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用手指脱套皮预制皮瓣修复示指和中指脱套性损伤一例

郭翱;张功林;尤灵建;胡继苏;蔡灵敏;李俊

关键词:手指, 脱套性损伤, 预制, 皮瓣修复, 挫裂伤, 机械性损伤, 指骨外露, 再植术, 屈肌腱, 末节指, 骨缺损, 组织, 血管, 污染, 手掌, 手背, 皮肤, 检查, 患者, 创面
摘要:患者男,38岁,2007年10月18日因左示、中指机械性损伤1.5 h人院.检查:左示、中指连带部分手背和手掌皮肤脱套性损伤,脱套的组织不整齐,有明显的挫裂伤,无可供吻合的血管,难以行再植术.创面污染不重.示、中指伸、屈肌腱和部分指骨外露、末节指骨缺损,环指尺侧纵行挫裂伤.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52岁,因头晕、呕吐5 d,行走不稳4 d于2008年6月26日入院.检查:头颅CT示鞍上区实性肿块及梗阻性脑积水;腰穿测压为350 mmH_2O;脑脊液常规:WBC 2×10~6/L,Pandy弱阳性,Glu 5.97 mmol/L,CI 118 mmol/L,M-TP 2.99g/L;性激素6项:FSH、LH偏低,PRL稍高,余正常;MR检查示鞍上区实性占位,大小约28 mm×28 mm×25 mm,边界清晰,T1W1周边呈略高信号,中央呈低信号,T2W1及FLAIR上均呈低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太均匀,肿块向上明显压迫视交叉,向下沿垂体柄进入鞍内,垂体柄相应增粗,考虑异位脑膜瘤.

    作者:徐伟光;殷利明;钟德泉;赵展;王文涛;张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指固有动脉背支掌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报道应用指固有动脉背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指固有动脉背支,掌背动脉背支、掌背动脉返支相互串联吻合为皮瓣血管轴,根据受区缺损面积大小、形状在手背设计皮瓣逆行旋转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示指指端缺损3例,环指指端缺损2例,示指背侧缺损2例,掌侧缺损1例,中指中节环形缺损3例,示指远节环形缺损4例,缺损面积大6.5 cm×7.5 cm,小2.5 cm×1.5 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伤指术后皮瓣质地、厚度、色泽与受区相似,不臃肿,耐磨,手指伸屈功能满意,外形美观,皮瓣两点分辨觉10~15mm,感觉良好.结论 皮瓣具有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旋转弧度长,供区损伤小,适用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优点.

    作者:张燕翔;周钢;王和驹;马心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健侧颈_7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下干联合股薄肌移植治疗臂丛根部撕脱伤

    目的 探讨健侧颈7神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下干联合功能性股薄肌移植重建术治疗全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手术设计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12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于伤后1~3个月行臂丛神经根干部探查,一期健侧颈,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患侧C_8T_1-下干,同时行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9例.于一期术后4-8个月分别行二期吻合血管的股薄肌移植(以副神经斜方肌支为缝接神经)重建屈肘、伸指伸拇功能.结果 随访9~36个月.一期术后3个月12例患侧尺神经、正中神经Tinel征至上臂近段平面,术后6个月至肘关节与前臂近段平面,9个月至前臂远段与腕部.9例12个月Tinel征至手掌、手指部.7例术后9个月胸大肌胸肋部收缩,12个月肩内收可夹持物品;5例术后15-18个月手掌、手指与前臂内侧均有触痛觉恢复,尺侧腕屈肌和示、中、环、小指屈指肌收缩.3例术后24个月,拇指屈曲,1例鱼际肌出现收缩(M_1).二期股薄肌移植功能重建术后有7例于二期术后4~7个月移植肌肉收缩;9~12个月屈肘90°~120°(M_3),伸指伸拇M_3 .结论 健侧颈_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C_8T_1-下干术,联合二期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伸指伸拇功能治疗全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手术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初步观察神经再生进程顺利,能恢复手腕、手指的屈曲与感觉功能,重建屈肘、伸指功能.

    作者:顾立强;向剑平;秦本刚;李平;戚剑;朱庆棠;傅国;王洪刚;劳镇国;刘小林;朱家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全头皮撕脱伤八例

    目的 探讨全头皮撕脱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撕脱头皮再植术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1-2004年4例,仅1例大部分头皮存活,3例再植失败;2004-2008年4例,再植头皮全部存活.结论 精准的血管吻合及血管适当固定是提高全头皮撕脱伤再植成活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敏峰;朱文华;徐雷;缪玉龙;孙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009年广州创伤骨科周围神经损伤研讨会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第二届周围神经学组换届会议纪要

    2009年6月19~21日,召开了广州创伤骨科周围神经损伤研讨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周围神经外科学组第二届换届会议.大会主席为朱家恺教授,执行主席为顾立强教授.研讨会的研讨主题:一为四肢骨折与周围神经损伤:二为臂丛损伤的修复和功能重建.

    作者:戚剑;顾立强;张方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壳聚糖微球介导人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兔软骨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壳聚糖微球介导人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兔软骨细胞.方法 制备壳聚糖微球介导IL-1Ra质粒与TGF-β1质粒转染系统,检测其载药、体外释药、降解,转染体外培养的兔膝软骨细胞,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MTT检测.结果 壳聚糖-IL-1Ra DNA和壳聚糖-TGF-β1 DNA微球平均径粒(2.8±0.2)μm和(2.6±0.1)μm,包封率(88.3±4.1)%和(87.2±2.6)%;缓释分3个阶段.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定量PCR证实软骨细胞转染基因得到30 d表达.MTT提示转染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结论 壳聚糖微球介导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软骨细胞可获得较长期目的基因表达,可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为用于基因治疗软骨退变和促进软骨修复提供基础.

    作者:温小粤;蔡道章;卢华定;曾春;刘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周围神经损伤临床问题讨论

    2009年广州创伤骨科周嗣神经损伤研讨会的主题是骨折与周围神经损伤、臂丛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集中研讨8个临床热点问题.大会学术委员会整理了参会代表在各专题讨论的要点与书面意见,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讨论与争鸣栏目刊出.

    作者:顾立强;戚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儿童甲根以远指尖离断再植13例

    目的 探讨儿童甲根以远指尖离断再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3例儿童甲根以远指尖离断采取只吻合动脉的方法再植,术后于再植指体末端做小切口放血保证静脉引流.结果 13例离断指尖中,成活11例,坏死2例,再植成功率为85%.出院后10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成活指体功能与外形恢复满意,静态两点辨别觉3.2~5.0 mm(平均4.2 mm).患儿及家属对再植结果均很满意.结论 儿童甲根以远的指尖离断再植后能恢复良好的伤指的功能和外形,且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只要技术条件允许应当尽可能再植.

    作者:史德海;李东会;卢华定;蔡道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近端轴突再生的初步研究

    目的 采用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对SD大鼠坐骨神经近端新生轴突进行标记,观察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近端轴突再生过程.方法 64只SPF级SD大鼠于右侧坐骨神经分叉以上5mm处切断坐骨神经,分别采用原位缝合以及生物可溶性甲壳质套管小间隙(2 mm)缝合方法进行修复,分别于术后1、3、7及14 d取材.观察神经缝合处组织大体形态;套管内坐骨神经生长状态;近端新生轴突形态,并应用图像分析方法对新生轴突数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套管小间隙缝合组大鼠神经缝合处粘连情况较轻.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术后14 d,新生纤维神经干形成圆锥形向前生长.形态规则均一.原位缝合组大鼠缝合处粘连较重,新生轴突于7 d左右长过缝合点,坐骨神经远端新生轴突散在分布,形态不规则.免疫荧光染色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术后3 d原位缝合组新生轴突数目较套管缝合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 d套管小间隙缝合组大鼠坐骨神经开始大量再生;术后14 d左右,套管小间隙缝合组新生轴突数目显著高于原位缝合组(P<0.05).结论 甲壳质套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套管内新生轴突前沿以圆锥形向前生长,新生轴突形态较原位缝合组好,套管小间隙修复7 d后新生轴突数目开始较原位缝合组多.本实验主要观察了两种术式修复后大鼠坐骨神经新生轴突的生长规律,也从组织学角度解释了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方法的再生效果比原位缝合效果好的可能原因所在.

    作者:张丞;王艳华;郁凯;张培训;张宏波;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导航引导下显微手术经口切除齿状突治疗颅底凹陷症

    目的 探讨导航引导下显微手术经口齿状突切除术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颅底凹陷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例斜坡齿状突型颅底凹陷症患者,在导航引导下结合显微手术行齿状突切除术.术中和术后拔气管插管时都使用内镜辅助观察.结果 压迫延髓、颈髓腹侧的畸形齿状突被切除,术后2例患者症状缓解,无手术并发症.随访8个月,2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无新的并发症.结论 导航引导下显微手术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可以精确定位咽后壁的中线结构,减少畸形齿状突的残留,减少术后并发症,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颅底凹陷症更加安全有效.内镜辅助观察在手术中和术后处理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顾晔;张晓彪;李文生;姜晓幸;余勇;胡凡;徐文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用手指脱套皮预制皮瓣修复示指和中指脱套性损伤一例

    患者男,38岁,2007年10月18日因左示、中指机械性损伤1.5 h人院.检查:左示、中指连带部分手背和手掌皮肤脱套性损伤,脱套的组织不整齐,有明显的挫裂伤,无可供吻合的血管,难以行再植术.创面污染不重.示、中指伸、屈肌腱和部分指骨外露、末节指骨缺损,环指尺侧纵行挫裂伤.

    作者:郭翱;张功林;尤灵建;胡继苏;蔡灵敏;李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疗效的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局部带蒂转移皮瓣或游离皮瓣对足跟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疗效.方法 手术分期进行,一期行清创术,二期根据足跟软组织缺损的大小、部位及受伤的复杂性,综合分析选择治疗方法,分别选择局部带蒂转移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足跟缺损.结果 31例术后经8~35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根据自行制定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得分,优8例,良12例,可8例,差3例,优良率为64.5%.结论 综合评价供区和受区的解剖学基础,灵活运用选择皮瓣是足跟软组织缺损修复的关键;感觉功能重建是足跟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至关重要因素.

    作者:章鸣;郭翱;刘升辉;唐天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动静脉内瘘术细小静脉分期成形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

    目的 通过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在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时浅表静脉细小的分期成形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解决细小血管的自体标准内瘘成形的困难以及提高成功率.方法 动静脉内瘘术中对静脉与动脉Ⅰ期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端侧吻合法后,通过4周血管锻炼,监测内瘘血流量,Ⅱ期再次手术扩大吻合口内瘘成形术28例.结果 Ⅰ期内瘘血管吻合均通畅,术后1周内瘘闭塞1例;术后4周彩超测定血流量小于200 ml/min 25例,Ⅱ期再次手术后内瘘均可正常透析使用.透析期间内瘘闭塞4例.结论 动静脉内瘘术应用显微血管缝合技术,通过对细小静脉分期成形可建立患者自体血管,经济、安全,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建立血管通路透析的可行方法.

    作者:连继洪;邓国三;邝石峰;匡斌;赵成利;王冕;陈云瀛;张方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带足背皮瓣的足趾移植修复手掌部创面并再造拇手指

    目的 探讨带足背皮瓣的足趾组织移植修复手掌部创面并再造拇手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合并手掌部软组织缺损的拇手指缺损的临床特点,设计带足背皮瓣的足趾组织移植一期修复软组织缺损并再造拇手指的手术方案,临床应用共3例.结果 再造手指与皮瓣均成活.随访时间6~12个月,再造拇手指恢复满意,手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指,良2指.结论 带足背皮瓣的足趾组织移植修复手掌部创面并再造拇手指手术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杨晓东;杨锦;刘扬武;陈逸民;付尚俊;周阳;张根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泡膜蛋白-1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以及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泡膜蛋白-1(vacuole membrane protein-1,VMP1)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以及与星形细胞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星形细胞肿瘤274例的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MPI表达,随访患者生存预后情况.结果 274例中随访到212例,VMP1总阳性表达率为78.5%,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VMP1表达阳性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降低,VMP1表达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VMP1的表达强度对判断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参考价值,可作为星形细胞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级和顸后判断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余振华;朱顺叶;柯春龙;栾中钦;金华伟;夏之柏;黄正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腿复杂性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目的 探讨小腿复杂性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 针对同侧无可利用皮肤和只有一条主干血管的小腿软组织缺损,分别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2例、逆行股前外侧皮瓣2例、小腿内侧筋膜蒂交腿皮瓣12例修复,共16例,游离皮瓣的动脉采用端侧吻合静脉端端吻合的方法.结果 术后皮瓣除1例逆行股前外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皮瓣部分坏死,余皆血运良好,交腿皮瓣3周断蒂,皮瓣均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随访3个月~2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膝踝关节功能满意.结论 对于小腿复杂性软组织缺损同侧无可利用的皮肤和血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远位岛状皮瓣或游离(肌)皮瓣修复.

    作者:于亚东;邵新中;白延彬;雷芳;马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胫后动脉逆行皮瓣桥式交叉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胫后动脉逆行皮瓣桥式交叉移植术的疗效.方法 对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伴小腿皮肤大面积缺损,肌肉和骨质外露的病例,无法采用其他简单方法修复,采用健侧胫后动脉皮瓣制成桥式皮瓣交叉至患侧,修复患侧皮肤缺损、肌腱、骨质外露创面,皮瓣蒂部制成皮管,3~4周断蒂.结果 临床应用7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18个月,其外形及患肢功能达到满意效果.结论 胫后动脉逆行皮瓣桥式交叉移植术是修复对侧小腿难以用简单方法修复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继锋;汪国栋;王华松;黄卫兵;刘曦明;陈庄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带血管骨移植进行儿童下肢骨肉瘤的延长截肢术

    目的 报道带血管骨移植进行儿童下肢骨肉瘤的延长截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股骨中上段或胫骨中上段骨肉瘤4例,应用带血管胫骨远段或胫骨近段,分别和胫骨或股骨截肢残端进行骨融合.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4.8个月,移植骨平均3个月骨愈合,骨肉瘤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安装假肢后,不用扶拐,步态基本正常,患儿满意度高,MSTS患肢功能评分平均为91%.结论 对于在胫骨或股骨中上段的儿童骨肉瘤病例,应用带血管大块骨移植成形延长截肢手术具有保留膝或髋关节功能,术后恢复快、骨愈合迅速等优点.

    作者:王晋;李浩森;黄铜;邹昌业;尹军强;高振华;尤涛;沈靖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带第一趾甲皮瓣的三叶皮瓣移植再造拇指

    目的 介绍第一趾甲皮瓣-足背皮瓣-前踝上皮瓣三联移植再造拇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伴有手背、手掌广泛软组织缺损的Ⅲ度拇指缺损,选用第一趾甲皮瓣一足背皮瓣-前踝上皮瓣三联移植加髂骨移植再造拇指7例,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其功能.结果 7例皮瓣移植全部成活,移植髂骨成活,再造拇指外形、功能佳.术后随访12个月~3年,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按功能活动度、再造指力量、感觉测定和使用情况四个方面分别测定,然后进行综合评定:8分1例,9分2例,10分1例,12分3例.本组优良率85.7%.结论 伴有手背、手掌广泛软组织缺损的Ⅲ度拇指缺损选用第一趾甲皮瓣一足背皮瓣一前踝上皮瓣三联移植加髂骨移植是一种良好再造拇指方法.

    作者:卢耀军;农鲁明;周福临;吕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急诊第二足趾末节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指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诊游离移植第二足趾末节再造拇指指尖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拇指指尖部缺损大小、形状.设计第二足趾末节或者指尖急诊再造拇指指尖15例15指.第二足趾胫侧趾底动脉、神经与拇主要动脉及指同有神经吻合,吻合静脉主要以指(趾)背静脉为主,亦吻合指(趾)腹静脉.结果 再造拇指指尖15例15指术后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3年,再造拇指指尖与正常指尖相似,指甲、指纹生长良好,两点分辨觉在4~6 mm,对捏、持物功能良好.供足部功能无影响.结论 应用第二足趾末节游离移植急诊再造拇指指尖,外形美观,功能恢复佳,手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可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等优点.

    作者:黄东;牟勇;黄永军;吴伟炽;张惠茹;黄国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