华定;金文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经影像学研究探讨游离齿突小骨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3例游离齿突小骨患者,其中10例有明确的外伤史.明确游离小骨的诊断后,须经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寰枢关节的不稳定程度和颈脊髓的压迫.1例无症状的患者行保守治疗,22例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2~4年(平均2年8个月),23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均较满意.结论对游离齿突小骨患者,无论有无寰枢椎不稳、有无症状和脊髓损伤的体征,均可成功进行影像学评估.建议对此类患者宜常规行颈椎正侧位、开口位、屈-伸侧位摄片和CT平扫,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行三维CT重建和MRI检查.
作者:谭俊铭;叶晓健;李家顺;贾连顺;袁文;何海龙;许国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形成因素、类型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例,分类研究其影像学表现、致伤特点及病理基础,分析形成因素,并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观察近期疗效.结果分析患者的形成因素,可将无骨折脱位型颈背髓损伤分为三种类型.Ⅰ型:约24%的病例以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为主要表现;Ⅱ型:约52%的病例存在各种原因所致的椎管储备间隙消失或明显减少的病理基础;Ⅲ型:约24%的病例表现为在椎管储备间隙消失或明显减少的基础上,伴有节段性颈椎椎间不稳或颈椎间盘脱出.29例患者术后近期(平均8.5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52.8%.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虽有共性,但形成因素并不完全相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不同入路减压手术及掌握恰当内固定指征,可取得较明显的疗效.同时,该研究亦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认识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作者:藏磊;刘忠军;党耕町;刘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作为一种干细胞,由于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体内外试验中已发现BMSCs可以分化为骨组织和软骨组织、神经组织等组织的细胞,并且具有修复以上各组织缺损的能力;同时发现BMSCs是一种理想的基因载体,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本文旨在对BMSCs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基因治疗及其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光诗;许扬滨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复合构建的可塑形组织工程骨修补兔颅骨缺损后的形态学变化和成骨效果.方法2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n=20)、B(n=8)两组,手术在兔颅顶骨矢状缝两侧分别各建立一个直径1cm的圆形全层缺损,用两种方法: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和藻酸钙凝胶、骨粉分别构建组成可塑形的组织工程骨复合材料,分别填补修复A组兔颅骨左右两侧的缺损,B组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大体、组织学、X线观察材料的形态变化、成骨情况,并对X线片和组织学切片进行评分.结果材料植入后,局部未见红肿、积液、渗出等异常反应.①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组:修补后12周颅骨缺损基本被硬性组织所修复,镜下见修复材料大多被骨组织替代,骨粉基本被吸收,有块状凝胶残留其中,组织学评分为(5.50±1.00).X线片见兔颅骨缺损处有高密度骨痂影存在,布满整个缺损区,X线片评分为(3.25±0.95).②藻酸钙凝胶-骨粉组:修补后12周部分颅骨缺损被硬性组织所修复,镜下见修复材料部分转变成骨组织,骨粉基本被吸收,有凝胶残留其中,组织学评分为(3.25±1.50).X线片见兔颅骨缺损处有高密度骨痂影存在,主要分布在缺损区的边缘部位,X线片评分(2.25±0.25).③空白对照组:骨缺损主要被膜样纤维组织修复,在紧邻骨缺损边缘处有硬性组织形成,镜下见修复组织边缘有骨组织存在,中央大部为膜状致密纤维组织,组织学评分为(1.50±0.50),X线片仅见靠近骨缺损边缘的部位存在致密骨痂影,X线片评分为(1.00±0.57).结论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构建的可塑形组织工程骨可根据颅骨缺损的形态进行塑形填补,在体内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可达到对兔颅骨缺损的骨性修复,但部分藻酸盐凝胶吸收缓慢,手术后12周仍不能满意吸收.
作者:廖文波;杨志明;邓力;李秀群;孙天威;戚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骨缺损修复材料--固骼生(Nova Bone)应用于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四肢骨折实施内固定手术时,在骨折线内及周围均匀植入固骼生材料2~5mm3,共治疗64例,同时选择32例未应用固骼生组作为对照组随访观察.结果全部病例经12~20周随访,应用固骼生组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对照组(未应用固骼生组)骨折愈合时间16~20周,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结论固骼生是一种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在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时植入骨骼生能明显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作者:王世立;曲海虎;曲海龙;王德章;袁伟;乔平;曹中兴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异种骨基质明胶(BMG)的抗原性.方法临床植入异种BMG167例.对异种BMG抗原性行组织切片观察、扫描电镜观测及免疫组化检测;20例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血清中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2、4、6、10、12、转化生长因子-β1、肿瘤坏死因子-α.结果所有病例术后体温均在38.5℃以下,除1例外伤口均甲级愈合.组织切片示BMG成骨与正常骨结构一致;扫描电镜示BMG哈佛氏管和骨陷窝内未见血管内皮组织和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BMG内没有可检出的抗原.细胞因子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异种BMG的抗原性极弱.
作者:陈剑飞;林坚平;吴多能;姚伦龙;蔡海莉;王清华;姚捷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AO肩锁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3例,其中23例采用AO肩锁钩钢板、辅以肩锁韧带与喙锁韧带可吸收缝线修补术;20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根据术后X线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两者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5.6%、65%,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AO肩锁钩钢板、重建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疗效可靠.
作者:周军杰;曹成福;纪斌;丁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例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病例,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3年,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9例,明显改善3例.结论提高对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的认识,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利昕;王卫东;魏振;李祥鹏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