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合头孢曲松钠和BMP的壳聚糖抗菌成骨生物陶瓷的制备实验研究

夏睿;方诗元;徐玮;张亮;董行;赵伟亮;方月娥

关键词:壳聚糖, 头孢曲松钠, 生物陶瓷, 骨形态发生蛋白, 成骨
摘要:目的 使用壳聚糖和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头孢曲松钠和BMP,制备出一种具有成骨和抗感染作用的植骨材料.方法 使用不同成分和比例的壳聚糖固化液将磷酸钙骨水泥、头孢曲松钠和BMP共混制备抗菌成骨生物陶瓷,绘制头孢曲松钠的紫外吸光度-浓度标准直线,测定生物陶瓷中头孢曲松钠体外释放浓度.微生物法测定生物陶瓷体外抑菌效果.生物陶瓷埋于大鼠腿部肌袋研究其成骨性能.将生物陶瓷填充大鼠污染骨缺损模型,研究其抑菌和成骨作用.结果 生物陶瓷的优化制备方案为0.1 g磷酸钙骨水泥复合10.4 mg头孢曲松钠和0.5 mg BMP与2.4 ml同化液C混合后在60℃、100%湿度下固化24 h.该生物陶瓷体外释放稳定,微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头孢曲松钠在体外释放持续1周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小抑菌浓度,达到了局部抗菌效果,组织切片显示8周后埋于大鼠腿部肌袋的生物陶瓷周围有骨组织产生,污染骨缺损实验中白细胞计数和组织切片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炎症反应轻微,成骨显著.结论 复合头孢曲松钠、壳聚糖和BMP的抗菌成骨生物陶瓷有望成为治疗污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材料.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人颅内星形细胞瘤PES1的表达及与患者生存的关系

    目的 研究PES1在人颅内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71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星形细胞瘤病理切片标本进行PES1表达的检测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研究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正常脑组织中未见PES1表达,星形细胞瘤中细胞核内可见PES1阳性染色,其总阳性率为95.3%. PES1的表达水平与星形细胞瘤的WHO分级显著相关(P<0.01).PES1低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时间49.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2个月;PES1高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时间24.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7个月,Log Rank法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低级别和PES1低表达是星形细胞瘤患者生存率高的独立保护因素.而性别、年龄这两个因子与生存预后无关.结论 PES1在人颅内星形细胞瘤中普遍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星形细胞瘤的级别和患者生存预后明显相关.

    作者:陈昆;刘金龙;杨超;林佳平;金华伟;黄正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带第一趾甲皮瓣的三叶皮瓣移植再造拇指

    目的 介绍第一趾甲皮瓣-足背皮瓣-前踝上皮瓣三联移植再造拇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伴有手背、手掌广泛软组织缺损的Ⅲ度拇指缺损,选用第一趾甲皮瓣一足背皮瓣-前踝上皮瓣三联移植加髂骨移植再造拇指7例,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其功能.结果 7例皮瓣移植全部成活,移植髂骨成活,再造拇指外形、功能佳.术后随访12个月~3年,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按功能活动度、再造指力量、感觉测定和使用情况四个方面分别测定,然后进行综合评定:8分1例,9分2例,10分1例,12分3例.本组优良率85.7%.结论 伴有手背、手掌广泛软组织缺损的Ⅲ度拇指缺损选用第一趾甲皮瓣一足背皮瓣一前踝上皮瓣三联移植加髂骨移植是一种良好再造拇指方法.

    作者:卢耀军;农鲁明;周福临;吕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52岁,因头晕、呕吐5 d,行走不稳4 d于2008年6月26日入院.检查:头颅CT示鞍上区实性肿块及梗阻性脑积水;腰穿测压为350 mmH_2O;脑脊液常规:WBC 2×10~6/L,Pandy弱阳性,Glu 5.97 mmol/L,CI 118 mmol/L,M-TP 2.99g/L;性激素6项:FSH、LH偏低,PRL稍高,余正常;MR检查示鞍上区实性占位,大小约28 mm×28 mm×25 mm,边界清晰,T1W1周边呈略高信号,中央呈低信号,T2W1及FLAIR上均呈低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太均匀,肿块向上明显压迫视交叉,向下沿垂体柄进入鞍内,垂体柄相应增粗,考虑异位脑膜瘤.

    作者:徐伟光;殷利明;钟德泉;赵展;王文涛;张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目的 观察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hANG)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指固有神经缺损10~20 mm 4例5侧,用hANG(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移植桥接神经缺损,其中急诊一期手术移植3例4侧,二期手术移植1例1侧,均为单侧指固有神经移植.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神经清创修复,确保移植物两端的神经断端均无损伤,以9-0显微缝合线端端间断缝合.未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术后随访1~3个月,通过手术部位物理检查及血生化和免疫检测以评价hANG移植的安全性.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评价指神经功能,以观察hANG修复指神经缺损的临床疗效.结果 4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过敏性反应、感染、肝肾毒副作用等不良反应.术后1~3个月血生化检测均正常.所有hANG移植侧指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其中2例移植侧术后3个月两点分辨觉为8 mm(S3~+,优).结论 hANG移植修复指神经缺损在短期内未发现移植物被排斥或对人体产生毒性反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丁小珩;刘小林;刘育杰;姜凯;屈志刚;张宏勋;焦鸿生;方光荣;顾立强;朱庆棠;李智勇;何波;朱家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双侧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的体会

    目的 报道应用双侧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4例,实施双侧股前外侧皮瓣带蒂移位或游离移植修复,切取皮瓣面积大为34 cm×17 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2年.修复部位,外观,功能较满意.结论 双侧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而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马心赤;王和驹;陈剑飞;林崇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壳聚糖微球介导人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兔软骨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壳聚糖微球介导人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兔软骨细胞.方法 制备壳聚糖微球介导IL-1Ra质粒与TGF-β1质粒转染系统,检测其载药、体外释药、降解,转染体外培养的兔膝软骨细胞,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MTT检测.结果 壳聚糖-IL-1Ra DNA和壳聚糖-TGF-β1 DNA微球平均径粒(2.8±0.2)μm和(2.6±0.1)μm,包封率(88.3±4.1)%和(87.2±2.6)%;缓释分3个阶段.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定量PCR证实软骨细胞转染基因得到30 d表达.MTT提示转染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结论 壳聚糖微球介导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软骨细胞可获得较长期目的基因表达,可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为用于基因治疗软骨退变和促进软骨修复提供基础.

    作者:温小粤;蔡道章;卢华定;曾春;刘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四肢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特点与皮瓣修复

    目的 报道各种类型难愈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特点以及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 应用皮瓣修复四肢难愈性创面28例(30处),其中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或肌皮瓣16例,局部皮瓣7例,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例,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1例.结果 1例皮瓣远端约1 cm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半年~2年溃疡无复发.结论 对难愈性溃疡创面应用皮瓣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苏顺清;戴新明;朱雁;莫济贤;韩勇;陈容容;张一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指固有动脉背支掌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报道应用指固有动脉背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指固有动脉背支,掌背动脉背支、掌背动脉返支相互串联吻合为皮瓣血管轴,根据受区缺损面积大小、形状在手背设计皮瓣逆行旋转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示指指端缺损3例,环指指端缺损2例,示指背侧缺损2例,掌侧缺损1例,中指中节环形缺损3例,示指远节环形缺损4例,缺损面积大6.5 cm×7.5 cm,小2.5 cm×1.5 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伤指术后皮瓣质地、厚度、色泽与受区相似,不臃肿,耐磨,手指伸屈功能满意,外形美观,皮瓣两点分辨觉10~15mm,感觉良好.结论 皮瓣具有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旋转弧度长,供区损伤小,适用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优点.

    作者:张燕翔;周钢;王和驹;马心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健侧颈_7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下干联合股薄肌移植治疗臂丛根部撕脱伤

    目的 探讨健侧颈7神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下干联合功能性股薄肌移植重建术治疗全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手术设计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12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于伤后1~3个月行臂丛神经根干部探查,一期健侧颈,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患侧C_8T_1-下干,同时行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9例.于一期术后4-8个月分别行二期吻合血管的股薄肌移植(以副神经斜方肌支为缝接神经)重建屈肘、伸指伸拇功能.结果 随访9~36个月.一期术后3个月12例患侧尺神经、正中神经Tinel征至上臂近段平面,术后6个月至肘关节与前臂近段平面,9个月至前臂远段与腕部.9例12个月Tinel征至手掌、手指部.7例术后9个月胸大肌胸肋部收缩,12个月肩内收可夹持物品;5例术后15-18个月手掌、手指与前臂内侧均有触痛觉恢复,尺侧腕屈肌和示、中、环、小指屈指肌收缩.3例术后24个月,拇指屈曲,1例鱼际肌出现收缩(M_1).二期股薄肌移植功能重建术后有7例于二期术后4~7个月移植肌肉收缩;9~12个月屈肘90°~120°(M_3),伸指伸拇M_3 .结论 健侧颈_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C_8T_1-下干术,联合二期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伸指伸拇功能治疗全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手术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初步观察神经再生进程顺利,能恢复手腕、手指的屈曲与感觉功能,重建屈肘、伸指功能.

    作者:顾立强;向剑平;秦本刚;李平;戚剑;朱庆棠;傅国;王洪刚;劳镇国;刘小林;朱家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胫后动脉逆行皮瓣桥式交叉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胫后动脉逆行皮瓣桥式交叉移植术的疗效.方法 对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伴小腿皮肤大面积缺损,肌肉和骨质外露的病例,无法采用其他简单方法修复,采用健侧胫后动脉皮瓣制成桥式皮瓣交叉至患侧,修复患侧皮肤缺损、肌腱、骨质外露创面,皮瓣蒂部制成皮管,3~4周断蒂.结果 临床应用7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18个月,其外形及患肢功能达到满意效果.结论 胫后动脉逆行皮瓣桥式交叉移植术是修复对侧小腿难以用简单方法修复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继锋;汪国栋;王华松;黄卫兵;刘曦明;陈庄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热压撕脱断耳再植一例

    断耳再植成功病例时有报告,受伤机制各不相同.我院于2005年3月为1例热压伤致左耳撕脱离断的患者实行原位再植获得成功.

    作者:刘亚臣;陈少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间隙吻合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研究进展

    对于周围神经断裂伤、重建神经连续性是恢复神经功能的惟一方法.对于断端没有明显神经缺损的周围神经损伤,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单纯外膜缝合、束膜缝合、外膜束膜缝合)延用了近百年,但是很难达到相同功能束对接,总会有部分神经束未能正确对合.

    作者:王培吉;周忠良;董启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全头皮撕脱伤八例

    目的 探讨全头皮撕脱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撕脱头皮再植术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1-2004年4例,仅1例大部分头皮存活,3例再植失败;2004-2008年4例,再植头皮全部存活.结论 精准的血管吻合及血管适当固定是提高全头皮撕脱伤再植成活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敏峰;朱文华;徐雷;缪玉龙;孙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鼻亚单位整形修复的显微应用解剖

    目的 为鼻亚单位整形的结构和功能重建提供显微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2例新鲜的成人头部标本上,解剖并数字化测量鼻的皮肤、肌肉筋膜系统、软骨及骨支架系统.观察神经及血管走行,软骨间的连接.结果 皮肤薄的地方在骨软骨结合部,厚的地方在鼻根点和鼻间上点.皮肤、软骨骨支架结构和血管肌肉筋膜支撑系统组成鼻的轮廓;鼻亚单位分为鼻根区、鼻背区、鼻尖区、鼻翼区及鼻小柱区;鼻阀是保持正常呼吸的重要解剖结构;上颌骨鼻突截骨可以改变鼻骨高度和宽度2 mm,鼻翼软骨与侧鼻软骨间连接可以松解6~8 mm,鼻翼软骨中间脚的弧度变化可以抬高鼻尖2 mm,中隔软骨切除范围为15 nnn×20 mm,厚度为1 mm;鼻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面动脉和眼动脉,同名静脉伴行,淋巴回流位于肌肉筋膜浅层.结论 解剖上鼻骨截骨可以使鼻梁增高,鼻尖的延长与增高可以通过侧鼻软骨与鼻翼软骨间彻底的松解、鼻翼软骨外侧脚和中间脚弧度的旋转缝合实现;鼻部皮肤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交织成网,手术应该注意解剖层次,避免血管网损伤或者立体结构混乱导致的鼻部挛缩畸形.

    作者:齐向东;马立敏;李勤;唐建兵;曾东;张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

    目的 报道应用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Ⅳ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不同程度拇手指皮肤缺损大小及形状,设计以足背动脉及大隐静脉为血管蒂的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12例12指,其中拇指7例7指,示指3例,中、环指各1例.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8例.足背皮瓣切取大面积为8cm×5 cm,小为5 cm x 3 cmc.结果 再造拇手指12例12指全部成活.其中早1例拇指再造因切取足背皮瓣稍小,辅以中厚皮片植皮,亦成活.经4个月~3年随访,按手外科学会手指再造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为75%.再造指体与正常拇手指长度相近,皮肤质地良好,外形较好.手指恢复较好的抓、捏、弹功能.结论 应用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是修复再造拇手指IV度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作者:牟勇;黄东;张惠茹;吴伟炽;黄国英;江奕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用外科皮瓣修复踝跟部软组织缺损的评价

    目的 报道应用外科皮瓣修复踝跟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不同原因导致踝跟部的组织缺 损情况,分别采用足背皮瓣、小腿内侧逆行皮瓣、跖底内侧皮瓣进行带蒂皮瓣转移修复28例,并从踝跟部负重、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评价其效果.结果 临床应用28例,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8个月,三种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能够满足踝跟部的负重与行走,无溃疡发生.结论 应用外科皮瓣能较好的修复踝跟部软组织缺损,小腿内侧逆行皮瓣的满意度较高,在手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议首选采用.

    作者:徐义春;王其友;蔡道章;金文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带趾伸肌腱的第二趾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手指创面

    目的 探讨带趾伸肌腱的第二趾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手指创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游离带趾伸肌腱的第二趾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手指创而16例18指.结果 皮瓣均成活,供区植皮一期成活17趾,1趾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经理疗和功能锻炼,随访6~18个月,皮瓣无明显萎缩及色素沉着,感觉恢复2-PD6-12 mm,手指外形满意,修复指关节屈伸活动恢复满意,按照肌腱修复后TAM/TPM标准评价,属优者6指,良9指,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带趾伸肌腱的第二趾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手指创面,一次手术完成了皮肤、肌腱的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李建宁;巨积辉;金光哲;肖斌;赵强;刘跃飞;魏诚;李雷;侯瑞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复合头孢曲松钠和BMP的壳聚糖抗菌成骨生物陶瓷的制备实验研究

    目的 使用壳聚糖和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头孢曲松钠和BMP,制备出一种具有成骨和抗感染作用的植骨材料.方法 使用不同成分和比例的壳聚糖固化液将磷酸钙骨水泥、头孢曲松钠和BMP共混制备抗菌成骨生物陶瓷,绘制头孢曲松钠的紫外吸光度-浓度标准直线,测定生物陶瓷中头孢曲松钠体外释放浓度.微生物法测定生物陶瓷体外抑菌效果.生物陶瓷埋于大鼠腿部肌袋研究其成骨性能.将生物陶瓷填充大鼠污染骨缺损模型,研究其抑菌和成骨作用.结果 生物陶瓷的优化制备方案为0.1 g磷酸钙骨水泥复合10.4 mg头孢曲松钠和0.5 mg BMP与2.4 ml同化液C混合后在60℃、100%湿度下固化24 h.该生物陶瓷体外释放稳定,微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头孢曲松钠在体外释放持续1周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小抑菌浓度,达到了局部抗菌效果,组织切片显示8周后埋于大鼠腿部肌袋的生物陶瓷周围有骨组织产生,污染骨缺损实验中白细胞计数和组织切片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炎症反应轻微,成骨显著.结论 复合头孢曲松钠、壳聚糖和BMP的抗菌成骨生物陶瓷有望成为治疗污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材料.

    作者:夏睿;方诗元;徐玮;张亮;董行;赵伟亮;方月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急诊第二足趾末节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指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诊游离移植第二足趾末节再造拇指指尖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拇指指尖部缺损大小、形状.设计第二足趾末节或者指尖急诊再造拇指指尖15例15指.第二足趾胫侧趾底动脉、神经与拇主要动脉及指同有神经吻合,吻合静脉主要以指(趾)背静脉为主,亦吻合指(趾)腹静脉.结果 再造拇指指尖15例15指术后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3年,再造拇指指尖与正常指尖相似,指甲、指纹生长良好,两点分辨觉在4~6 mm,对捏、持物功能良好.供足部功能无影响.结论 应用第二足趾末节游离移植急诊再造拇指指尖,外形美观,功能恢复佳,手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可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等优点.

    作者:黄东;牟勇;黄永军;吴伟炽;张惠茹;黄国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周围神经损伤临床问题讨论

    2009年广州创伤骨科周嗣神经损伤研讨会的主题是骨折与周围神经损伤、臂丛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集中研讨8个临床热点问题.大会学术委员会整理了参会代表在各专题讨论的要点与书面意见,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讨论与争鸣栏目刊出.

    作者:顾立强;戚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