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群力;裴国献;曾宪利;金丹;魏宽海;任高宏
经过20余年的飞速发展,组织工程研究已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当前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重点与组织工程发展的初期有很大不同,已正在逐步走向围绕临床应用与产品开发的研究方向上来.本文结合本期骨科组织工程的专题论文,指出基础研究须与临床应用、产业化紧密结合,组织或器官的构建须由单一、简单的方式向复杂仿生化、智能化方向转变,组织工程组织的初步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组织工程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是今后组织工程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并对相关研究的策略进行评述.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自1999年9月~2002年10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152例患者采用椎板间隙入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13例获得3~19个月随访,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86例,良21例,可4例,差2例,手术优良率94.6%.结论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应用椎板间隙入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性好等优点,疗效可靠.
作者:林定坤;陈博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Ⅱ型胶原酶法消化分离关节软骨种子细胞的优化获取,以期保证获取关节软骨种子细胞的佳生物活性.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及不同消化时间的关节软骨细胞收获量、细胞存活率及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活性为观察指标,探讨消化酶浓度及消化时间对于种子细胞获取量及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种子细胞获取率与消化浓度无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细胞活性在超过2.5h消化时间后显著减弱,部分细胞出现易老化现象;在0.15%消化酶浓度消化2.5h内所获取的种子细胞可达到满意的种子细胞获取率及良好的种子细胞生物活性.结论适当浓度的胶原酶,在相应的时间内消化分离关节软骨种子细胞,或获取数量多及活性高的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作者:林荔军;李奇;靳安民;朱立新;张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关键环节是它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监测应当遵循灵敏、可定量、无创、无辐射、低成本的原则.本文对目前常用的一些监测方法进行综述,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哪优缺点,认为磁共振灌注法是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为适宜的方法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王学明;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卫星细胞再生的影响,探讨IGF-Ⅰ在骨骼肌运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SD大鼠1周力竭模型,首次力竭后第1、3、5天给予右侧腓肠肌中部的肌膜下分别注射外源性IGF-Ⅰ 300ng/ml(实验组)、生理盐水1ml(对照组),分别在首次力竭后7、9、11、17、24、30d取材,进行骨骼肌HE染色光镜观察,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比较.结果首次力竭后7、11、17d实验组卫星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胶原纤维增多,30d实验组肌纤维塑形良好,对照组可见瘢痕愈合;电镜观察对照组可见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还有凋亡细胞出现;实验组线粒体形态较正常,糖原颗粒增多,可见新生的肌纤维.PCNA指数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GF-Ⅰ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的卫星细胞再生有促进作用.
作者:向峥;余斌;谢伟勇;孙林辉;杨建成;侯振海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成人骨髓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NGFR)阳性细胞,获得同质性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对MNCs进行常规贴壁培养或应用磁分离技术分离NGFR+细胞.分别检测NGFR+细胞和常规贴壁培养所获BMSCs体外扩增和集落形成能力,分析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并进行成骨、成脂肪诱导.结果免疫磁珠分离获得NGFR+细胞的纯度为(90.4±4.7)%,NGFR+细胞较贴壁培养获得BMSCs具备更强增殖能力和成骨及成脂肪分化潜能.结论利用免疫磁珠分离骨髓NGFR+细胞可以获得同质性原始BMSCs.
作者:赵子义;郭希民;王常勇;徐莘香;段翠密;董灵芝;李晶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例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病例,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3年,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9例,明显改善3例.结论提高对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的认识,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利昕;王卫东;魏振;李祥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设计一套构建具有一定功能和形态的肌腱组织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根据肌腱细胞体内的生物力学环境,在细胞的培养过程中,设计一套能够提供张力和参数测量系统的生物反应器,在肌腱的培养过程中对肌腱施加不同形式的张应力作用,以期在体外获得力学性能优化的自体肌腱.结果细胞培养和张应力控制系统是由完全透明的有机材料制成的,整个系统由细胞培养室、测量系统和排换液系统等部分构成,在长期的肌腱细胞培养中,可提供肌腱-材料支架动态的培养方式.细胞培养室能很方便与气动肌腱连接,产生持续的脉冲张力作用.结论用肌腱生物反应器可以使肌腱组织复合物在形成过程中始终处于力学环境中,促进肌腱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平行排列,提高肌腱的力学性能,为组织工程化肌腱的产业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李宏;魏娴;刘伟;崔磊;曹谊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年龄人表皮细胞(human epidermal cells,hECs)的体外扩增规律,比较不同年龄hECs原代细胞表型.方法临床收集50例包皮环切术中丢弃的皮肤组织,包括中年组(A,35~52岁,11例)、青年组(Y,18~27岁,17例)、儿童组(C,2~12岁,22例).以Dispase和胰酶(tripsin)-EDTA分离,收集hECs并进行体外培养.每个年龄组随机选取5例,各代细胞计数,计算大扩增倍数,并统计分析.收集原代细胞测量平均直径,记录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细胞K19阳性百分率.结果中年、青年、儿童组包皮来源的表皮细胞大扩增倍数分别为(719±65)、(730±47)、(729±56)倍,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体随机标本平均可扩增(728±53)倍,达到大扩增量所需平均时间为(31±6)d.中年、青年、儿童组,表皮细胞平均直径分别为(3.44±0.42)μm,(3.54±0.46)μm,(3.55±0.37)μm,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6.5±5.3)%,(36.9±6.8)%,(36.4±5.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FACS检测中K19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2.55±4.61)%,(42.47±6.58)%,(41.77±4.73)%,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血清培养hECs的体外扩增规律与年龄因素无关,不同年龄hECs大扩增能力取决于原代细胞表型.
作者:邓辰亮;崔磊;杨光辉;杨军;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等离子刀与机械清理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等离子刀治疗组24例,机械刨削对照组36例,全部病例获得6~24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随访结果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对于软骨退变Ⅱ级和Ⅱ~Ⅲ级的病例,等离子刀治疗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于软骨退变Ⅲ~Ⅳ级的病例,等离子刀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等离子刀技术对于软骨退变Ⅲ级以下的病例是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黎明;桂鉴超;宋华荣;黄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骨骼肌组织工程是组织工程学研究较少的一个领域,以往有关骨骼肌组织工程的综述类文献,都局限于从种子细胞、生物材料及生长因子等方面论述.而近年来本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结合新国内外文献,从组织工程骨骼肌构建的基本问题到其血管化、神经化等方面,对骨骼肌组织工程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一展望.
作者:张宇鹏;魏宽海;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AO肩锁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3例,其中23例采用AO肩锁钩钢板、辅以肩锁韧带与喙锁韧带可吸收缝线修补术;20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根据术后X线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两者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5.6%、65%,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AO肩锁钩钢板、重建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疗效可靠.
作者:周军杰;曹成福;纪斌;丁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索新的构建人工神经的方法,寻找合适的支持周围神经移植的基质材料.方法将鼠胚皮质神经元细胞种在PLGA生物膜支架上,用自制的神经轴突延长装置对其延长.观察神经元细胞及轴突生长情况,测定轴突延长后轴膜的渗透性.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神经微丝蛋白进行染色.结果鼠胚的神经元和神经轴突束可以在PLGA生物膜上延长和继续培养.这些神经元和延长后的轴突束可以保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结论这种复合神经元轴突束的三维支架结构具有人工神经的基本特征.本研究为用延长的神经轴突束修复神经缺损打下基础.
作者:程飚;陈峥嵘;吴志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胆碱能神经系统对骨发育的影响.方法用192-Saporin抑制SD乳鼠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每2d腹腔注射1次,持续2周,股骨进行大体测量和生物力学检测,坐骨神经行Loyez髓鞘染色.结果药物处理对乳鼠生理状态和运动能力无明显影响,处理前后处理组与对照组体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股骨中段冠状面皮质直径小于对照组(P<0.01),直径/全长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股骨大抗折应力小于对照组(P<0.05),刚性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坐骨神经轴突排列较紊乱,密度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处理组股骨发育较慢但发育比例正常,以及矿化程度未受影响,提示胆碱能神经系统可能在成骨细胞的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秦煜;吴岚晓;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随着骨科器械的发展,特别是内置物的成功设计,骨科医生们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但这些内置物本身存在着失效的风险.骨科医生们应该对在应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潜在的危险保持警惕.医务工作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一项大规模服务体系,正面临着飞速的发展,它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这种变化不仅使患者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且使医生的社会角色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作者:鲁谊;吴新宝;王满宜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内、体外复合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骨-骨膜缺损的血管化进程以及血管化与成骨的关系,以探讨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佳途径.方法22只山羊制备成胫骨中段20mm的骨-骨膜缺损,随机分为2组,分别植入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外构建和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常规钢板螺钉内固定,在2、4、6、12周时间点分别用墨汁灌注透明标本、血管面积图像分析和X线片观察血管化过程及成骨情况.结果体外构建组与体内构建组血管化进程无明显区别,各时间点血管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2周均能达到完全血管化,但X线片见体外构建组新骨形成较快,缺损区密度高,体内构建组以上各变化较前者慢大约2~4周.结论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外构建和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均能快速血管化并成骨,但是体内构建方式成骨较体外构建慢.
作者:戚超;黄富国;罗静聪;廖文波;蔡琰;祁洁;杨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作为一种干细胞,由于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体内外试验中已发现BMSCs可以分化为骨组织和软骨组织、神经组织等组织的细胞,并且具有修复以上各组织缺损的能力;同时发现BMSCs是一种理想的基因载体,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本文旨在对BMSCs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基因治疗及其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光诗;许扬滨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体外诱导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探讨体外诱导成软骨的方法和条件.方法自犬肋骨取骨髓2~3ml,体外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扩增,顺序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培养瓶内较高细胞浓度培养,诱导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甲苯胺蓝、阿新蓝染色检测软骨基质的分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诱导的软骨样细胞甲苯氨蓝异染性、阿新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结论应用bFGF和TGF-β1体外可以诱导犬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诱导的软骨细胞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蔡道章;王其友;徐义春;卢华定;金文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荧光蛋白标记方法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采用逆转录病毒和质粒转染两种方式进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G418筛选培养3周后,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和贴壁率的变化.结果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C1均可以成功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G418筛选培养后,细胞表达明显的荧光蛋白,其阳性率增加.pLEGFP-N1标记组细胞倍增时间为(34.9±1.2)h,pDsRed2-C1组为(36.1±1.4)h,未标记组为(33.8±0.5)h,3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荧光蛋白标记对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无明显影响,合理应用不同荧光蛋白及其表达载体将成为深入研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力工具.
作者:段小军;杨柳;周跃;唐康来;陈光兴;董世武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随机选取64例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给予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34例和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PFN)内固定术30例,所有患者术前情况均采用100分制的量化评估标准进行手术适应性评估,记录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的多项相关指标并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28个月至骨折愈合,平均16个月,无死亡个案;PFN组与DHS组相比,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总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均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需要术前给予100分制的量化标准进行评估,低于60分者应慎重手术;PFN内固定术具有适合高龄患者的骨质特点、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性,较适用于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潘晓华;肖德明;林博文;黄纲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