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昆;刘金龙;杨超;林佳平;金华伟;黄正松
目的 报道应用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Ⅳ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不同程度拇手指皮肤缺损大小及形状,设计以足背动脉及大隐静脉为血管蒂的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12例12指,其中拇指7例7指,示指3例,中、环指各1例.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8例.足背皮瓣切取大面积为8cm×5 cm,小为5 cm x 3 cmc.结果 再造拇手指12例12指全部成活.其中早1例拇指再造因切取足背皮瓣稍小,辅以中厚皮片植皮,亦成活.经4个月~3年随访,按手外科学会手指再造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为75%.再造指体与正常拇手指长度相近,皮肤质地良好,外形较好.手指恢复较好的抓、捏、弹功能.结论 应用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是修复再造拇手指IV度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作者:牟勇;黄东;张惠茹;吴伟炽;黄国英;江奕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对于周围神经断裂伤、重建神经连续性是恢复神经功能的惟一方法.对于断端没有明显神经缺损的周围神经损伤,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单纯外膜缝合、束膜缝合、外膜束膜缝合)延用了近百年,但是很难达到相同功能束对接,总会有部分神经束未能正确对合.
作者:王培吉;周忠良;董启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全头皮撕脱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撕脱头皮再植术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1-2004年4例,仅1例大部分头皮存活,3例再植失败;2004-2008年4例,再植头皮全部存活.结论 精准的血管吻合及血管适当固定是提高全头皮撕脱伤再植成活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敏峰;朱文华;徐雷;缪玉龙;孙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报道应用外科皮瓣修复踝跟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不同原因导致踝跟部的组织缺 损情况,分别采用足背皮瓣、小腿内侧逆行皮瓣、跖底内侧皮瓣进行带蒂皮瓣转移修复28例,并从踝跟部负重、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评价其效果.结果 临床应用28例,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8个月,三种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能够满足踝跟部的负重与行走,无溃疡发生.结论 应用外科皮瓣能较好的修复踝跟部软组织缺损,小腿内侧逆行皮瓣的满意度较高,在手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议首选采用.
作者:徐义春;王其友;蔡道章;金文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报道应用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足内侧隐神经终支为轴线设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2例和(母)趾创面6例.结果 8例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2个月,皮瓣色泽,弹性良好,外形不臃肿,所有病例均恢复了保护性感觉.结论 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不损伤知名血管,皮瓣切取后对足部血运和负重功能无明显影响,是一种修复前足创面,尤其是(母)趾创面的理想方法.
作者:冯亚高;张向宁;陶忠生;魏斌;刘少华;霍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回顾我国周围神经外科的文献,不仅可以怀念和学习先辈的创业和传统精神,肯定成绩,策励将来,还能检讨过去的缺点,稳步前进.
作者:朱家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报道各种类型难愈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特点以及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 应用皮瓣修复四肢难愈性创面28例(30处),其中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或肌皮瓣16例,局部皮瓣7例,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例,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1例.结果 1例皮瓣远端约1 cm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半年~2年溃疡无复发.结论 对难愈性溃疡创面应用皮瓣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苏顺清;戴新明;朱雁;莫济贤;韩勇;陈容容;张一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报道应用指固有动脉背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指固有动脉背支,掌背动脉背支、掌背动脉返支相互串联吻合为皮瓣血管轴,根据受区缺损面积大小、形状在手背设计皮瓣逆行旋转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示指指端缺损3例,环指指端缺损2例,示指背侧缺损2例,掌侧缺损1例,中指中节环形缺损3例,示指远节环形缺损4例,缺损面积大6.5 cm×7.5 cm,小2.5 cm×1.5 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伤指术后皮瓣质地、厚度、色泽与受区相似,不臃肿,耐磨,手指伸屈功能满意,外形美观,皮瓣两点分辨觉10~15mm,感觉良好.结论 皮瓣具有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旋转弧度长,供区损伤小,适用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优点.
作者:张燕翔;周钢;王和驹;马心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报道带血管骨移植进行儿童下肢骨肉瘤的延长截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股骨中上段或胫骨中上段骨肉瘤4例,应用带血管胫骨远段或胫骨近段,分别和胫骨或股骨截肢残端进行骨融合.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4.8个月,移植骨平均3个月骨愈合,骨肉瘤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安装假肢后,不用扶拐,步态基本正常,患儿满意度高,MSTS患肢功能评分平均为91%.结论 对于在胫骨或股骨中上段的儿童骨肉瘤病例,应用带血管大块骨移植成形延长截肢手术具有保留膝或髋关节功能,术后恢复快、骨愈合迅速等优点.
作者:王晋;李浩森;黄铜;邹昌业;尹军强;高振华;尤涛;沈靖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hANG)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指固有神经缺损10~20 mm 4例5侧,用hANG(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移植桥接神经缺损,其中急诊一期手术移植3例4侧,二期手术移植1例1侧,均为单侧指固有神经移植.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神经清创修复,确保移植物两端的神经断端均无损伤,以9-0显微缝合线端端间断缝合.未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术后随访1~3个月,通过手术部位物理检查及血生化和免疫检测以评价hANG移植的安全性.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评价指神经功能,以观察hANG修复指神经缺损的临床疗效.结果 4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过敏性反应、感染、肝肾毒副作用等不良反应.术后1~3个月血生化检测均正常.所有hANG移植侧指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其中2例移植侧术后3个月两点分辨觉为8 mm(S3~+,优).结论 hANG移植修复指神经缺损在短期内未发现移植物被排斥或对人体产生毒性反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丁小珩;刘小林;刘育杰;姜凯;屈志刚;张宏勋;焦鸿生;方光荣;顾立强;朱庆棠;李智勇;何波;朱家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胫后动脉逆行皮瓣桥式交叉移植术的疗效.方法 对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伴小腿皮肤大面积缺损,肌肉和骨质外露的病例,无法采用其他简单方法修复,采用健侧胫后动脉皮瓣制成桥式皮瓣交叉至患侧,修复患侧皮肤缺损、肌腱、骨质外露创面,皮瓣蒂部制成皮管,3~4周断蒂.结果 临床应用7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18个月,其外形及患肢功能达到满意效果.结论 胫后动脉逆行皮瓣桥式交叉移植术是修复对侧小腿难以用简单方法修复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继锋;汪国栋;王华松;黄卫兵;刘曦明;陈庄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腿复杂性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 针对同侧无可利用皮肤和只有一条主干血管的小腿软组织缺损,分别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2例、逆行股前外侧皮瓣2例、小腿内侧筋膜蒂交腿皮瓣12例修复,共16例,游离皮瓣的动脉采用端侧吻合静脉端端吻合的方法.结果 术后皮瓣除1例逆行股前外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皮瓣部分坏死,余皆血运良好,交腿皮瓣3周断蒂,皮瓣均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随访3个月~2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膝踝关节功能满意.结论 对于小腿复杂性软组织缺损同侧无可利用的皮肤和血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远位岛状皮瓣或游离(肌)皮瓣修复.
作者:于亚东;邵新中;白延彬;雷芳;马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健侧颈7神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下干联合功能性股薄肌移植重建术治疗全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手术设计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12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于伤后1~3个月行臂丛神经根干部探查,一期健侧颈,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患侧C_8T_1-下干,同时行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9例.于一期术后4-8个月分别行二期吻合血管的股薄肌移植(以副神经斜方肌支为缝接神经)重建屈肘、伸指伸拇功能.结果 随访9~36个月.一期术后3个月12例患侧尺神经、正中神经Tinel征至上臂近段平面,术后6个月至肘关节与前臂近段平面,9个月至前臂远段与腕部.9例12个月Tinel征至手掌、手指部.7例术后9个月胸大肌胸肋部收缩,12个月肩内收可夹持物品;5例术后15-18个月手掌、手指与前臂内侧均有触痛觉恢复,尺侧腕屈肌和示、中、环、小指屈指肌收缩.3例术后24个月,拇指屈曲,1例鱼际肌出现收缩(M_1).二期股薄肌移植功能重建术后有7例于二期术后4~7个月移植肌肉收缩;9~12个月屈肘90°~120°(M_3),伸指伸拇M_3 .结论 健侧颈_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C_8T_1-下干术,联合二期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伸指伸拇功能治疗全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手术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初步观察神经再生进程顺利,能恢复手腕、手指的屈曲与感觉功能,重建屈肘、伸指功能.
作者:顾立强;向剑平;秦本刚;李平;戚剑;朱庆棠;傅国;王洪刚;劳镇国;刘小林;朱家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近年来中青年发生非创伤性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有增加的趋势.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发展至FicatⅣ期只能做人工髋关节置换,而该类患者做人工髋关节置换后5年返修率高达10%.我院自2003年4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Ⅱ-Ⅲ期)32例(41个股骨头),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会久;胡雅光;杨英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介绍第一趾甲皮瓣-足背皮瓣-前踝上皮瓣三联移植再造拇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伴有手背、手掌广泛软组织缺损的Ⅲ度拇指缺损,选用第一趾甲皮瓣一足背皮瓣-前踝上皮瓣三联移植加髂骨移植再造拇指7例,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其功能.结果 7例皮瓣移植全部成活,移植髂骨成活,再造拇指外形、功能佳.术后随访12个月~3年,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按功能活动度、再造指力量、感觉测定和使用情况四个方面分别测定,然后进行综合评定:8分1例,9分2例,10分1例,12分3例.本组优良率85.7%.结论 伴有手背、手掌广泛软组织缺损的Ⅲ度拇指缺损选用第一趾甲皮瓣一足背皮瓣一前踝上皮瓣三联移植加髂骨移植是一种良好再造拇指方法.
作者:卢耀军;农鲁明;周福临;吕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PES1在人颅内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71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星形细胞瘤病理切片标本进行PES1表达的检测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研究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正常脑组织中未见PES1表达,星形细胞瘤中细胞核内可见PES1阳性染色,其总阳性率为95.3%. PES1的表达水平与星形细胞瘤的WHO分级显著相关(P<0.01).PES1低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时间49.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2个月;PES1高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时间24.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7个月,Log Rank法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低级别和PES1低表达是星形细胞瘤患者生存率高的独立保护因素.而性别、年龄这两个因子与生存预后无关.结论 PES1在人颅内星形细胞瘤中普遍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星形细胞瘤的级别和患者生存预后明显相关.
作者:陈昆;刘金龙;杨超;林佳平;金华伟;黄正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诊游离移植第二足趾末节再造拇指指尖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拇指指尖部缺损大小、形状.设计第二足趾末节或者指尖急诊再造拇指指尖15例15指.第二足趾胫侧趾底动脉、神经与拇主要动脉及指同有神经吻合,吻合静脉主要以指(趾)背静脉为主,亦吻合指(趾)腹静脉.结果 再造拇指指尖15例15指术后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3年,再造拇指指尖与正常指尖相似,指甲、指纹生长良好,两点分辨觉在4~6 mm,对捏、持物功能良好.供足部功能无影响.结论 应用第二足趾末节游离移植急诊再造拇指指尖,外形美观,功能恢复佳,手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可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等优点.
作者:黄东;牟勇;黄永军;吴伟炽;张惠茹;黄国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儿童甲根以远指尖离断再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3例儿童甲根以远指尖离断采取只吻合动脉的方法再植,术后于再植指体末端做小切口放血保证静脉引流.结果 13例离断指尖中,成活11例,坏死2例,再植成功率为85%.出院后10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成活指体功能与外形恢复满意,静态两点辨别觉3.2~5.0 mm(平均4.2 mm).患儿及家属对再植结果均很满意.结论 儿童甲根以远的指尖离断再植后能恢复良好的伤指的功能和外形,且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只要技术条件允许应当尽可能再植.
作者:史德海;李东会;卢华定;蔡道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泡膜蛋白-1(vacuole membrane protein-1,VMP1)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以及与星形细胞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星形细胞肿瘤274例的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MPI表达,随访患者生存预后情况.结果 274例中随访到212例,VMP1总阳性表达率为78.5%,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VMP1表达阳性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降低,VMP1表达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VMP1的表达强度对判断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参考价值,可作为星形细胞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级和顸后判断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余振华;朱顺叶;柯春龙;栾中钦;金华伟;夏之柏;黄正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带足背皮瓣的足趾组织移植修复手掌部创面并再造拇手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合并手掌部软组织缺损的拇手指缺损的临床特点,设计带足背皮瓣的足趾组织移植一期修复软组织缺损并再造拇手指的手术方案,临床应用共3例.结果 再造手指与皮瓣均成活.随访时间6~12个月,再造拇手指恢复满意,手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指,良2指.结论 带足背皮瓣的足趾组织移植修复手掌部创面并再造拇手指手术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杨晓东;杨锦;刘扬武;陈逸民;付尚俊;周阳;张根福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