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生活质量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分析

张喆;叶佩仪;孔耀中

关键词:肾透析, 生活质量, 存活率, 死亡率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生活质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1年生存率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调查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间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肾病中心接受血透治疗﹥3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按照生理综合得分(PCS)及心理综合得分(MCS)分为4组。随访1年内患者全因死亡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血透患者1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159例患者参与此次调查研究,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136例完成随访,其中死亡患者14例,中途退出9例。PCS及MCS均不低于标准化均值(≥50)的血透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两者得分均低于标准化均值的患者(P﹤0.05)。生理综合得分与血透患者1年生存率有相关关系。结论血透患者生活质量与预后有相关关系,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中华肾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内皮祖细胞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目的:观察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变化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探讨EPC在MH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龄超过6个月且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稳定血液透析患者115例。根据患者的病史、心电图(EKG)、心脏超声、外周血管造影和心血管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心血管疾病(CVD)组和非CVD组。分别留取患者的外周血5 ml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核细胞中CD34、CD13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三阳性细胞的数量,作为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比较CVD和非CVD患者的循环EPC数量。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MHD患者循环EPC的减少与并发CVD风险的关系。115例MHD患者共随访3年,比较两组新发CVD事件及死亡情况,探讨EPC数量与新发CVD事件及死亡的关系。结果115例患者平均年龄(61.57±12.76)岁,男女比例71:44,平均透析龄(86.24±56.31)个月,平均Kt/V 1.69±0.29,平均超滤量(2.48±0.90) L。115例患者中并发CVD患者44例(38.3%)。CVD患者的循环EPC数量较非CVD患者显著减少(P=0.015),血磷水平更高(P=0.01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P<0.001),而血钙和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等其他生化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OR=1.061)、糖尿病史(OR=9.796)、透析龄增加(OR=1.015)、血磷水平升高(OR=3.766)、循环EPC数量减少(OR=0.909)是MHD患者发生CVD的独立危险因素。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共随访3年,115例MHD患者中新发CVD事件22例,其中CVD组9例,非CVD组1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6);死亡病例共16例,其中CVD组9例,非CVD组7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71例非CVD组患者按EPC中位数分成两组,其中高EPC数量组发生CVD事件3例,低EPC数量组发生CVD事件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MHD患者循环EPC数量减少可能与CVD的发生有关;即使经年龄、性别、糖尿病、透析龄、血磷水平校正,循环EPC数量减少仍然是MHD患者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HD患者循环EPC数量减少可能用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占雅萍;戴慧莉;张伟明;朱铭力;方燕;陆任华;倪兆慧;钱家麒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正常血镁Gitelman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OMIM 263800)是一组临床表现为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RAAS)活化、血压正常或偏低的遗传性失盐性肾病,主要由编码肾脏远曲小管钠?氯协同转运蛋白(Na?Cl co?transporter,NCC)的SLC12A3基因突变导致[1]。西方国家中该疾病的患病率为1/40000,而亚洲人群中这一比例则增加了4~9倍[2]。传统观点认为GS患者临床表现区别于Bartter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BS)的主要特点是低血镁和低尿钙,但随着基因检查金标准的建立,陆续有GS患者血镁正常的报道[3-6]。在近年发表的几项较大样本GS研究中,正常血镁患者的比例约为8%~22%(中国台湾三军总医院8%[3],瑞金医院11.1%[7],青岛医学院11.9%[8],北京协和医院16.7%[9]和21.8%[10]等),提示正常血镁可能是GS的一种亚型。在慢性肾脏病及心血管疾病中低血镁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11],但因目前尚无大样本长期随访的GS预后报道,故无足够证据证明正常血镁与低血镁患者在长期预后上的差异[12]。但低血镁患者临床表现和NCC功能损害均较正常血镁患者重,正常血镁患者补充镁同样获益,因此,区分正常血镁亚型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识别更多的非典型GS患者,提高GS的诊断率并改善治疗效果。

    作者:彭晓艳;蒋兰萍;陈丽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发生率高达20%~40%,以肾小球滤过功能渐进性损害、Kimmelstiel?Wilson病变及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终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生[1]。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KD)中DN患病率逐渐升高。文献报道ESRD病因中DN的排名:美国为第一,中国和英国均为第二[2]。新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DN的患病率已超过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为城市住院CKD患者的首位病因,估计全国糖尿病相关CKD患者高达2430万[3]。而全球DN导致死亡的人数也从1990年的46.3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173.1万人,增长为原来的3.8倍,在慢性病中增长快。且DN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沉重,仅2012年,全球治疗DN等糖尿病并发症所花医疗费用就高达4710亿美元,而我国DN在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所占比例也逐年上升。然而,DN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彻底探明。糖基化终末产物、活化多元醇代谢通路、蛋白激酶活性、脂质代谢异常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是早年研究的热点;而近年来,免疫炎性反应、自噬作用、足细胞转分化等非遗传因素报道较多。RNA结合蛋白Tristetraprolin(TTP),肾损伤分子(KIM?1),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1,25?二羟基维生素D3及其受体(VDR)分别在免疫炎性反应、自噬作用、足细胞转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9]。而基因多态性、表观遗传学等遗传因素方面的研究也有新的突破,成为当前研究的新热点。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遗传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DN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向提供参考。

    作者:韩秋霞;郭佳;刘章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华肾脏病杂志》2016年第32卷主题词索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华肾脏病杂志》2016年审稿人名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炎性反应激活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6信号通路进而促进糖尿病肾病进展

    目的:探讨微炎症状态下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6(CXC chemokine ligand 16, CXCL16)及其受体CXC型趋化因子受体6(CXC chemokine receptor 6,CXCR6)途径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进展中的作用。方法8周龄雄性2型糖尿病小鼠(db/db小鼠)随机分为DN组(n=8)和DN微炎症组(n=8)。参照本课题组既往建立的方法,背部皮下注射10%酪蛋白制备微炎症模型。体外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分为高糖组和高糖+IL?1β组,观察各组细胞中脂质沉积及细胞损伤的情况;并应用RNA干扰沉默CXCL16的表达,分为高糖+IL?1β组、高糖+IL?1β+siCXCL16组、高糖+IL?1β+空载体组,以验证CXCL16信号通路的作用。24 h尿蛋白量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评估8周内小鼠肾功能变化,电镜观察第8周肾组织的超微结构。Filipin染色及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定量观察肾组织及HK?2细胞中胆固醇沉积情况;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检测肾组织CXCL16信号通路相关分子(CXCL16、CXCR6、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10)、纤维化相关分子(纤连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HK?2细胞中CXCL16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纤维化相关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HK?2细胞中CXCL16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结果微炎症组小鼠24 h尿蛋白量及尿NAG高于DN组,第8周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N组比较,微炎症组小鼠电镜下肾小管细胞中空泡增多,同时伴有线粒体水肿、变形以及数量减少;且微炎症组小鼠肾组织中的胆固醇沉积,纤维化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均高于DN组(均P<0.05);进一步研究表明,与DN组比较,微炎症组小鼠肾组织CXCL16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均增加(均P<0.05)。体外高糖+IL?1β组细胞CXCL16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纤维化相关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胆固醇沉积均高于高糖组(均P<0.05);转染siRNA后,与高糖+IL?1β组比较,高糖+IL?1β+siCXCL16组HK?2细胞CXCL16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纤维化相关分子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胞内胆固醇沉积和胆固醇酯的含量减少(P<0.05)。结论微炎症可加剧DN肾小管间质损伤,而下调CXCL16的表达可改善HK?2细胞的脂质沉积及细胞损伤。其中机制可能与CXCL16/CXCR6途径和胞内脂质沉积有关。

    作者:胡泽波;马坤岭;张洋;王桂花;刘亮;鲁荐;陈佩佩;倪海峰;刘必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激素联合环孢素(CSA)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IMN肾病综合征(NS)患者,经肾内科门诊专人随访中位时间10(7,19)个月。据泼尼松用量分为2组:小剂量组32例,泼尼松(0.15 mg·kg-1·d-1)+CSA组;中剂量组32例,泼尼松(0.40~0.50 mg·kg-1·d-1)+CSA组。收集患者基线临床和病理资料、及治疗1、3、6个月后临床和化验资料;统计随访期间NS累计复发率和随访期间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3、6个月时,血清白蛋白(sALB)较基线值均明显升高,24 h尿蛋白量(24hUP)明显下降;Scr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中剂量组在治疗6个月时sALB升高、24hUP减少均高于小剂量组(均P<0.05)。治疗6个月时,小、中剂量组有效率分别为65.6%和87.5%(χ2=4.267,P=0.039)。而比较不同剂量CSA在两组中治疗6个月时的疗效结果显示,小剂量组中CSA<3 mg·kg-1·d-1和>3 mg·kg-1·d-1有效率分别为76.5%和53.3%(P=0.296);中剂量组中CSA<3 mg·kg-1·d-1和>3 mg·kg-1·d-1有效率分别为89.5%和84.6%(P=0.077);两组患者中不同剂量CSA的疗效相当。随访结束时,49例缓解患者中20.4%患者复发,其中小、中剂量组复发率分别为9.5%和28.6%(P=0.136),多发生在泼尼松停药、环孢素减量过程中。随访结束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肾损害发生率为57.8%,小、中剂量组分别为50.0%和65.6%,主要见于老年人(9/11)和CSA疗程长者。在Scr超过基线值30%且峰值超过正常上线的14例肾损害患者中,与肾功能恢复患者相比,肾功能未恢复患者Scr峰值高(P<0.05)、血环孢素谷浓度高。结论小剂量泼尼松(0.15 mg·kg-1·d-1)联合环孢素治疗IMN患者6个月有效缓解率低于中剂量泼尼松(0.40~0.50 mg·kg-1·d-1)组,复发率或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当。环孢素<3 mg·kg-1·d-1诱导治疗IMN安全有效。老年人肾损害发生率高,而肾损害患者中Scr峰值高影响肾功能恢复。

    作者:刘芳;付淑丽;张春霞;傅淑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不同生活质量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生活质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1年生存率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调查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间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肾病中心接受血透治疗﹥3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按照生理综合得分(PCS)及心理综合得分(MCS)分为4组。随访1年内患者全因死亡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血透患者1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159例患者参与此次调查研究,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136例完成随访,其中死亡患者14例,中途退出9例。PCS及MCS均不低于标准化均值(≥50)的血透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两者得分均低于标准化均值的患者(P﹤0.05)。生理综合得分与血透患者1年生存率有相关关系。结论血透患者生活质量与预后有相关关系,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喆;叶佩仪;孔耀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腹膜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1]。据统计中国约有10万例ESRD患者,且人数在逐年增长[2]。目前ESRD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3]。由于腹膜透析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有效地保护残余肾功能,并且操作简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ESRD患者的治疗[4]。然而,长期的腹膜透析、高糖腹透液刺激及炎性反应等均可诱发腹膜纤维化,进而导致腹膜超滤功能的丧失及转运功能的衰竭,终患者被迫退出腹膜透析治疗。近期有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学修饰可调控纤维化的发生发展[5-8];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腹膜纤维化机制及防治新靶点研究[11-14],也有研究表明组蛋白乙酰化及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可导致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活化从而促进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5,9-10]。因此,本文将对表观遗传学改变调控腹膜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徐柳青;马姝琛;施映枫;庄守纲;刘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血压变化与容量变化的关系

    众做周知,测量血液透析(HD)患者的透析前、透析中及透析后血压是保证患者透析安全的基本监测手段。由于受到透析中水分的超滤、血浆渗透压的变化、降压药物及血管活性物质的清除、血管硬化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调等因素的影响,HD患者透析中血压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波动形式[1-2]。研究显示透析中血压的变化不仅影响透析间期血压的波动[3],而且是HD患者预后的强有力预测因子[4]。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透析中血压波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鉴于容量是影响HD患者血压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生物电阻抗测量HD患者透析前及透析后的体液分布特点,比较透析过程中不同血压波动形式下患者体液分布的特点及变化。

    作者:马伟华;李红芬;赵淑丽;房晓芳;杜书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西藏地区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现状调查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CK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早期应用红细胞生成素(EPO)及铁剂能有效治疗肾性贫血[2]。目前肾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是基于普通人群制定的[3]。而长期处于高海拔地区的CKD患者是否适用这一标准,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我们通过对西藏地区CKD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高原地区CKD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评估西藏地区肾性贫血患病情况及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制订适合于高原地区的肾性贫血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阿勇;党宗辉;次仁罗布;李国梁;罗磊;贺艳;张蕾;许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弗氏柠檬酸杆菌致复杂性尿路感染一例

    患者男,69岁,因“排尿困难半年,发热1 d”于2016年9月19日入院。患者半年前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接受“后路腰4?5椎弓根钉固定、椎管切开减压、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少尿,予导尿,排出800 ml尿液,导尿管内出现肉眼血尿。急查B超:膀胱内实质性低回声团(考虑积血块可能)、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伴双肾盂积液。遂转至泌尿外科接受膀胱镜下“膀胱黏膜出血电凝止血、膀胱造瘘术”。2周前应患者强烈要求拔除膀胱造瘘管,拔管后排尿淋漓不尽,时有失禁。1d前患者出现寒战发热,体温高38.9℃,遂收入本院肾科。患者15年前因“直肠癌”接受过“直肠癌根治术”,现时常大便失禁。否认其他病史。查体:T 37.9℃,R 20次/min,BP 157/80 mmHg。神清,精神差,贫血貌,心肺无异常;腹软,输尿管点、膀胱区有压痛,肾区有轻叩击痛;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2.2×109/L,N 79.1%,Hb 97 g/L;尿常规:浑浊,亚硝酸盐(+),WBC 544个/μl,白细胞(3+),蛋白(+),隐血试验(3+)。腹盆部CT平扫:双肾周渗出,两侧肾盂及输尿管全程扩张,膀胱壁弥漫性增厚。入院后立即予导尿,留取血、尿标本培养,引流300 ml时出现血尿;暂予以静滴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5 g,3次/d,第2天血培养、尿培养结果示革兰阴性菌感染。两天后患者仍持续发热,高体温40.1℃。第3天调整抗生素为比阿培南;第6天患者体温正常,同日上下肢血厌氧菌培养及尿培养均提示弗氏柠檬酸杆菌阳性,对阿卡米星、环丙沙星、厄他培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呋喃妥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等抗生素敏感。第9天患者尿色正常,停膀胱冲洗,拔出尿管。第14天复查泌尿系超声检查:双肾体积增大,膀胱壁不均匀弥漫性增厚。复查血、尿常规正常;C反应白蛋白9.11 mg/L。停药出院,嘱半月后复查中段尿培养以明确感染是否完全控制。

    作者:李婷婷;林丽华;刘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腹主动脉钙化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钙化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4年10月于本院血液净化科进行MHD的患者170例。采用腹部侧位X线片评估腹主动脉钙化积分(abdominal aortic calcification score, AACS)。根据AACS分为轻度钙化(AACS<5)组和重度钙化(AACS≥5)组进行比较,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的生存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MH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重度腹主动脉钙化(AACS≥5)的患病率为28.2%(48/170),中位随访25.6(22.0,26.0)个月,AACS<5组死亡6例(4.9%),AACS≥5组死亡14例(29.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ACS<5组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累积生存率均高于AACS≥5组(χ2=9.746,P=0.002;χ2=9.697,P=0.00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ACS≥5(HR=4.373,95%CI:1.562~7.246,P=0.005)、低白蛋白(HR=0.886,95%CI:0.797~0.985,P=0.025)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白蛋白(HR=0.829,95%CI:0.718~0.956,P=0.010)、低1,25羟维生素D3(HR=0.769,95%CI:0.627~0.944,P=0.012)是MH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主动脉钙化增加MHD患者死亡风险。但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价腹主动脉钙化对MHD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喆;魏芳;孟甲;李博;王博;卢志;贾兰;杨洁;姜埃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矿物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活质量,探讨矿物质代谢异常与MHD患者生活质量及3年内重复住院情况的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横断面调查。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辽宁省内10家血液净化中心的MHD患者1192例,采用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1.3版(KDQOL?SFTM 1.3 version)评估MHD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健康生活质量与矿物代谢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血清钙2.10~2.50 mmol/L组患者对应较高的肾脏病健康评分(KDCS)、心理健康评分(MCS)、生理健康评分(PCS)及总分(SF?36+KDCS)(均P<0.05);血清磷1.13~1.78 mmol/L组患者对应较高的KDCS和SF?36+KDCS(均P<0.05);钙磷乘积40.68~49.94组患者对应较高的MCS。KDCS与年龄、透析龄、血钙(Ca≤2.50 mmol/L)呈线性相关(均P<0.05);PCS与年龄、透析龄呈线性相关(均P<0.05);SF?36+KDCS与年龄、血钙(Ca≤2.50 mmol/L)呈线性相关(均P<0.05);其中年龄与透析龄均为负相关。患者住院天数与年龄及透析龄呈线性相关(均P<0.001),与血清磷水平、钙磷乘积呈线性相关(均P<0.05),其中透析龄及钙磷乘积为负相关。按3年内的总住院天数分组的患者间的年龄、透析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HD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血清钙磷水平、钙磷乘积及iPTH、透析龄、年龄相关。患者3年内总住院天数与年龄、透析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及生活质量呈相关性关系。

    作者:任闯;姚丽;樊星;徐天华;王力宁;张东成;王凤君;马聪;鲁淑敏;胡茂春;王素梅;邓湘佐;张迎春;张力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肠道和肠-肾轴机制对磷稳态的调控

    磷是人体中的一种常量元素,不仅作为重要的身体组织成分,而且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如能量代谢、细胞信号转导、核酸代谢、蛋白质合成的调节、维护细胞膜完整性以及骨骼矿物质化等。为了保证这些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磷浓度必须维持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维持磷的稳态同时涉及小肠对饮食磷的吸收、肾脏对磷的重吸收和分泌,以及细胞外液中的磷与骨骼中储存磷的交换。相比对肾脏磷调控的了解,我们对肠道磷调控却知之甚少。本综述旨在概述肠道对磷吸收的调控以及肠?肾轴对于磷稳态作用的新进展。

    作者:张家瑛;刘景芳;陈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一些常用词汇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华肾脏病杂志》欢迎投稿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内质网应激参与尿酸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在尿酸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不同浓度尿酸(0、75、150、225、300 mg/L)作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24 h;(2)分为正常对照组、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5μmol/L)组、尿酸(150 mg/L)组、4?PBA+尿酸组作用HK?2细胞24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HK?2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MTT法检测150 mg/L尿酸作用24、48、72 h HK?2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表型转化相关指标α?SMA、snail、vimentin和内质网应激反应指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磷酸化真核起始因子2α(p?eIF2α)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50、225、300 mg/L尿酸组细胞形态由鹅卵石样转变为长梭形,呈类似纤维细胞样形态;150、225 mg/L尿酸组表型转化和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指标的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48 h和72 h时150 mg/L尿酸组HK?2细胞增殖均低于相应对照组(均P<0.01)。与尿酸组比较,4?PBA+尿酸组细胞形态有所改善,且其内质网应激蛋白和表型转化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结论尿酸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表型转化,且内质网应激反应参与其中;4?PBA可抑制尿酸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和表型转化,这为治疗高尿酸肾损害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作者:吴璞;赵菲;牛丹;王新阳;郝亚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