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指背筋膜蒂皮瓣联合第二足趾侧方皮瓣修复示指与中指指腹缺损一例

孙广峰;王达利;魏在荣

关键词:指背, 筋膜蒂皮瓣, 第二足趾, 皮瓣修复, 皮肤软组织缺损, 指骨外露, 指深屈肌腱, 中指中节, 生命体征, 屈指肌腱, 末节指腹, 面积, 急诊入院, 挖掘机, 压榨, 疼痛, 平稳, 检查, 患者, 挫伤
摘要:患者,男,21岁,因右手挖掘机压榨致出血疼痛3 h于2008年6月12日急诊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右手示指末节指腹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约2.5 cm×2.0 cm,指深屈指肌腱及末节指骨外露;中指中节中远1/3以远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约3.5 cm×2.5 cm.指深屈肌腱及末节指骨外露,近节皮肤软组织有挫伤.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扩展的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小腿前外侧皮瓣的双重血供对可扩大皮瓣切取面积及提高旋转应用范围的可行性. 方法 在应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腓浅动脉和外踝上动脉为血管蒂的双重供血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60例.皮瓣切取面积大26.0 cm×7.0 cm、蒂长6.0 cm,小16.0cm×10.0 cm、蒂长8.0 cm,旋转轴点均在外踝前. 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53例,占88.3%;大部分成活7例,占11.7%.术后随访6个月~3年,皮瓣在术后1年后出现保护性感觉,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结论 保留小腿前外侧供区的双重血供来源,可扩大小腿前外侧皮瓣的供血范围及切取面积,以此为包括前足的大面积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可行性.

    作者:路来金;宫旭;宣昭鹏;刘彬;于家傲;陈雷;崔健礼;孙希光;路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骨间背侧动脉近端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临床应用已较为广泛.从2004年2月至2008年5月,我们应用了以骨间背侧动脉近端穿支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红霞;赵笑燕;林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一定长宽比狭长窄蒂与任意皮瓣成活面积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揭示具有一定长宽比例的狭长窄蒂与任意皮瓣成活面积关系. 方法 25头猪被随机分成5组,每组5头,5组皮瓣蒂长宽比分别为0 cm:2 cm、1 cm:2 cm、2 cm:2 cm、3 cm:2 cm、4 cm:2 cm,每个长宽比例的狭长窄蒂均携带5个不同面积的任意皮瓣,分别为2 cm×2 cm、3 cm×3 cm、4 cm×4 cm、5 cm×5 cm和6 cm×6cm,并依次命名为A、B、C、D、E,其中A瓣为B、C、D、E瓣的对照瓣,在每组每只猪的双侧背部均形成A、B、C、D、E皮瓣,顺序随机排列.对每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荧光色素钠染色、ECT血流测定、成活面积分析等. 结果 ①当狭长窄蒂的长宽比例一定时,随着皮瓣面积的增加,皮瓣成活面积也随之增大,但达一定界限时皮瓣远端即发生坏死,而成活面积并未缩小;②当皮瓣大小一定,随着狭长窄蒂的长宽比例增加,皮瓣成活面积不受影响,但达一定界限时皮瓣远端即发生坏死,皮瓣成活面积缩小. 结论 任意皮瓣的蒂部可以设计成狭长状,蒂宽可远远小于瓣宽;一定长宽比的狭长窄蒂所能携带的任意皮瓣成活面积有其大值,一定范围内增大皮瓣面积或蒂部的长宽比例不会导致皮瓣坏死.

    作者:赵天兰;余道江;吴浩荣;谢晓明;张云涛;徐妍;陈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指背筋膜蒂皮瓣联合第二足趾侧方皮瓣修复示指与中指指腹缺损一例

    患者,男,21岁,因右手挖掘机压榨致出血疼痛3 h于2008年6月12日急诊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右手示指末节指腹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约2.5 cm×2.0 cm,指深屈指肌腱及末节指骨外露;中指中节中远1/3以远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约3.5 cm×2.5 cm.指深屈肌腱及末节指骨外露,近节皮肤软组织有挫伤.

    作者:孙广峰;王达利;魏在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性下肢骨折伴动脉损伤15例治疗体会

    老年性下肢骨折伴动脉损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损伤,由于大多数老年性患者存在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可因心、肺、脑疾病而危及生命;在动脉损伤后,因老年性血管的病理性改变,而严重影响血管修复的效果.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老年性下肢骨折伴动脉损伤1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华军;黎忠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区的显微解剖

    目的 研究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岩斜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颅中后窝岩斜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 结果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从后外侧到达颅中后窝岩斜区,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半球外侧面、颞骨岩部、三叉神经、面听神经、部分后组脑神经、脑桥外侧面、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磨除部分岩骨可以扩大内听道及三叉神经的暴露,切开小脑幕缘可以暴露部分滑车神经及部分颅中后窝. 结论 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锁孔入路充分利用了有效的骨窗,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该入路使少数原本需要采用复杂入路方能切除的颅中后窝肿瘤,可通过较简单的手术入路进行切除.对于主体位于颅后窝的岩斜区中小型肿瘤显微切除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李正益;施炜;倪兰春;陈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工血管移植感染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报道人工血管移植感染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应用健侧肢体血管桥式交叉供血营养患肢治疗人工血管移植感染8例,其中股动、静脉4例.腘动、静脉2例,腋动、静脉2例. 结果 术后随访3年,所有肢体血液供应良好,肢体外形及功能恢复. 结论 应用健侧肢体血管桥式交叉供血营养患肢可有效恢复人工血管移植后感染肢体的血液供应,降低截肢率.

    作者:左中男;于绍斌;左熙;靳高峰;杜永军;杜学亮;黎德规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凝胶包埋BMP-2基因及振荡构建工程化骨的生物效应评估

    目的 分析构建工程化骨的生物学行为,评估优化构筑工程化骨的方法. 方法 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载体(Ad-BMP-2)转染兔脂肪基质细胞,nB-TCP/Cs/PCL支架接种及构建工程化骨,分A组(基因转染加静态培养),B组(凝胶加生长因子加振荡培养)、C组(凝胶加基因转染加振荡培养)和D组(凝胶加生长因子加静态培养);第1、4、8、12、16、20、24、28天,电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凋亡率、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体内成骨分析.结果 C组细胞生长旺盛,细胞外基质丰富,凋亡率低于其它组(P<0.05),增殖活力、碱性磷酸酶水平均高于其它组(P<0.05),工程化骨发育成熟. 结论 凝胶包埋成骨基因与振荡模式为构建工程化骨的理想方法.

    作者:郭洪刚;刘静;刘海峰;Yong Soon Chiong;姚康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以旋髂深动脉及肌皮穿支供血的髂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

    目的 总结髂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旋髂深动脉的肌皮穿支在髂骨皮瓣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四肢复合组织缺损,采用髂骨皮瓣移植修复共35例36侧.选用的血管蒂有三种类型:采用传统单纯以旋髂深动脉为蒂8例8侧,旋髂浅动脉与旋髂深动脉共干为蒂2例2侧,以旋髂深动脉及肌皮穿支为蒂25例26侧;皮瓣面积大22cm×10cm,小8cm×6cm,骨瓣长度长达10cm,短5cm.结果 传统单纯以旋髂深动脉为蒂髂骨皮瓣移植8例,术后3例皮瓣部分坏死,后经扩创植皮愈合;以旋髂深动脉及肌皮穿支为蒂及浅深血管共干为蒂髂骨皮瓣移植共27例28侧,术后皮瓣均全部成活.经8~12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组织瓣供区愈合良好,未发生腹壁疝等并发症,骨瓣与受区骨均愈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髂骨皮瓣是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术中保护并充分利用旋髂深动脉的肌皮穿支有助于术后皮瓣的顺利成活,提高手术的疗效.

    作者:许亚军;寿奎水;芮永军;孙振中;姚群;陈政;周晓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后许旺细胞表型改变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用免疫标记方法观察外周神经修复过程中许旺细胞表型改变的意义.方法 用SD雄性大鼠18只,制作右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模拟临床常见的神经外膜相对扭转的缝合方法,分别于术后1、2、3周取缝合点远近各2 mm长坐骨神经标本,采用GFAP、Sox2、Krox20抗体标记许旺细胞. 结果 术后各观察点许旺细胞的GFAP表达均高于正常,且1周时表达为明显;未见Sox2表达;术后1周Krox20几乎不表达,2、3周时Krox20的表达均高于正常,且Krox20阳性的许旺细胞明显增殖. 结论 通过免疫标记方法可以反映修复不同阶段许旺细胞的分化状态;对此现象的观察有利于判断神经再生状态并寻找影响神经再生的因素.

    作者:王瑾;王艳华;张培训;寇玉辉;张宏波;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显微外科中应用的探讨

    目的 报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显微外科领域内应用效果. 方法 对不能一期闭合的离断伤创面24例和骨外露或者肌腱外露创面46例,行VSD后再行组织移植修复术;对肌瓣表面游离植皮创面12例,以VSD覆盖植皮表面. 结果 7~10 d去除VSD,24例再植术后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生长良好,肢体血供未受影响;46例骨外露或者肌腱外露创面未见或少见脓性分泌物,二期移植的组织瓣或皮肤均成活;12例肌瓣表面游离植皮者,肌瓣和植皮均成活. 结论 VSD能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组织瓣或植皮的成活率.用于治疗不能一期闭合的离断伤创面,骨外露或者肌腱外露创面以及肌瓣上游离植皮创面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作者:吴刚;喻爱喜;祝少博;宋九宏;陶圣祥;漆白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海南市人民医院手、显微外科

    海南省人民医院手、显微外科为海南省惟一编制健全的手外科治疗中心,开展手外科、骨外科及显微外科工作有近30年历史,是全国早开展手外科及显微外科工作的单位之一,目前已成为海南省手外科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科室现有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2人,拥有床位40张,治疗范围包括手外科、与显微外科技术应用相关的骨外科及部分体表整形外科.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和筋膜蒂位置分区的研究

    目的 讨论在小腿不同分区内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的设计及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将小腿均分为三个区,按皮瓣筋膜蒂位置的分区不同分别采用逆行或顺行的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修复膝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45例.皮瓣面积大25.0 cm×10.0cm,小5.0 cm×3.0 cm. 结果 43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小腿上1/3内有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4~20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好,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设计灵活、切取简单,不牺牲主干血管,血供可靠,可根据皮瓣筋膜蒂位置的不同选择合适皮瓣,是一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邵新中;苏晓清;于亚东;徐建杰;杨晓亮;许娅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膝下外侧血管蒂腓骨上段骨瓣移植的解剖与临床

    腓骨形态笔直,支撑力强,有充裕长度可供采用,又为多条营养血管所分布,故一直是带血管自体骨移植常用供区之一.选择膝下外侧血管腓骨上段骨瓣,乃着眼于腓骨头端的关节面及其内侧钝圆的隆起部和含有生长潜能的骺板,而膝下外血管又具备解剖位置恒定、表浅,蒂长、径粗和手术显露容易等优点,因此,该骨瓣遂成为修复成人和儿童某些骨端缺损较理想的带血管蒂移植骨.

    作者:陈振光;喻爱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应用腹直肌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腹直肌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 方法 4例严重创伤或手术切除后形成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行游离腹直肌皮瓣修复术,2例患者采用带蒂腹直肌皮瓣修复创面,术中根据患者损伤的创面大小,切取大小适宜的腹直肌皮瓣修复缺损处,所有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本组切取皮瓣大小为13 cm×26cm~8 cm×16 cm. 结果 本组手术顺利、无皮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随访4~22个月,皮瓣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腹直肌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严重创伤造成的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其友;徐义春;陈瑞强;杨叶香;蔡道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顽固性疼痛,通过将手术前后患者的疼痛表现、止痛药物应用数量、睡眠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该术式的临床效果. 结果 临床应用3例患者,其中1例随访11个月,顽固性疼痛消失,触压痛消失,止痛药物应用减少,睡眠时间及质量明显改善,VAS评分明显下降,临床止痛效果确切. 结论 对患有四肢或躯体顽固性神经性疼痛的患者,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缓解疼痛是有效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强;唐成林;李春雨;孙鸿斌;王悦书;王振中;崔树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磷酸盐缓冲液纯化许旺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应用磷酸盐缓冲液(PBS)纯化新生小鼠许旺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 取新生(出生5~7 d)C57BL/6小鼠的坐骨神经,采用0.2%的复合胶原酶NB4消化获取许旺细胞,然后采用含10%FBS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24 h.在16℃~20℃PBS中振荡差速分离纯化许旺细胞,48 h后再重复1次,共进行两次纯化.每次纯化后应用S-100免疫荧光组化法鉴定许旺细胞的纯度. 结果 应用16℃~20℃PBS纯化新生鼠坐骨神经来源的许旺细胞2次后,经免疫荧光组化法鉴定许旺细胞纯度可达98%以上. 结论 该法可以纯化新生小鼠坐骨神经来源的许旺细胞,是一种经济和高效的纯化新方法.

    作者:祝加学;沈尊理;沈华;张兆峰;金羽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口外入路中晚期舌癌切除及腹直肌皮瓣重建

    目的 报道经口外入路中晚期舌癌切除、游离腹直肌皮瓣重建的方法及临床评价. 方法 常规颈淋巴清扫,完整保留下颌骨,将全舌及口底组织由颌下及颏下牵拉到口腔外切除.制备游离腹直肌皮瓣,皮瓣后分与会厌谷前方及舌骨上肌肉残端缝合后由口腔外转移到口腔内,周围与牙槽粘膜缝合固定,再造全舌及口底.受-供区血管显微吻合. 结果 临床应用6例,皮瓣全部成活,面形无改变.术后随访12~30个月,5例重建的舌及口底形态满意,呈隆起型或半隆起型,咀嚼、吞咽及语音功能恢复良好;1例舌及口底形态呈平坦型,语音功能恢复尚可,饮食及吞咽功能恢复较差.3例味觉恢复良好,3例味觉恢复较差.肿瘤无复发或转移. 结论 通过严格掌握适应证,经口外入路中晚期舌癌切除、腹直肌皮瓣重建是可靠和理想的方法.

    作者:黄相道;王发生;川口浩司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四肢大面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随着工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因交通致伤和机械伤造成的创伤较前明显增高,而且多为多发伤、复合伤.大面积组织缺损治疗都比较棘手.传统治疗疗程长,并发症多,疗效差,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针对性地给以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新宏;郑晓菊;王保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指动脉Y形分叶岛状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

    目的 报道手指Y形分叶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末节脱套伤32例33指,采用逆行指动脉背侧支Y形分叶皮瓣修复,其中示指16指,中指13指,环指3指,小指1指,缺损平面均在远指间关节以远.急诊手术30指,末节皮肤坏死二期手术3指. 结果 32例33指皮瓣全部成活,经5个月到27个月随访,外形、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指动脉背侧支Y形分叶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手术简便、安全,疗程短,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作者:张文龙;高顺红;王斌;陈超;费小轩;马铁鹏;焦成;董惠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